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左右退休的教授们大都为60/70后,他们普遍参加了八十年代中旬的高考,那一代能读上本科的,如今有很多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在30-40岁结婚生子。
做一个简单的减法:60-30=30
2030年左右,这些学二代们也三十来岁,恰好是博士毕业或博后出站以后最年富力强的时间段。
故而,如果教授们的子女也立志接过父母肩上重担,以振兴高等教育为己任,那么能力与人脉均一般般的普通硕博大概是很难帮诸位皇子皇女分忧的。
高校教职迟早会内卷的,和如今的程序员一样。
就算因为退休潮出现了岗位空缺,也会瞬间被填补,机会永远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谁是有准备的人?那些已经在高校里的老师们,退休者内定的继任者或者关系户,以及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君不见这几年高校越来越难进,越来越难出人头地了么?无非就是这些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优秀的人才,毕竟高校老师无论在社会地位、稳定性和待遇方面是肉眼可见的提高,好的工作自然会吸引好的人才挤破头去抢。
第一,不是2030年,是2020年开始,即60后博士,77、78级及以后的本科生开始逐步退休
所谓2030退休潮,是指99年随着高校扩招之后进入高校的70后博士开始逐步退休
但是60后退休其实是这个大潮的起点
第二,查一下出生人口数量。很明摆的一件事是本世代出生人口少了,就算不扩充岗位数,只要维持一样的录取比例,一样可以明显提高师生比。所以你考虑一下,会扩吗?
第三,高校明显是缩编,普通教工只能走院编,最多走个校编,也就是定岗不定人。这两年说的编制,哪个能和80-90年代的编制比的?不都只是最多是个无固定期限合同类的东西么。要知道斯大林体制的一个特点是罗名制和等级授职制,真正能落实到人的保障必须要带帽子、冲领导职务,或者进一个特定的专家名单。这些坑本来就非常少,而且容易占的坑肯定都被二代、三代、四代占光了。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不同学科对科研成果和水平的要求有很大区别。四大天坑已经到了不少学校单独开蛊场、单独算文章的地步了,并不再参考其它学科的标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卷力加强,所有学科都很有可能单独开蛊场,单独算文章,再盯着本学科一亩三分子去卷,一定卷到死。到时候教职拼的就不是所谓科研能力了,拼的就是爹。谁爹能供得长达40年的脱产学习,谁就能拿到教职。谁爹关系硬,谁就能在某个期刊上多凑两篇文章,谁就能拿到教职。
理论上是这样,然而现实情况是:
60-70一代的大学教授,如果是具有学术资源的资深专家(部属高校长江学者以上,省属高校省级学科带头人以上),退休通常只会退而不休,即使退休,退出来的岗位也肯定是组内内部接班,不然整个科研团队甚至学院会面临散架;
如果是不具备资源的普通教授、副教授、讲师,他们本身就已经非常的边缘化了,在学校学院的学科评估、硕博士生名额分配等环节毫无话语权,他们即使退休,空出来的不过是一些岗位空缺,硕博士名额一点没腾出来,所以大部分学校会倾向于缩编,利用内部晋升填补职位空缺,利用实验岗教师和博士后填补教学方面的人力空缺
题外话,近几年高校入职确实有利好,只不过不在教研这条线,这边已经内卷到裂开了,真正的利好在实验岗和辅导员,具体的内容有空再细说
——21.4.1更新——
关于实验岗和辅导员岗位的利好,简单说几点:
1.大规模的退休潮,不仅发生在科研教学岗位,也会发生在行政和实验岗位。
不少行政和实验岗位,目前还有大量本专科甚至中专学历的职工,并且目前高校行政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的冗余落后甚至腐败,很大程度上和这部分职工的学历素质低下、关系网络复杂有关,高教系统内外对于更新迭代和制度改革的呼声一年响过一年,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加大辅导员和实验岗教师的招聘力度,以之作为改革行政管理系统的契机;
2.早前辅导员和实验岗教师存在的待遇较低,职业路径发展不明确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
早期由于辅导员聘用体系的不完善、实验岗教师职责和职称的不明确,这两个岗位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临时工”“过渡选择”,但是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提升辅导员和实验岗教师待遇,明确实验岗的职称体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探索长期聘任辅导员的体系,例如:
我相信,未来,辅导员和实验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稳定、长期的组成部分,会得到与之相匹配的重视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