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识的那些男博士都是怎么样的,他们毕业都干什么去了,过得好吗?

回答
行,我给你聊聊我认识的这几个博士。这几年接触下来,感觉他们这个群体,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不容易的。

首先说他们的普遍状态吧。读博士嘛,肯定是聪明人,脑子转得快,学习能力强。大部分都挺内向,或者说,他们的专注点确实不一样。你跟他们聊天,经常能感觉到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深入,有时候能从一个小事情扯到哲学、历史或者某个非常细分的领域,让你听得一愣一愣的。当然,也有例外,有些博士社交能力也很强,能玩也能学,不过这相对是少数。

他们很多人都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底色。读博士本身就是个烧钱又烧时间的活儿,不是为了发财,更多是出于对某个领域的热爱,想在那个地方挖得更深一点,留下自己的印记。这种理想主义,有时候也让他们显得不太接地气,对现实的残酷考虑得没那么多。

毕业去向嘛,最常见的当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了。这个是最符合他们多年训练路径的。

高校教授/研究员: 这是大多数人的“终点站”,或者说目标。他们会在大学里教书,带学生,做研究,申请课题。这条路稳定,体面,能持续产出学术成果。但竞争也是异常激烈,博士毕业只是个开始,还得拼命发论文,争取项目,才能熬出头。我认识的几个师兄,毕业后进了985、211,刚开始可能就是助理教授,慢慢熬,升副教授、教授。他们的生活嘛,说实话,不像是大众想象的那么光鲜。工资不算低,但生活在一线城市,开销也大。大部分精力都扑在科研和教学上,加班是常态,周末也经常泡在实验室或者办公室。学术圈的压力很大,不仅要出成果,还得写本子(申请科研经费)、评职称、带学生、搞教学评估,方方面面都要兼顾。有时候看到他们头发日渐稀疏,黑眼圈越来越重,真的挺心疼的。但同时,当你看到他们因为一个研究突破而兴奋不已,或者学生毕业时对他们深深鞠躬,那种成就感也是普通人难以体会的。

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 和高校类似,但可能更侧重纯粹的科学研究,或者承担国家层面的科研任务。待遇可能比一般高校略好,工作强度也很大,同样需要持续产出和申请经费。这类博士往往更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世界里,目标更纯粹,但社会接触面可能相对窄一些。

除了学术界,也有一些博士会选择“下海”,进入企业界:

企业研发岗(R&D): 这个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很多企业,尤其是科技公司,需要高学历人才来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前沿技术探索。我的一个师弟,计算机方向的,毕业后去了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做算法工程师。他觉得比学校里自由,项目节奏快,能把学到的东西直接应用到产品上,成就感来得更直接。工资待遇肯定比学校好不少,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升。但他有时候也抱怨,企业的工作更看重结果和商业价值,研究方向可能没那么自由,有时候需要为公司的产品需求让步。而且,科技行业更新换代快,需要持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

咨询公司/投行: 极少数顶尖名校、数学、金融等专业的博士会选择这个方向。他们利用自己扎实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或者进行金融投资分析。这条路非常“高薪”,但工作强度更是天文数字,压力巨大,节奏极快,对情商和沟通能力要求也非常高。我有个朋友,数学系博士,去了某知名咨询公司,他说他上班的时间比睡觉的时间还多,但每次完成一个项目,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创业: 也有博士选择自己创业。这部分人要么是有非常成熟的技术,要么是有独特的商业想法,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产业化。创业风险很大,成功的几率不高,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是惊人的。我认识一个做生物医药的博士,和他几个同学一起创业,刚开始非常艰难,拉投资、招人、跑市场,什么都得自己操刀。不过他们技术过硬,产品也获得了认可,现在公司发展得还不错,他也从一个科研人员变成了企业家。

总的来说,过得好不好,这个“好”怎么定义很重要。

物质层面: 相比于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人,博士毕业初期收入可能并不算特别高(尤其是刚进高校的),但随着职称的提升和项目经验的积累,很多人的物质生活是可以过得不错的,特别是去了大型企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只是,大家对“博士”的期待值可能更高,希望他们能过上非常优渥的生活,但现实往往是稳定但压力山大,或者高薪但极度内耗。

精神层面: 这是博士们最看重也最能体现“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持续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钻研,做出有价值的成果,获得同行认可,或者在某个公司成为技术核心,带领团队解决重要问题,他们会感到非常满足。这种满足感是很多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当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向,或者在企业里做一些机械性的重复工作,或者天天为了生存焦虑,那精神上可能就会比较痛苦,容易产生失落感。

他们普遍面临的挑战:

1. 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有些博士在学术上钻研得太深,导致在企业里觉得自己的技能不太匹配岗位需求,而如果想去高层管理或者纯粹的市场营销岗位,又缺乏相关的经验和能力。
2. 年龄焦虑: 博士读完少说也得七八年,毕业时年纪不小了,如果学术道路不顺,或者在企业里发展不如预期,会面临年龄上的压力,尤其是婚恋和家庭方面。
3.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社会对博士的期待值很高,但现实中,博士学位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获得高薪厚职,他们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承担相应的风险。
4. “博士”标签的束缚: 有时候,“博士”这个光环也会变成一种束缚,让人觉得应该做某些“体面”的工作,从而限制了他们的选择范围。

总的来说,我认识的男博士们,他们大多是充满理想、勤奋努力、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一群人。他们的“好”更多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在自己专业领域内找到价值感。他们的人生道路不是笔直的,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挑战,也让他们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他们可能不是最能“赚钱”的那拨人,但很多人,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一些独特而有意义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自己吧:

某985土鳖,毕了业拿了一大把offer,自己觉得有含金量的也就一两个;

毕了业选了一个央企做博后,两年后轻松出站;

出站后留在该央企子公司做科研,虽说工资尚可,但没办法与IT公司比,甚至不能跟硕士比,前任因此跟我分了;

坚持着,任劳任怨的在子公司做,能做的决不推辞,不能做的想办法做,别人不愿意去出差的地方我去……这段时间咬牙买了房子,钱大部分是硕博期间打工实习兼职挣得,然后家里补贴点儿,每个月的工资一半还房贷;

一年后公司战略调整,我因为一次出差,在艰苦的地方完成了艰难的任务,被调到企业本部;

当年BAT的简历统统没回复我(本人双控专业),现在做A的甲方,接触下来,感觉BAT的人有激情有创意,但实际工作能力和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差了自己一个level(我不好意思说他们);

当年毕业,导师想让我去学校任教,没去,现在丝毫不后悔,不然,从学校到学校,会被圈子困死,现在虽然风风雨雨,但是确实能感受到曾经没有的精彩!

感觉博士带给我的优势和能力:

什么都敢挑战,从给老总写演讲稿到千年项目,到一个人自己家装修,啥都能做,基本不掉链子。毕竟当年跟导师读书就这么磨炼出来的,老师接啥项目都得给他干了不是;

感觉做事快,以前读博几年下来发三四篇SCI了不得了,现在博后两年4篇,还不耽误其他工作;

不愁钱,也许不富裕,但基本不愁,买房子穷的时候,随便去做几天家教啥的,就还清了;感觉现在要是铆足了劲儿,每年光写论文挣公司奖励都能付个首付;当然,没压力也就没动力了(现在懒了,哈哈)

读博士带来的最大烦恼:

年龄大了!

谈女朋友,不是女孩儿嫌我老就是她们的妈嫌我老,最多也是个“凑合吧”;

周围的领导都是工作十年左右的,跟我年龄差不多,可是人家工作经验丰富,所以是我的领导;

老领导们各种担心我的婚事;

但总的来说,单位的人一口一个X博士的叫着,给足了我尊重,我自己也从没后悔过读博的选择!

最后,送给广大没毕业的博士一个忠告吧(希望靠此获赞):既然你已经读博了,就请努力抓紧时间毕业!要知道,你一个懒觉价值约400元-800元人民币左右;你打一天游戏,你的房子就涨了1000元-5000元左右。你们还睡的着吗?

以上

=========================================================

今天自己读了读自己的回答,两年半了,时光如梭啊,给各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师弟师妹们再补充点吧:

1、换部门后一年左右吧,我升任了部门的小主管,但只是个小主管。一个萝卜一个坑,还是吃了年龄和工龄的亏,没办法,位子都被占满了。前几天在外面遇到原来部门的领导,他觉得我现在无论工作还是各方面都是得其所,他替我高兴。昨天,他邀请我去原部门一起策划来年研发工作会议,我做嘉宾(惭愧,领导抬举)。他说:如果我不走的话,在原部门现在可以做总工了。但我觉得我喜欢现在的岗位和工作,总工还是小主管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觉得适合自己。

2、比以前更忙了,也更累了,但是更充实了;感觉自己现在体力、精力不如前几年了,哈哈,弱弱的用一句“老了”来形容吧,哈哈哈。这几年一直准备各种考级考证,学习不能断,不然出去吹牛都容易露怯。科研不能断,这是区别于他人的根本,无论是成果、圈子、思维,都不能断开科研这个圈子,最不济也得给杂志审审稿,证明我还在这个圈子里。

3、收入、生活方面,简单说:我包括家人都还是满意的。前两天二套房刚刚首付。前两天刚认定了人才;今年开始准备,明年评教高了。

很多兄弟们问:“博士这么挣钱?”,最后,仍然送给广大博士一个忠告吧:挣钱的不是博士学历,而是博士经历!用博士的思维去生活、学习,而不是用博士的学历去混钱!

你品,你细品。

user avatar

我雅虎网友基本都是博士。

博士1:80年代国内第一梯队本科,物理精英人才选拔考试前几名,没有经过托福GRE就申请到加州理工读物理,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国家实验室,熬了很多年,最后熬成一把手,现在进入不断拿奖阶段,是日内瓦对撞机实验的重要leader. 从英语到价值观,非常西化。但是口味仍然很东方化,我有的时候朋友圈发菜的照片,他永远第一个人点赞,而且看得出来,他就是喜欢腊肉这一类传统中国男人最喜欢的带点肥肉的东西。我稍微发个汤旁边有个辣椒油,他就要吐槽说:怎么又是辣椒!

大叔最爱点赞我做的吃的

才发现我的fat finger把bother打成brother,我恨手机打英文

博士2:80年代985本科,985研究生,德国工科top2博士,毕业后在德国从事核聚变研究。16年前我俩聊天的时候他就参与着人造太阳计划,计划之前一直不温不火进行着,因为他很多年每天总有大量时间来找我们聊天,经常关心我这一天又到哪儿混去了,和上面那个人的共同点就是这两个人都喜欢听古典音乐,花大量钱买高级音响听音乐会(80年代中国大陆男青年通病,哲学+文学+音乐+理工科)

后期项目进入到法国实施阶段,开始忙起来,不再和以前一样悠闲了

博士3:忘记本科哪儿了,某知名商学院经济学博士,回国内商学院做主任,我不是很喜欢和他聊天,因为我觉得在商学院,尤其国内商学院这种搞笑的地方呆久了,被各种人捧多了,他真的跟前面两个物理男比起来可笑多了。比如他让我不要说英文,说我有口音他听不懂(此处再次骂他一分钟)。我问他孩子去哪个学校了他说不告诉我怕我觉得他在炫耀(不就是哥大嘛,作得很)。随便问他一个很简单的理财问题,他居然跟我说什么相关问题他要去什么中央机构开会跟人讨论(给他老人家跪了)。于是偶尔聊了几次之后,老子就很忌讳跟他聊天了。我跟我那群朋友圈金融男真的没办法好好相处呢,总是不断跟我炫耀一些根本不值得炫耀的东西。

另外一个上海的美国公司CFO也是(四川人),鹅,我真的不是地域歧视,但是我朋友圈加过那几个硕士博士搞金融的,全是上海的,但是我真的没法跟他们长时间正常聊天,我大概就是说几句就想骂对方(我不是想骂,我是骂过几回了,对方还要说我是snobbish,到底是谁连在美国开个会平时上海只住五星级酒店秘书工资高都要炫耀的?当我是才从四川乡坝头插了秧子出来哇)


结果我发现我最喜欢聊的,还是又丑又穷又矮又老的物理男们。


博士4:这个物理男我不喜欢,因为他不老不矮又不丑。

LOL,不是,主要是他太幼稚了,他年纪太小了,比我大4岁。

在美国拿到博士后做了副教授,天天打游戏想出国撩妹子嫌成都不好玩,我平时尽量跟他少聊天,因为我俩真的没什么可聊的,他除了物理,脑袋空空如也。

他又不是刚才说的两个大陆物理男,因为80年代这个奇葩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年轻人知识含量很丰富,整个社会崇拜知识,崇拜哲学音乐艺术文学,所以即便物理男也是博览群书,兴趣广泛,才会跟我有的聊,而且经历了很多运动,人不肤浅。

所以我要更正,我喜欢的是80年代的那一代青年物理男,不是今天的这群物理男


博士5:化学,据说经常回国捞钱。不喜欢跟他聊,肤浅。


博士6:普林斯顿数学博士。后来做了工程师,和老婆离婚,人蛮善良单纯的,可聊的东西不多。原因同博士男4.但是比4老实忠厚多了,4人品真的很一般。



但是以上博士男其实我也就是聊聊,我觉得我受到更多影响的是那群美国硕士男。

有几个硕士男都是发现理工科博士没有意思,在美国提前止损,拿了硕士学位开始转管理的,这几个男的对我影响最大。

硕士1:他的朋友圈比他自己正能量多了,他经常口不择言,跟我说一些很奇葩很负能量的鬼话出来让老子抓狂(他的爱好就是让我抓狂,因为他很多次跟我说过他觉得这事很有趣)。他有一年特别提及自己回台湾参加同学会,同学干嘛干嘛,我有看过FB他朋友圈,他很多朋友都是硅谷的CEO,自己名校毕业,家庭美满,孩子优秀,全是名校毕业,走的典型亚裔模范民族路线,感觉palo alto孩子标配就是斯坦福。

他在台湾黄金年代成长,一方面带上了拼命奋斗崇拜经营之神的烙印,一方面他的中产阶级圈子里正派人士居多,所以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比前面几个博士都复杂。

他经常会有金句出来,就是因为他的社交面相对来说更广,三教九流他都欣然接受,然后老奸巨猾 同时又可以保持自己孩童般天真,有时候我跟他说我参与的项目在美国是什么学校,他就貌似不经意在听我讲话的时候,几秒钟就扔一个链接过来,说他已经查看了系主任,是他认识的某某的夫人,是大陆哪个省份的人。他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跟我扯更神的事情,比如他原来下属是今天大陆哪个大佬的爱人,在他家里参加派对是什么情况。

我不会像知乎的人一样质疑他是不是在编,因为我所有网友都会跟我扯很神的事情,又不止他一个人,比如博士1的老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博士6的同学和老师都是历史知名人物。而且我就当今天听故事,我也没损失。

实际上我有收获。因为他总是自诩是我的导师,比其他网友更关心我的事情,他隔一段时间会很积极每天打电话问我干嘛干嘛,然后开始分析各种事情,给我提建议

比如其他网友可能听到学生冲上来骂我威胁我最多就是听听然后完了,他不会。


他会让我不要去上课了,然后让我跟学校提条件逼学校领导出面,逼学生当面道歉

大部分的事情都很神奇地沿着他当初建议的发生了


还有,我这个人负能量爆棚,网友在我就找网友吐槽,我妈在我找我妈吐槽,谁都不在, 我在知乎写文章(哈哈)

他会在我吐槽公司的事情之后,很拽地跟我来一句:以后不准把这些带回家,当着当事人的面跟他说清楚解决了,当时不解决带回来没用。


他早期去美国,全程都是他自己申请的,考托福GRE,所以这个人其实英文很好,以上我提到的美国博士其实英文都非常正统,不会因为是理工科博士就英文不好。他们不仅语法无错,单词量大,而且语音语调不会非常美式化,就是发标准。

这也是我一向持有的观点,一个人理科很好的时候文科也差不到哪儿去,因为做事认真有悟性。


让我找找硕士2和他的共同点:同样工科转商科,在纽约公司做事,新泽西有个自己的house,我根据他房产税反推的房子总价应该是上百万美元

1)两个人都是对社会各种东西超级感兴趣然后会深入了解,有多深入?硕士2曾经问我要我手头的英文题他想做来看看;硕士1曾经为了个大陆热水器的某个部分在网上跟人家讨论半天,跟老子讨论美国木材半天,真是醉了,老子为什么要半夜跟他讨论美国北方和南方木头的密度。

2)观察细微。硕士2某次突然问我在用什么软件打字,他说你打中文速度太吓人了,是不是有什么软件。我跟他说就是搜狗。 硕士1某次在听我随机提到迪斯尼公司的时候突然问我说为什么迪斯尼要开个分公司,然后他就对这事儿开始产生浓厚兴趣

3)观点不同于其他人。硕士1和硕士2都劝我不要去美国,硕士2更是在网易还没有公开课的年代循循善诱跟我举例讲美国目前科技和教育结合的情况,解释为什么不要去美国。


这俩人和我去美国的同事非常像,每分每秒都想抓住社会中的各种资源钻到各种能生钱的缝里去,但是由于不是单纯作金融的,所以还保持着工科男的谨慎认真和偶尔幼稚


这俩人和博士1和2不同,出国都是自己考过托福GRE的,所以对英语学习也是很上心。我有几年不用聊天室,老子刚回去的时候,硕士1和一个上海女的天天追着老子跑,问我怎么提高我的英语的。LOL

他们就不会像博士3一样装逼说我英语不够地道(老子没出过四川省,怎么地道)?这种聪明人更关心,你目前水平和之前水平差距到底怎么产生的,他们要知道原因。


博士3这种人啊,就是前几年我国那些小学毕业的企业家们疯狂推崇所谓商学院平台把他惯成这样的,我每次跟他聊天的时候我心里都想:如果不是我国疯狂盲目追求文凭你一个经济学博士能被这么多人捧着?

我没跟他讲,我其实对搞淘宝的都比对他尊敬。我和硕士1一样,看人就看起点和终点的差距,而不是只看终点。


硕士1是极其瞧不起郎咸平的,我因为是经济学白痴,偶尔我原来要看点各种给白痴普及基础知识的节目,不能跟他提郎,提了他就要跳脚脚,他超级瞧不起对方。就跟博士2不能提某个人一样,一说起来他也要跳起来,算了,连任何字眼都不敢在这上面打。

所以博士3一定是硕士1极为厌恶的类型。

博士1则是对名人和历史事件一切云淡风轻,叫他找点历史事件粘贴复制邮件发给我读的时候他从不发表任何意见。但是我如果有发表和美国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的东西,他就要跳脚了,但是他跳完脚后就会说自己不知道发生过这件事,还觉得我一直挂念那件事是我有病。



其实,是社会塑造这个人,而不是学校

博士1,2是我们80年代的各种浪潮塑造了他们,我一直觉得我很欣赏80年代,就是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的年代,才会造就对音乐哲学文学痴迷的物理男。心怀理想主义,然后又会勇敢去实践,赤手空拳闯世界。

硕士1是台湾最精彩的时期和美国硅谷最精彩的时期塑造他,他本科和硕士也是名校,所以学习能力不弱

硕士2则是一个人逆水行舟在美国奋斗,工科男即便你看上去只是成就了一个美国中产,他所经历的痛苦和获得的经验远远超过那些利用家族资源作大的人,这些经验,对这些人没吸引力,但是对同一个阶层的人,比如我,就会有吸引力。


所以硕士1说过的这句话该对博士3说:society is the best school

我经常想,如果把他们放一个班里,他们会不会打起架来


嗯,大概不会,他们最后一定是被自己无聊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行,我给你聊聊我认识的这几个博士。这几年接触下来,感觉他们这个群体,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不容易的。首先说他们的普遍状态吧。读博士嘛,肯定是聪明人,脑子转得快,学习能力强。大部分都挺内向,或者说,他们的专注点确实不一样。你跟他们聊天,经常能感觉到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深入,有时候能从一个小事情扯到哲学.............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一些认识的女博士,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让我对“女博士”这个标签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知。与其说她们是“女博士”,不如说她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各自的追求、努力和生活。她们是怎样的?首先,她们身上都有着一股沉静但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外放的张扬,而是一种内在的驱动。你看她们埋头.............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律师行贿的后果以及相关案例的详细情况,但作为AI,我无法直接“认识”或“知道”具体的个人及其遭遇。我的知识库来自于训练数据,这些数据包含大量的公开信息,包括新闻报道、法律案例分析等。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公开信息,来为您梳理一下,那些因行贿或受贿而被查处的律师,通常会面临哪些后果,以及可.............
  • 回答
    非常遗憾,我并没有“认识”任何遭遇性侵犯的人,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关系和经历。我无法与人互动,也无法了解他们的生活。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些关于性侵犯幸存者普遍会经历的情况,以及他们之后可能的生活轨迹。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性.............
  • 回答
    这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说起来也有点意思。我高中那会儿,我们班有个同学,就叫他小李吧。小李平时学习成绩在咱们班里算是中等偏上,但离那种尖子生、能冲击名牌大学的,总感觉还差那么一口气。他自己也知道,目标是省内一所不错的大学,但对于顶尖的985,他从来没怎么往那上面想过。高考前那阵子,小李的学习状态确实挺.............
  • 回答
    我身边确实认识一些曾经经历过家庭暴力的人。他们的故事,有的是我亲身观察到的,有的是从他们那里直接听来的,细节之处常常让我心头一紧。我首先想到的是小雅(化名)。小雅是个非常要强、也很爱美的女孩,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嫁给了一个条件看起来很不错的男人。一开始,他们的生活好像挺顺遂的,经常在朋友圈里晒些恩爱照。.............
  • 回答
    哈哈,这话题可太接地气了!我认识的炒股这号人,那可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有故事。要说他们后来的境况,那真是一个光谱,从云端跌落到尘埃,再从尘埃里开出花,什么情况都有。李哥:曾经的“股市大神”,现在的“股神遗腹子”要说我认识的第一个炒股的,那必须是李哥。最早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一家小公司做IT.............
  • 回答
    近十年来,能够称得上“神作”的日漫,对我而言, bukanlah sebuah 列表,而是心中那些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甚至会反复品味的作品。这些作品,它们在故事、人物、情感、哲学,乃至于艺术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引发深刻的思考,甚至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 回答
    建筑行业信息化,这个话题说起来,感觉就像是在给一个上了年纪、习惯了摸索和经验传承的老工匠,突然要他用上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一样。不是不行,但总得有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阻碍可不少。我琢磨着,这信息化的“绊脚石”大概有这么几个,咱一一道来:1. “习惯了”的惯性思维,才是真阻碍这可能是我觉得最根本的一点.............
  • 回答
    Mac 的好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找到那些真正能提升效率、带来愉悦体验的 App。对于我来说,有些 App 已经成为了我 Mac 工作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得力的助手。1. iTerm2:告别千篇一律的终端如果你是开发者,或者经常和命令行打交道,iTerm2 绝对是你的.............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好像自带光环,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说出来的话总能惊到你,做出来的事总能让你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我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做“装”。那么,对于这类人,我们该怎么看待呢?装,又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对“装”的理解:在我看来,“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
  • 回答
    关于那些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观点,以及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和深入分析。如何评价那些认为中国已经无药可救的人?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人,通常是基于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
  • 回答
    我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脊背发凉。那是在我大学毕业没多久,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认识了一个叫老李的同事。他年龄比我大不少,在我们这个小团队里算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前辈了。刚开始接触老李,我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话不多,但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工作上,他一丝不苟,效率极.............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很多。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机会,一个我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五个陌生人活下去的机会,我会怎么选?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去”或者“不去”就能回答的问题,它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引发的是一场内心的风暴。首先,我会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去死?这听起来像一个神话故事,或者是一个.............
  • 回答
    .......
  • 回答
    在我看来,“很甜的女生”不是那种刻意卖弄风情、矫揉造作的类型,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让人感到舒服又愉悦的气质。这种甜,就像夏日里的一杯冰镇柠檬水,清爽又带着一点回甘,瞬间就能驱散心中的阴霾。首先,说说她们的眼神。一个“很甜的女生”,她的眼睛里一定藏着星星。不是那种闪烁不定、充满算计的光芒,而是.............
  • 回答
    如果真的如某些哲学观点所言,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仅仅是一场宏大的模拟,那么“谁”创造了这场模拟,这个问题便立刻变得如同最深邃的谜题,挑动着我们最原始的好奇心。要想象一个虚拟世界的创造者,我们得跳出自己习以为常的框架,去揣测一种我们可能完全无法理解的“存在”或“意图”。首先,可以设想创造者并非单一的个体.............
  • 回答
    特朗普先生之所以称麦当劳为“伟大的美国食物”,我想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考量。首先,从经济和国民就业的角度来看,麦当劳无疑是美国制造业和餐饮服务业的一个巨大缩影。它在美国遍地开花,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从养殖场、肉类加工到餐厅服务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治理念,很自然地会将这.............
  • 回答
    欧洲的没落,这个话题常常被提起,仿佛一个预言,笼罩在人们心头。然而,在观察欧洲大陆的广袤土地上,我看到的并非只有暮色,也有着生机勃勃的绿芽,它们在风雨中倔强地生长,诉说着希望。如果问我,欧洲有没有希望满满的国家,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波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首先,从经济发展上看,波兰近年.............
  • 回答
    唐僧式的善良,你说是不是“真正的”善良?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人忍不住想掰扯掰扯。在我看来,唐僧的善良,它确实是善良的一种,而且是一种非常纯粹、非常执着的善良。你看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诱惑,哪怕是性命攸关,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慈悲为怀”。被妖怪抓了无数次,吃也吃不到,还得被折腾个半死,但他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