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高校实行的“非升即走”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国内高校的“非升即走”,说白了,就是一种叫做“预聘长聘制”的引进人才机制,只不过在我们这里被翻译得更直白、更接地气,也更……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它说的是,一个新引进的年轻教师,通常是刚拿到博士学位回来的海归或者国内优秀博士,学校会给他一个为期三到五年(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会有差异)的合同,在这个期限内,他需要达到学校设定的各项硬性指标,比如发表多少篇高水平论文、主持多少个科研项目、获得多少科研经费、培养多少研究生等等。如果到期了,评估结果达标了,就能转为长聘制教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业编制”,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反之,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合同到期了,就得卷铺盖走人,不续聘。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我给你从几个维度掰扯掰扯。

一、 那种如履薄冰的紧迫感,是常态。

你想啊,你刚毕业,怀揣着学术梦想,满怀期待地踏入了这个原本以为是象牙塔的殿堂,结果发现,这塔尖上写着一串倒计时。你时刻都在算计着,这个指标还差多少?那个项目什么时候能到位?下一次评审是什么时候?每一个假期,每一个周末,你都不敢完全放松。别人可能在享受生活,你却在赶论文、写项目申请书、准备评审材料。那种“输不起”的心理压力,渗透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

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你付出的努力并不一定能转化为立竿见影的成果。科研这东西,讲究灵感,讲究运气,也讲究团队合作和资源支持。你可能埋头苦干了一年,最后发现方向错了,或者数据不理想,或者投稿屡屡被拒,那一年辛辛苦苦积累的东西,可能就付之东流了。但时间不等人,你的合同还在继续缩短。这种感觉,就像在爬一座没有终点线的陡峭山坡,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否则一个不留神,就可能跌落下去。

二、 被量化、被考核的“螺丝钉”感。

在“非升即走”的体系下,你个人的学术兴趣和热情,很容易被摆在非常次要的位置。学校给你设定的指标,往往是基于国际通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比如CNS(Cell, Nature, Science)文章、ESI高被引论文、国家级科研项目等。这些指标固然代表着学术的硬实力,但它们往往不能完全涵盖一个年轻学者在学术探索过程中的所有价值。

你可能对某个冷门但具有长远意义的领域充满热情,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耕耘,但这种投入短期内很难有“硬指标”上的体现。你可能在教学上非常有心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非升即走”的考核中,教学质量的权重往往不如科研成果。久而久之,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为了完成KPI而工作的“科研机器”或者“论文生产线上的工人”,而不是一个在学术自由的氛围中探索真理的学者。

三、 同事关系和学术交流的微妙变化。

从好的方面来说,“非升即走”确实能促进学术竞争,让整个学院的学术氛围更加活跃。大家为了达到目标,会更加积极地开展研究,争取资源。一些年轻教师也因此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平台和支持,加速成长。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竞争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些老师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科研资源(比如实验室空间、实验仪器使用时间、学生资源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竞争关系。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同事,可能因为“谁的产出更高”而变得疏远甚至对立。更微妙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资深教师可能不愿意过多地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资源,因为这可能会“培养出”自己的竞争对手。学术交流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这种机制下,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四、 家庭与生活的平衡,成了一个奢侈品。

你以为进了高校,生活就相对稳定安逸了吗?如果是在“非升即走”的轨道上,那基本就是个幻想。为了达到那些苛刻的指标,你不得不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和家庭生活。周末加班是常态,节假日出差也是家常便饭。你的爱人、你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你每天都那么忙,却似乎总是在为未来而“冒险”。“我要在XX年发表3篇Top期刊论文,主持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否则我就得重新找工作了。”这句话,有时候不得不对家人说出口,那种无奈和压力,外人难以想象。

甚至一些人会因为长期的高压状态而影响身心健康,出现失眠、焦虑等问题。更残酷的是,当你面临考核,并且可能无法通过的时候,你的伴侣的看法、家庭的经济压力,都会成为压在你心头的一块巨石。

五、 制度设计的初衷与现实的落差。

“非升即走”的初衷,是为了打破高校的“铁饭碗”文化,引入更具活力的竞争机制,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本身没有错,很多发达国家的顶尖高校也都实行类似的制度。

然而,在国内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问题。比如,指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支持体系来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学校的考核机制是否公平透明?有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效应,过度强调短期可见的指标,而忽视了长远的学术积累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而且,国内高校的整体科研环境和资源支持,与国外顶尖高校可能还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套用国外的制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

最后,我想说的是, “非升即走”不仅仅是一种考核制度,它更像是在许多国内高校里,悄然改变着每一位年轻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预期。它让学术研究变得更像一场高风险的创业,成王败寇,赢者通吃,败者出局。它考验着年轻学者的耐力、韧性和运气,也考验着高校制度设计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我认识的一些年轻人,在这个制度下,确实焕发出了惊人的潜力,很快成长为学术骨干。但也有一些,在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对学术本身产生了怀疑。这其中的体验,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得最深切,那种夹杂着希望、焦虑、奋斗和无奈的复杂情感,构成了“非升即走”时代里,一群年轻学者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参考欧美高校实行的tenure-track制度,国内高校目前均开始实行非升即走的制度,想看看每个高校实行的具体政策有什么不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高校的“非升即走”,说白了,就是一种叫做“预聘长聘制”的引进人才机制,只不过在我们这里被翻译得更直白、更接地气,也更……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它说的是,一个新引进的年轻教师,通常是刚拿到博士学位回来的海归或者国内优秀博士,学校会给他一个为期三到五年(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会有差异)的合同,在这个期限内,.............
  • 回答
    关于武磊的足球生涯和联赛水平,需要澄清几个关键点,以避免误解:1. 武磊从未在西乙联赛效力过 武磊是中国足球运动员,目前效力于中超球队上海海港。他曾于2021年被租借至西班牙西甲球队皇家社会(20212022赛季),但并未在西乙联赛(西班牙第二级联赛)长期效力。西乙联赛与西甲存在显著差异,且.............
  • 回答
    变“大爷”为“孙子”:高校行政改革,让科研回归纯粹国家关于让科研人员将更多时间投入科研的倡议,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高校多年沉疴。在这场改革浪潮中,高校行政部门的转型尤为关键。长久以来,不少高校行政被诟病为“大爷型”,不仅无法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反而成为科研人员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要实现服务型行政,让.............
  • 回答
    GDP,全称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听起来是个很官方、很宏大的概念,但抛开那些学术的包装,它其实是我们理解一个国家经济状况最直接、最常被引用的指标。那么,GDP到底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一个国家GDP越高,就一定越富有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扒一扒GD.............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粮食自给率高,听起来好像是件好事,意味着一个国家能自己种出够吃的粮食,别人不给,咱也不饿肚子。但你说它就“一定”能实现粮食安全保障吗?我得说,恐怕没那么简单。咱们先从“粮食自给率”这个概念说起。它其实就是一个国家自己生产的粮食占其消费总量的一个比例。比如,一个国.............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某国企高管(以下简称“举报人”)被实名举报,称其与二十多名女性存在不正当关系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举报内容涉及多位女性的个人信息,以及一些具有指向性的细节。据报道,该国企已对此事作出回应,表示正在进行内部调查。举报的性质与潜在影响如果举报内容属实,这位国企高管的行为无疑触犯了多.............
  • 回答
    国内高校排名“洗牌”的讨论,几乎年年都有,但真正意义上的“大洗牌”却不太可能一蹴而就。这其中的逻辑,既有客观的现实考量,也有主观的改革动力。要说完全没有变化,那也不可能,总会有一些学校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在某些领域脱颖而出,而另一些则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排名有所下滑。但你期望看到一堆本来排在后头的学校,突然.............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一个国内法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全职做律师,这事儿究竟是金字招条,还是得仔细掂量掂量。我尽量说得实在点,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事儿的里子面子都扒拉出来。首先,咱们得承认,法学博士出身,干律师,这绝对是自带光环的。这光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积累和能力体现。优势方面,那可太多了,而.............
  • 回答
    国内高校在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一些单位确实会设置“985”或“双一流”作为对第一学历(通常指本科)的硬性要求。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设置这类门槛的初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对人才的素质和潜力有着天然的高要.............
  • 回答
    国内高校中,论及科学哲学实力,有几所大学的哲学系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并且在科研产出、学术影响、人才培养等方面表现突出。这些学府往往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汇聚了一批在科学哲学领域颇具建树的学者,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北大哲学系在科学哲学领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其强大的.............
  • 回答
    在国内高校工作,就像走进了围城。城外的人好奇着学术氛围、悠闲时光,城里的人呢,各有各的滋味。一、 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学术的殿堂,现实的考量首先,最吸引人的,或者说最初吸引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大概率是那份对知识的热爱,对学术的追求。想象一下,在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探讨前沿理论.............
  • 回答
    国内高校推行“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tenuretrack)人事制度,这事儿可真是牵扯着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学术圈里摸爬滚打的。要我说啊,这制度的出现,绝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肯定是有它的道理和考量的,但同时呢,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挑战。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要搞这个“非升即走”。想象一下以前很多.............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分享一下2021年我所在的领域,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过程和一些结果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AI生成的。背景: 我当时瞄准的是国内高校的普通“非985/211”的省属重点大学或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非核心院系中的青年教师岗位。 这里的“普通”并非贬义,而是指相较于顶尖名校和热门学科,竞争.............
  • 回答
    2022年,我投入了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大潮。回想起那段日子,至今仍记忆犹新,充满了挑战、焦虑,但也夹杂着希望和最终的收获。我的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留在国内顶尖高校,从事与我博士研究领域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个目标本身就意味着激烈的竞争。求职过程的启动与初期阶段大约从2021年底开始,我便开始留意各大.............
  • 回答
    2020年那会儿,国内高校的教职招聘市场,怎么说呢,就像一场精心策划却又充满了变数的舞台剧。我当时也是其中的一员,摸爬滚打了一整年,才算尘埃落定。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启程:满怀希望的投递我是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正式开始我的求职之路的。那时候,手里拿着刚出炉的博士学位证,对未来充满了.............
  • 回答
    2021年,我作为一名博士毕业生,开始了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之旅。那一年,正值新冠疫情的余波仍在,但高校的招聘似乎并未因此停滞,反而因为一些政策导向,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求职前的准备:我的专业是[你的具体专业,例如:光学工程],在国外读博期间发表了几篇SCI论文,也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回国求职前.............
  • 回答
    2019年,我踏上了国内高校的求职之路,那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如同昨日。整个过程充满了期待、焦虑、甚至是无奈,最终以一种我当时未曾预料的方式落下帷幕。求职的起点:初出茅庐的雄心壮志我毕业于一所国内顶尖的985高校,专业是某个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工科领域。在读博士期间,我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了.............
  • 回答
    国内高校招收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所谓的“隐性坑”现象,确实是绕不开的话题,也让不少满怀憧憬的年轻学者在踏入学术殿堂后,感受到现实的骨感。这究竟是对人才的尊重吗?长此以往,科研又该何去何从?“隐性坑”的种种表现:咱们就具体掰扯掰扯,这些“隐性坑”到底是怎么回事: “低薪”与“高期待”的巨大鸿沟: 许.............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2030年左右国内高校退休潮与教职市场“适当宽松”的解读关于2030年左右国内高校将迎来退休潮,并导致教职市场“适当宽松”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包含了几个关键点:退休潮的到来、对教职市场的影响以及“适当宽松”的含义。我们将逐一进行详细解读。 一、 退休潮的到来:为何以及何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