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古代作战讲究速战速决,而毛主席却作《论持久战》?

回答
古代作战讲究速战速决,而毛主席却作《论持久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局限性,以及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够颠覆传统观念。

一、 古代作战为何讲究速战速决?

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其核心特点和作战模式决定了“速战速决”是大多数情况下的必然选择和理想状态。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后勤补给的极大限制:
运输困难: 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物资运输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马、牛、驴等)以及船只。道路崎岖不平,运输工具脆弱,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地形复杂或敌人阻截,补给线就极易中断。
物资消耗快: 士兵的食物、饮水、箭矢、刀枪等消耗品都需要大量人力运输。长期作战意味着需要源源不断的补给,这对于古代落后的生产力和运输能力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粮草腐败: 食物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很容易变质腐败,尤其是在炎热或潮湿的季节。军队携带的军粮往往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军费压力: 长期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包括士兵的粮饷、装备的制造与维护、战马的饲养等等。经济实力有限的国家很难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2. 军队的组织与维持能力有限:
士兵的训练与素质: 古代士兵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是农兵,农业生产仍然是他们的根本。长期离家作战会影响家中的生产,士兵的士气和意志也容易因思家而动摇。
疾病的传播: 古代卫生条件差,军队聚集容易爆发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这些疾病造成的伤亡往往比战场上的刀枪剑戟更加惨重。
天气的影响: 恶劣的天气(如严寒、酷暑、大雨)不仅影响士兵的体力,还可能导致粮草被毁、道路泥泞,使得军队难以展开和移动,甚至可能导致军队崩溃。
指挥与通讯的滞后: 将领无法实时掌握前线战况,指挥指令传递缓慢且容易失真,这使得军队难以进行精密的协同作战,一旦陷入被动就难以调整。

3. 政治与外交的考量:
国内的稳定性: 长期征战会抽空国力,对国内经济和民生造成严重影响,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不稳。
敌人的动员能力: 尽管古代国家动员能力也受限,但如果战争拖延,敌人也可能集结更多兵力,获得外部援助,或者利用己方补给线被切断的机会反攻。
国际形势的变化: 战争期间,国际局势可能发生变化,盟友可能倒戈,新的敌人可能出现。保持战略主动和快速取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外部风险。

4. 军事思想的倾向:
许多古代军事家推崇“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锐气一鼓作尽”等战术思想。快速的突袭和决战被认为是击垮敌人士气、瓦解其抵抗意志的最有效手段。
一旦战局胶着,双方势必都要考虑如何维持和补充,这本身就进入了一个消耗战的泥沼,而古代的条件使得这个泥沼更加难以承受。

因此,在古代,如果不能依靠突然袭击、精锐部队的快速冲击或者地形优势,在一场战役中迅速击败敌人,那么战争就很容易陷入漫长的消耗,而国家往往无力支撑,最终只能无功而返,甚至招致灭顶之灾。

二、 毛主席为何作《论持久战》?

毛主席在创作《论持久战》时,面对的是一个与古代战争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个全新的战争性质——抗日战争。他深刻认识到,面对日本这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军事装备和高度组织性的侵略者,中国传统的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是行不通的。他的《论持久战》是对当时中国抗战战略的一次彻底的理论创新和拨乱反正。

1. 对敌我双方力量的深刻分析:
日本的优势: 日本拥有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先进的武器装备(飞机、大炮、军舰、坦克),强大的海陆空联合作战能力,以及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它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持续的军事动员。
中国的劣势: 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军事装备落后,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水平也参差不齐。人口虽然众多,但分散,生产力低下,难以形成强大的军事机器。
中国的优势: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以及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旦民族觉醒,这种潜力是巨大的。中国军队的作战风格,尤其是在敌后战场,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毛主席通过对这些基本情况的分析,得出了一个关键结论:日本是“小国”,中国是“大国”。虽然日本在军事技术和工业上暂时占优,但它在战略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弱点:资源有限,战争能力无法持续扩张。而中国虽然初期处于劣势,但其广阔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决定了它具有“消耗”日本的能力,并且能够随着战争的进行不断发展壮大。

2. 批判“速胜论”和“亡国论”:
“速胜论”的危害: 一些人认为凭借中国的土地和人力,应该能够快速击败日本。毛主席指出,这种想法是脱离实际的。日本的军事优势决定了它在初期能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如果中国不能有效抵抗,反而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这种观点忽视了日本的强大和战争的复杂性。
“亡国论”的危害: 另一些人则因为日本的强大和初期军事上的失利,感到绝望,认为中国必将灭亡。毛主席坚决反对这种悲观情绪。他认为,日本要灭亡中国绝非易事,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是无穷的。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巨大的潜力以及战争的长期性可能带来的转机。

3. 提出“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
独立自主: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既要依靠自身力量,也要争取国际援助,但不能将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上。尤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而不是被国民党牵着鼻子走。
人民战争: 这是《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之一。毛主席认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全体人民。这意味着:
政治上: 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军事上: 开展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游击战争具有高度的机动性、隐蔽性和群众基础,能够有效地牵制、消耗日军,打击其后方,并最终发展壮大自身力量。
经济上: 发展生产,解决军需民食问题。
文化上: 进行抗日宣传,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觉悟。

4. 战略阶段的划分与战略指导:
《论持久战》将抗日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日军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抵抗,但日军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中国人民遭受重大损失。
战略相持阶段: 日军的进攻势头受阻,其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中国军队则积蓄力量,并开始发动局部反攻。这是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日本最痛苦、最难受的阶段。
战略反攻阶段: 中国军队力量壮大,开始对日军发动全面反攻,最终取得胜利。

毛主席强调,要在战略防御阶段认识到日本的弱点和中国的潜力,并在战略相持阶段咬紧牙关,坚决地消耗敌人,同时发展自己。他指出,战争的进程不是直线下降或上升的,而是曲折前进的。

总结来说,古代作战讲究速战速决,是因为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后勤、技术和组织能力,一旦战争拖延,劣势方几乎无法支撑。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则是针对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和敌人,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争的性质,明确指出中国不能也不可能速胜,而必须依靠人民的广泛动员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通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最终走向战略反攻,才能取得胜利。这是一种基于对时代特征和战争规律的深刻洞察而提出的战略理论,是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和发展。

《论持久战》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人们的旧思维,为中国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指导这场民族解放战争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也为后来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它所蕴含的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刻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有后勤是很重要的。那么这就是要速战速决。而且是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才可以速战速决。但是抗日战争,第一正面战场是打不过,第二日本是侵略,不能跟本土作战的中国军队的后勤相比,那么既然正面打不过,又有后勤的优势,那就选择持久战拖垮日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作战讲究速战速决,而毛主席却作《论持久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局限性,以及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够颠覆传统观念。一、 古代作战为何讲究速战速决?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其核心特点和作战.............
  • 回答
    作为一名小说家,尤其当你的笔尖要描绘那早已远去的时光,是否必然要披阅浩瀚的历史卷帙?这是一个萦绕在许多写作者心中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是:历史的积淀并非绝对必要,但却能为作品注入灵魂的深度。至于靠想象力构建架空时代,这不仅可靠,更是诸多杰作的诞生之道。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细细品味其中的玄妙。 .............
  • 回答
    在古代,一个女人性格倔强又为人开朗,这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是优点,但在古代,尤其是在强调“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下,却可能成为休妻的理由。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严格定义、婚姻的功能以及对“家和万事兴”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婚姻的核心是什么。在那个时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一种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学创作的土壤、时代变迁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现代武侠小说“再也出不了”金庸古龙这种水平的作者,不如说时代的风向变了,武侠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载体,其吸引力、呈现方式和创作环境都与过去大不相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
  • 回答
    为繁体古书作批注,是一项既需要学识功底,又需要细致入微的学问。它不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与古人对话,传承文明的过程。要做到规范,就需要遵循一套严谨的思路和方法,既要理解原文本意,又要注入批注者自身的思考与阐释。 一、 批注前的准备:知己知彼,方能善批在动笔批注之前,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基石。1. 通.............
  • 回答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系列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且认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产品和国家思维惯性的一些核心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一、 沈逸教授的论点核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沈逸教授所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论神话底蕴,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比很多西方奇幻要扎实多了,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还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里的种种神仙妖魔,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撑起一部大作。可奇怪的是,直到现在,我们好像还没见到一款真正意义上以“上古神话”为核心,并且口碑炸裂的独立游戏。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插在历史的胸膛上,既带来了深入的理解,也必然会触及古人最根本的感受。如果古人,那些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痕迹的先贤们,突然被告知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会掘其坟,他们的感想必然是复杂而深刻的,远非简单的“惊讶”或“愤怒”可以概括。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对于死亡和墓葬.............
  • 回答
    关于苏轼所作的《观潮》最早出自哪本古籍,这个问题,学术界和文献学界有过一些讨论,但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且被普遍接受的定论,尤其是要“去除AI痕迹”的话,更需要我们在叙述时贴近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可能的争议性。我们先要明确一点,苏轼确实写过关于钱塘江观潮的诗,而且非常有名,比如那首“七月六日晚,紫阁峰.............
  • 回答
    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荣光的古都,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与辉煌的宫殿、巍峨的城墙紧密相连。然而,当考古的铲子深入地下,发掘出的却往往是密密麻麻的墓葬,而曾经的宫殿遗址,相对而言却显得沉默许多。这背后,藏着一段并非偶然的历史烙印。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这座城市的“性格”说起。西安,尤其是其前身长安,作.............
  • 回答
    古代战马之所以多被阉割,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基于对战马性能、军纪以及马匹管理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驯服和控制那些性情暴烈的公马。想象一下,在战场上,骑兵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马匹的奔跑速度、耐力、冲.............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强调长江天险,并非因为长江的长度本身,而是其宽度、水流速度、季节性变化、以及两岸地势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虽然长江非常长,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河,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更不是所有渡河点都能形成有效的突破口。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为何长江如此被重视,以及其他渡河.............
  • 回答
    关于“为何古代只有中国出产丝绸”,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偏差。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大规模发展丝绸生产的国家,并且其丝绸的品质和工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丝绸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深入探讨丝绸的起源、生产过程、以及中国为何能长.............
  • 回答
    古代饥荒频发,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却又充满脆弱性的网。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从大自然到那时候人们的活法,都得涉及到。首先,自然条件是头等大事。古代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自然的掌控力几乎为零。你别看现在咱们有各种气象预报,能预测风雨,那时候的.............
  • 回答
    关于古代君王为何“立长不立贤”,这是一个关乎皇权传承、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虽然“立贤”听起来更符合理想化的治国之道,但实际操作中,“立长”才是历代王朝更普遍、更稳固的选择。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任人唯亲”或者“懒惰”。一、 稳定性压倒一切:王朝的生命线古代王朝的核心目标.............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弓箭手齐射,可不是简单的“一起放箭”,这里面讲究可多了,堪称一项精妙的战术艺术。它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演奏出震慑敌人的死亡交响曲。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其中的学问究竟在哪儿。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射的核心目标:最大化杀伤力,制造心理威慑,并保持阵型稳定。 听起来简单,但落到实处,每一.............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你瞧,古代“义气”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但细究起来,其实跟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绑得死死的,不是凭空来的。先得说这生存环境。古代社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遇到个啥事儿,指望政府部门及时伸出援手,那基本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学之间的核心差异,以及为何在比较动物脏器时,这种差异似乎又有所收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中医的“五脏”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显微镜,没有 CT 机,更没有 DNA 测序。古人认识身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