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在古代实行一些现代政策?

回答
让我想象一下,如果把现代的一些政策,比如普及教育、医疗保障、甚至一些基础的社会福利,搬到古代去,会是什么样子?这可不是简单的照搬,得考虑那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水平、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

咱们先说说普及教育吧。在古代,读书识字那是士大夫阶层和少数富裕家庭的专利。但如果咱们来个“全民扫盲”,要求每个孩子都能读写,这得怎么推行?

首先,得有足够多的学堂。这学堂不能是现在的学校模式,更像是古代的书院,但规模要扩大,而且要遍布乡村,不能只集中在城市。学堂里的老师是个问题,得培养一批有学问又有耐心的人,让他们愿意去教化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这可得给老师们发工钱,还得保证他们的生活,不然谁愿意放下锄头去教书?

课程设置也得考虑实际。不光是“四书五经”,还得教些实用的东西,比如如何记账、如何测量土地、如何分辨药材,甚至一些基础的农事知识。这样,就算那些孩子以后不能走仕途,也能在自己的生计上有所帮助。

推行起来肯定不会一帆风顺。首先是家庭的阻力。很多穷苦人家,孩子就是劳动力,送去读书就等于少了一个干活的人,而且还要交学费(就算学费很低)。政府得想办法弥补这个损失,比如给贫困家庭提供补贴,或者强制性地规定每个家庭必须让一个孩子接受教育,但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家里只有一根独苗,实在不能离开。

还有就是观念的转变。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很多人认为读书识字是贵族的特权,普通人没必要。要改变这种观念,就得靠宣传,让大家明白读书的好处,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或者是一些开明的官员,来讲道理,做榜样。

接下来,咱们聊聊医疗保障。古代的医疗水平嘛,大家都懂的,神医难寻,郎中多半是靠经验。如果咱们也搞个“全民医疗”,起码是基础医疗,那又该如何?

首先,得建立一个基础的医疗体系。城市里要有官府开办的医馆,里面请几个有真本事的医生,负责给老百姓看病,而且价格要公道,甚至部分免费。对于那些偏远的山村,可以组织一些巡诊的医生,或者培训一些懂点医理的村医,让他们能处理一些常见的疾病,知道什么时候该上报。

药品是个大问题。古代的药材采集、炮制都比较粗糙,而且价格昂贵。如果想普及医疗,就得想办法保证药材的供应,而且价格要下来。可以由官府牵头,组织大规模的药材种植和采集,统一炮制,然后以较低的价格供应给医馆和百姓。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疾病的预防。古代卫生条件差,传染病频发。如果有了医疗保障,也得重视预防。比如推广讲究卫生的习惯,比如如何处理污水,如何注意饮食卫生。在疫情爆发的时候,政府要能及时采取措施,隔离病人,进行消毒,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束手无策。

至于社会福利,就更难想象了。比如给老人提供养老金?给孤儿提供生活保障?

在古代,养老主要靠家庭,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政府要给老人发钱,那得有多少钱?而且,谁来管理这笔钱?怎么保证那些没有子女的老人真的能拿到钱?可能只能是针对一些实在无依无靠、或者曾经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提供一些微薄的救济。

孤儿的收养也是个难题。古代有孤儿院的概念吗?不一定有。如果政府要收养孤儿,那就得有专门的机构,得有抚养孤儿的人,得有食物和衣物。这同样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精细的管理。

还有一些基础的公共设施建设,比如修路、建桥、挖沟渠,这些古代其实也在做,但如果以“现代政策”的思维去看,就得更系统化、更科学化。比如,道路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交通方便,还要考虑到排水和绿化。水利设施的建设,也要考虑到长远的规划和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如果把现代政策搬到古代,那不仅仅是政策的转移,更是整个社会体制、经济基础、甚至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这需要强大的政治意愿、大量的资源投入、以及漫长而艰难的社会转型过程。那些看似简单的现代政策,在古代的土壤里,要生根发芽,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就像是在一片荒原上建起一座现代城市,不是件容易的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真的有点想当然,就记住了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辞。

你自个好好想想,当你自己都养不活,全家都快饿死的时候,究竟是活命重要,还是传宗接代重要?

我只能说,限制生育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是可能的,不过也不需要你出什么特别的政策,你只要继续这么压迫剥削,再加点税,割韭菜割得再狠一点就行了。因为压迫过甚,老百姓活不下去,甚至会自发的限制生育,自我绝育

过去几千年,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宋朝尤其突出:

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流传着溺婴、杀婴的习俗现象,到了宋代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减少,而且还有所增长。在宋代的一些区域,这些陋俗一直都是屡禁不止的,这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生育观念的得一种反应。对于这些现象的研究,学术界一直都是有所涉及的,例如朱瑞熙、张邦惊、刘复生、蔡崇榜、王曾瑜合著的《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一书中对宋代社会生活的论述占有相当的篇幅。
书中其中有一章节专门论述了宋代的生育习俗,对宋代的溺婴这一习俗有专门的研究和描述。并且还分析了当时这一习俗盛行的原因,指出当时人口开始过剩、已经有了饱和的趋势是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因素。然后,还指出了这一习俗是当时杜会的一大陋俗,对后世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有人可能认为这完全是因为重男轻女,没错,是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但宋人杀的可不只是女儿啊,是杀子与溺女同时存在:

刘静贞的《杀子与溺女——宋人生育问题的性别差异》(《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一文认为杀婴这个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是历来己久的,而宋人在这方面则是表现得比较突出。
然后作者分三个部分分别对对宋人在生育时的杀子及溺女这两习俗都进行了比较客观公正的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习俗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调节人口,但同时也肯定了同时存在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并对这种思想做了客观的评价。

陈广胜的《宋代生子不育风俗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国史研究》)这篇文章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风俗,主耍是在当时社会人口急剧增长、人民负担较重、家庭人口多以及当时盛行的多嫁妆等几个因素,同时作者还认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禁止,但收效不大。

实际上,杀婴弃婴陋俗是全世界都存在的,而宋代这一习俗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一个阴暗面的反应。

明朝自然也是有这种现象的,比如:

永乐八年七月丁丑(七月十二日),皇太子谓礼部尚书吕震曰:人情相爱,则祝以多男,而民庶者,国家之祥。近闻京师愚民有厌多男子,生輙弃之不育者,伤天地之仁,失父母之道,宜严禁止之。再有犯者,并两邻加罪。

“京师愚民有厌多男子,生輙弃之不育者”。

究竟是人民太愚蠢,还是压迫太沉重?


至于土地平均分配,你压根没搞清楚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根基是谁。

是地主阶级啊!

而封建统治者自己就是最大的地主头子。

你要分地主的地,这不就是等于要他们的命、要自己的命吗?

这是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依靠的是广大无产阶级,封建王朝哪来的无产阶级可以依靠?你空中楼阁怎么搞无产阶级土地革命?

请先开启民智后再复制1921—1949年我党走过的路。

其实我也就是这么一说,这事根本就行不通,没有社会现实物质基础,一个时代只能干一个时代的事,可以推进、加速,不可能直接跨越。

均田的设想,古代不少理想派狂想家都想过、试过,行不通的,比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明中叶的名臣王鏊。

题主可能是听信了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以为这种政策对老百姓好,必然能获得他们的支持。

那是你错误理解了古代的“民”和“民心”,这个“民”我个人以为多数时候并非是指黔首、劳苦大众,而是指地主、豪强、士绅。

古代的农民起义哪次不是最终被地主阶级摘了桃子?那些改朝换代的哪个不是拉拢地主豪强才成功夺取天下?

就比如农民起义出身的朱元璋,其实他早在过江夺取金陵后就已经与江南地主阶级合流,成了大地主头子。

民众不觉醒、不团结,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无产阶级,再多的人口也只是一群绵羊,一盘散沙是无法与暴力组织相抗衡的。

像满清这样的异族反动势力都可以通过拉拢汉族地主和血腥恐怖的杀戮政策镇压住普通平民而窃据天下,他们难道比李自成更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真正靠“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几千年来就只有我党。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我想象一下,如果把现代的一些政策,比如普及教育、医疗保障、甚至一些基础的社会福利,搬到古代去,会是什么样子?这可不是简单的照搬,得考虑那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水平、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咱们先说说普及教育吧。在古代,读书识字那是士大夫阶层和少数富裕家庭的专利。但如果咱们来个“全民扫盲”,要求每个孩子都能.............
  • 回答
    在古代,一支军队要进行波次进攻,并且保持进攻的持续性,轮换下来的梯队人员的补充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像现代军队有系统性的兵役制度和后勤储备,古代的补充方式更为原始,但也同样有效。1. 预备役和后备力量: 征兵和户籍制度: 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精确,但古代国家都有一定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战时,国王.............
  • 回答
    古代中原政权在侵略性不强的情况下实现领土扩张,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历史过程。这里的“侵略性不强”并非指完全没有武力征伐,而是相较于一些以征服和掠夺为主要目标的帝国而言,中原政权在扩张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经济文化吸引力、政治制度优势、外交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对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渗透和整合.............
  • 回答
    古代中国若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是否会完全复制欧洲的道路,答案却并非全然肯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如果缺失,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重农抑商”的本质。它并非简单地“看不起商人”,而是一种国家治.............
  • 回答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相比于传统的公开立太子制度,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优越性,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重大而深刻的转变,涉及皇权稳定、政治运作、王朝兴衰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两个制度的优劣对比,并推演秘密立储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可能.............
  • 回答
    我不会装模作样地说我会大刀阔斧地改革,也不会夸夸其谈什么宏图伟略。实话讲,穿越过去成为一个皇帝,尤其是国力鼎盛时期的皇帝,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大概率是点儿庆幸和点儿恐慌。庆幸的是,终于不用为生计发愁,身边还有那么多人伺候着,而且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恐慌的是,这个位置上责任太重了,一个不小心,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律法的角度来掰扯掰扯。在那个时代,人命如草芥,诛九族更是极刑中的极刑,说白了就是要把你家所有沾亲带故的亲戚都给连根拔起。首先,诛九族这个罪名,它的核心是“族”,也就是血缘关系。古代的法律看重血脉传承,对家族的责任和牵连看得非常重。九族怎么算的,说法比较多,比较普遍的说法是: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心头一紧。如果穿越回古代,要我选择嫁给凌迟死刑的执行者……这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抛开现代的价值观,回到那个时代的背景去想。古代社会,刑罚森严,死刑更是家常便饭,凌迟更是极刑中的极刑,手段残忍,令人发指。而凌迟执行者,他们是官方认可的劊子手,承担着执行这样血腥任务的职责。从生存的.............
  • 回答
    王宝强离婚案放在古代,可不是一桩桩简单判离的案子,得让有司(古代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费一番心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古代的婚姻观和现代大相径庭。夫妻一体,尤其对男子而言,妻子的地位更多是“内助”,是家族的延续,而不是平等的伴侣。离婚(在古代通常称为“离弃”或“和离”)也不.............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土地上,突然有人喊出“共和万岁!” 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交接,而是要撼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巨震,其后果,怕是要比一场起义还要复杂和混乱。首先,理念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天子”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
  • 回答
    要说古代哪位历史人物能在游泳比赛中夺冠,这可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毕竟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专门的体育记载,很多时候得从他们的事迹和传闻中去揣摩。不过,如果让我这个“老学究”来选,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一个人——屈原。您可能会想,屈原不是个诗人吗?写《离骚》、《九歌》的那个?没错,他确实是伟大的诗人,.............
  • 回答
    想象一下,在还没有科学消毒概念、对疾病传播一知半解的古代,一个名为“艾滋病”的陌生访客悄然降临。这会是一幅怎样令人绝望的景象?初露端倪:一种神秘的消耗症首先,这种疾病不会被命名为“艾滋病”,因为我们没有“病毒”、“免疫系统”这样的概念。它或许会被冠以一个充满恐惧与不解的名字,例如“红斑萎靡症”、“蚀.............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如同黄沙漫卷,席卷古老的华夏大地,或是欧洲某个繁华的国度。如果新冠肺炎这样的病原体,挟带着它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致病烈度,穿越时空,降临在没有现代医学、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甚至连基本卫生观念都相当薄弱的古代社会,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人类,是否会就此走向灭绝的边缘?这是一个.............
  • 回答
    在古代,妻子能否正当防卫反杀丈夫,这在法律和伦理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用现代法律的框架去套用古代社会,但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律法条文、社会观念以及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答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社会整体上是一种“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丈夫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
  • 回答
    在古代大家族中,家族的嫡庶之分是非常严谨的,它关乎着继承权、地位以及整个家族的秩序。当一个庶子娶了另一个家庭的庶女为妻时,他们所生的孩子,在家族内部的称谓和地位,以及对外介绍时,都会遵循一套既定的规矩。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嫡”与“庶”的定义。 嫡子:通常是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他是家族继承权最正统.............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手握现代知识,这绝对是人生开挂的节奏!不过,别以为带着个核反应堆就能在长安街头卖炸鸡,古代环境的限制可不少。但即便如此,一些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只要加以巧妙的转化和利用,绝对能让你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咱们就来聊聊,有哪些现代高科技能被“土法炼钢”般地在古代造出来,而且还能玩得风生水起。一、.............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是发生在信息爆炸、交通发达的现代,而是穿越回了那个信息闭塞、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近乎于零的古代,人类真的会因此灭亡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沉重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古代的“灭亡”是什么概念。在现代人看来,灭亡可能意味着文明的彻底终结,国家的覆灭,甚至.............
  • 回答
    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在古代,那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别说控制疫情了,光是理解病毒是什么就够呛。首先,医学水平是最大的障碍。古代没有显微镜,更别提病毒学了。当人们开始大规模生病,喉咙痛、发烧、咳嗽,然后呼吸困难,最后死亡,医生们除了眼睁睁看着,也就能用放血、草药、祷告这些老办法。这些方法在病毒面前,可能只会.............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要是汉武帝当年没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出,儒家思想还能不能在中国古代混成“正统”?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看看汉武帝那会儿是什么个光景。汉武帝之前的思想大爆炸:百家争鸣的余温在汉朝建立之初,国家经历了秦朝灭亡的动荡,社会百废待兴。儒家思想虽然在汉初被.............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在现代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突然置身于茫茫的古代。他脑子里装着的,不是那些帝王将相的传奇,也不是江湖恩怨的豪情,而是加减乘除、abcd、还有一些关于地球、宇宙、物理化学的零散知识。如果他是个心思活络、又不算太胆小的,首先他可能会惊讶于这个世界的“简单”——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灯,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