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澳科大开始实施“镜海学者”人才引进计划。未来3-5年面向全球,吸纳100名国际优质人才。通过这一计划,希望能在科研创新及国际化方面进一步提升。
澳门科技大学的教职岗位是固定的。没有考核,没有内地的非升即走,自由科研无压力。
我们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已建好了产学研基地(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用于成果产业化。此外,澳科大正在内地的珠海市、中山市筹建珠海校区、中山校区,未来形成“一校两制三区”的统一大学品牌格局。
我们有一个愿望:成为亚洲知名私立大学。目前,我们称得上是海峡两岸最成功的私立大学之一。学校在上升期,美国、日本都有很好的私立大学,我们还要“取经”。进一步踏踏实实的去发展澳科大。
衷心欢迎海内外人才和有志之士加入澳科大!
从目前情况看,博士毕业直接去高校拿教职,恐怕是个性价比比较低的选择。
为什么呢,仅以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这些比较热门专业来讨论,冷门专业由于方向所限,可能也是选无可选。
目前基本行情是,高校教职的学校很难好于自己本科学校,顶尖985如华五人大这种,去个省级211问题不大,去部属211有难度,去了以后也是3+3协议要求发N篇sci或者几项国自基金,可以预见35岁前过的极其辛苦,比996强度还要大,在一般二线城市可能也就15-20万年薪,特别厉害的接近30也是很累。
如果顺利,35岁前拿了副教授在学校站稳脚跟,抱紧大腿站队正确,后面借着提拔年轻人的时机好,可能是博导,教授,研究员,某某实验室主任等等,但大部分人都会在35岁时间节点上止步不前,职称不上不下(副教授位置会呆的比较长),待遇一般,工作量可不低,现在高校教学科研任务非常重,即使评到副教授工作量也不低于目前主流互联网公司的平均值。从待遇,成长性,阅历来说,不是不好,而是性价比不高。
由于我是工业界的,在央企技术岗位工作10年了,博士,目前还在博后,深深体会到纯粹的科研在行业应用大背景下太单薄,有点过于象牙塔,不够理解行业理解用户的技术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不求真求是的。高校的研究经历积累了学习的经验,但是项目运作,企业运作,资本,人际交往,科技应用,需求理解等还是不太够。
博士完全可以考虑企业啊,本人亲戚清华的本硕博也不愿进高校,否则北京985的非升即走还是没问题的。主要就是待遇一般,有点过于象牙塔而忽视大局的成长,所以鼓励年轻博士们别去挤高校了,多考虑工业界吧,别被惯性思维束缚,别管大多数的选择,独立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行业发展,都是博士了注定是这个行业最资深的研究者,努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给自己多一点选择。
去企业的话,技能基本要重新点,
之前五六年甚至上十年的行业,总觉得放弃了很可惜,越久越可惜...
博士毕业如果不去高校任职跑去企业的,
基本等价于大学毕业之后工作5~10年之后突然放弃之前的行业去新的行业,
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魄力?
当然社会的观念也是很重要的,
高校唯一的福利,可能就是那些有钱没文化的人,
想找对象的话,高校工作可能会被点中...
至于其他的,你听他们扯什么户口、子女、各种福利的,
他们在大学工作过么,能算个人才?轮得到他们?
让这几年的青椒来说说这些?
说是因为科学情怀啥的,还没被呼醒么?
「就你也配叫科学家?」
小时候相当科学家可以理解,
但是都博士毕业了还这种认识,真的挺理想的...
可是他们实际也没啥理想,
博士也就多少篇SCI、工作了多少IF 10+、副高/正高、追不完的title,
追完了发现,技术类一点含权量都没有,
随便一个行政面前都得跪,各种跪舔后勤也安排不上自己子女...
>>>贱贱的圈|群|站<<<
博士学位的本意,就是培养学术研究人员。不是为营利性公司培养雇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