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刀剑不能破甲这样的说法?

回答
“刀剑不能破甲”这个说法,并非绝对,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物理原理的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冷兵器时代,许多常见的刀剑在面对当时最精良、最坚固的全身甲(尤其是板甲或重装锁子甲)时,其破甲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轻易将其贯穿或斩断。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1. 装备的进化与对抗:历史的螺旋式上升

早期甲胄的局限性: 在刀剑发展的早期,甲胄主要以皮革、木材或简单的链甲(通过小铁环编织而成)为主。对于这些相对轻便且防护力有限的甲胄,刀剑的劈砍和穿刺确实能造成有效的杀伤。
金属甲胄的出现与发展: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甲胄开始普及,如鳞甲、片甲等。这些甲胄虽然比早期甲胄坚固,但仍然存在连接处的弱点,且金属板的厚度相对有限。
链甲(Mail Armor)的进步: 链甲的防护力通过增加铁环的密度、使用更粗的钢丝以及更精密的编织方式来提升。尽管如此,链甲仍主要擅长抵御劈砍和刀刃的滑动,对付尖锐的锥刺效果不佳。
板甲(Plate Armor)的崛起: 到了中世纪晚期,板甲成为欧洲重装骑士的标配。板甲是金属片经过锻打、塑形后,相互铰接或重叠覆盖在身体上的全身甲。它的出现标志着甲胄防护能力的一个巨大飞跃。

2. 板甲的防护原理与优势

板甲之所以“难破”,是因为它采用了多项巧妙的设计和技术:

材料的韧性与硬度: 板甲通常由优质的碳钢制成,经过精细的热处理(淬火和回火),使其兼具足够的硬度以抵抗切割和磨损,以及足够的韧性以吸收冲击而不易破碎。
弧形设计(Curvature): 板甲的各个部分都经过精心塑形,呈现出流畅的弧形。这种设计至关重要,它能够将刀剑的劈砍力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当刀剑的刃口接触到弧形的表面时,冲击力会沿着弧面滑动,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就好比你用刀砍一个球体,很难让刀刃卡住或切入。
厚度与层叠: 关键部位的板甲厚度可以达到几毫米(通常在13毫米之间),足以让大多数普通刀剑的刃口在砍击时发生剧烈变形、崩口甚至折断,而无法将其有效穿透。同时,身体的不同部位由多块相互重叠的金属板组成(如肩部、肘部),进一步增加了防护的深度。
连接处的优化: 虽然存在连接处,但优秀的板甲会通过复杂的铰链、搭扣和皮革连接,尽量减少暴露的缝隙。即使有缝隙,也通常设计成不易被直接命中的角度。
钝击武器的有效性: 板甲的主要弱点在于其钝击。锤、 Mace(狼牙棒)、战锤等钝器能够将巨大的冲击力传递到全身,即使不破甲,也能通过震荡导致内部骨骼断裂、内脏损伤,产生致命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在中世纪后期,钝击武器与刀剑并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受青睐的原因。

3. 刀剑的局限性:并非万能的“破甲器”

劈砍的效率: 大部分刀剑的劈砍是依靠刀刃的锋利度来切割。然而,要将几毫米厚的、经过热处理的钢板切割开,需要极其巨大的力量和极高的刃口硬度。在格斗中,战马的冲击力、骑手的体重以及瞬间的爆发力可以集中在一个点上,但即便如此,面对优质板甲,也往往只能导致滑动、轻微凹陷,而无法产生有效的贯穿。
穿刺的困难: 虽然尖锐的刀剑可以穿刺,但板甲的厚度、硬度和弧形设计极大地增加了穿刺的难度。穿刺需要极高的动能和集中在极小的点上,并且需要克服金属的阻力。普通的刀剑(如长剑、弯刀)在设计上更侧重于劈砍或兼顾穿刺,其尖端可能不如专门的穿刺武器(如刺剑、长柄锥)那样锐利和坚固。
武器设计的演变: 针对板甲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应的“破甲武器”,例如:
战锤(War Hammer)的尖喙: 战锤上的尖锐部分(或称尖喙、 beak)设计用于集中力量,造成极大的压力,能够刺穿或压迫金属板,造成凹陷和破坏。
长柄斧(Poleaxe)的钩和斧刃: 长柄斧结合了斧刃的砍击能力和钩状结构,可以用来钩住对方的肢体或马匹,或将板甲拉开,暴露弱点。
刺剑(Estoc): 刺剑是专门设计的穿刺武器,其剑身通常是细长、坚硬的棱形或三角形,能够更有效地寻找板甲之间的缝隙进行穿刺。
戟(Halberd)的斧刃和矛头: 戟的组合设计使其能砍、能刺、能钩,适应性更强。
军用手枪(Dagger)/刺刀(Rondel Dagger): 一些特殊的短剑或匕首,比如圆盘柄匕首(Rondel Dagger),其锥形尖端设计用于寻找板甲的接缝和连接处进行穿刺。

4. 战术的配合与“破甲”的定义

“破甲”并非总是意味着贯穿: 在实际战斗中,“破甲”并不总是指将甲胄完全穿透。有时,造成严重的凹陷、损坏连接处、导致内部冲击伤、或者使对方无法活动,也算是一种“破甲”。例如,一记重击将一块板甲砸得变形,虽然没有穿透,但可能导致其卡住,或者让穿着者感到剧痛而失去战斗力。
寻找弱点: 经验丰富的战士会寻找板甲的弱点,如腋下、颈部、膝窝等有活动关节或皮革连接的区域,这些区域的防护通常较弱。
组合攻击: 在团队作战中,可能会有多人协同攻击,一人负责分散对方注意力或将其固定,另一人寻找机会使用专门的破甲武器攻击其弱点。
“软杀伤”: 即使刀剑无法破开板甲,强大的冲击力也可以通过震荡和传递的压力,对内部的战士造成内伤、骨折,从而使其失去战斗能力。

总结:

“刀剑不能破甲”的说法,并非是说所有刀剑都无法对付所有甲胄。而是强调在冷兵器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板甲出现后),大量常规的刀剑(如长剑、佩剑、弯刀等)在面对当时最顶级的全身板甲时,其直接的劈砍和穿刺效果是有限的,无法轻易将其贯穿或斩断。

它的核心在于:

1. 板甲本身的防护能力极强: 材料、工艺、设计(弧形、厚度、连接)都使其极难被普通刀剑有效破坏。
2. 普通刀剑的破甲能力有限: 在面对高水平防护时,其设计侧重点(劈砍/穿刺的效率)与板甲的防护特性形成了一定的“不对称性”。
3. “破甲”需要特定武器或战术: 专门的破甲武器(如战锤尖喙、刺剑)或寻找弱点、利用钝击、战术配合,才是更有效的“破甲”方式。

因此,这个说法更多地是在描述一种相对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禁忌。它也促使了武器和甲胄在后来的发展中继续相互制约和进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挺烦杠精的,我觉得其他答主友善度太高了,所以我就不要友善度了。这里友善度预警,以下回答友善度较低,觉得无法接受低友善度的朋友请直接放弃查看此回答。


为什么会有刀剑不能破甲这样的说法当然是因为正常人都不是杠精啊。


还只要攻击次数够多自己损坏的程度比甲片损坏程度满就行了,你还觉得自己挺有道理的?照这么说你接下来是不是该问为什么要发明坦克装甲,只要时间够,气瓶够,火焰切割都能把坦克装甲切开然后把里面的人也烧死。照你的逻辑火焰切割器都能干掉坦克呢!


还特么全甲实战就是乱砍乱砸,现在全甲比赛那是规则限制不能攻击对方无防护的部位,不能刺击,武器不能开刃,重量都有限制。因为比赛只是竞技,选手安全要能保证。真特么打仗的时候谁照你防御最严实的部位打?智障吗?《宋史》有段记载:

“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

看到怎么对付重甲士兵了吗?砍他胳膊,头盔挑开再砸碎他的头。你还以为俩人会在哪乒乒乓乓全往对方护甲防护结实的地方打半天?

金国士兵复原,知道为什么说断其臂了吗?胳膊上有大段无防护的部位。你特么砍一刀砍到甲片上,对方还站那不动让你一下一下砍?对不起,世界上像你这么傻的人不多。一下没砍到护甲防护死角对方就照你护甲防护死角下手了,你哪来的那么多机会一下一下砍?请别拿自己的智商衡量正常人,OK?


穿过甲吗?还在这扯“而且刀本身有一定重量,即便不破坏甲片,还有钝器伤害呢”所有盔甲里面都要有足够厚的软质内衬,不然连你这小脑瓜都能知道不破坏甲片还有钝器伤害,穿盔甲的人还能不懂?穿锁子甲里面都要穿厚棉甲内衬,十字军时期没钱买锁子甲的直接穿里面棉甲内衬就上了,那玩意箭射上去都能弹开。你要光膀子穿锁甲,别说钝器伤害了,它还夹汗毛呢!想不到吧?


就你这样的杠精,我还真见多了,那会我买把进口大磅弓,试射完小伙伴都在哪说这弓好,你们今天没来的可惜了,这弓30米都没抛物线。然后就冒出来一个杠精在哪开始杠:你们有没有点物理常识,就算子弹都有抛物线,受到地球引力影响全都有抛物线。讲真,在别人眼里没人觉得这货这么杠有知识懂物理,只会觉得这货特么是个沙雕。谁特么不知道有重力影响都有抛物线啊,任何能听懂人话的人都知道在我们聊天的语境下,没有抛物线指的是没有肉眼可以分辨出来的下坠。非要杠有引力就有抛物线,只会让别人觉得这沙雕听不懂话。你非要杠只要一直砍就能砍破铁甲,所以刀也能破甲,你这么杠没人会觉得你好聪明啊,只会觉得你特么是个沙雕,话都听不懂


破甲的意义是什么?就为对甲片做出损伤?打仗要求的是对敌人做出足够伤害,你光砍豁几个甲片连里面内衬都没砍破更不要说对敌人造成伤害,在正常人的聊天语境中就已经可以说不能破甲了。因为你没能做出有效伤害,对方就能趁机干你。只有话都听不懂的才会去杠刀砍破一片甲片了,它有破甲能力。

--------------------------以下为3.13补充回答--------------------------

本来觉得说到这已经够了,但凡要点面皮的都该适可而止了,没想到题主还来跟我掰扯刀型问题。也是,要没这种不要面皮的劲还怎么当杠精呢?那咱们继续。


题主所说的“隋唐刀几乎全是切刃型的斧刃,宋朝手刀,也就是抗战大刀的原型,变得又短又厚重”

国内保存最好的一把唐代刀,1991年窦缴墓出土的唐环首刀,说隋唐刀,这把刀可是绕不过去的。

给您个刀身特写,哪有切刃?


再来看看刀剑博物馆的宋代手刀,在没玩过刀的人眼里,宽刃刀就是厚重的,窄刃就是轻快的。但自己看开刃,都没有起脊。所以我来画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左边切刃刀剖面,右边宽刃刀剖面,宽刃刀就算更厚更宽,但实际上刀刃更薄更脆弱,当然也更锋利。其实宽刃刀才更适合对抗无甲对手,而且宽刃刀重量也并没有比窄刃刀高多少。

上图为清晚期马到成功铭牛尾大刀,刃比较宽,刀尖厚重,适合猛烈劈砍,这把刀的刃长67.85厘米,柄长为21厘米,净重仅为1048克。这个柄长就只是单手刀的柄。要觉得这把刀不具有代表性,那没事,请您拿出更厚重的宽刃刀的数据,重了多少。毕竟说话要讲证据的对吧?宽刃刀一般都不起脊,做宽就是为了刀刃角度可以做的更小,而加宽也可以让刀更不容易折断,从加工的工艺来说,宽刃刀更好加工,这就是为什么抗日战争早期中国造不出合格的刺刀,就只能造宽刃的抗战大刀充数。

讲真,我就喜欢各种刀型试斩玩,宽刃刀我多了去了。

我拿刀各种砍的时候你怕是还在看小人书。


不但有宽刃刀我也有窄刃弯刀

还有刀尖往前弯的反曲刀。刀能不能破甲我觉得我肯定要比你这么一个怕是刀都没摸过的云玩刀玩家更了解。




弯刀更适合对抗无甲对手,直刀更适合对抗有甲目标,这点看近代欧洲骑兵佩刀就知道了,重骑兵用直刀,轻骑兵用弯刀。为什么直刀更适合对抗有甲目标呢?那是因为直刀更方便捅刺,在我日常兵器对抗中就发现,捅刺过去捅到甲片上就会直接滑开,然后一直滑到甲缝处捅进去,我当年刚开始打对抗的时候,奔着对方甲片刺过去,然后小伙伴就躺地上哀嚎打滚。都是因为直接滑进甲缝捅进去了。这也是为什么全甲格斗禁止刺击,因为太容易出人命。


而古代披甲率总的来说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而不断增加的,按照你的理论那么宋代刀应该继续延续直刀,而从宋代起反而出现弯刀和宽刃刀,经典的雁翎刀形制正是宋代开始出现的。手刀是北宋形制,而南宋开始出现雁翎刀。相对于北宋的主要对手辽国,南宋的主要对手金国反而以重甲铁浮屠闻名。敌人的披甲率更高了,但是刀并没有继续厚重下去,反而出现轻薄弯刀了,这可跟你的破甲理论不符啊。


您要说刀能破甲,我的刀随你挑,我拿跟海绵棍,您随便砍我,你看我能不能用海绵棍打到你躺地。我都不说哪里能砍哪里不能砍,毕竟不好判定故意还是非故意的,但没事,盔甲的意义不在于防护毫无死角,盔甲的意义就是我特么注意那几个防御不到的死角就行了,看对方攻击角度,奔着有防御去的我就无视掉直接以攻对攻,只有奔着防御死角的位置我才稍微躲一下或者格挡一下。您看您能在躺地前砍到我几下,能不能破防。坐标乌鲁木齐,您自己人过来就行了,东西我这都有。 @仙剑十五


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怼你个杠精吗?因为能不能不是靠键盘扯犊子,你想说服别人,你得拿出实际操作来证明你的观点。现在我舞台都给你搭好了,您来跟我实际操作一下试试,敢么?您觉得有破甲能力那您肯定不用担心自己被打的满地打滚对吧?

user avatar

别这么愤愤不平。其实你可以自己试试的。买口几百块的刀,当代任何中碳高碳成品钢钢刀,只要制造者不是傻子,质量都比古代列装刀好。自己找片铁片或用铁丝穿个锁子甲不难吧,试过就不会这么愤然了。

古代冷兵器作战,白刃战第一主战武器,始终是长矛。为什么,因为一,够长。二,穿刺能力极强,什么甲都可以一次戳穿,除了盾牌。哪怕到了热兵器初期,也依然如此,理由如上。

请看清代勇将阿玉锡同学的高清无码写真。 虽然他是骑兵,但这依然是步兵片儿。

这是一幅极为写实的绘画作品。阿玉锡身着铁环锁子甲,背火枪,带清弓,手持长柄破甲锥。这说明时至热兵器出现,长矛也还是牢不可破的第一主战兵器,至少骑兵是这样。其实步兵也一样,只不过因为步兵作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了另一个白刃主战兵种刀盾兵,用于适应不同的场景而已。

这幅画对古兵器和古代军事研究者来说,最大的文献贡献之一,是在于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长矛类兵器,在矛头和杆子连接处,也是有加固用的折铁的。这是一个临时加装的配件,通常不见于实物,实属难能可贵。

而刀剑破甲,破金属甲,无论是铁叶子甲还是铁环锁子甲,劈砍的效率和成功率,都非常糟糕。

请看先秦时期的铠甲。


虽然这是殉葬的明器,是用石头打磨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铠甲结构。

面对这种上下左右都重叠的甲,劈砍一次破甲的成功率非常低。哪怕是平铺的结构,成功率提高也极为有限。因此自青铜时代起,破甲重任就主要由矛类武器担当。譬如矛、戟、刹,以及尺寸丈八以上的槊。

这是我手边正好有的一对半战国青铜铩。

这是手边的另外一个双刃汉铁槊。可以比照烟盒看尺寸。

这种形状和尺寸的穿刺武器,几乎什么铠甲都不可能顶得住。

至于用阿玉锡用的这类玩意来破甲,就更有点欺负人了…

在战场上,也不会有机会给你瞄准一个位置反复砍,当你一刀砍不进的同时,对手已经一刀捅穿了你的身体。就破甲而言,刺比砍有效得多,这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压强问题。

中国这种甲的形制和结构,基本上一致保持到南北朝至隋时期。到唐代,中国甲制才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所以自汉到唐,中国主战单手刀都是利于穿刺的直身刀,而不是更利于劈砍的弯刀。

我手边正好有一口南北——隋唐的直刀。刀尖就是非常利于穿刺同时又具备坚固度的45度折角。同时非常长,几近一米二。



这是我手边另一口西汉时期的龙形环首刀。应该也是中国唯一一口龙首环首刀。都是利于穿刺,尺寸长大的直身战刀。它的尺寸也有一米多。这类环首刀的穿刺性能优于劈砍,尤其是隋唐刀,比汉环首薄、窄,劈砍性能进一步下降,使用上主要还是刺。

所以汉唐环首刀的长度,一米以上非常普遍。一直到宋元,单手刀尺寸才开始明显下降,这也意味着穿刺技术使用率的下降,劈砍技术开始上升,


到了宋代,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单手战刀尺寸变短,但是厚度重量急剧增加,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单手战刀,是历史上最为厚重的。同时刀身开始大规模出现了弧度。

这种变迁说明了这个时期的铠甲,已经发展到连单手战刀的穿刺都不太有效,需要依靠重量极大的刀具,依赖惯性来硬砸进去的地步。

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在这一时期,宋军中出现了成建制的专用斧头的部队,以此来对付金军的重甲和主力骑兵铁浮屠、拐子马部队,并且取得了辉煌胜利。

宋将王德是南宋一员猛将,多次对金军取得战绩,最负盛名的一战是绍兴十一年对完颜宗弼所部的拐子马部队。当时王德身先士卒,射杀一员金将,随即率万余使长斧的部队对金军右翼拐子马发起了攻击,金军大败。

此役金军伤亡万余,宋军仅伤亡九百余。斧这种重型兵器,正是破甲利器。但是重量导致了这种兵器使用有一定难度,所以最终只是军中精锐所用军器。关于这一点,明代武学大师程子颐在著作中有明确阐述:“夫长柄斧,宋将王德用以屈兀术者……此艺当授勇敢之士,其用法不必花稍,只用……数法尽矣。”

宋铁斧图片:


我手边呢,正好有这一时期的宋军手刀,是一口与南宋两淮置制使印应雷所造刀形制一致的手刀。环首原饰有朱漆,现尚存不少。铭文依稀,需去做X光才能判读了。

此刀刀脊厚达12mm,极其厚重。环首和刀身均折叠锻打,层数繁多,符合百炼钢/镔铁特征,到底是百炼钢还是镔铁,得开窗了。另附宋咸淳六年(1270年)两淮制置印应雷所造铭文战刀,断代标准器。 ​





我手边还有同一时期的几口辽金刀,贴其中两口。其中一口比较直的,与黑龙江博物馆所藏金大定二十九年刀一致。一口则是大尺寸弯刀。这两口刀,厚度都在1.2厘米以上,非常沉重。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单手武器,很大程度是依靠重量来砸开铠甲的。

自宋开始,火器开始批量出现于战场,金属铠甲面对火器以及更大力量射远器如神臂弓之类兵器之间的博弈,也开始了。这是一场耗时日久的盾和矛之间的博弈。

于是各种防火器的棉甲、纸甲应运而生。同时在火器无坚不摧的杀伤面前,一味加厚导致重量剧增的铠甲,变得性价比很糟糕,因此在很短时间内,金属铠甲变得薄起来,更趋向轻便,同时一定程度注重防火器弹丸。

正是这种变迁,刀剑的杀伤无形中被提升了,因为这个时候就可以依靠劈砍来破甲了。它们面对的是更有利于防火器弹丸的棉、纸甲,以及铁叶防护面积变小的铁甲。

辽博藏品,清代布面铁叶甲。

清代甲示意图。

皇太极佩刀:

the end

user avatar

我分享个小故事

明治20年也就是1887年,在东京的伏见宫贞爱亲王官邸召开了天览试合,也就是所谓御前比武

其中一个项目是在明治天皇面前劈头盔,请了镜心明智流的上田马之助、立身流的逸见宗助、直心影流的榊原键吉,这仨都是幕末过来的人,时任警视厅剑术指导。

上田和逸见还好说,榊原键吉幕末时期是将军的护卫兼家教,后面还参加过彰义队,手上有人头的顶级剑豪。

主办方跟这三位说要玩兜割,榊原键吉直接拒绝,说用刀劈开头盔是不可能的。那么实际测试的结果也确实是不可能,上田、逸见接连失败,榊原键吉用名刀同田贯吧头盔劈开了一条长三寸五分(10.6cm)、深5分(1.5cm)的切口。不用我说各位也能想象得到,这个深度能不能切到头皮都难说,不过颈椎能不能禁得住就另当别论了2333333

下文摘自日文维基

明治20年(1887年)11月11日、明治天皇が伏見宮邸を訪れた際、天覧兜割り試合が催された。出場者は警視庁撃剣世話掛の逸見宗助と、同じく上田馬之助、そして鍵吉であった。逸見、上田は失敗したが、鍵吉は名刀「同田貫」を用いて明珍作の兜を斬り割った(切口3寸5分、深さ5分)。

然后我还搜到一个17年兜割成功的大佬,用玉钢刀斩了一个桃山时代的兜,号称是榊原键吉以来100年未有的伟业……

视频直接跳到2:19就行,照顾看不了的老哥下面放图

这是切口,跟榊原的那个也差不多了

不过这个视频质疑的人比较多,因为劈和展示不是一镜到底的,见仁见智吧


反正刀剑想劈开铁甲是比较难的,但是想杀人或者说想造成伤害也不一定非得劈开

user avatar

全甲格斗要保证运动员不出事故,真实作战就是要让敌人出事故,思路都是反的,表现当然不一样,你拿来对比有什么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刀剑不能破甲”这个说法,并非绝对,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物理原理的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冷兵器时代,许多常见的刀剑在面对当时最精良、最坚固的全身甲(尤其是板甲或重装锁子甲)时,其破甲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轻易将其贯穿或斩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1. 装备的进.............
  • 回答
    在中国冷兵器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刀剑的形态确实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演变轨迹。关于为什么中式刀剑不如西式刀剑那样普遍发展出护手,以及中国刀剑的形制和技法优势,这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护手”在西方刀剑中的核心功能。西方骑士和士兵普遍使用的单手剑,例如早期长剑(arming sword)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兵器发展史和格斗技巧的交叉点。你观察得很敏锐,在许多古代冷兵器实战场景中,单手持握的刀剑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战场上,士兵们需要同时应对近距离的肉搏、格挡以及对付装备有盾牌的敌人。然而,日本的打刀,以及它所衍生的剑术体系,却将双手持握推向了极致,这背后有着.............
  • 回答
    关于剑在秦代以后是否就不再作为普通士兵的武器,以及刀和剑的异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话题。需要澄清的是,并非剑在秦代之后就彻底退出了普通士兵的装备序列,而是其地位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多的被军事将领和精锐部队所青睐,而刀则凭借其更强的实用性和易于掌握的特点,逐渐成为了普通士兵的制式主.............
  • 回答
    要说《刀剑神域》(SAO)这片子平庸,估计不少核心粉丝得炸毛了。但话糙理不糙,很多观众,包括我,都会在某个点上觉得,它好像并没有达到那个声名鹊起的程度,或者说,它的优秀之处并没有那么“贯穿始终”。可偏偏就是这么一部作品,火得一塌糊涂,甚至可以说是一代人的ACG启蒙之一。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魔法?咱们.............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你说的“正常重量和长度的武士刀”,这个概念就很有意思了。一把真正的日本刀(或者说模仿日本刀形制的刀具),虽然看起来帅气,但它其实是有特定设计考量的。它并非为了单纯的蛮力劈砍而生,而是讲究平衡、锋利度和韧性。它的重量和长度,加上刀身的弧度,是为了配合使用者身体.............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相信刀具能用于日常防身,原因有很多,而且这种观念并非空穴来风,往往根植于对威胁的现实感知、个人经历、文化影响,以及一些实际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说。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面对生存威胁时的实用性。在遭遇暴力袭击,比如抢劫、性侵或人身伤害时,有些人会认为拥有一件能造成物理伤害的工具,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武器设计和与之配套的格斗技法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欧剑的“半剑术”和“抓刃”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半剑术”和“抓刃”具体指的是什么。 半剑术 (Halfswording): 这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
  • 回答
    淬炼千年的艺术:日本武士刀的复杂工艺与价值,以及中华古刀的辉煌提到日本武士刀,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它那独特的美学、惊人的锋利度和悠久的历史。然而,这不仅仅是一把刀,更是一件凝聚了无数匠人智慧与汗水的艺术品。其制作过程之复杂,超乎许多人的想象,也正是这份繁复,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日本武士刀:一.............
  • 回答
    .......
  • 回答
    评书和演义里,那些“回马枪”、“拖刀计”式的诈败招数之所以频繁出现,而现代武侠小说里却相对少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文学体裁的特点、历史背景的演变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变化,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一、 评书和演义:讲故事的艺术与传统首先得明白,评书和演义(比如《三国演义》、《水浒.............
  • 回答
    修真小说中“剑修”之所以普遍存在且深入人心,而“枪修”、“刀修”相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成体系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有小说设定的逻辑合理性,更有叙事表现力的考量。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文化根基与历史传承:剑的独特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的地位远超其他.............
  • 回答
    .......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明朝军队那可是装备精良,有着重甲骑兵,长长的马槊,还有马镫,这简直是欧洲中世纪骑士的翻版。而反观倭寇,也就是明朝时期的日本海盗,他们主要装备的不过是那种短小的日本刀,还有弓箭、长枪等,看上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那么,为何在很多历史记载中,明朝军队面对倭寇时,.............
  • 回答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是一种由Adobe Systems公司于1990年代中期开发的电子文档格式,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实现跨平台、跨设备的文档共享与展示。以下是PDF文件格式的详细背景、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的全面解析: 一、PDF的诞生背景1. 技术需求的迫切性 .............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抵制华为”的言论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并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国内民众的认知差异、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以及对科技自主的担忧等。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中国人说出“抵制华为”言论的详细原因:1. 国际政治环境与技术竞争的传导效应: .............
  • 回答
    中医之所以会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即所谓的“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剥离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深入分析其根源。一、科学性与实证主义的挑战:这是当前质疑中医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现代医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为基础,强调.............
  • 回答
    “黑中医”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科学证据与有效性争议: 缺乏现代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争议点。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建立在古代哲学和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与现代.............
  • 回答
    文学鄙视链是一个复杂且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的现象,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文学的本质、社会对文学的价值判断以及媒介的演变。为什么会有文学鄙视链的存在?文学鄙视链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解释:1. 精英主义与文化资本的积累: 历史渊源: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当前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之一。确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表达了担忧,而“担心中国发展太快会威胁到他们”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这并非全部,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网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缘由:一、 经济与地缘政治实力的崛起与相对衰落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广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