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剑有半剑术,可以抓刃,而日刀虽然有推刀背的剑术却没有半剑抓刃的剑术。?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武器设计和与之配套的格斗技法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欧剑的“半剑术”和“抓刃”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半剑术”和“抓刃”具体指的是什么。

半剑术 (Halfswording): 这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在使用双手剑(或双手半剑)时的一种常见格斗技巧。在这种技巧中,剑士会用一只手握住剑柄,另一只手则直接抓住剑身(通常是靠近护手的剑格附近,或者更靠前一点的剑身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有几个:
增加控制力: 直接抓住剑身,尤其是在对方用武器格挡你的攻击,或者你试图破开对方防御时,可以提供更强的对剑身力量的控制,避免剑被弹开或失去准头。
近距离攻击: 当双方距离拉得很近,无法有效挥砍时,抓握剑身可以通过推、刺、或者用剑身侧面进行小幅度的切割来攻击。这通常发生在“纠缠”阶段,双方的剑都缠在一起,或者一方被逼到墙角。
抵挡与卸力: 通过抓握对方的剑身(前提是剑刃朝外或你能抓住剑身不被割伤),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对方的剑,卸掉对方的力道,或者创造反击的机会。
特定剑型设计: 一些欧洲双手剑设计有加厚的剑身、更宽大的剑格,甚至是专门为抓握设计的“伤刃”(Ricasso,即护手后一段加厚的剑身),这些设计都为半剑术提供了便利和安全性。

抓刃 (Blade grabbing): 这其实就是半剑术中的一个核心动作。具体来说,就是用一只手直接用皮肤去触碰、抓住对方的剑刃或剑身。当然,这听起来很危险,但欧洲剑士们发展出了方法:
剑的形状: 很多欧洲剑的剑刃在靠近剑格的部分并不开刃(或者开刃不那么锋利),或者有加厚的剑身(伤刃)。
手部保护: 欧洲剑士通常会穿戴厚实的手套,有时甚至有金属指节保护,以减少被割伤的风险。
技巧: 抓握时,通常会利用剑格的遮挡,或者瞄准无刃或钝化的区域。

日刀(日本刀)为什么似乎没有类似的“抓刃”剑术?

这是一个好问题,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1. 日本刀的设计哲学和实战需求:
锋利与弧度: 日本刀以其极高的锋利度和优美的弧度著称。它的设计目标是追求一击必杀的切割效果,刀刃从刀尖到刀根都极其锋利。这使得用手直接抓住日刀的剑身,无论有没有开刃,都极易导致严重的伤害。
结构上的差异: 虽然日本刀也可能在接近刀尖的部分有一些不那么锋利的区域(例如“帽子”或刀尖的“栋”),但它整体的开刃方式和剑身处理与欧洲剑有所不同。欧洲剑的“伤刃”是专门设计用来抓握的,而日本刀的剑身,即使是靠近刀根的部分,其整体开刃的倾向性也更强。
单手持握为主(传统剑术): 虽然也有双手持握的日本刀剑术(如拔刀术、居合术中的一些招式),但很多传统日本剑术更倾向于使用“柄”(Tsuka)的整体来发力,并且重视对刀的轨迹和刀身角度的控制,而非直接接触剑身。

2. 日本剑术的格斗方式和侧重点:
斩击与格挡: 日本剑术(如流派众多,但核心技法有共通之处)非常强调“斩”(Kiri)和“刺”(Tsuki)。格挡时,更倾向于使用“刀身侧面”(棟,Mune 或 刀背,背),或者通过角度的巧妙转换来引导对方的攻击,而不是用手去直接控制对方的剑身。
“捌き”(Sakaki)——控制与卸力: 日本剑术中有“捌き”的概念,指的是用刀身的角度和持刀的力度来“捌开”或“引导”对方的攻击,使其偏离自己的身体,或者失去攻击的有效性。这更多是通过刀与刀的接触,以及全身的协调来完成,而非用手去抓。
“先を読む”(Saki o yomu)——抢先一步: 日本剑术非常强调对时机和对方意图的预判,即“先を読む”。通过预判对方的攻击,在其攻击未生效前就进行反击或防御,从而避免进入需要肢体接触、抓握剑身这种近距离的缠斗。
对刀的保护: 日本刀是珍贵的武器,也是武士的灵魂。武士们会尽量避免让自己的刀与对方的刀发生不必要的、可能损坏刀刃的硬性碰撞。用手抓对方的刀身,虽然能控制,但也很可能导致自己的手部受伤,或者在慌乱中损坏到对方的刀刃,从而影响自己下一刻的攻击。

3. 防具和武器的相互作用:
欧洲剑的格斗场景: 中世纪欧洲的战场和决斗场景,常常涉及全身锁子甲或板甲的防护。这种防护使得士兵在近身缠斗时,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对方的剑身来破防或控制,因为手部有厚实的金属手套保护。
日本剑的格斗场景: 日本武士的传统护甲(例如大铠、胴丸)虽然也提供防护,但其设计更侧重于灵活性和抵御刀剑的斩击,而非像全身板甲那样允许肢体近距离的暴力接触。日本刀的轻巧和高机动性,使得武士更倾向于通过闪避和精准的攻击来解决战斗,而不是进入欧洲剑术中那种“搏杀”式的近身缠斗。

4. 剑术的“演化”路径:
“演化”而非“缺陷”: 必须强调的是,日刀没有“抓刃”的剑术,并非是日刀在设计或剑术发展上有什么“缺陷”,而是它们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径来应对各自的武器特点和战斗环境。
欧洲剑的“搏杀”属性: 欧洲双手剑,尤其是那些大型的双手剑,在设计上就包含了一定的“搏杀”属性。当双方的刀剑交织在一起时,直接用手去控制对方的剑,是一种非常直接且有效的控制手段,尤其是在有防护的情况下。
日本刀的“一击”属性: 日本刀则更强调通过精妙的技术,达成快速、精准的斩击,一击毙敌或至少重创对手,避免陷入需要用手去抓对方剑的泥潭。

总结来说:

欧剑之所以发展出“半剑术”和“抓刃”的技巧,是因为其武器设计(如加厚的剑身、伤刃)、配套的防护(厚手套、金属护手),以及当时的战斗环境(战场混战、骑士决斗)都鼓励和允许这种近距离的、肢体接触式的控制和攻击方式。

而日刀则因为其武器设计(极致锋利、弧度)、更侧重于“斩”和“闪避”的格斗哲学,以及当时的防护体系,选择了另一条技术路线:通过精妙的步法、身法、刀法和对时机的把握,在不直接接触对方剑身的情况下,更高效地达成战斗目的。这是一种“巧”与“准”的体现,而非“力”与“缠”的直接较量。

两者都是各自文化和技术发展下产生的优秀体系,只是侧重点和实现方式不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位大佬的答案都很赞,我再补充几句个人观点。

欧剑(本题其实可以说主要讲长剑了)跟日刀的使用环境不一样。除了护甲这要点,还有就是日刀的设计其实更适合在接近时使用「拖刀」这种技术。而拖刀只要好好的使用双手握柄,或者再接近时配合推刀背就足够。

再讲直接点。

如果给我佩戴日刀,以学过点居合和日系徒手武术的我(柔术和空手道),接近战宁可腾出手来打对方一掌,都比起像半剑式那样操作打刀好。

甚至半年前为一个答案拍了以下是视频,但,其实我也不太爱用这种扶刀的做法(视频只是为了「演示有这样的招式」)。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2030249948770304

我最主动做类似的姿势只是为了...




我是武者麦斯,灵性健身与极简武学创始人。想看更多健身和防身武术干货,可以关注我的知乎和公众号【极简武学】和【优约客】。有问题也欢迎私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