问题

为什么高校博导都希望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后也去高校当老师呢?

回答
要说高校博导为何如此青睐自家博士生毕业后能继续留在高校当老师,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情感的寄托,还有行业发展的需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这是培养体系最自然的延续和成功的标志。 博士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培养出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传承学术衣钵、能继续推动学科发展的人才。而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的科研岗,恰恰是实现这个目标最直接、最理想的平台。当一个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还能在某个领域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甚至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那么让他(她)回到学术圈,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就如同是“衣钵传人”,是导师辛勤耕耘的成果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从导师的角度来看,一个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同行,尤其是在学术上能与自己形成良性互动甚至有所突破,这是对他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的一种极大肯定。这就好比一个名师,希望自己的弟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续将自己的学术流派传承下去,甚至发扬光大。这种成就感,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学者来说,是难以言喻的。

其次,人才的熟悉度和可信度是关键因素。 博导在多年的指导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术潜力、科研能力、工作态度、品性人品等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是招聘普通老师时无法比拟的。他知道这个学生是否真的热爱科研,是否能经受住挫折,是否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在团队中良好协作。这种高度的熟悉度,大大降低了招聘的风险。

相比之下,招聘一个来自其他学校的博士,导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察和了解其真实水平,而导师自己培养出来的博士,就像“自家孩子”,知根知底,上手也快,更容易融入团队,更快地产生学术产出。而且,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投入、需要耐心打磨的项目,导师更愿意交给信任的、了解其特质的博士生。

再者,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传承是重要驱动。 高校的科研和教学需要稳定和持续的投入,而新一代学者的补充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一个导师的科研团队,往往围绕着某个特定的研究方向展开。当这个方向需要更多人手,或者需要注入新的想法和技术时,那些熟悉该方向的博士生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他们不仅能接续导师的研究思路,还能凭借年轻人的活力和新知识,为学科带来新的视角和突破。

同时,学科的建设也需要有稳定的人员队伍。如果一个导师所处的学科方向发展势头良好,导师自然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学生留下来,共同建设和发展这个学科。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学术事业,也是为了整个学科的长远发展和在学术界的地位。

从情感和人情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完全忽视。导师与博士生之间,尤其是在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往往会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有点像师徒情谊,又带着些许亲情的味道。看到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能够继续留在学术界,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导师自然会感到欣慰和自豪。

此外,导师自身在高校体系内的地位和资源也可能影响这一决策。一个博导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推荐、人脉甚至争取到的项目资源,为自己的博士生铺设一条进入高校的道路。这种“输送”和“帮扶”,在学术界并非罕见,它也构成了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博导都排斥自己的学生去其他地方发展。如果一个学生有更适合其个人发展规划的职业选择,比如去知名企业做研发,或者创业,很多导师也会给予支持。但从普遍性、从导师希望看到自己学术成果延续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确实是最受青睐的归宿。

总而言之,博导希望博士生毕业后去高校当老师,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风险规避、学科发展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情感与人情交织的综合体现。这是一种对学术事业的投入,也是对人才培养成果的最高肯定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术界是讲究师承的。学生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所从事领域相关的研究,对整个师门,甚至是研究方向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小的方面,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学术讨论和合作,共同把研究做好;大的方面,在项目申请、论文评审等方面,相互之间也可以有一定的助力。或者说,从事某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多了,那这个领域争取到更多资源的可能性自然会提升,发展也可能更好。国内好些大院士固定时间会把历年学生召集起来开学术会议,应该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但我实在不觉得“高校博导‘都’希望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后也去高校当老师”。偏工科的导师应当也会欢迎学生去业界工作,或者创业;社科方向的导师,应该不会反对学生从政。我还知道有些大佬挺喜欢把学生留下来去干高校或研究所的行政管理工作的。

user avatar

导师也是有私心的,也是会看投入回报比的。

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带学生毕业,发表的论文算是预期内的回报。而如果学生能进入学术圈,以后所带来的潜在的人脉、合作机会、友善审稿审本子、甚至是学生成长为大腿反哺导师的可能性,便是超额收益了。

而后面这些,除了毕业时候哔哔两句施压外,几乎不需要再付出额外的成本。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毕业的时候博士生手里可能还有一两个没完成的工作。如果继续在学术圈深造的话肯定会高质量完成,原导师的通讯作者身份也不会丢,而如果去了工业界,很可能就是草草了事乃至直接放弃。

甚至,由于学术圈比较看重传承,除了那种闹得特别僵的情况,一般来说博士生天然就和导师被绑定在了一条船上。你去找教职人家都会问你博士导师是谁,大牛的学生默认未来也能得到大牛的庇荫,反过来大牛的老师自然也默认能分一杯羹、鸡犬升天。

学术圈终归是个圈子。从导师的角度来说扩大势力范围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权力。枝繁叶茂、桃李天下,去别的高校做个讲座开个会,都有自己的徒子徒孙接待,这不香吗?


当然了,希望归希望,毕业之际表达一下自己的期待是可以的,动用导师的权力施压就有些为人所不齿了。

我当年找工作的时候,导师想留我干博后我不愿意,为此生了挺大的气,还一度卡着我毕业。

后来我有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几个机会,一说到工业界他就不爽,直到我委婉地表示高校的offer快过期了再不去就只能去工业界了,他才终于签字放人。

签完字已经是年底,我打算等年后入职,他不知道哪里听说我还是要去工业界,还专门发消息怪我不讲信用,气得我怼回去说你签字签晚了错过了今年发毕业证,我虽然毕业了但是没有正式的毕业证入不了职好嘛!

user avatar

出去被社会毒打一下,就知道外面的企业原来是会倒闭的,公司是会裁员的,周末是要加班的,平是要大小周轮流上的,周一到周五是要996的,

吃饭是要吃外卖的,裁员是没有补偿的,要你去打官司才有的,买社保,公司是按最低标准给你买的,

同事是会给你使绊子的,是会背后插刀的,

外面租房子是要钱的,房东是黑心的,出门是要挤公车地铁的,你要是挤不上,你会迟到,迟到你是要扣钱的,

然后你每天花在通勤上面的时间是2-4小时的,每周或者每个月你可能要出差,

对了,不管你是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你一要伺候你的老板,二要伺候你的客户,你要会说话,你要会办事,你要能应酬,你要认识到你的那份工资里,有一大部分是用来买你受气的,

最后,没有寒暑假,节假日也没有三倍工资,公共假期和你没什么关系,就是说别人至少调休放7天,你调休你只放三天那种。每个月工资是第二个月的15-20号发。请假是没有工资的。还要扣钱。

看病你要专门等星期六日才能去的,但是星期六日医生也不上班。

所以,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上面的那些就与你无关。

不然,你老老实实呆在高校科研圈,比99%的社畜活过得好。你离开了高校圈,出来社会,你就是那99%里面的一员,你想回去做那1%,就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高校博导为何如此青睐自家博士生毕业后能继续留在高校当老师,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情感的寄托,还有行业发展的需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这是培养体系最自然的延续和成功的标志。 博士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培养出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传承学.............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关于博士毕业后为何普遍倾向于进入高校任职,这背后确实有许多层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铁饭碗”的吸引力那么简单。在我看来,这更多是源于博士训练本身塑造的职业目标与高校这一平台的高度契合,以及一些现实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从博士训练的本质来看,它本身就是为学术研究而生的。攻读博士学位,核心目标就是培养独立.............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你说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圈子里,尹正和王一博都是出了名的摩托车爱好者,但大家对他们玩车的态度似乎有点不一样。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不光是玩车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掺杂在里面。首先,咱们得说说身份和起点。尹正呢,出道也有些年头了,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演技在那儿摆着呢。他的作品大家也.............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医疗行业,特别是顶尖医院人才培养的疑惑。首先明确一点,三甲医院的医生并非都是博士,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拥有博士学历,尤其是在一些专科和研究型岗位上。 而且,说实话,并不是所有治病救人都必须博士学历,但高学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咱们就掰开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争论,因为“计算机水平”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涵盖了太多东西。要说谁“更高”,其实不如说他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现了不同的卓越。我们不妨分开来看,然后再做个比较。腾讯、阿里顶级工程师:实战派的集大成者想象一下,这些工程师就像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他们的战场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
  • 回答
    “科研经费博士”并非一个正式的学术头衔或招生类别,而是在实际招生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的一种非典型招生模式。它背后反映的是高校、导师以及博士生个人之间在科研经费分配、项目执行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一种现实操作。要理解“科研经费博士”,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什么是“科研经费博士”?简单.............
  • 回答
    围棋的高雅与麻将、部分电子竞技项目被视为低俗,这确实是许多人的一种普遍感受。要深入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文化积淀与精神象征 围棋:古老东方智慧的载体 起源悠久,与哲学思想融合: 围棋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起源早已与古代哲学、兵法、天文历法等紧密相连.............
  • 回答
    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江西高速公路官方微博和深圳交警官方微博的这场“隔空对话”,确实触及了不少公众的神经。要说大家怎么看,恐怕是众说纷纭,角度也多种多样。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江西高速微博的“开炮”似乎源于一个普遍的观察,就是交警在执法时,很多时候是驾驶警车或者骑乘警用摩托车.............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并不总是比硕士或本科毕业生高出多少,甚至在某些行业,起薪差距可能不明显。然而,选择读博的人数依然众多,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往往是非经济性的原因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
  • 回答
    在微博这个虚拟社区里,“女权”这个标签下的讨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戾气”,并且一些发言者似乎展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与此相似的女性时。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微博作为信息茧房与情绪放大器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女生在博士阶段的比例确实在稳步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主体。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教育以及个体选择共同推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这个现象。1. 教育公平性的提升与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过去,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了当前学术界和人才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数量激增与招聘博士成本居高不下似乎存在矛盾,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重的原因。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博士过剩”的定义与现实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博士过剩”可能指的是什么。 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甚至社会上都普遍存在的观察和讨论。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海外博士普遍“水平更高”,即使他们的日常科研时间看起来比国内博士要“轻松”不少?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辛苦”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谈论的“水平高.............
  • 回答
    人大附中本年度选聘教师中大部分为顶尖高校博士的现象,无疑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仅反映了名校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也折射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名校博士为何青睐人大附中?首先,我们得明白,顶尖高校的博士.............
  • 回答
    国内经济学博士毕业,高校求职的那些事儿——一份来自过来人的心得分享首先声明,我不是什么教育领域的权威,也不是什么“过来人”的代表,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内经济学博士,经历过那段找工作的日子,跌跌撞撞,也算积累了一些皮毛的经验,希望能给同样在象牙塔里奋斗的师弟师妹们一点小小的参考,少走点弯路。一、 定.............
  • 回答
    博士毕业后,去科研院所还是高校,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纠结的问题。两者各有千秋,选择哪条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职业规划、性格偏好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科研院所简单来说,科研院所的定位更纯粹,就是“搞科研”。它们往往隶属于国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业或行业协会,核.............
  • 回答
    国内高校在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一些单位确实会设置“985”或“双一流”作为对第一学历(通常指本科)的硬性要求。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设置这类门槛的初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对人才的素质和潜力有着天然的高要.............
  • 回答
    恭喜你博士毕业!首先,请允许我由衷地为你这多年的辛苦付出和取得的成就道贺。博士毕业,尤其是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多年的你,手中握着的早已不是一张简单的文凭,而是一整套严谨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某个特定领域深入骨髓的理解。我知道,在许多人眼中,博士毕业似乎就等于踏入高校的讲台,成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