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引进新作物多长时间能全国普遍种植?

回答
在中国古代,一个新作物从引进到全国普遍种植,其时间跨度可以非常长,从几十年到数百年不等,甚至有些作物可能从未真正实现“全国普遍种植”。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这个过程:

第一阶段:引进与初步试种(数年到数十年)

来源与途径:
官方引进: 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官方使团、朝贡贸易、军事征伐等途径,由政府组织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进。例如,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苜蓿、石榴等。
民间交流: 商人、僧侣、旅行家等民间人士也会带来新的作物和种子。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民间交流通道。
战俘与移民: 战争俘虏或因战乱、饥荒而迁徙的人们,也可能携带种子一同迁移。
初期试种:
皇家园圃或特定区域: 新引进的作物往往首先被种植在皇家园圃、皇家农场或宫廷附近,由专门的农官或技术人员进行试种和研究。
考察适应性: 重点在于考察作物在当地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产量、抗病虫害能力等。
技术攻关: 研究最适宜的种植方法、施肥技术、收获方式等。例如,水稻的早期引进,就经历了从旱作向水田的转变过程,需要解决灌溉和育苗技术。
影响因素:
作物本身的特性: 有些作物适应性强,容易种植,自然传播速度就快。有些作物对环境要求苛刻,或者需要特定的耕作技术,则推广难度大。
官方的重视程度: 如果是皇帝或有权势的大臣大力推广,则会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速度会加快。
社会需求: 如果新作物能提供新的食物来源,或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推广的动力就会更强。

第二阶段:区域性推广与示范(数十年到上百年)

官府推广:
推广新品种: 通过颁布诏令、组织农事会议、派遣农官下乡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新作物。
提供种子与技术: 官府可能会免费或低价提供种子,并组织农官传授种植技术。
兴修水利: 推广一些需要特殊灌溉条件的作物时,政府会配合兴修水利工程。例如,推广占城稻,就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蓄水灌溉能力。
民间传播:
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 那些在特定区域种植成功的农民,会成为其他农民的榜样,通过口耳相传或直接的技术交流来推广。
市场驱动: 如果新作物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销路和更高的收益,农民会自发地去种植。
人口迁徙与贸易往来: 人口的流动会把种子和种植技术带到新的地区。例如,明朝时福建沿海地区大量移民海外,也带去了南洋的作物。
驯化与改良:
本地化适应: 在推广过程中,农民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作物的品种进行选择和改良,使其更适应当地环境。
技术积累: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种植、管理技术。
影响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 灌溉、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新作物的推广速度。
农民的接受能力和意愿: 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对新作物价值的认知,都至关重要。
病虫害的出现: 新的病虫害可能会阻碍新作物的推广。

第三阶段:全国性普及与常态化(数百年甚至更长,并非所有作物都能达到)

覆盖大部分农业区域: 当新作物能在全国大部分主要的农业适宜区域种植,并且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或食物来源时,可以说达到了全国性普及。
纳入农业体系: 作物不仅种植广泛,其种子也进入了常规的种子市场,种植技术也成为普遍掌握的农业知识,甚至被收录在农书之中,成为农业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社会文化影响: 有些作物甚至会渗透到社会文化中,例如成为节日祭祀的供品,或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影响因素:
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能够适应不同地区遇到的自然灾害的作物更容易普及。
持续的农业技术进步: 新的耕作技术、育种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的出现,会加速新作物的普及。
经济格局的变化: 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新作物的推广。

举例说明:

水稻(南方主要作物): 中国很早就引进了水稻,但其从旱作向水田的转变以及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普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涉及水利技术的改进、育种技术的进步等。虽然水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种植比例,尤其是高产水稻的普及,也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小麦(北方主要作物): 小麦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普及也并非一蹴而就。早期的种植技术相对简单,但要实现大规模普及,还需要适应不同土壤和气候的品种改良,以及相关的耕作技术的推广。
玉米、番薯、马铃薯(明清时期引进的“番薯”类作物):
引进时间: 这些作物主要是在明朝中后期(16世纪末17世纪初)从美洲通过海路传入中国。
初期推广: 初期主要是在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试种。由于其耐旱、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很快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区域性普及: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到上百年里,玉米、番薯等作物逐渐向内陆地区传播,并成为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山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全国性普及: 到清朝中后期,玉米、番薯已经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广泛种植,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但要说“全国普遍种植”,可能还存在区域性的差异,例如一些高寒地区可能种植难度较大。
时间跨度: 从引进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种植,大致经历了 100200年 的时间。

结论:

在中国古代,一个新作物从引进到全国普遍种植,是一个 循序渐进、充满挑战的漫长过程。它不仅仅是种子的传播,更是技术的传承、制度的推动、经济的驱动以及社会文化的适应。不同作物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和所处的历史时期,其普及的速度和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多少年”的答案,只能说这是一个 “看作物” 和 “看时代” 的复杂问题。通常情况下,涉及农业生产的根本性改变,都需要数代人的努力和时间的沉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刚好最近手头有篇Working Paper,这里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数据回答此题目。

玉米作为典型的外来作物,经由三条途径于十六世纪中页传入中国,这三条途径分别是经由丝绸之路到甘肃、经由印度缅甸到云南、以及由葡萄牙人经海路带到福建。


Chen and Kung(2015) 收集了自明代至清代的大量县志,使用县志记载中最早出现描述“玉米”这种作物的时间,来代理玉米传入该县的时间。

如下图所示,玉米最早出现于三个不同的省份,其后在近320年的时间里,玉米种植逐渐扩展到样本中的所有县。


经明清两代,玉米的种植才算真正的在全国普及,耗时320余年。


Reference: Chen, Shuo, and James Kai-sing Kung. 2015. “Of Maize and Men: the Effect of a New World Crop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orking Paper: 1–43.

user avatar

以烟草为例。

烟草的早期传入主要有两条路线——从菲律宾到福建和从日本、朝鲜到辽东。(还有蒙古和缅甸两条路线,但相对较晚)

关于烟草何时传入福建,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在1570年前后,通过海商从西班牙人控制的菲律宾传播到了福建。

More likely, an enterprising Fujianese merchant, emboldened by the 1567 decree lifing restrictions on trade with Southeast Asia and enticed by the opportunities afforded Chinese merchants in Manila, traded some of his cargo for “danbagu” (tobacco) seeds and brought them back to southern Fujian.
——班凯乐《中国烟草史》

到了崇祯年间,烟草已经传播到了南直(江苏)一带。

The tobacco plant first came from Fujian. When I was young, I heard my grandfathers say that there was tobacco in Fujian, and that you could get drunk smoking it. They called it ‘dry liquor.’ There wasnone in our region, however. During the Chongzhen era [1628–44], someone named Peng got some seeds, from where I do not know, and planted them in this soil. He picked the leaves, dried them in the shade, and then got workmen to cut them into fne shreds, which he consigned to traveling merchants to sell.

不晚于1647年,烟草已经随着大运河传播到了山东。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到了1640年前后,烟草在北方已经非常普遍,包括山东、直隶、山西等省份都已经有了烟草种植和销售的记载。

Peasants in Yanzhou,Jining, and other Shandong districts lying along the Grand Canal most likely began growing tobacco prior to the Qing conquest, although the frst record of tobacco cultivation in that province dates to 1647. Certainly by 1644, tobacco smoking was widespread enough among urban residents of northern China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Shanxi merchant Zhang Pukai, who sometime in the waning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opened a tobacco shop just outside Tianjin's city wall.


而从朝鲜半岛传入辽东的路线,则更快一些。烟草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在1620年前后,很可能是通过倭馆的日本人传播到朝鲜的。(《实录》有东莱倭馆的日本人因为吸烟引发大火的案例,事在1623年)因为从南方传来,所以在朝鲜烟草又被称作“南草”。

烟草【卽南草也】以日本派及。【日本则天正庆长(天正,1572-1592)时,自蛮舶传来。皇明则万历末(1620以前),自吕宋播传。我东则光海戊午(1618)始出。】
——《五洲衍文长笺散稿·黑麦辨证说》

烟草在朝鲜的传播是迅速的,十年左右,就已经和饮茶一样蔚然成风。

诸臣之会备局者, 诙谐、吸南草而已; 阃帅之倚辕门者, 拥妓、纵酒肉而已。
——《仁祖实录》仁祖6年(1628)八月十九日

甚至连最北方的咸镜道,都有烟草可吸:

假都事韩得福, 押来北道移配罪人张世哲、陈命生等, 十八日到狼川县, 陈命生密纳谚书于都事, 乃告变书也。 其书曰:
......上年冬(1628), 臣往索南草于景鸿, 则景鸿欣然相接曰: “何相见晩也? 吾欲从容谈话。”
——《仁祖实录》仁祖7年(1629)十一月二十日

后金方面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到烟草是在1630年,皇太极给刘兴治送礼,刘赠给使臣“烟五十刀”。次年皇太极赠蒙古土谢图部落“烟一百刀”。关于这些烟草的来历,有人认为是明军为了打萨尔浒之战全国调兵,也把烟草调来了辽东(《玉堂荟记》“辽左有事 , 调用广兵 , 乃渐有之”);也有人认为,是朝鲜商人通过边境贸易把烟草卖到了辽东。

仁祖十五年丁丑(1637),淸人移文我国,责卖南草。时,淸人嗜南草,我使之行,私商络绎。因此失火,淸人多烧死。汗大怒,一切禁断,犯则斩之,仍移文责我。淸人犹冒禁潜买,一握直百金。我东银货甚贱,厥后商人以草种给彼,遂遍天下。
——《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烟草辨证说》


户曹启曰: "世子(昭显世子,当时在沈阳做人质)蒙尘于异域, 日月已久, 臣民之痛, 曷胜云喩? 膳羞等物, 虽自两西入送, 而东界物产, 不可全阙, 请量宜入送。 且闻彼人之往来馆所者不絶, 而行中无可赠之物, 请送南草三百余斤。" 上从之。
——《仁祖实录》仁祖15年(1637)七月十五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