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怎么行军打仗?

回答
古代行军打仗,那可不是件容易事,远不像现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么潇洒。那是一门集体力、智力、组织力于一身的大学问,涉及到吃、穿、住、行、打、防、治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一、准备阶段:磨刀不误砍柴工

打仗之前,首先要“磨刀”。这“刀”可不只是指兵器,而是指整个战争的准备工作。

决策与动员: 最高统治者和决策层要深思熟虑。战争是大事,关乎国计民生,不能一时冲动。一旦决定开战,就需要向全国发出动员令。这通常包括宣战诏书,阐述开战的理由和目标,以争取民心和国内支持。
筹粮备草: 这是行军打仗的生命线。古代交通不便,后勤运输全靠人力畜力。军队在外作战,粮草供应如果跟不上,别说打仗,士兵们自己都可能饿死。所以,在出征前,朝廷会倾全国之力去筹集粮草。粮食包括米、麦、豆子,还有肉干、腌菜等。运输队伍浩浩荡荡,有时比军队本身还要庞大,由专门的粮官负责押运。
兵器与装备: 兵器是士兵的生命。从战斧、长矛、弓箭,到后来的刀、剑、戟,再到盾牌、铠甲,都需要提前准备。铸造兵器需要大量的铜铁矿,工匠们夜以继日地赶工。士兵的服装、鞋帽也需要统一制作,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地形。
兵员招募与训练: 兵员来源主要靠征兵。适龄男子会被强制征召入伍。新兵入伍后,需要进行基础的体能训练、队列训练、兵器使用训练。战术训练更是重要,包括步兵阵列、骑兵冲锋、弓箭手的配合等等。军官的选拔和培养也很关键,他们是执行战术和指挥的关键人物。
侦察与情报: 在出征前,甚至在开战前,侦察敌情至关重要。派遣斥候去刺探敌军的兵力、部署、士气、粮草情况,了解敌方地理环境等。这些情报是制定作战计划的基础。

二、行军途中:风餐露宿,纪律严明

一旦军队出发,就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旅程。

行军路线的规划: 统帅要根据地理条件、敌情、粮草供应情况来选择行军路线。优先选择平坦、有水源、能保证粮草供应的道路。有时为了出其不意,也会选择险峻的小路,但这会大大增加行军难度。
队列与行进: 军队行进并非杂乱无章。通常会根据兵种和任务组成不同的队列。步兵在前开路,骑兵随后,粮草辎重车队在中间或最后,以防被袭击。行军速度也有讲究,不能太快累垮士兵,也不能太慢贻误战机。士兵们需要遵守严格的行军纪律,不得擅自离队,不得扰民。
扎营与宿卫: 每到一地,军队都需要安营扎寨。选择营地时,要考虑地形的险要,最好有背水、依山等有利条件。营地会挖掘壕沟、设置营垒,并在周围安排哨兵和巡逻队,以防敌方偷袭。士兵们需要轮流值班,保证营地安全。
解决食宿问题: 行军途中,吃饭是头等大事。士兵们通常会背负一部分干粮,但长途行军难以维持。他们会在经过城镇或村庄时进行“征发”,即官方征集粮草,但也会尽量不扰民。遇到河流,就需要搭建浮桥或寻找渡口过河。
处理疾病与伤亡: 行军过程中,疾病和伤病是士兵的常见敌人。行军部队会配备随军医生和一些基础药品。受伤士兵会得到救治,阵亡士兵会妥善安葬。军队的士气也需要时刻关注,长途跋涉和恶劣条件很容易消磨士气。

三、作战阶段:攻防有序,策略多变

这是行军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危险的环节。

战场选择与布阵: 统帅会根据地形和兵力优势来选择最佳的交战地点。例如,利用山地阻挡敌军骑兵,利用河流作为天然屏障,或者选择开阔平原发挥骑兵的冲锋优势。军队会根据战术需要组成各种阵型,如方阵、圆阵、雁行阵等,以发挥最大战斗力。
兵种配合: 古代战争是多种兵种协同作战的艺术。步兵在前列,持矛盾抵挡冲击;弓箭手在后方或侧翼提供火力支援;骑兵则作为突击力量,冲锋陷阵,或迂回包抄。战车在早期战争中也曾发挥重要作用。
战术运用: 除了基本的兵种配合,还有各种战术。例如:
奇袭: 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薄弱环节。
伏击: 利用地形埋伏,待敌军通过时突然发动攻击。
诱敌深入: 故意示弱,引诱敌军进入预设的陷阱。
围点打援: 围攻敌方一座城池或据点,吸引敌军前来救援,然后集中兵力歼灭来援之敌。
火攻: 利用火油、干柴等引燃敌军的营垒、粮草或战船。
计谋: 离间敌军,制造混乱,瓦解敌方士气。
战场指挥: 战鼓、旗帜、号角是战场上的指挥信号。统帅通过这些信号来传达命令,调动兵力。战场上的信息传递非常重要,一个错误的信号可能导致整个战局的崩溃。
后勤保障: 即使在战场上,粮草和医疗补给依然不能停止。如果后勤中断,军队将不战自败。
伤员救治与阵亡处理: 战场上伤亡惨重,随军医官会尽力救治伤员。阵亡士兵的尸体会被妥善处理,这也是体现军队人道主义和抚恤阵亡将士的方式。

四、战后处理:休整与追击

战争的胜利或失败都不是终点,战后的处理同样重要。

收拢部队与伤员: 战后首先要收拢分散的部队,清点人数,救治伤员。
缴获战利品: 战场上会缴获敌方的武器、粮草、物资,甚至俘虏。这些战利品对于补充自身实力至关重要。
追击或撤退: 如果是胜利方,可能会趁势追击溃败的敌军,扩大战果。如果是失败方,则需要有序撤退,保存实力。
安抚百姓与建设: 对于占领的地区,需要安抚当地百姓,维持秩序,防止出现反抗。同时,也要开始进行物资的重新分配和战后重建。

总而言之,古代行军打仗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经济实力、军事素养和领导者的智慧。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次出征,都可能是一场生死的考验,也可能是一次国运的赌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的交通状况的问题,以及交通技术水平的局限,从而古代的行军和现代军队的军事力量投送能力差别很大。也和不同的地理,不同的环境状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先说最基本的,古代行军打仗,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到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讲述了,战争谋划和筹备,是国家大事,重中之重,需要酌情考虑,三思而后行。因为,打一次战争,无论古今,都是一次大范围的人力物力的动员,这个过程,需要从不同的地方调集充足的物资储备和足以消耗的粮食,以及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调动一线作战部队和后备部队,预备役。还有如何将你的物资粮草,马匹运输到作战地点,以及把你的兵投送到各个战略要地和战斗区域,是要打外线作战还是打内线作战,这些都必须经过战略高层精密的谋划和准备才可以实行下去,同时也还有考虑,如果战争打赢了,如何解决后续战败国的问题,从而谋取更大的利益作为经济,政治上的损失补偿,如果谁也没打败谁,那么,就意味着这次战争已经远远超过人力的控制范围了,如果都不想认怂,就得继续打下去,就得持续性的消耗国力,那么就得思考,如何高效的调动国家战争机器,使其继续运转,或者是如何找一个体面的台阶,结束这次消耗战争。如果打输了,如果最大化的斡旋,来将战败损失减少的最低限度?这都是负责,烧脑的问题。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这需要考虑,如果你是战争的挑起这,你需要找哪种理由和名义,从而让你师出有名,能够让足够多的民众支持你发动战争,无论古今,师出无名都是最大的忌讳。其次就是老生常谈的天时地利人和,说白了就是,你想要发动战争,就得需要抓住足够的机会来扩大你能打赢的几率,有时候,战争能否打赢,除了国力人力以外,机遇也很重要,如果敌方国家上下一心,团结一致,那么你作为侵略者势必要尝尽苦头,损兵折将的。你的行军途中会有不断的敌国斥候和民众给自己的君主提供你的行军路线和状态,使得你所到之处都会面临对方的以逸待劳,甚至是半路上打你个措手不及。就算你依靠将士们拼命夺得的地盘,那么,你的后方也会无休止的受到敌国占领区内的游击队不断地骚扰,民众不断地非暴力不合作,使得你占领的地方根本无法筹集你的后续军队维护资金。

再然后,就是人才,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让一个厉害的管理人才去带领你的大军,是非常关键的,而你认定这个人才后,作为主导人,你必须给与其充分的信任和权限,使得这个带兵人才得以用心用力的管好你的军队。而既然有了人才,那么带兵行军就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来保证你军队能够令行禁止,遵守纪律,严密组织,赏罚分明。而不是朝令夕改,赏罚不明,军令不达,组织,纪律涣散。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如果作为战争发动方,你获取了你的民众的支持,也有充足的军政人才储备,军队士气高昂,那么你的战争机器就会非常的强大。那么接下来就需要你这个主导者来为自己造势。什么是势,就是有内外各种的有利因素为你所利用来充实自己而获得对敌人的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你势大,师出有名,善于把握机会,那么你的军队无往不利,反之会有很大的后续问题和不可预知的恶果。

“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孙传庭如是说”。

以上,是发动战争需要的基础构架,无非是——出兵是否有利可图?人心是否团结一致?战略布局是否具备可行性和精密性?物资和兵员是否雄厚?人才是否可以各显神通?制度,章法是否可以贯彻落实?出兵时机是否合适?

接下来是具体的行军打仗

我们对于一个统帅是不是名将通常都是以能否带军打仗作为标准,虽然古今中外都不乏善于带兵打仗的名将统帅,但是历史现实当中,大部分时间,带兵和打仗的职能是分开的,而是统帅们都不一定两者皆备,基本都是各有所长者居多,这种区分在近代社会以后愈发明显。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带兵和打仗根本不是一码事的。在近现代军队的体系中,统帅都是负责贯彻军事法令和制度,调集物资和协调军队内部的人事关系以及关键军令的发布和决策的。而具体排兵布阵,战役谋划和指挥,都是由他们身边的参谋长负责的,这就是近现代军队体系的特点之一,职能划分明确(虽然中国古代的军队体系也是这么划分的)。

这样的分工在古代如,曹操和郭嘉,荀彧,刘备和诸葛亮,法正,诸葛亮和姜维,孙承宗和袁崇焕,胡宗宪和戚继光等,近现代,如拿破仑和贝尔蒂埃,彭德怀和左权,张作霖和郭松林,杨宇庭,曹锟和吴佩孚,谭延闿和鲁涤平等

以上都是一些部分的案例,类似这样的分工在古今军队中非常多。比如张作霖,他自己承认过,不善于打战的,但是整个奉系军阀中,在他死前没有人可以取代他来掌管奉军。带兵可是一门高深的管理学,一些涉及到管理学的问题和人力资源调配以及人事关系协调问题,远比具体的战术规划和排兵布阵要闹心的多。比如当年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3军时,原打算空降张自忠去当军长,然而他的好友石敬亭的一句劝告:“你能管得住刘汝明的那帮人吗?”从而让张自忠知难而退,于是张学良只能请出当年的西北军五虎将之一的宋哲元来担任军长。这些案例表明,不要求统帅多么会打战,只需他能够把手底下几十万号人管的明明白白,拧成一股绳就是个合格的统帅了。至于打仗的事,就交给你部下的参谋长以及各路军长师长吧。因为更多的时候,考验一个统帅的能力不是以能不能打仗来衡量,而是考验你的带兵能力,就好比现在职场上,一个合格的总经理可以不用精通部门的业务,只需能够管住和协调好好各个部门的主管们就可以了。

之所以要花这个篇幅来讲上面这段,是因为接下来讲行军打仗问题的关键所在——管理。

当你把物资和大军集结完毕,并把他们交给你任命的统帅后,这数十万大军的命运基本算是攥在这个统帅手里了。有道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数十万大军的行军以及其他日常安排,全权归你负责,他们的生死,吃喝拉撒睡全都是你的工作了,这时候,这个统帅面对的可不是单纯的数十万张嘴了,而是数十万隐藏的定时炸弹。他们不是游戏中的AI数据,用鼠标圈起来A过去,而是数十万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思想的独立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方言和文化水平以及思想水平,但是让这些不同的人都听你的,这是个极度复杂的事了,也是无数统帅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要知道,古今中外有着无数个因为统帅自己的原因,导致军队哗变以及众叛亲离的案例了。稍有不慎,你就容易被你手底下的士兵们砍了脑袋投敌请赏,或者是你的某个爱将临阵投敌。如果你统帅的军队底下总是有这些幺蛾子,那么仗不用打了,就地解散分家。所以说,统帅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威信问题,有了威信那么也就有了服众的前提,所以,树立威信都是统帅们先要做的。底下的士兵都会想,以前没在一块共过事,你不管是皇帝老儿临时派来的人,跟你不熟,凭什么听你的。于是,做好士兵的思想工作,也是统帅需要做的事,比如戚继光,在打仗前都会给士兵做思想工作的。即便是没有做思想工作的水平,也会开个动员会搞个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比如朱棣,在每次吃败仗后,就拿自己阵亡的爱将们做文章来激发军队复仇的意志。再比如拿破仑,也会在招兵的时候进行一次动员演讲。如果这两者都不会做的,那么就只能拿实惠的利益来趋势士兵为你卖命了,比如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完全是靠利益重赏来动员湘军士兵的热情。但是这种军队无法长远保持战斗力,在湘军打下南京以后,战斗力基本不复曾经,而曾国藩也很难在节制各路湘军了。毕竟,钱和女人都钱够了,谁还卖命?因此,最初的湘军军纪极差,而且极度残忍变态,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废墟,杀光抢光,因为抢到的就是自己的,在打完最后一次战役后,他们也不在真心实意的为曾国藩集团卖命了。

当统帅解决了最初的威信问题后,那么恭喜你,你的政令至少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无效或变味了。你获取了士兵们最初的信任,他们的内心也就开始踏实的跟着你打仗了。接下来就要解决领导层的问题和决策问题了,比如你手底下的将军们,在行军方案上各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使得你左右为难,而你手底下的将军们也因为不同的战术建议而吵得不可开交,不欢而散。这时候你面对的问题比之前在士兵面前树立个人形象和威胁更闹心的事——协调问题和决断问题,人事协调从来都是工作中最闹心的问题,作为领导,你就得为你的部下的矛盾擦屁股,协调彼此的关系。如果协调不了,那么下场就是杨镐的萨尔浒打溃败,因为杨镐根本无法协调自己的部下,而且自己也会参与和部下们的争权夺利,比如杨镐看不上刘铤,于是给了刘铤最差的士兵和武器,导致刘铤部在赫图阿拉附近全军覆没。对于杜松的协调问题,也没有成功,后果是,杜松自作主张,不听调遣,自己带兵擅自行动,结果在萨尔浒全军覆没。再比如奥斯曼帝国的穆斯塔法大维齐尔,因为协调不了奥斯曼本部军队和其他外援军队的关系,又听不进去鞑靼将领们的意见,导致鞑靼军寒心,抛弃了奥斯曼军独自撤退,然后兵败维也纳。而朱棣在一次战斗失利,士兵时期低落,武将开始互相埋怨时,就在朱棣也没办法的时候,朱能勇敢的站了出来替朱棣协调了各部的关系,从而让将领们重新团结起来,于是朱棣在登基后重用了朱能。如果人事协调成功了,那么你的领导层的团结问题也就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与之相随的决策问题。从决策问题能够看出一个统帅是否拥有主见和统帅才能。毕竟,你是一军首脑,全军上下令行禁止,生杀予夺都是你一句话的事。因此切忌优柔寡断。比如袁绍,虽然手下谋士如云,但是袁绍自己没有任何主见,导致下面组织涣散,内斗严重。因为,在士兵和其他武将参谋眼里,你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虽然作战计划一大堆,但是最终拍板决定权是在于作为统帅的你,办法或许千千万,但是具体要用哪个,全看你的选择,你部下的武将仅仅是给你提供一个建议,没有决定权的,如果你的将军比你高明,那么还要你做统帅干嘛呢。因此,决策主见,是统帅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这时候,你会讲,我没问题,我天生就有决策能力也别忙着高兴,因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之相伴的——判断。虽然拍板下令可以做到军令的高效传达和执行,但是呢,决策也是需要判断的头脑的,否则就成了拍脑瓜的赌博式作战了。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提出了,知己知彼战必胜,知彼不止此,则胜负参半,若此彼皆不知,那么就不会胜利。判断能力是统帅需要具备的筛选情报和预判事物走向的能力。那时候,没有卫星,也没个无线网,也没有天眼和导航系统以及无人侦察机。侦查战场和行军路线,判断敌军位置全靠你军中的斥候们和细作们的消息传递。而作为统帅也必须要从种种不同的情报信息中提取对你有用的东西。从中来判断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展。因为古代社会的信息很难做到同步流通,过去快马加急也会有一周的时间差。这就需要你从已经过期的情报时间差中来抽丝剥茧的判断敌军下一步的动向。以此来让你的参谋长和将军们制定作战计划。将军在没有具备情报筛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依靠统帅的命令来制定作战计划。但是统帅只能靠自己筛选情报信息来判断敌情。比如,你所路过的河谷山沟有没有敌人的伏兵,你通过陆路或水路运输的粮草会不会遭到敌军骑兵的掠夺。你的大军所经过的地区附近有没有可以给士兵们提供给养的城镇和村庄,周围的村庄是否能维持你大军的补给需求,或者是,敌军的情报是否是故意引你上钩牵着你的鼻子?这些都需要你靠自己判断,甚至是,你能否从你部下的建议中采取可行性的方案。如果你是属于朱元璋式的统帅,那么恭喜你,不用为判断的事费心,因为,你自己就是料事如神了,犯不上留意你的部下们的建议。

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你就可以着手的参与行军的路线规划问题了,比如,你是否要分兵行军,你的大军放过一座大山后是否能按照你规定的时间,准时的迂回穿插到各个位置,以及你能否精确的获知你的各路大军目前的位置。能否保持你和你部下的部队的联络,你目前所掌握的运力能否把物资送到各路将军的手里,又或是在分兵后能否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当初成吉思汗打花剌子模的时候兵分四路,当扎兰丁的部队和蒙古的偏师陷入胶着时,还是成吉思汗亲自率兵增援才消灭了花剌子模的主力。但是,在成吉思汗打金和西夏时,不敢轻易分兵,即便是分兵也要马上收回了。因为长时间的分兵,一旦被敌军抓住破绽,就容易被敌军集中优势力量围歼掉你的劣势部队。

而且,你还要考虑大军从哪条路线行军能够更快的到达预定地点实现战略计划。甚至还有应对战略决策层对你的军事进度的催促。还要花心思去解决你和你的上级的沟通问题。争取多活动一些军事经费和物资调拨,如果你活动不来这些资源,那么就意味着你得自己去想办法去获取资源,要么纵兵抢劫,要么延迟进度,让大军屯田来自给自足。再或者是,像欧洲军队那样,临时招募随军商人来给军队提供给养。虽然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你得补给会充满了不稳定性,等于是随军商人搞到什么,士兵就得吃什么用什么,否则,就得饿肚子了。代价也是,行军路线会固化为固定的那么几条要道,容易被敌军抓住机会,在你的必经之路上设伏骚扰或者是干脆烧毁你必经路线上的城镇和村庄。有时候,你还得考虑,你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向你经过的村子和城镇征收你的军队给养?是说服教育还是直接强征?华伦斯坦的部队选择了屠城屠村的补给方式,给德国的底层人们制造了惨重的损失。又或是,你遇到了因为战争而流浪逃跑的难民来请求施舍粮食时,你是为了保密起见杀掉他们,还是发一些军粮来接济他们。古斯塔夫二世在德国用军粮救济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德国流民,从而让许多德国人加入了瑞典的军队。当你施舍救济了难民后,你发现你的粮草也快不够了会怎么办?古斯塔夫二世的军队后来就遭受的这种困难。甚至是明朝的李如松在用为数不多的粮草救济了朝鲜难民后也面临了粮食短缺问题。最后,李如松因为补给问题,选择了撤军回国。有时候,如果碰上天气问题,你需要让士兵继续走,还是原地休息,等雨停了或者雪停了在出发,或者是冒雨雪强行军,虽然这样会导致士气低落,但是有时候你需要以自己的判断来决策你的行动。

至于打仗的时候,基本就是你手底下的将军和参谋们的事了,你只需要协助你的部下们分析情报和消息,签发你的将领们的请示命令以及如何处理好士兵们的赏罚问题,和在占领区的善后工作,以及审核你部下的将军们的功绩,以及对杀良冒功的不良将领的惩处和杀罚问题。以及在你们方出师不利时,如何站出来鼓舞士气。如何安抚各路将军们的低落心情。或者是你们打赢了战斗,对占领区域采取的政策问题,是张榜安民,还是洗劫一空??以及对伤亡士兵家属们的抚恤问题。

这些都是行军打仗中,统帅每天都在面临的闹心事。如果你全军覆没,你如何面对信任你的上司,如何面对那些放心把自家儿子,丈夫和父亲交给你的家属们。

总之,行军打仗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士兵们考虑个人感受的时候了,而是全看你的统帅是否高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行军打仗,那可不是件容易事,远不像现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么潇洒。那是一门集体力、智力、组织力于一身的大学问,涉及到吃、穿、住、行、打、防、治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一、准备阶段:磨刀不误砍柴工打仗之前,首先要“磨刀”。这“刀”可不只是指兵器,而是指整个战争的准备工作。 决策与动员: 最高统.............
  • 回答
    吾乃大将军,奉皇命征讨边患。出征以来,一切皆顺,兵士士气高昂,军心振奋。然,天有不测风云,行军途中忽遇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我军阵前帅旗,乃我军军魂,众将士精神所寄,忽被狂风无情卷折,猎猎作响的旗面断裂,飘零在地,此情此景,实乃军中大忌!此刻,我心虽震怒,却不敢有丝毫慌乱。众军校官已然面色凝.............
  • 回答
    古人没有望远镜,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着迷的问题。当我们今天仰望星空,看到那些明亮的光点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很容易觉得它们就是固定在那里的。但古人却观察到,有那么几颗“星星”的行为举止与其他星星截然不同——它们会穿越我们熟悉的星座背景,在天上“漫步”。这几颗星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星。那么,在没有望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又令人着迷的问题!如果把现代中国的行政模式,比如我们熟悉的中央集权、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党管一切、绩效考核、意识形态宣传等等,一股脑儿地塞进古代的社会土壤里,那画面可就太精彩了。我来试着细细道来,尽量勾勒出一幅既荒诞又充满想象的图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社会跟现代中国那可完全是两.............
  • 回答
    古代人验证历法是否准确,是一项极其严谨且需要耐心与智慧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们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并且往往是综合运用,层层递进:一、 仰观天文:最直观、最根本的依据这是古代历法验证的基石,因为历法本身就是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记录与预测。 日影观测(晷影法): 这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
  • 回答
    .......
  • 回答
    古代人上厕所的方式,说起来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那时的条件和咱们可不一样,所以上厕所这事儿,也得顺应时势,各有各的讲究。最基础的,也是最普遍的——露天方便。在没有建筑、没有明确规定厕所的地方,比如野外,或者早期比较分散的聚落,大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个隐蔽的地方,解决一下。这可以是山林里,可以是河边.............
  • 回答
    在古代,弃婴现象确实存在,而将婴儿放入木盆顺水漂流的做法,并非普遍的“很多”,但历史上确有类似记载或民间传说。这种做法之所以令人质疑其安全性,是因为它听起来非常危险,直接将婴儿置于生死边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以及它是否真的那么普遍,以及为什么人们(或许是不得已的)会选择这样做,以.............
  • 回答
    要不咱们聊聊,古代人是怎么琢磨出这一年十二个月这档子事的?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里头学问大着呢,得从最根本的“天意”说起。你想啊,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的时代,人们过日子,最靠谱的参照物就是天上的玩意儿。那会儿,太阳升起落下,白天黑夜轮替,这个是最直观的。但要说“一年”这个概念,就得看月亮了。月.............
  • 回答
    古代人如厕,那可是个技术活,远不像咱们现在拧开水龙头就能解决这么简单。擦屁股这事儿,得看你是什么身份、在哪个时代,用什么材料方便。首先,材料是关键。 富贵人家那自然是享福的。他们会用一些相对柔软、干净的材料。比如: 布帛类: 精细的丝织品、柔软的麻布、或者专门制作的棉布。这些布料会被.............
  • 回答
    .......
  • 回答
    古代租驴,那可是一门学问,跟咱们现在去租共享单车可不一样,那得讲究个规矩,也充满着人情味儿。我爷爷就跟我说过,他年轻的时候,有时候要进城办事,但家里没牲口,就得去租驴。那过程,可不是说一句“我要租头驴”就能完事的。首先,得知道去哪儿租。一般村子里都有专门养驴或者常年租驴的人家,或者是集市上有专门的出.............
  • 回答
    古代人利用鸽子传递书信,这背后并非像我们今天使用导航那么简单直接,而是一套结合了鸽子天生能力、后天训练和人为引导的复杂系统。要弄清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咱们得一步步来细说。首先,得明白鸽子,尤其是信鸽,拥有超乎寻常的定向导航能力。这才是最核心的“技术”。科学家们至今也在研究,但普遍认为,鸽子的导航是多.............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古代通讯交通条件远不如今日,一封信的传递,真是一件耗费心力,充满智慧与 जोखिम的事情。不像我们现在,拿起手机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分分钟就能送到对方手里。古代送信,那可真是件技术活,需要多方协作,层层把关,才能尽量保证信件不迷路,不被截胡,顺利抵达收信人手中。一、收件人信息精准是基础中的基础首先.............
  • 回答
    古代人看待他们之前的历史,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崇拜古人”或“批判古人”就能一言蔽之的问题。它复杂、多变,甚至带着点宿命感,跟我们现在讲历史的态度,那是完全两码事。想象一下,你生活在战国时期,你爷爷的爷爷可能还在见证秦国统一六国前的乱世。你听说的,是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是国家的兴衰,是诸侯间的争霸。你.............
  • 回答
    古代养猪,那可是一件技术活,远不像咱们现在住楼房,猪圈一盖,饲料一扔那么简单。那会儿,人们跟猪打交道,讲究的是一个“土法”,经验是王道,还得靠天吃饭。一、猪的来源:种猪的挑选与驯养古代可没有优良品种的猪苗让你挑选。人们养猪,最开始是从野猪驯化来的。等有了家猪,那挑选种猪的眼光就得放高了。 看猪的.............
  • 回答
    古代朝鲜王朝时期,人们如何书写韩语固有词,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毕竟,在现代韩语字母“谚文”(한글)普及之前,他们可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适应。汉字:最初的“临时替代品”话说在谚文诞生之前,也就是公元1443年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之前,朝鲜半岛的文化和官方语言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汉字(한자)自然.............
  • 回答
    古人观天,全凭一双眼睛,加之勤于思索和长年累月的观察记录,竟能解开不少如今看来颇为高深的宇宙奥秘。这其中,金星的身份之谜,就是一桩值得细细道来的趣事。你问古人如何知道东边和西边的金星是同一颗星?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你第一次看到一颗特别的石头,你不会马上就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得反复看到,摸到,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