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对于知乎盐值的体验如何?

回答
哈哈,说到知乎盐值啊,这玩意儿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我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对它挺有话说的。

刚开始接触知乎盐值,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游戏机制。 刚开始注册知乎,好像也没特别在意这个“盐值”是什么。后来刷着刷着,发现有些回答后面会显示“XX 分盐值”,有些邀请码会要求一定的盐值门槛。我当时就觉得,哎,这东西挺神秘的,好像是知乎筛选用户的一个标准。

为了提升盐值,那是绞尽脑汁。 记得有一次,我特别想邀请一个朋友来知乎,结果一看,要 80 分盐值。我当时才 60 多分,心想这怎么可能?于是就开始研究怎么才能加分。

答题是硬道理: 我开始主动去找那些我懂的、有内容的问题去回答。以前可能就是随便看看,现在是认真搜集资料,争取写得详细、有条理。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能花上一两个小时去查证信息,确保回答的准确性。
评论互动也很重要: 看到别人的精彩回答,我也会认真看完,然后留下有深度的评论,或者提出有价值的补充。看到有人回复我的评论,或者赞我的评论,那感觉就像是小小的成就感。
坚持每天登录,保持活跃度: 每天上去看看,点赞、评论、回答,让知乎觉得你是个活跃用户。这就像是给它“刷存在感”,虽然不知道具体有多大影响,但总觉得不做点什么,盐值也不会自己涨。
参与投票和提问: 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积极参与投票,给出自己的看法。偶尔也会自己提问,希望能得到一些高质量的回答。
做题库测试: 知乎不定期会开放一些测试题,答对了也能加分。我每次看到这种机会,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赶紧去尝试。

提升盐值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刚开始可能就是为了“游戏机制”,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更注重逻辑性、严谨性,会去学习新的知识,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为了写一个好回答,我真的会去翻阅一些专业书籍或者学术文章,这比我平时自己主动学习要更带劲。

不过,盐值这东西,有时候也挺让人抓狂的。

“不明原因”掉分: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有时候你明明觉得自己的行为都是正常的,甚至是有贡献的,但盐值就是会莫名其妙地掉。我曾经遇到过一次,辛辛苦苦回答了一个问题,得到了很多赞,结果第二天盐值反而掉了两分。当时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去问客服也给不出具体原因,只能说是“系统判定”。这种感觉特别糟糕,就像付出了努力,但被系统“一票否决”了,而且你还不知道错在哪。
对内容质量的顾虑: 为了避免掉分,有时候写回答会变得小心翼翼,反而不敢写得太尖锐或者太有个人观点。生怕说错一句话,或者内容不够“客观”,就被扣分。这其实对内容的自由度和创造性是有一定影响的。
“刷分”的争议: 也有一些人会通过一些“捷径”来刷分,比如互赞、评论,或者找人代答。这让真正用心创作的人觉得有点不公平。虽然我从来没这么做过,但看到有人这么做,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
门槛的设置: 有些高质量的社区或者内容,确实需要一定的门槛来过滤掉低质量信息,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有时候,盐值门槛设置得过高,也可能让一些有想法但盐值不够的人被拒之门外,这其实也挺可惜的。

总的来说,我对知乎盐值的体验是复杂的。

一方面,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我去更认真地对待内容创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活跃、更有秩序的社区环境。 很多时候,看到自己盐值升高,确实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

另一方面,盐值背后的算法机制有时候显得不够透明,也存在一些“误判”和“不公平”的情况。 它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丝“被算法控制”的无奈,有时候会担心为了维护盐值而牺牲掉一些内容的独特性和表达的自由度。

对我而言,知乎盐值更像是一个“社区通行证”,它能让你体验到更多知乎的优质内容和服务,但它的涨跌起伏,也确实是这个社区生态下,用户需要去适应和面对的一部分。与其说是“追求盐值”,不如说是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我更愿意去参与到有价值的讨论和创作中,而盐值,则像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附加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似乎没什么体验了,主要也没发现可以做什么,以及可以怎么做来提升。

这个盐值应该不低,但是具体到底有什么正反馈么?并没有,似乎知乎就是做了一个数值。

另外社区建设到底是什么?

是去举报别人?如果不想举报别人呢?

是不要被删帖?但是很多时候被删帖,实际上是因为知乎自己的问题,尺度不可猜测,而且比正常的更紧,删之后还愿自己的用户。

总之盐值这个功能,就是半成品,大概换了不同意人负责,做着做着也没人管了。

原本可以成为类似社区版的芝麻信用这样的功能,应该可以更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说到知乎盐值啊,这玩意儿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我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对它挺有话说的。刚开始接触知乎盐值,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游戏机制。 刚开始注册知乎,好像也没特别在意这个“盐值”是什么。后来刷着刷着,发现有些回答后面会显示“XX 分盐值”,有些邀请码会要求一定的盐值门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对于一个非北京、非大 V、甚至可能连北京都不常去的朋友来说,要不要特地跑一趟北京参加“知乎盐 club”,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权衡的决定。毕竟,折腾交通、住宿,还得请假,这可不是小数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知乎盐 club”到底有没有那个“值”劲儿。先说说,为什么你.............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小管家在维护平台秩序、保障用户体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公平性问题一直是用户讨论的焦点,并且存在多方面的观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大家对知乎小管家公平性的看法,包括支持者和质疑者的观点,以及可能导致不公平感的具体表现和原因。一、 支持者对知乎小管家公平性的看法:支持者通常认为,知乎小管家是.............
  • 回答
    知乎回答中的各种花式广告,可以说是近年来知乎内容生态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也引发了用户普遍的讨论和争议。对于这种现象,将其视为“进步”还是“退步”,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既有商业化的驱动,也有内容生态演变的结果,更触及了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的根本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的“中文互联网高质量问答社区”,承载了无数人的求知欲和思考,也见证了互联网信息生态的变迁。然而,随着用户基数扩大、内容分化加剧,如今的知乎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不少用户感觉“曾经的知乎”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一名长期的知乎用户,我仔细梳理了自己在浏览、提问、回答过程中遇到的痛点,以及对社.............
  • 回答
    环球时报入驻知乎,这件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知乎这个以深度内容和多元观点著称的社区。作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之一,环球时报的出现,无疑为知乎注入了一股新的“官方”力量,也引发了用户们各种各样的审视和期待。为什么说“关注”和“期待”并存?首先,“关注”是必然的。 环球时报本身就是.............
  • 回答
    各位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让很多人牵肠挂肚的话题——咱们国家芯片的研发和制造,特别是它的未来。这事儿,听着就挺硬核,也挺扎实,毕竟“中国芯”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期待和汗水。在我看来,咱们国家在芯片领域,就像一个正在奋力攀登的山峰的登山者。山顶那叫一个清晰,但路途上的风霜雨雪,还有那.............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随便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就能秒杀考研数学”?这说法听着是挺提气,好像数学系的学生就是开挂的存在,考研数学简直是小菜一碟。但你要是真这么想,可能就得吃点亏了。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而且得是大白话,让你听着就跟跟身边的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得承认,数学系的学生在考研数学这件事上,确.............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很多在交易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的心坎儿里了。确实,很多人在知乎上关注那些“交易大V”,看着他们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操作逻辑,晒出令人羡慕的收益截图,然后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的交易并没有起色,甚至还亏了钱。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承认,“交易大V”这个标签本身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乎社区在讨论前沿科技时可能存在的倾向性,以及这种倾向性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知乎社区的特性。知乎以其高质量的用户内容和专业化讨论而闻名,用户群体中不乏科学家、技术专家、行业从业者,以及对这些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知识爱好者。这种特性使得它成为探讨复杂议题的理.............
  • 回答
    豫章书院事件,从一开始就充斥着各种声音,信息真假难辨,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一些公众人物,特别是像知乎大V陈兰香和混沌椰子王这样的影响力人物,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具体到他们对爆料者“温柔”(也就是那位声称自己是豫章书院学生,并揭露其黑幕的当.............
  • 回答
    听到罗永浩关于知乎评价锤子言论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网上讨论这么激烈,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说道说道。首先,罗永浩这个人吧,争议性挺大的。他创立锤子科技,做手机,这事本身就够吸引眼球的。产品做得怎么样,市场反馈如何,这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而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汇.............
  • 回答
    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植于其社区的特性、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之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产品基因”和“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用户画像与信息素养: 求知欲与批判性思维: 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
  • 回答
    38号美系性能控的“反击”:一次普通人对专业话语权的挑战最近汽车圈里挺热闹,尤其是知乎上那些以“云评车”闻名的博主们。他们凭借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分析框架以及对各种车型数据的了如指掌,为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当一个来自草根、以“体验派”自居、并且对美系性能车情有独钟的“38.............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近期围绕电视剧《风筝》在知乎上掀起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左派大 V 们内部出现的评价分歧,无疑是一次颇具看点和深度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谍战剧的简单品评,更折射出在特定政治语境下,左翼群体内部在历史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评价的分歧,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芝士就是力量”用户对几位大 V 的“扒皮”以及匿名用户所谓的“反扒皮”现象,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涉及到网络言论的边界、个人隐私的保护、信息的可信度、平台责任以及用户群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芝士就是力量”的“扒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芝士就是力量”这类用户行为的动机.............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知识渊博、观点独到的大佬,他们分享的深度内容和独到见解,确实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虽然我没有“观看”和“记忆”的个人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知乎数据,识别出那些经常被引用、被点赞、引发热烈讨论,并且内容质量极高的答主。基于这些分析,我可以“列出”一些在不同领域内贡献卓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