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古代冷兵器的刃上一般没有锯齿?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古代那些闪闪发光的刀枪剑戟,它们的刃上大都光溜溜的,很少见到像咱们现在锯子那样的锯齿呢?这事儿里面学问可不少,可不是简单的好不好看的问题。

首先得明白,冷兵器最核心的功能是什么?是切割和穿刺。古代兵器,无论是劈砍还是刺击,追求的都是一刀毙命,或者至少能造成严重的创伤,让敌人失去战斗力。

咱们先拿最常见的剑和刀来说。

剑:剑是劈砍和刺击并用的,尤其是刺击。你设想一下,一把锋利的剑,最适合的就是直接刺入人体,或者通过劈砍带走对方的肢体。如果剑刃上有锯齿,你想想,刺进去的时候,锯齿会卡在肌肉和骨骼里,拔出来就没那么顺畅了。你想想电影里,刀卡住了拔不出来有多尴尬?战场上,这可是要命的!而且,剑的动作讲究一个“快”和“准”,直来直去的刺击,平滑的刃面才能保证顺畅的穿透和拔出,不留下多余的阻力。
刀:刀的劈砍更直接,力量也更大。平滑的刀刃能够最大程度地贴合目标,一下就切断目标。如果有了锯齿,力量传递的过程中,锯齿会产生不均匀的受力点,反而会影响到切割的效率。就像你用一把钝的锯子锯木头,费劲不说,还容易把木头弄得坑坑洼洼。更重要的是,古代战场上,刀刃的锋利度非常重要,它需要的是一次干净利落的斩击。锯齿化的刀刃,在劈砍的时候,更容易钩住对方的盔甲或者肉体,造成撕裂,这听起来好像很残忍,但实际操作中,这种撕裂带来的不确定性太大,而且一旦锯齿卡住,会极大影响后续的动作。

再往深处想,加工工艺也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古代冶炼和锻造技术,虽然已经相当了不起,但要在大规模生产的冷兵器上,精确地制造出整齐、细密的锯齿,并且保证这些锯齿的韧性和硬度都足够,这在当时是极其困难的。一把刀剑,需要的是整体的强度和韧性,要做到既能保持锋利,又不容易崩口,这已经很难了。如果再加上锯齿,这就需要更高超的技艺和更复杂的工艺,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就算能做出来,维护也是个问题。古代不像现在有专门的磨刀石和研磨设备。一把刀剑的保养,全靠士兵自己。平滑的刀刃磨起来相对容易,你可以用石头、皮革简单打磨一下。但如果有了锯齿,你要怎么把每一个小锯齿都磨得又尖又快,而且保持均匀?这难度系数太高了,而且容易把锯齿磨钝,甚至磨坏,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效果。

还有一点,就是目标。

古代士兵面对的不仅仅是皮糙肉厚的敌人,还有各种金属盔甲。平滑的刀刃,配合强大的力量,能够通过“剪切”的方式,让盔甲的连接处或者薄弱处发生形变,甚至直接斩断。锯齿化的刀刃,在面对坚硬的金属时,反而更容易被崩口,或者在盔甲上留下豁口,但要做到有效的切割,需要极大的力量和精确的角度,而锯齿本身的强度也容易成为弱点。
另外,很多时候,冷兵器不仅仅是用来“砍”的,还有“推”、“挡”、“格挡”等动作。平滑的刀刃在格挡时,能够更顺畅地引导对方的攻击,将其化解。锯齿化的刀刃,在格挡时,反而容易钩住对方的兵器,影响自己的动作,甚至导致自己的兵器被缴械。

当然,这也不是说古代就没有带锯齿的兵器。偶尔也能看到一些比较特殊的兵器,比如一些锯齿状的钩镰刀,或者一些带有小锯齿的装饰性刀具。但这些通常都有其特定的用途,或者是一种特殊的风格,而不是主流的制式兵器。

比如,有些钩镰刀的锯齿,是为了更好地“刮”和“勾”住敌人,或者缠绕住对方的兵器,起到一种“控制”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的切割。

总的来说,古代冷兵器之所以大多没有锯齿,是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平滑的刀刃在保证锋利度的前提下,能够提供更优良的切割、穿刺效率,更易于加工、维护,并且在战场上适应性更强。 锯齿虽然在某些特定场合有优势,但整体来说,其带来的弊端(加工难、易损坏、维护难、影响拔出等)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好处,因此不被主流采用。这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武器性能和实用性取舍的最佳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锯齿效率低,其实只要做过菜都能知道吧,用切冻肉的锯齿菜刀切下常温肉就知道了,根本没有普通菜刀好用。普通菜刀剁肉一下就到底了,你换锯齿菜刀试试?同样,切肉的话普通菜刀稍微拖割一下就切断肉了,锯齿菜刀同样力量同样拖割长度下,是要比普通菜刀切的浅的。更不用说如果碰到骨头锯齿必被卡住,普通刀剑发力正确能直接斩断骨头。美国冷钢公司的刀剑测试视频里,一刀过两头猪甚至过四头生猪的都有,但是应该没人会觉得拿锯齿刃能一刀过猪吧?


中国也是有这种兵器的,叫马牙刺,正常刀剑护碰,顺着刃就滑下去了,然后利用护手作为支点来攻击对方。但是这玩意碰上就被锯齿卡住急切间想把武器抽回来都困难,所以这玩意的攻击方式就是和对方刀剑护碰,然后两边武器卡死,趁对方还想试劲抽出自己武器的功夫,进步用左拳照对方脸上捶。基本思路就是把双方拖入到双方武器都难以使用的状态,然后用丰富的徒手经验捶对方。


所以锯齿刃杀伤力不高,主要靠抖机灵,对方没见过这么玩,直接懵逼,趁机捶对手。这当然是不可能广泛使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古代那些闪闪发光的刀枪剑戟,它们的刃上大都光溜溜的,很少见到像咱们现在锯子那样的锯齿呢?这事儿里面学问可不少,可不是简单的好不好看的问题。首先得明白,冷兵器最核心的功能是什么?是切割和穿刺。古代兵器,无论是劈砍还是刺击,追求的都是一刀毙命,或者至少能造成严重的创伤,让敌人失去战.............
  • 回答
    古代战马之所以多被阉割,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基于对战马性能、军纪以及马匹管理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驯服和控制那些性情暴烈的公马。想象一下,在战场上,骑兵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马匹的奔跑速度、耐力、冲.............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强调长江天险,并非因为长江的长度本身,而是其宽度、水流速度、季节性变化、以及两岸地势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虽然长江非常长,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河,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更不是所有渡河点都能形成有效的突破口。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为何长江如此被重视,以及其他渡河.............
  • 回答
    关于“为何古代只有中国出产丝绸”,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偏差。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大规模发展丝绸生产的国家,并且其丝绸的品质和工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丝绸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深入探讨丝绸的起源、生产过程、以及中国为何能长.............
  • 回答
    古代饥荒频发,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却又充满脆弱性的网。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从大自然到那时候人们的活法,都得涉及到。首先,自然条件是头等大事。古代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自然的掌控力几乎为零。你别看现在咱们有各种气象预报,能预测风雨,那时候的.............
  • 回答
    关于古代君王为何“立长不立贤”,这是一个关乎皇权传承、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虽然“立贤”听起来更符合理想化的治国之道,但实际操作中,“立长”才是历代王朝更普遍、更稳固的选择。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任人唯亲”或者“懒惰”。一、 稳定性压倒一切:王朝的生命线古代王朝的核心目标.............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弓箭手齐射,可不是简单的“一起放箭”,这里面讲究可多了,堪称一项精妙的战术艺术。它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演奏出震慑敌人的死亡交响曲。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其中的学问究竟在哪儿。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射的核心目标:最大化杀伤力,制造心理威慑,并保持阵型稳定。 听起来简单,但落到实处,每一.............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你瞧,古代“义气”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但细究起来,其实跟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绑得死死的,不是凭空来的。先得说这生存环境。古代社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遇到个啥事儿,指望政府部门及时伸出援手,那基本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学之间的核心差异,以及为何在比较动物脏器时,这种差异似乎又有所收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中医的“五脏”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显微镜,没有 CT 机,更没有 DNA 测序。古人认识身体,.............
  • 回答
    说古代中国“没能形成法律来约束人”,这话其实有些偏颇。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法律,而是其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主导逻辑,长期以来是以“礼乐”而非纯粹的“法”为主导。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历史演变以及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一、 礼乐制度的核心与功能:.............
  • 回答
    古代历史上,小国之所以能够将庞大的帝国拖垮,并非因为它们拥有与大国抗衡的直接军事力量,而是通过一种更具智慧和韧性的消耗战术,以及利用大国自身的弱点。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拖垮”的含义。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军事征服,而是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衰败。小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往往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弓箭制造技术的根本局限性以及当时人们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深度。简单来说,古代之所以没有出现我们今天熟知的“分体弓”(即现代弓的最大特征之一——弓臂可以拆卸组合),主要是因为受限于材料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结构力学设计的认知。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1. 材料的局限.............
  • 回答
    古代作战讲究速战速决,而毛主席却作《论持久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局限性,以及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够颠覆传统观念。一、 古代作战为何讲究速战速决?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其核心特点和作战.............
  • 回答
    关于古代民族英雄被“摸黑”而汉奸却能“翻案”的现象,比如岳飞和秦桧的例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话题,其中交织着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摸黑”和“翻案”这两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含义。 “摸黑.............
  •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
  • 回答
    我国古代监察官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并非所有监察官职都“最后演变成了”地方官职,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监察职能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转移,部分监察官的职责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体系中,甚至其官职本身也演化成了地方性官职。要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 回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现象,并非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层层加码: 郡县制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这是中央集权的奠基石。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对中央负.............
  • 回答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那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精心划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您观察到有些国家的面积特别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令制国诞生的那个时代,去看看当时的社会、地理以及政治背景。首先,您要明白一点,令制国并非是按照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均匀、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