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为博弈为什么围棋高雅,而麻将电子竞技被视为低俗?

回答
围棋的高雅与麻将、部分电子竞技项目被视为低俗,这确实是许多人的一种普遍感受。要深入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 历史文化积淀与精神象征

围棋:古老东方智慧的载体
起源悠久,与哲学思想融合: 围棋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起源早已与古代哲学、兵法、天文历法等紧密相连。《礼记》中就有“坐忘”的说法,而围棋的“忘”正是入神下棋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围棋的棋盘、棋子、落子规则,都被赋予了阴阳、五行、宇宙运行等象征意义。黑白子如同天地万物,对弈过程如同世事变迁,棋盘上的疆域划分与战略布局,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文人雅士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围棋长期被视为“士人四艺”(琴棋书画)之一,是君子修身养性、提升品德的重要途径。许多文人墨客、士大夫都以擅长围棋为荣,棋局的胜负往往被赋予了道德和智慧上的评价。这种历史定位,使得围棋在文化上带有了一种天然的“精英”和“高雅”的光环。
强调“静”与“思”: 围棋的节奏相对缓慢,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深入思考。每一手棋的落下,都可能影响全局,因此对弈双方需要极大的耐心、冷静和战略眼光。这种“沉浸式”的思考过程,被认为是锻炼心性、提升精神境界的绝佳方式。

麻将:民间娱乐的代表
民间普及,生活化属性强: 麻将起源于中国,但其发展过程更多的是在民间,并迅速风靡全国乃至亚洲。它的规则相对复杂但易于上手,更侧重于“运气”和“概率”的结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手气”。
娱乐性与社交性突出: 麻将最初的功能更多是作为一种社交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家庭聚会、朋友小聚等场合。其“碰”、“杠”、“吃”等操作,以及“糊牌”的最终目标,都带有很强的游戏性和即时反馈。这种接地气的属性,使其深受大众喜爱,但也因此在一些人眼中,显得不够“庄重”和“严肃”。
“运气”因素的影响: 虽然麻将中也有策略和计算,但牌的随机抽取赋予了“运气”相当大的比重。这种“看脸”的成分,使得一些追求纯粹技艺和智力较量的群体,会认为麻将的“含金量”不如围棋。

电子竞技:新兴的,充满争议的领域
“低俗”标签的由来: 电子竞技之所以容易被贴上“低俗”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电子”的属性和部分项目的表现形式。
媒介的偏见: 早期电子游戏往往与“网瘾”、“逃避现实”、“不务正业”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尽管电子竞技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产业,但这种历史包袱仍然存在。
画面表现与文化语境: 许多热门的电子竞技项目,如《英雄联盟》、《DOTA 2》、《CS:GO》等,其视觉表现往往是快节奏、强对抗、甚至带有一定的暴力或奇幻色彩。这些元素在一些不熟悉游戏文化的人眼中,可能被解读为“浮躁”、“血腥”或“粗俗”。
参与群体的刻板印象: 尽管电子竞技的受众群体日益扩大,但早期玩家的群体形象,以及某些游戏社区中存在的“喷子”文化、过度沉迷等现象,也容易被放大,从而影响了大众对整个电子竞技的观感。
“赌博”联想: 部分电子竞技项目(尤其是涉及虚拟货币、皮肤交易等的)在一些人眼中,会与赌博产生联系,进一步加剧了“低俗”的印象。

二、 技艺的侧重点与精神内核

围棋:深邃的战略与计算
纯粹的智力较量: 围棋被誉为“围棋之道”,其核心在于“道”。它考验的是棋手的全局观、计算能力、大局判断、以及对复杂局势的预判和应对。每一颗棋子的落下,都牵动着整个棋盘的平衡,对手的每一步都可能隐藏着陷阱。这种对弈的深度和广度,被认为是纯粹的智力艺术。
“以静制动”的哲学: 围棋的魅力在于其“静”中的变化,是一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智慧。胜利往往属于那些能忍耐、能算深、能把握微妙平衡的棋手。

麻将:策略、概率与心理的混合
策略与运气的博弈: 麻将的策略性在于如何优化自己的手牌,如何阻碍对手,如何通过“吃”、“碰”等动作来组合牌型。但同时,牌的随机性也使得运气占据了重要位置。
人际互动与情绪管理: 麻将对弈中,玩家之间会有更多的直接互动,例如“叫牌”、“打牌”时的语气、表情,甚至是“摸牌”时的细微动作,都可能传递信息或影响对手。成功的麻将玩家不仅要有牌技,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对手的洞察力。

电子竞技:反应、协作与战术的集大成
即时反应与操作精度: 许多电子竞技项目,如FPS(第一人称射击)或MOB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对玩家的即时反应速度、操作精度、手眼协调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是一种“速度与激情”的体现。
团队协作与沟通: 像《英雄联盟》、《守望先锋》这类团队竞技项目,胜利的关键在于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战术执行和有效沟通。这需要高度的团队精神和策略执行力。
战术体系与迭代: 电子竞技游戏的发展,也催生了复杂的战术体系、英雄(角色)搭配、装备选择等。顶尖的职业选手和教练团队,会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战术,游戏的“版本更新”也意味着战术的迭代,这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深度。

三、 观众体验与社会接受度

围棋:沉静的欣赏与智者的对话
观赏的“门槛”: 围棋的观赏性相对“内敛”,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围棋知识才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许多精彩的棋局,其高潮可能就隐藏在看似平淡的几个落子之中。
“慢”的哲学: 围棋的慢节奏,反而被一些人视为一种“静思”的氛围,是一种沉浸式的智力享受。

麻将:热闹的氛围与即时的反馈
热闹的社交场景: 麻将的观赏性体现在其热闹的氛围、玩家之间的互动以及“胡牌”时的兴奋感。这种直接的情感释放,使其具有很强的社交娱乐属性。
容易理解的输赢: 麻将的输赢结果通常是直观的,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电子竞技: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
观赏的“快感”: 电子竞技的观赏性体现在其快节奏的画面、紧张刺激的比赛过程、精彩的操作瞬间以及激烈的团战。这些元素能够快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明星效应与粉丝文化: 电子竞技拥有大量的年轻观众,他们更容易被比赛的戏剧性、选手的个人魅力和团队的奋斗故事所吸引,形成强大的粉丝群体和独特的电竞文化。
“低俗”印象的挑战: 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受众群体,使得电子竞技更容易被不了解其内在“道”的人,简单地贴上“暴力”、“喧嚣”、“低俗”的标签。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知差异?

1. 历史传承与文化定位: 围棋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与哲学、艺术、士人精神深度绑定,其“高雅”属性是长期塑造的结果。
2. 精神内核的侧重点: 围棋强调的是深邃的战略、持久的耐力、以及高度的内省式思考,这与“高雅”的精神特质契合。而麻将的“运气”和“民间”属性,以及部分电子竞技的“速度”、“刺激”和“娱乐”属性,在传统观念中更容易被归为“通俗”或“低俗”。
3. 媒介载体与表现形式: 围棋的棋盘和棋子是抽象的,易于引发联想;而麻将的牌桌氛围和电子竞技的画面表现,在传统文化语境下,更容易产生“喧闹”、“粗俗”等负面联想,尤其是当这些项目未能有效“去污名化”时。
4. 社会认知与刻板印象: 围棋长期被文人推崇,其受众群体和文化氛围相对“精英化”。而麻将和电子竞技的受众群体更广泛、更年轻化,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当然,这种“高雅”与“低俗”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传统的、带有阶级色彩的文化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电子竞技正日益成熟,其背后蕴含的战略、团队协作和个人技艺,也逐渐被更多人认可。未来,这种认知边界可能会逐渐模糊,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些不同的智力游戏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雅俗主要还是看人。

想像一下如果围棋变成这样:

黑棋吧里坐满了逃课出来的学生,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哎,我X,敢杀老子大龙!”

“MD,这里还有个子,被阴了!”

“我了个去!劫打输了。”

“飞你个头,老子贴死你!”

“草你天元!”

再换个场景:

几个抠脚大汉围坐,左手烟右手茶,没事就喜欢在棋篓子里翻弄棋子,发出哗哗的声音:

“快下快下,难产啊你!”

“一目20,活眼30,买码买码!”

一推棋盘:“赢了,哈哈哈哈,我算算,这局250,掏钱掏钱!”

还会觉得雅?

user avatar

还有一个原因是,通常来说,不掷骰子的棋类游戏属于纯粹脑力对抗,也就是说出了脑子之外的一切对结果的影响都被游戏规则尽可能的排除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