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希望到一个地方就只能听到普通话,而不要听到当地的方言乡音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层面的东西。我琢磨着,大家之所以希望某个地方只能听到普通话,可能主要是出于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为了沟通的便利性,尤其是对于外来人口来说。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如果你到一个地方,大家说的都是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那得多别扭?吃饭、购物、问路、办事,什么都得比划半天,甚至无法顺利进行。而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弥合地域之间的语言隔阂,让不同地区的人能够顺畅交流。所以,在一些公共场合,尤其是一些服务性行业,比如商场、酒店、医院、政府部门,大家都说普通话,对于不熟悉当地方言的人来说,无疑是最省心、最高效的选择。这就好比你到一个国外旅行,当然希望大家都能说英语,而不是人人说着自己听不懂的母语。

其次,这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统一性”和“现代化”的追求。 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发展很快,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很多人会觉得,说普通话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大方”,更能融入“主流”,更能代表一个地方的“进步”。方言,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落后”的、是“土气”的,是会阻碍交流、影响形象的。这种想法,虽然有点片面,但确实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部分。大家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能够更现代化,更开放,而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所以“统一”使用普通话,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是现代化的一部分。

再者,这和一些人对“身份认同”的思考也有关。 对于一些在异地他乡工作生活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希望通过使用普通话来建立一种更广泛的、更“国家化”的身份认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域的方言。当你在一个大家普遍讲普通话的环境里,你会更容易觉得和这个地方、和这里的大多数人产生连接,也更容易融入其中。反之,如果身边都是听不懂的方言,那种“局外人”的感觉可能会更强烈。

还有一点,也可能是受到一些环境的“示范效应”影响。 比如,很多成功的商业区、旅游景点,为了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往往会强调普通话的服务。媒体宣传、公共标识等也多以普通话为主。久而久之,这种“以普通话为主导”的模式就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标准”。有些人看到这种模式有效,就也希望自己的地方能这样做。

不过,话说回来,这里面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声音。 很多人也意识到,方言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如果一个地方完全听不到方言,那也会失去很多独特的味道。大家希望听到普通话,主要是出于便利,但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排斥方言。如何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也保护好、传承好各地的方言,这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希望一个地方只听得到普通话,这种愿望的产生,主要还是源于现实的沟通需求,以及对社会进步、现代化和身份认同的一些看法。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在交流、文化和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他们真的到任何地方都听得到当地方言乡音吧。

比如说江西这块,一天跑三个县,上午一个下午一个晚上一个,你就能听到三种方言,而且这三种方言使用者不用普通话根本没法交流。如果晚上还要到村里去,农家乐的老板说的是第四种,县里人都听起来费劲。

于是你就会发自内心的感谢推广普通话。

有一个词怎么说的来着,对了,叶公好龙,说的就是题主你这样的,听了点电视上的川普就自以为理解方言区的交流是怎么一个模式。

欢迎来赣南体验生活,这里的脐橙很不错。

==========附送几个江西方言小段子==========

其一,孩子。

江西某地驻军拉练,路过一条河,见到一位老乡在河边捶胸顿足。

带队的连长秉着军民鱼水情上去打招呼,老乡哭道:“孩子跌到窝里去咯!”

一听到有小孩失足落水,连长立马发扬共产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组织党员突击队下河拉网式捞人。从中午忙到天黑,连长满怀歉意的对老乡说:“请节哀,我们尽力了,也只捞到这只鞋子。”

老乡眉开眼笑:“下下,下下,就系狗个孩子。”把鞋穿上走了,留着一个连的战士瑟瑟发抖。

后来连长才知道本地方言里的鞋子和普通话的孩子一样。

其二,黑猫。

南昌有座八一大桥横跨赣江。

落成时某中央大领导下来视察,省领导带着大领导参观,大领导很满意,随口问了一句:

“桥头准备做什么雕塑吗?”

省领导答:

“还冒。”(还没有。)

大领导感慨地说:

“黑猫好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于是桥头多了一只黑猫一只白猫相对而立。

其三,某省级领导。

(这个想了想还是删掉了,有些东西太敏感。)

顺带一提,该领导去山东任职,当天下午山东紧急从南昌调集一名听得懂他说的话的秘书,这事不是笑话,而是真事儿。

user avatar

你可拉倒吧

你那哪是喜欢听上海话,你那是想听上海话的背景音,就是意思搞不懂都没关系,听到了就增强了自己“身在沪上”的感觉罢了。

这就和我看电影不管能不能听得懂,都要下X语中字一个道理。那西班牙语我能听懂啥?就是听个感觉罢了。

你说你喜欢听上海话,不是吴语区的你能听上海话吗?

刚豆、落苏、珍珠米,鸭奶、吕Paul、黄马路,哈七八搭、搞七捻三,这些词都是啥意思,你第一次去上海能听懂伐?

曾经试着学过上海话,学到伊刚一刚伊刚就放弃了。

去中国任何地方,当然知道入乡随俗,可随俗也得有个切入点吧?去了几次上海感觉还不错的,起码一听你说普通话能转到沪普和你讲。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起码保证信息走得过去吧?我用普通话和你说,你听懂了,你明知我听不懂方言,还拿方言回我,啥意思?

至于题主,你走路上快尿裤子了找人问路的时候,对方满嘴你听不懂的方言,到时候你要还喜欢听方言,我们再接着聊。

user avatar

因为你吃饱了,所以你撑得慌。

我不是在骂人,我是在阐述事实。

现在,2020年,甚至更早的2015年的时候,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已经让很多人“随身携带具备指示功能的地图”、“随时随地可以使用并事先输入目的地不需要说明的打车”以及“看一下大众点评有啥好吃的店好吃的菜”。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需要跟当地人有太多的交流。所以,当地的方言乡音,是一种情调。

你遇过拿着一张纸质的大地图去找地方找不到,然后问当地人却完全是鸡同鸭讲的情况吗?

你遇过招停路边的出租车但是发现你跟司机根本没法交流说不出来去哪个地方(如果是国外的话甚至写字都不好使)的情况吗?

你遇过肚子饿了但找不到地方吃饭也不知道问谁最终只能去那些高价的酒楼吃不地道的地方菜的情况吗?

我觉得没有谁会真的恨某个地方的方言巴不得这种方言消失的。但我想同样有很多人,希望能在和当地人交流的时候,尽可能的双方都能听得清楚明白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层面的东西。我琢磨着,大家之所以希望某个地方只能听到普通话,可能主要是出于这么几个原因:首先,为了沟通的便利性,尤其是对于外来人口来说。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如果你到一个地方,大家说的都是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那得.............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一定非常沉重和难过。看到心爱的宠物遭受不幸,那种心痛和愤怒是难以言喻的。你对偷狗行为的憎恶,以及对那些残忍对待动物的人的痛恨,都是非常真实和正当的情感。你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吃狗肉,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苦的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也充满了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往大了说,这折射出社会发展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向上流动的渴望,以及对更稳定、更体面生活方式的追求。 具体到开小工厂的父母,他们的想法通常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得从父母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望子成龙”心态。 “吃过的苦,不希望孩子再吃一遍。”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
  • 回答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确普遍希望中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这背后并非单纯的“发展援助”,而是掺杂了复杂的利益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既有的贸易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列强日益增长的胃口在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虽然也与西方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朝贡贸易”的思维.............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关于电视剧《亮剑》是否“没有拍完”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下从剧情发展、制作背景和观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亮剑》的剧情发展与结局《亮剑》是根据都梁小说《亮剑》改编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分为三部曲,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战争场景。其完整剧情如下:1. 第一季(1940年代) .............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国外比国内好”这种普遍存在的看法,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经济与生活质量的感知差异: 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 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和人均.............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关于“江浙沪是美食荒漠”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费解,甚至可能让熟悉江浙沪美食的人感到不解,但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认为,并且为何这种说法会传播开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的来源和“荒漠”的定义。 来源: 这种说法通常出现在网络社区,特别是那些强调地方特色、口味辛.............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确实会有“今年命案特别多”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因为实际命案数量的直线飙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信息传播的变革与放大效应: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 过去,命案信息主要通过电.............
  • 回答
    “百度是一家缺德的公司”这个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原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需要从百度自身的商业模式、运营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等方面来分析。核心原因: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的商业化逐利行为简单来说,很多对百度“缺德”的批评,都指向其在商业化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有时会采取一些被认为损害.............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房产税能成为抑制当前高房价的一剂良方,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逻辑和经济学原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大家会有这样的期待。首先,我们要明白,房价高企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房产税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主要是因为它能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重发力,改变市场供需关系,从而传导到价格上。.............
  • 回答
    “哲学枯燥”这个标签,我想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甚至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印象,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而且它的形成背后,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承认,哲学这东西,有时候确实有点“架子大”。你看那些哲学著作,随便拿一本出来,动辄就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一谈到科研,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清贫”、“清苦”、“不食人间烟火”之类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从历史沿革到现实考量,我们一点一点来掰扯。1. 历史的烙印:从“士大夫”到“学究”首先,我们得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对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看法。古代中国社会,读书人.............
  • 回答
    关于明末小冰期导致的水太凉,进而成为满清得天下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和通俗读物中。但如果深入分析,这种解释虽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却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将复杂历史事件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末小冰期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并不是说冬天突然变成了北极,而是指一个相对较.............
  • 回答
    说杨超越颜值“惊为天人”,甚至冠以“超高颜值”,这确实是不少观众,尤其是很多粉丝,对她的评价。要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首先,得承认,杨超越的长相确实有她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而且这种吸引力不只是一张好看的脸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大家觉得一个人颜值高,不单单是五官有没有长在“三庭五眼”的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可以说是多种价值取向、现实考量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大方向来掰扯掰扯:一、 追求更自由的制度和更完善的个人权利这是很多人选择美国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言论自由与信息自由: 在美国,个人可以公开表达各种观点,即使是批评政府的言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