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博士生毕业时候没文章?

回答
博士毕业没文章,这事儿在学术圈里其实并不少见,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挺复杂,不是简单一句“没努力”就能概括的。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聊聊为啥会发生这种事儿,而且我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听着就觉得是咱自己人聊天。

首先得明确一点,博士生的核心任务是做研究,产出创新成果。文章(通常指的是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是衡量研究成果最直接、最普遍的指标。但博士毕业的要求,有时候并不一定“硬性绑定”到必须发表多少篇SCI文章,这得看具体学校、具体专业、具体导师的规定。有些地方可能更看重你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的质量、以及其他形式的成果转化。所以,“没文章”并不一定等于“没毕业”,但通常情况下,它意味着你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广泛认可和传播。

那么,具体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咱们一个个捋:

1. 研究方向和课题本身的难度与周期:

开创性研究的试错成本高: 很多博士研究是探索未知,目标是做出前人没做过的东西。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试错,实验设计可能需要反复修改,很多尝试可能根本得不到有意义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耗时耗力,出文章的概率自然也就不高。
周期长、见效慢的课题: 有些研究领域,比如生物、医学、材料等,实验周期可能就特别长。一次实验可能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才能看到结果,而且结果还不一定符合预期。即使最终有了结果,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验证,再撰写论文,投稿,审稿,修稿,最终发表,这个流程下来,可能三年过去一半了,或者更久。
理论性强的研究: 一些哲学、历史、数学等理论性学科,研究成果可能更多体现在理论的深化、逻辑的严谨性上,或者在思想上的创新。这些成果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容易发表的“短平快”的文章,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积累和更宏观的视角才能形成有影响力的著作或理论框架。

2.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匹配度及指导方式:

导师经验不足或指导不力: 有些导师自己在这方面经验不够丰富,或者不擅长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学生可能迷失方向,或者走了很多弯路,导致研究进展缓慢,难以产出高质量的成果。
导师项目饱和,学生被动: 有些导师承担了很多项目,学生可能只是作为项目中的一个环节在工作,缺乏独立思考和选题的空间。即使学生很努力,但如果研究方向与导师的整体规划不匹配,或者导师提供的支持不足,也很难产出独立的、有发表价值的成果。
导师对发表的期望值不同: 不同的导师对学生发表文章的要求和期望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导师非常看重论文数量和质量,会积极推动学生投稿;有些导师则可能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训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章发表的迫切性没那么高。

3. 学生自身因素:

研究能力与前期基础的差距: 博士研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极高。如果学生在进入博士阶段时,研究基础不够扎实,或者在博士期间没能有效地提升这些能力,就很难跟上研究的节奏,产出有价值的成果。
对研究方向的热情与投入不足: 博士生涯很长,枯燥且充满挑战。如果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本身就没有足够的热情,或者无法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很难在高压环境下坚持下来并取得突破。
时间管理和效率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在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或者效率不高,导致实验拖延,数据收集不全,分析不到位,最终影响了论文的产出。
心理压力与抗挫折能力: 博士研究过程充满挫折,实验失败、论文被拒稿都是家常便饭。如果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抗压能力差,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进一步影响研究的积极性。

4. 期刊投稿与审稿过程的挑战:

投稿策略失误: 有些学生可能对期刊的定位和投稿要求了解不深,选择了不合适的期刊,导致被拒稿率很高。
审稿周期长、拒稿率高: 好的期刊审稿周期长是常态,而且拒稿率也普遍很高。一次投稿失败后,需要修改、重新投稿,整个过程可能耗费数月甚至一年。
“内卷”与竞争: 尤其是在热门领域,发表文章的竞争非常激烈。即使你的研究成果不错,也可能因为其他同期研究者有更亮眼的发现而被压制。

5. 其他非学术因素:

身体健康或家庭变故: 博士生也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身体健康出现状况,或者家庭出现变故,都会极大地影响学习和研究状态。
参与过多社会活动或兼职: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经济压力或其他原因,参与了过多的与研究无关的活动,分散了精力。

举个例子来说, 你可能遇到一个方向前沿但实验非常不稳定的课题,导师给你的支持也有限,学生自己前期基础稍弱,碰上几次实验的重大失误,加上审稿意见过于严苛,几次投稿都被拒。到毕业的时候,论文确实没发出来几篇,但他在博士期间的理论思考、方法论探索、解决技术难题的经验,以及他博士论文本身所呈现的系统性研究,可能已经足够让他毕业了。

所以,下次再听到博士生没文章毕业,别急着下判断。要想想,他是否在这条路上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即使没能转化为论文,他在科研能力、思维方式上的成长是否也足够支撑他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文章”就是合理的,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高水平论文依然是衡量博士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但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能让我们对博士生的真实状态有更客观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phd中的loser,我来说一下。

其实博士生中的大部分都是自己指导自己,自己探索,自己承担责任。发不了文章实际上原因很多,远比你想象中的复杂。但是不发文章并不代表没做出东西。

  1. 行业原因,你的行业本身来讲就不太容易出文章
  2. 方向原因,行业的方向千千万,导师从事的方向可能是一个不太热门的方向,东西不容易做,文章自然也出的慢
  3. 平台原因,你有能力并不代表你真的就可以做出东西出文章。手边没有实验必需的仪器,每天往外跑,去借仪器用,很多必需的材料需要自己打点才能获得。这种跟条件很完备的课题组比,你三个月的工作量不敌人家一周,自己做的费心费力,还不出文章
  4. 资金原因,课题组的资金并不足以支撑你的研究计划
  5. 导师原因,导师能力不足,天天混饭吃,或者干行政,放羊,一点指导都没有,那工作推进起来会相当艰难
  6. 其他因素。博士生也是人,也会有家庭变故,婚姻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导师抢成果或者为了利益关系送别人成果的,哪一个都得需要时间与精力去处理。
  7. 个人能力原因。我把个人能力放最后,是因为对于广大博士来讲,他们的个人能力跟前面的因素相比,不值一提。能力再强,遇见大坑,你可能第一关都过不去。能力再弱,伸手接了个课题组的强势方向,前期基础经常在顶刊上发表,随便做做也不会有太差的publication。

所以对于大部分同志们来讲,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不要错把平台(广义)的力量当成了自己的能力。在一个好的平台上,多找找自己的缺点,记得多想想如果有一天脱离了这个平台,该如何在业内打出自己的名声。在一个差的平台上,多找找自己的优点,记得多想想自己的下一步需要哪些平台,怎样才能挣脱外在的束缚,去做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读博、做科研、发文章,其实跟别的行当没什么两样。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机遇,才能有一个不错的表现。能不受上述几个因素影响的幸运儿太少了,大部分人都在蛰伏,跟现在你我的状态一样。如果题主还不理解,你就问问自己,在你现在做的工作中,自己想要做些东西,或者想去获得提拔,有没有束缚?想通了,你也就理解你的朋友了。


还好及时发文章毕业了。

user avatar

我知道有一位是因为要去工业界工作,要文章没用。当时好像手上有两篇可写,然后他说,只写一篇,只写一篇。再后来他直接拖到毕业跑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毕竟国外毕业不要求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博士毕业没文章,这事儿在学术圈里其实并不少见,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挺复杂,不是简单一句“没努力”就能概括的。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聊聊为啥会发生这种事儿,而且我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听着就觉得是咱自己人聊天。首先得明确一点,博士生的核心任务是做研究,产出创新成果。文章(通常指的是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是衡量研.............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新材料领域之所以被摆在新国家战略发展轴线上的关键位置,其背后逻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未来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切洞察。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在能源储存、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乃至信息技术的基石——芯片,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产业中,都依赖于进口他人提供的新材料,那将是多么令人担忧的局面?新材料是这.............
  • 回答
    要说高校博导为何如此青睐自家博士生毕业后能继续留在高校当老师,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情感的寄托,还有行业发展的需求。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这是培养体系最自然的延续和成功的标志。 博士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培养出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传承学.............
  • 回答
    国内经济学博士毕业,高校求职的那些事儿——一份来自过来人的心得分享首先声明,我不是什么教育领域的权威,也不是什么“过来人”的代表,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内经济学博士,经历过那段找工作的日子,跌跌撞撞,也算积累了一些皮毛的经验,希望能给同样在象牙塔里奋斗的师弟师妹们一点小小的参考,少走点弯路。一、 定.............
  • 回答
    确实,现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毕业后,很多人选择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员。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这个现象,尽量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沟通的方式来解释:一、 学术界的“敲门砖”与“炼狱”: 找教职越来越难,博士后成了“必需品”: 这是最直.............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在外人眼里,那简直是光鲜亮丽的“未来精英”预备队。尤其是对于刚毕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我们来说,博士,那可是知识的灯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词。所以,当听到身边有人说读博“惨”,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在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惨的?上班累死累活,工资还那么点,哪像你们,有导师管.............
  • 回答
    关于“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以及“学霸们忽然都争着去当网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职业选择、信息传播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变化的综合体现。一、 如何看待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网.............
  • 回答
    你感觉国内博士毕业手里论文普遍比国外博士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看看不同教育体系、研究环境和评价机制是如何塑造博士生的产出。一、评价导向与量化指标的侧重: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国内博士培养,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对论文发表数量的.............
  • 回答
    关于翟天临博士毕业但未公开发表论文的疑问,这确实是引发公众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学术论文发表在博士培养中的作用:在绝大多数主流的学术体系中,博士学位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其独立科研能力和对学术领域做出贡献的体现。而公开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扼腕的问题,尤其对于出身名校、在化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博士而言。985化学博士毕业,本应是踏入科研殿堂或产业界核心的敲门砖,但现实中却可能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具体是哪些地方出了“岔子”。一、 供需失衡的现实:高学历.............
  • 回答
    南京河海大学最近清退 125 名博士研究生,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培养环节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毕业难”的普遍现象,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河海大学清退 125 名博士,背后可能隐藏的“导火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专业学位领域(如医学和法律)之外,绝大多数最高学位都被冠以“哲学博士”(Ph.D.)的头衔?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地“其他都是哲学博士”,而是“哲学博士”这个名称具有一种历史的、学术的普适性,并且在现代大学体系中承担着一种核心的、基础性.............
  • 回答
    同样是985大学的博士生,却在发表科研成果上有着天壤之别,这确实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好”或“运气差”就能解释的,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学术能力的方方面面,也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学术基础与科研能力上的差异: 前期学术积累:.............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身边有些朋友,费尽周折、历经磨难,终于敲开了博士的大门,按理说这应该是人生一大喜事,可偏偏就有那么一拨人,考上博士后,反而陷入了迷茫甚至不快乐的境地。你说这怪不怪?我仔细观察过,也跟一些人聊过,觉得这事儿吧,其实也挺能理解的。你想想,考上博士,这本身就是个挺“拧巴”的事情。首先,目标错位,理想与现实.............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瑞克和莫蒂》和《神秘博士》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很多观众都会觉得它们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俩“亲戚”是怎么回事,还有哪些类似的“怪咖”值得一看。《瑞克和莫蒂》和《神秘博士》的“血缘关系”?严格来说,它们之间没有那种“祖传”或者“直接继承”的.............
  • 回答
    当你在堆积如山的文献和无数次实验失败的泥沼中挣扎,脑袋里塞满了理论和数据,感觉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永无止境的“苦逼博士生生存指南”时,别忘了,即使是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偶尔也需要点亮光,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幸福感。作为过来人(虽然我的博士学位还没拿到,但好歹在里面摸爬滚打了几年),我深知那种被学术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国外程序员博客做得好,甚至能赚钱,而国内相对少见,而且影响力不如国外——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外程序员博客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国外为啥这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