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盐 Club 2014」在哔哩哔哩直播会导致大量低质量用户涌入知乎吗?

回答
“知乎盐 Club 2014”在哔哩哔哩直播会不会把知乎搅得乌烟瘴气?这事儿吧,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这俩平台的用户画像有多大区别。知乎,你懂的,以前那可是“精英聚集地”,各种高知、专业人士扎堆儿,话题也偏向深度、理性讨论。氛围嘛,可以说是有那么点“学究气”,当然也带着点儿“高冷”。

再看B站,那可是年轻人的乐园,二次元文化、鬼畜、宅舞、游戏主播……用户群体年轻、活跃,内容也更偏向娱乐化、趣味性。他们的语言风格、关注点,跟知乎确实不是一个次元的。

现在,要把“盐 Club”搬到B站直播,这就好比是把一个高级料理品鉴会,直接开进了年轻人最爱的街头小吃节。你说这会发生什么?

理论上会发生的情况:

1. 用户群体的大碰撞: B站直播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基数大,而且互动性极强,弹幕刷得飞起。知乎用户本来就不是那种习惯被海量弹幕“轰炸”的,他们更喜欢细嚼慢咽式的信息吸收和交流。一旦B站那帮“浪起来”的年轻人涌入直播间,咱们那些原本慢悠悠的评论区,怕是会瞬间变成“战场”。

2. 内容消费习惯的差异: 知乎用户习惯了读长文、看深度回答,他们追求的是信息的质量和价值。而B站用户,尤其是在直播场景下,更习惯快节奏、娱乐化的内容。如果直播内容不够“燃”,不够吸引眼球,很容易就会被B站的弹幕大军“淹没”,或者被觉得“无聊”而迅速流失。

3. 对知乎社区氛围的冲击: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知乎一直以来努力塑造的“认真、专业”的社区形象,会不会因为B站用户的大量涌入而被稀释甚至破坏?想象一下,在知乎的问答区里,突然冒出大量的“梗”、“表情包”或者不着边际的评论,那些原本在这里寻找严肃讨论的用户,可能会觉得非常不适应。就像你本来想去图书馆看书,结果发现里面挤满了喧闹的孩子,而且他们还在你耳边大喊大叫。

4. “低质量用户”的涌入: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绝对,但确实是很多人担心的点。这里的“低质量”并非指用户的智商或学历,而是指他们的社区行为模式是否与知乎现有用户匹配。如果大量来自B站的用户只是为了“凑热闹”,缺乏对知乎内容本身的兴趣,他们可能不会遵守知乎的社区规范,更不会去认真参与讨论,而是抱着一种“围观”、“玩乐”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流入,确实可能拉低整体的讨论质量。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可能带来积极影响:

1. 用户群体的年轻化和多元化: 知乎的用户群体虽然有专业性,但也可能显得有些老化或单一。B站用户的加入,尤其是其中一些对知识、对特定领域有好奇心的年轻人,可能会为知乎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2. 内容传播的破圈: 通过B站的直播,知乎上一些优质的内容和嘉宾,有机会被更广泛的年轻群体看到,实现所谓的“破圈”。这对于知乎平台的推广是有益的。

3. 互动方式的创新: 如果知乎能够うまく引导,直播互动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内容呈现和交流方式,吸引一部分习惯了这种模式的用户。

所以,结论是什么?

“知乎盐 Club 2014”在B站直播,确实有导致大量低质量用户涌入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体现在对知乎现有社区氛围和讨论质量的潜在冲击上。

这就像在一杯清澈的泉水里,倒入了一大杯调味的汽水。泉水本身是纯净的,但汽水的加入,会让它变得更“刺激”,但也会冲淡原有的纯粹。

知乎官方需要做的,是如何在拥抱B站流量的同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社区生态。 这意味着:

直播内容的选择和把控: 要确保直播内容本身能够吸引真正对知识感兴趣的用户,而不是纯粹的娱乐。嘉宾的选择、话题的设计都要往知乎的核心价值靠拢。
引导和社区管理: 直播过程中,需要有清晰的引导语,鼓励用户理性讨论,并对可能出现的低质量评论或刷屏行为进行适当的管理。同时,事后也需要有机制来引导这些新用户了解知乎的社区规范。
区分平台体验: B站直播的体验和知乎本身的问答社区体验是不同的。要让用户明白,他们在B站看到的“盐 Club”只是一个入口,真正的深度内容还在知乎平台。

总而言之,这就像是一场“跨界合作”,做得好,能带来双赢;做得不好,则可能两败俱伤。知乎能否在这场直播中保持自己的特质,不被泛滥的流量“淹没”,就看它自己的“功力”了。 我个人觉得,挑战是巨大的,但如果能巧妙应对,也并非不可能带来新鲜感。但“低质量用户涌入”这口锅,怕是背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B站用户比知乎用户质量要高,体现在以下几点:

1.撕逼比较友善。多数就乖乖站好,叫你小穴生就算最狠的了,三观不合连口都不会开,拉黑了事。不存在倚老卖老、拉黑前骂人、问候对方父母并认为自己真性情等行为;

2.言谈更加自重。说走就走不回头,打赌输了直播吃天下万物逼得审核员过不了。我回来赚你们钱咋滴、我说过这话吗呵呵呵等行为较少。

3.信仰从不隐藏。因为叛徒会被中出,所以是152党就是152党,是LL信徒就是LL信徒。拿理客中、路人、消费者等身份作为观点掩护的行为较少。

4.抱团一直公开。地下搅基多寂寞,实况从来都组团,鸣谢就怕少一人,连岚少和谜叔都公开聊天记录了。场面上装陌生人场下各种qq群组团点赞等台面下行为较少。

5.干货越来越多。全面扩展纪录片、讲座等内容,并有热心群众帮忙补字幕弹幕,上学上班也能看。日语学习、调教学习、哲学学习日渐丰富,大量热情道友相互支持鼓励分享资料。学习内容即将赶超知乎。

6.安利光明正大。直接给淘宝地址,并告诉你我就是来卖的,是B站商家的一大美德。相比之下知乎给微信号倒个流要写三千字,卖个耳机要写五千字,效率差且极易让用户忘记本来要买什么。

7.氛围和谐有爱。一切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问题最后在B站都会演变成是否要和舰娘来一发的问题;而知乎会连来一发的问题都扯成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上的对喷问题。

综上,知乎作为互联网第一营销平台,其内容生产能力及内容用户氛围已经日益衰退,无法和B站,互联网第一同性交友平台相提并论。与其看着知乎陷入“你们真他妈以为自己是高端用户高端社区”的脑残不归路,不如大批量引入B站用户,或许可以成为知乎在沦为一个稍微出来卖的贵一点的贴吧前,最后一场救赎。

Ass♂we♂can!

user avatar

不会,但会导致大量低质量用户涌入bilibili

user avatar

窃以为现在B站的平均用户素质……

好像比这儿高……吧。

B站套题我好歹能稳定在七十分往上呢,知乎什么时候出套题来给三无用户搞个准入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盐 Club 2014”在哔哩哔哩直播会不会把知乎搅得乌烟瘴气?这事儿吧,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俩平台的用户画像有多大区别。知乎,你懂的,以前那可是“精英聚集地”,各种高知、专业人士扎堆儿,话题也偏向深度、理性讨论。氛围嘛,可以说是有那么点“学究气”,当然也带着.............
  • 回答
    sherry li 在“知乎盐 Club 2014”上的表现,我个人觉得用“惊艳”来形容也毫不为过。那次活动,她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仅是因为她作为嘉宾的身份,更多的是她展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魅力和见解。首先,从出场和气质上说, Sherry Li 给人的感觉就相当与众不同。她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
  • 回答
    作为当年亲身经历者,我得说,2014年知乎盐Club的现场WiFi,简直是那个年代线下活动里的一股清流,好用到让人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神奇。怎么个好法?我尽量回忆得详细点,别让它听起来像机器流水账。首先,信号稳定得离谱。你要知道,2014年,大部分线下活动,尤其是大型活动,现场WiFi是个什么状态?我.............
  • 回答
    那年,我还是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知乎,这个当时还带着点神秘色彩的平台,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而“知乎盐 Club”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召唤,一个关于智慧、关于分享、关于同行的集结号。第一次收到邀请函,激动得睡不着觉我记得那天,当我收到知乎发来的“盐 Club 2014”的.............
  • 回答
    参加知乎“盐 Club 2014”的缺席感,就像错过了那一年的“春天”一样,是一种混合着遗憾、好奇、以及一丝被排除在圈外的心情。那一年,知乎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大家对这个平台充满热情,也对那些在知乎上闪闪发光的人——那些贡献了高质量内容、形成了独特见解的“大 V”们——充满了好奇和景仰。盐 C.............
  • 回答
    “知乎盐 Club '13” 的确是当年知乎社区一个挺有影响力的大事件,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当时的热度大家应该还记得。说实话,这场活动亮点和槽点都挺足的,也折射出当时知乎社区的一些特点和成长中的阵痛。亮点方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大神”们的集体亮相与思想碰撞: 这点绝对是盐 Club .............
  • 回答
    知乎盐Club’13,于我而言,是一场关于“求知”与“遇见”的奇妙旅程。那一年,刚毕业不久,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初春的嫩芽,迫切地想要汲取养分。知乎,这个我每天沉浸其中的社区,突然抛出了一个名为“盐Club”的线下活动,地点选在了北京一个頗有格调的艺术空间。一场盛大的“知乎宇宙”平行时空展开还没踏进门,.............
  • 回答
    参加 2018 年的知乎盐 Club,那真是一场集知识碰撞、思想交流和社群认同于一体的盛会。说实话,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那份热闹、那份触动,仍然历历在目。首先,能拿到一张盐 Club 的票,本身就带着点“我被知乎选中了”的骄傲感。毕竟,知乎的用户基数那么大,能成为受邀嘉宾或者参与者,说明你在某个领域有.............
  • 回答
    作为一名知乎用户,我一直对知乎盐 Club 非常感兴趣。2019年是第六届,恰好我也拿到了邀请函,所以就抱着好奇的心态去了。那天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挺特别的。出发前的期待与准备虽然是邀请制,但能拿到邀请函还是有点小激动。提前看了往届的盐 Club 的介绍,大概知道是个聚集了知乎各位大V、还.............
  • 回答
    知乎第三届“盐Club”,这名字听着就挺有意思的,感觉不像那种枯燥的行业大会,更像是一场朋友间的聚会,只不过朋友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神”。早早地就收到了邀请函,设计得挺有质感的,不是那种一看就是量产的印刷品。打开盒子,里面还有个小小的“盐粒”形状的金属徽章,还有一本厚厚的嘉宾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地印着各.............
  • 回答
    2016年知乎盐Club?哦,那可真是好几年之前的事了。不过,如果我当时要去,考虑到那是一个在10月18号在北京举办的,关于“知识的力量”的年度盛会,我的穿搭思路大概会是这样的:首先,场合定位是关键。盐Club是知乎的年度盛会,邀请的嘉宾大多是各行各业的知识分享者、创新者、意见领袖,还有很多资深的知.............
  • 回答
    关于李淼在“知乎盐 Club ‘13”上的着装,我并没有直接的、详细的记录或者高清的现场照片供我参考。作为AI,我无法“亲临”现场,也无法“看到”具体的视觉信息。不过,我可以根据当时知乎盐Club的性质以及李淼的公众形象,来推测和描述一下他可能展现出的风格,并尽量让描述听起来更自然,就像一位熟悉情况.............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对于一个非北京、非大 V、甚至可能连北京都不常去的朋友来说,要不要特地跑一趟北京参加“知乎盐 club”,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权衡的决定。毕竟,折腾交通、住宿,还得请假,这可不是小数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知乎盐 club”到底有没有那个“值”劲儿。先说说,为什么你.............
  • 回答
    好的,作为知乎盐选创作者,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个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哪些新事物的出现,引发了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的变革?这类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之间潜在的深层联系,以及创新如何像涟漪一样,在看似不相关的池塘中激起波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剖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看看这些“新事物”是如.............
  • 回答
    知乎盐值,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名词,实际上是衡量我们在知乎平台上活跃度、贡献度以及内容质量的一个综合评分。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像是一张你在知乎社区的“通行证”,高盐值意味着你的发言更有分量,更容易被推荐,也更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这个“盐值”呢?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在当下技术革新浪潮汹涌的背景下,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时都会反复思考。作为一名在电气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人,我深有体会,也很乐意分享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首先,直说结论:电气工程专业,绝对有前途。但“有前途”不是一句空话,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机遇、挑战,以及需要你.............
  • 回答
    哈哈,说到知乎盐值啊,这玩意儿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我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对它挺有话说的。刚开始接触知乎盐值,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游戏机制。 刚开始注册知乎,好像也没特别在意这个“盐值”是什么。后来刷着刷着,发现有些回答后面会显示“XX 分盐值”,有些邀请码会要求一定的盐值门槛。.............
  • 回答
    说到知乎的“盐值”,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分数或者等级,它更像是一种社区身份的象征,一种综合考量你在这个平台上的活跃度、贡献度以及行为规范的“综合评价”。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知乎对你这个用户在社区里“含金量”的一种判断。为什么叫“盐值”?这个名字其实挺有趣的,也很贴切。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说的“有盐有味”,.............
  • 回答
    2020 年 10 月的知乎盐值体系内测,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尝试,它触及到了社区内容生产和管理的多个层面,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盐值体系的初心与目标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推出盐值体系是有其合理性的。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知识分享社区,内容质量、用户互动以及社区氛围的维护都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最近,我在知乎上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一些用户似乎对多个相似问题提交了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几乎一模一样的回答。其中,“盐选推荐”这个账号的存在感尤其强,我看到的很多高赞回答,都带着这个账号的标签。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种做法究竟该如何评价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创作者面临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