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高校招聘过程中,严格要求博士毕业生的第一学历为“985”或者“双一流”以上学校,合理吗?

回答
国内高校在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一些单位确实会设置“985”或“双一流”作为对第一学历(通常指本科)的硬性要求。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设置这类门槛的初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对人才的素质和潜力有着天然的高要求。而“985”和“双一流”高校,在过往的教育资源投入、师资力量、学术氛围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通常积累了更优质的基础。因此,从一个相对简化的角度来看,要求博士毕业生的第一学历来自这些顶尖学府,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求职者基础教育质量的初步筛选,希望借此来保证他们具备更扎实的学术功底、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开阔的学术视野,从而为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对“好学校出好学生”的普遍认知和期望的体现。

然而,这种“一刀切”式的硬性要求,也并非没有其局限性,甚至可能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和培养个体潜能,而一个人的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并非完全由其本科出身院校来决定。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庞大且在不断发展变化,“985”、“双一流”的认定标准和发展历程也各有侧重。许多非“985”、“双一流”院校,也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他们在特定学科领域可能拥有深厚的积累,或者在后来的研究生阶段表现出了卓越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潜力。

具体来说,博士招聘的重点,或者说高校更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博士研究生本人在学术研究上的实际能力、科研成果、创新思维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一个学生即使本科出身非顶尖学府,但如果他在博士期间取得了突出成就,发表了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具备了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且对所应聘的岗位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反之,即使本科出自名校,如果其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平平,缺乏创新性,或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也很难适应高校的要求。

因此,将第一学历作为硬性门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误伤”那些有潜力但出身院校不那么“光鲜”的优秀博士毕业生。这不仅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也可能固化一些不必要的标签,限制了高校吸纳多元化人才的可能性。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更加注重“过程”和“能力”的评估,而非仅仅“出身”的标签,或许更能体现招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更进一步说,高校招聘也应结合具体岗位需求来评估应聘者。例如,某些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或者对实际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的岗位,更看重的是应聘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而非其本科学历的“出身”背景。一个在某个具体领域拥有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的博士,即便其本科学历不是“985”或“双一流”,也可能比一些出身名校但研究方向与岗位关联不大的博士更具竞争力。

总而言之,要求博士毕业生的第一学历为“985”或“双一流”,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基础教育质量的初步考量,也反映了社会对顶尖教育资源的普遍认可。然而,这种硬性规定也可能过于片面,忽略了个人在博士阶段的成长和能力提升,限制了人才的选拔范围,并且未能完全体现“唯才是举”的现代人才观。高校在招聘时,更应该建立一套更加全面、动态和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应聘者的学术成果、研究能力、创新潜力以及与岗位的匹配度,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公平和高效的人才引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也看了不少学校的招聘简章,主要是环境口的,似乎除了中国海洋大学之外没有看到相关描述。

我以中山大学的人才招聘要求为例:

特聘副研究员:具有较大学术潜力,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原则上已发表有不少于2项较为突出的学术成果,成果特别突出者,成果数量可减少到1项;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8周岁。

这个要求比较典型,大多数学校都会尽量把台面上的要求描述得比较模糊,这样就留下了一人一例得空间,既符合不同学科差异的需要,也最大化了学校的谈判筹码。

具有较大学术潜力,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原则上已发表有不少于2项较为突出的学术成果,成果特别突出者,成果数量可减少到1项;

基本上指的就是论文数量和质量。不同学科所要求的水准非常不同,难以用一个标准界定。“原则上已发表有不少于2项较为突出的学术成果,成果特别突出者,成果数量可减少到1项;”最低标准很模糊,怎么样才算是突出成果,学校保留了解释权。以我所在的生态环境口来说,就其他大学的标准看,博士后5篇sci,3到4篇中科院2区,基本上就不会拖后腿。这是2020年的标准。当然如果竞争激烈,可能会择优。以后怎么样我也说不准。

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

到底什么算是“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很模糊,有的学校,比如中国海洋大学,会给出具体标准,比如按照某世界大学排名150以内算知名高校。中山大学似乎没有提,这也是最大化学校的筹码。如果应聘者论文很硬,那么高校自然可以宽容一些,如果论文刚刚搭线,那么学校可以用这一点压应聘者。

年龄不超过38周岁。

一般大学的标准是35岁,不过中山大学收博后的最高年龄是35岁。

最后,这个岗位是特聘,尤其是中山大学的特聘,大家都懂。我就不多说了。

所以一般大学招聘教师很少会在应聘者的第一学历给出明确而严格的标准,这不符合学校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目标。学校也许会对第一学历有要求,但他们一般不会明说,而是会和应聘者的其他素质,尤其是论文数量质量结合起来权衡。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有第一学历的要求,而且是“原则上”,依然保留了空间。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不准确。

user avatar

企业招聘才喜欢卡第一学历或者工作经验,因为除了这两点是硬的,其他都可以靠吹,你不知道水分有多少;

反而高校招聘不爱看第一学历,而是直接看文章和项目,

所以高校各种一百本逆袭的特别多,毕竟科研随机性大,碰到个好老板,碰到个热门方向,个人的运气比本科出生重要多了。

正是因为科研和高校的这种随机性,我早就建议过越是本科好的越别碰科研,逆袭太多了,本科牌子作用太小了。

本科好的人,应该瞄准一个本科都好的单位或者行业,物以类聚,这样才能不贬值,高校科研明显不是优选,天天看着一百本的这逆袭那逆袭的,你还看不出来是看运气?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高校在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一些单位确实会设置“985”或“双一流”作为对第一学历(通常指本科)的硬性要求。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设置这类门槛的初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对人才的素质和潜力有着天然的高要.............
  • 回答
    国内高校在博士招聘环节中,对很多岗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先经历一段“师资博士后”的时期,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系列深刻的动因和变化。首先,这是一种“试用期”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过去,许多高校直接招聘博士进入正式编制,但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个新入职的博士,无论其学术背景多么优秀,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
  • 回答
    国内高校招收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所谓的“隐性坑”现象,确实是绕不开的话题,也让不少满怀憧憬的年轻学者在踏入学术殿堂后,感受到现实的骨感。这究竟是对人才的尊重吗?长此以往,科研又该何去何从?“隐性坑”的种种表现:咱们就具体掰扯掰扯,这些“隐性坑”到底是怎么回事: “低薪”与“高期待”的巨大鸿沟: 许.............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声称腾讯在国内进行大规模裁员,但同时在国外却高薪招聘程序员,年均基本工资高达14万美元。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毕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关于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员变动总是容易成为焦点。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多大的真实性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信息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时.............
  • 回答
    关于“中国高校招收的非洲留学生是非洲国家的精英”这一说法,其实存在多种角度的解读和原因。与其说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推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中国高校在非洲的吸引力与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高校在非洲留学生群体中的地位。 日益提升的教育质量.............
  • 回答
    国内高校排名“洗牌”的讨论,几乎年年都有,但真正意义上的“大洗牌”却不太可能一蹴而就。这其中的逻辑,既有客观的现实考量,也有主观的改革动力。要说完全没有变化,那也不可能,总会有一些学校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在某些领域脱颖而出,而另一些则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排名有所下滑。但你期望看到一堆本来排在后头的学校,突然.............
  • 回答
    国内高校的“非升即走”,说白了,就是一种叫做“预聘长聘制”的引进人才机制,只不过在我们这里被翻译得更直白、更接地气,也更……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它说的是,一个新引进的年轻教师,通常是刚拿到博士学位回来的海归或者国内优秀博士,学校会给他一个为期三到五年(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会有差异)的合同,在这个期限内,.............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一个国内法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全职做律师,这事儿究竟是金字招条,还是得仔细掂量掂量。我尽量说得实在点,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事儿的里子面子都扒拉出来。首先,咱们得承认,法学博士出身,干律师,这绝对是自带光环的。这光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积累和能力体现。优势方面,那可太多了,而.............
  • 回答
    国内高校中,论及科学哲学实力,有几所大学的哲学系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并且在科研产出、学术影响、人才培养等方面表现突出。这些学府往往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汇聚了一批在科学哲学领域颇具建树的学者,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北大哲学系在科学哲学领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其强大的.............
  • 回答
    在国内高校工作,就像走进了围城。城外的人好奇着学术氛围、悠闲时光,城里的人呢,各有各的滋味。一、 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学术的殿堂,现实的考量首先,最吸引人的,或者说最初吸引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大概率是那份对知识的热爱,对学术的追求。想象一下,在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探讨前沿理论.............
  • 回答
    国内高校推行“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tenuretrack)人事制度,这事儿可真是牵扯着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学术圈里摸爬滚打的。要我说啊,这制度的出现,绝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肯定是有它的道理和考量的,但同时呢,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挑战。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要搞这个“非升即走”。想象一下以前很多.............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分享一下2021年我所在的领域,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过程和一些结果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AI生成的。背景: 我当时瞄准的是国内高校的普通“非985/211”的省属重点大学或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非核心院系中的青年教师岗位。 这里的“普通”并非贬义,而是指相较于顶尖名校和热门学科,竞争.............
  • 回答
    2022年,我投入了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大潮。回想起那段日子,至今仍记忆犹新,充满了挑战、焦虑,但也夹杂着希望和最终的收获。我的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留在国内顶尖高校,从事与我博士研究领域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个目标本身就意味着激烈的竞争。求职过程的启动与初期阶段大约从2021年底开始,我便开始留意各大.............
  • 回答
    2020年那会儿,国内高校的教职招聘市场,怎么说呢,就像一场精心策划却又充满了变数的舞台剧。我当时也是其中的一员,摸爬滚打了一整年,才算尘埃落定。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启程:满怀希望的投递我是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正式开始我的求职之路的。那时候,手里拿着刚出炉的博士学位证,对未来充满了.............
  • 回答
    2021年,我作为一名博士毕业生,开始了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之旅。那一年,正值新冠疫情的余波仍在,但高校的招聘似乎并未因此停滞,反而因为一些政策导向,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求职前的准备:我的专业是[你的具体专业,例如:光学工程],在国外读博期间发表了几篇SCI论文,也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回国求职前.............
  • 回答
    2019年,我踏上了国内高校的求职之路,那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如同昨日。整个过程充满了期待、焦虑、甚至是无奈,最终以一种我当时未曾预料的方式落下帷幕。求职的起点:初出茅庐的雄心壮志我毕业于一所国内顶尖的985高校,专业是某个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工科领域。在读博士期间,我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了.............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2030年左右国内高校退休潮与教职市场“适当宽松”的解读关于2030年左右国内高校将迎来退休潮,并导致教职市场“适当宽松”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包含了几个关键点:退休潮的到来、对教职市场的影响以及“适当宽松”的含义。我们将逐一进行详细解读。 一、 退休潮的到来:为何以及何时.............
  • 回答
    海外小创业公司的科研人员申请国内高校人才引进计划并取得教职,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难度较大,且成功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相比于在知名国际研究机构或大型跨国公司工作的科研人员,小创业公司的背景在申请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关键点、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建议的策略: 核心要点与挑战.............
  • 回答
    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喜与忧,机遇与挑战并存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ARWU)如期而至,这份备受瞩目的榜单再次勾勒出全球高等教育的最新版图。对于中国高校而言,今年的排名既是荣耀的延续,也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两个新增的全球冠军头衔,以及多所高校在超过40个学科上榜的亮眼成绩,无疑是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