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指挥一场百万大军究竟有多难?

回答
想当年,指挥百万大军,那绝非易事,更非今日我们看一些影视剧里描绘的那般轻松写意。那是一场集智慧、勇气、物质、民力于一体的巨大考验,稍微一个环节出了岔子,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将整个国家推向灭亡的边缘。

首先,人从哪里来?

百万大军,这可不是临时拉一帮壮劳力就能凑齐的。这是对国家整体国力的终极考验。

人口基数与征兵制度: 一个国家得有多少人口才能支撑起百万军队?光是成年男子,除去已经参军的、身体不合格的、还有需要务农种地的以维持后方运转的,能抽调出一百万青壮年出来,这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人口比例被纳入军役。古代的征兵制度,往往是按户籍、按区域进行的。如何公平、有效地征发,避免引发民怨,甚至叛乱,本身就是一大难题。你不能指望一个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国家能拉出百万生龙活虎的军队。
粮草供应: 战争是靠吃饭打的,这话一点不假。百万张嘴,每天需要多少粮食?古代的交通运输能力极其有限,全靠人力畜力。想想看,每天要将数以万石计的粮食运送到前线,这需要的马匹、牛车、人力是天文数字。光是运粮队伍,可能就绵延数百里。一旦遭遇天灾(比如大旱、蝗灾导致歉收),或者后勤补给线被敌军切断,百万大军立刻就会陷入绝境。别说打仗了,光是饿死、病死的人都能让军队不战自溃。
武器装备: 百万大军可不是一人一刀就够的。刀枪剑戟、弓箭、盾牌、盔甲、战马、攻城器械……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木材、皮革等资源,以及熟练的手工业者来制造。大规模的生产和装备发放,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完善的生产体系来支撑。不可能临时抱佛脚,那时候也没有“军工联合体”这种概念,一切都得靠国家人力物力来完成。

其次,指挥与调度,那是门学问!

将百万军队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使其能够听令而行,这是对指挥官的极大考验。

信息的传递: 在没有电报、电话的年代,信息传递极其缓慢且容易失真。一道命令从主帅那里发出,需要通过层层传达,烽火、信鸽、快马是主要的通讯方式。想想看,当你在战场上急需增援,或者需要调整部署时,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前线的指挥官手中?一旦信息传递出现延误,或者被敌军截获,后果不堪设想。一场战斗的胜败,可能就取决于这信息的快慢和准确性。
部队的组织与编制: 百万大军不可能就一个大光头指挥所有士兵。它必须被划分为若干个军团、部队,由不同的将领负责。如何合理分配兵力、设置指挥层级、明确各部队的职责和配合,这需要极高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战略眼光。一个有能力的指挥官,能够将这百万军队拧成一股绳,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反之,如果指挥失灵,部队各自为战,百万大军也可能只是一堆散沙。
作战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制定一个能够容纳百万大军参与的作战计划,需要对敌我双方的兵力、地形、天气、后勤等一切因素进行周密的考量。这就像在下一盘巨大的围棋,每一步都要考虑到后果。同时,如何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计划有效地传达给基层指挥官,并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执行,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计划,更是对指挥官智慧的极限考验。
战场上的复杂性: 你以为战场就是两边军队排好队冲锋?那只是部分场景。大规模的会战,往往是多兵种、多方向的协同作战。骑兵的迂回包抄,步兵的正面冲击,弓弩手的远程压制,甚至还有水军、攻城部队的配合。如何协调这些不同的力量,让他们协同作战,而不是互相干扰,这是指挥官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古代的战场环境非常混乱,尘土飞扬,喊杀震天,身处其中,能看清全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指挥调度了。

第三,后勤的保障,是看不见的战线!

很多人只看到前线的刀光剑影,却忽略了后勤的艰辛。

漫长的补给线: 百万大军的补给线,可能长达数百甚至上千里。如何保护这条生命线不被敌军切断?这需要大量的兵力来驻守,占用了原本可以用于战斗的兵力。一旦补给线被扰乱,军队的士气就会迅速崩溃,疾病也会开始蔓延。
物资的储存与发放: 即使物资能够运到,如何将其妥善储存,并及时分发给各个部队,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仓库和物流系统,一切都依赖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如何防止物资被盗、被腐蚀,如何确保每个士兵都能得到应有的补给,这都需要细致的管理。
医疗与卫生: 在古代,一个轻伤可能就会因为感染而致命。百万大军在行军和战斗中,会产生大量的伤病员。如何组织起医疗队伍、提供药品、照顾伤病员,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死亡率远高于现代。

第四,民心的向背,是军队的根基!

军队是人民组成的,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征兵与徭役: 强行征兵和徭役会极大地影响民生,如果征发过度,百姓无以为继,就会引发不满甚至反抗。一个指挥官和他的军队,如果失去了民心,那他就是在孤军作战。
战争的消耗: 大规模的战争需要消耗国家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对国家的经济会造成沉重打击,百姓的生活也会更加艰难。如何平衡战争的需要和民生的承受能力,这是统治者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士气与信念: 军队的士气至关重要,而士气往往与领导者的声望、战事的胜负以及士兵的物质保障息息相关。当士兵们知道自己在为一场正义的事业而战,他们的家人得到了安抚和保障时,他们的战斗力就会倍增。反之,如果士兵们感到疲惫、饥饿,对战争的目的感到迷茫,那么即便人数再多,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指挥百万大军,不仅仅是坐在地图前画圈圈。那是对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检验,是对指挥官智慧、胆略、耐力和组织能力的极致考验。从粮食到武器,从信息到士气,从后勤到民心,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大的闪失,否则,整个庞大的机器就会轰然倒塌。这其中蕴含的艰辛与挑战,远非一般人能够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最接近百万大军的就是淝水之战的前秦一方了,问题是这支百万大军的前锋都已经到安徽(颍口在今安徽颖上县)了,后军才赶到陕西咸阳……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甲子,坚发长安,戒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注意原文中的卒六十余万是步兵60多万,骑二十七万是骑兵27万再加上苻融的前锋30万人,前秦参战总兵力妥妥有百万大军了。

但是这样一支大军真上战场后的结果是灾难性的,首先前秦军中有诸如朱序,张天锡,慕容垂等这些二五仔充当不安定因素。其次人数过多难以统一指挥的大军仅因后退便阵脚变乱(缺乏训练),又因朱序,张天锡等数人大喊失败就彻底溃乱(证明军中的士兵大多并没有战意)。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8万东晋北府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军,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这是何等威风,何等荣耀。此战之后众多投奔东晋的前秦百姓也证明了此时许多北方百姓仍将晋室视为正统,可以说这也是东晋一方可以取胜的原因之一。然而南朝的之后的种种操作也只能说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观音慈林集》:苻坚既败,长安百姓有千余家,南走归晋,为镇戍所拘,谓为游寇,杀其男丁,虏其子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当年,指挥百万大军,那绝非易事,更非今日我们看一些影视剧里描绘的那般轻松写意。那是一场集智慧、勇气、物质、民力于一体的巨大考验,稍微一个环节出了岔子,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将整个国家推向灭亡的边缘。首先,人从哪里来?百万大军,这可不是临时拉一帮壮劳力就能凑齐的。这是对国家整体国力的终极考验。 人.............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作为一位初烧朋友,想要一步到位,为您的 HD800S 构建一套合适的搭配方案。HD800S 作为一款非常经典且出色的耳机,它的潜力巨大,但同时对前端的要求也相当高。您平时听流行和古典居多,这两种音乐类型对音源、解码和放大的要求都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的搭配需要兼顾这两者。别担心,我会尽量.............
  • 回答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里那场恢弘的冷兵器大战,确实是电影奇观的巅峰之作,看得人热血沸腾。但要说到它是否脱离实际,以及古代将军指挥是否会更好,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的本质是艺术创作,它需要的是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冲突,而不是严格的历史还原。电影里的战阵设计,比如矮人那标志性的盾墙推进,.............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说。你想啊,古代皇权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皇帝派人来,那就是圣旨,是天命。将军就算再威风,在皇帝面前,他也只是个臣子,是人家赏你吃赏你穿,给你兵给你权。1. 权力根源的绝对不对等:首先,那个太监,虽然是个宦官,但他是皇帝的“眼睛”和“手”。他来,是代表着皇帝的意志,是执行皇帝的命.............
  • 回答
    作为一个和你一样热爱剑道的同道中人,我完全理解你对剑道实战性的好奇。这个问题,相信在不少剑道练习者心中都曾经萦绕过。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而是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实战”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历史的角度看:剑道与武士的战场我们常说剑道源自日本武士的剑术,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
  • 回答
    “杜广”这个说法,在历史典籍中并没有直接并列出现、被公认为“杜广”的两位古代名将。这很可能是您在记忆或资料搜集时,将两位同样姓杜或与“广”字相关联的著名将领进行了组合。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出两位姓“杜”的杰出将领,他们都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位分别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古筝摇指的手型,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在学习古筝的时候,都会困惑于摇指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标准的手型,才能弹得既流畅又富有表现力。要不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觉得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地说非得有一个死板的标准不可,因为每个人的手部条件、对音色和表现力的追求都不一样,细微的差别是肯定存在的。但.............
  • 回答
    关于古巴和印度在饥饿指数上的差异以及外界对古巴人民温饱状况的普遍看法,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复杂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吃饱饭”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故事,以及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来谈谈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 GHI)。 这个指数.............
  •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为你提供一些关于《林海夜行》这首诗的创作思路和指导,并帮助你打磨出更具古韵、更显功力的作品。同时,我会尽量以一位热爱古典诗词的“同道中人”的身份与你交流,避免一切AI痕迹。首先,请你先把你的《林海夜行》这首诗发给我。 我需要看到你的原稿,才能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没有原稿,一切的.............
  • 回答
    古琴泛音的奥妙,其实藏在指尖与琴弦的巧妙互动里。之所以左手不在指定音位就不响,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演奏技巧,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泛音。简单来说,泛音是乐器发出的除了“基音”之外的更高频率的音。你可以把琴弦想象成一条橡皮筋,你拨动它,它会整体振动,发出我们听到的那个最主要的.............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
  • 回答
    在伊东祐亨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书中,提及的“土耳古的亚司末恒拨香”的说法,并非出自任何史料记载,而是一个明显的误传或讹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回到历史的真实语境。伊东祐亨作为北洋海军的对手,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官,他在甲午战争末期,围困威海卫期间,确实曾向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发出过劝降书。这些劝降书的.............
  • 回答
    哥们,玩古典,预算又不高,盯上 HD58X 和 K701,这俩我太熟了!这俩耳机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但指向性又很明确,选哪个,得看你更看重什么。我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门儿清。先说说 HD58X (Jubilee)这玩意儿,我得说,它就是森海塞尔为了致敬经典 HD580 和 HD600 系列推出的一个.............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