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但不是沈括的事情,而是苏颂,这事情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苏颂传》中都有记载。
宋神宗熙宁十年,苏颂作为使者被派到辽国庆贺辽道宗耶律洪基寿诞,正好碰上冬至。按照惯例,冬至这天,朝廷要举行庆祝活动,而外国使者和驻在国之间也要相互进行庆贺。但问题就来了,宋朝历法的冬至日比辽国历法早了一天,辽国人坚持要使用辽历,这怎么办?要知道,在古代历法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用谁的历法,就表示谁是正统。
苏颂不亏是大科学家,他说:“历法家的算法是不一样的,计算结果难免会出现不同,比如今年的冬至点在半夜亥时,那今天就是冬至。如果计算的时候稍微有一点点误差,推迟了几分钟,就到了子时了,那冬至日就成明天了。所以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咱们各自使用各自的历法就好了。”于是辽人同意了。回国后,宋神宗对苏颂的应对大加赞赏,认为非常得体。
在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把这个事情记载为元丰年间辽使访宋,明显是记载错误了。不过叶梦得也明确记载了“契丹历为正”,也就是辽历是正确的。
说到历法的验证,这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叫做“验历”。
要知道,历法这东西,是根据天文学上对日月星辰运动的观测计算出来的,所以它一定要符合天文观测结果。但是,古代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天文观测的精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是数学工具不先进,所以制定的历法使用时间一长,那些小的误差不断积累起来,历法就越来越不准确,所以一个历法在使用几百年后,就要制定新的历法来进行取代。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明确记录的历法就又94部,其中65部被国家正式颁布使用。
国家在更换历法之前,肯定是要对新历法进行验证的,否则,要是新历法比旧历误差还大,那就是闹大笑话了。而且,在更换历法的时候,国家往往是同时制定好几部新历法,然后各自进行验证,取精度最高的那部来正式颁行。——所以验历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验历是怎么验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的历法绝不仅仅只是确定哪天是初一哪天是十五、哪天过年哪天中秋,它包括的内容及其广泛,除了日历的推定之外,还包括了日月的运行、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日月运行的交会等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中许多都是可以直接观测的,所以就用这个来对历法进行验证。
最早时,人们天文观测精度不高,数学推算也不精确,所以用来验证的方法也比较粗疏,也就是用晦朔弦望来进行验证。——这主要是西汉时。
这个怎么来验证历法呢?很简单,我们知道农历每月初一肯定没月亮(朔日),十五肯定是满月(望日),那咱们来看就是了。要是按照某个历法,明明是初一,却出现了月牙,或者明明是十五,月亮却还没圆满,那这个历法肯定就不对,是吧?
但这个方法毕竟太粗疏,所以到东汉时,我们就用日食来进行验证了。日食怎么验证呢?也很简单,我们知道日食发生的原因,是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所以日食这天,月亮、太阳、地球肯定是一条线,而且月亮肯定是在太阳和地球中间的,——也就是说,日食肯定发生在每月初一(朔日)。那我们就用几种历法来推算一下,看以前发生的某次日食在不在初一,如果在,说明历法是准确的,如果不在,那历法就不准。
东汉时,贾逵曾用这个方法验证过《三统历》和《四分历》两种历法,发现把两种历法分别推上去之后,日食大部分发生在四分历的初一,而不是三统历,很明显《四分历》更加精确。
到唐代后,随着数学技术的发展,历法推算越来越精确,象这种日食不在初一的现象基本不可能发生了,所以验证历法时,手段也就越来越精确,不仅仅要求推算出在某日,还要求推算出在某时、某分。
除了用日食来验历之外,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比如用五星运行来验证。我们前面说了,古代历法推算中,是包括了五星运行的。比如说,根据历史记载,某年某月某日,火星跑到某颗恒星附近了。现在你用你的历法给我推算,看看按照你的历法,在这一天火星到底在什么位置。如果你的推算结果和历史记载符合,那说明你的历法正确,如果不符合,说明就是错的。
总之,由于历法是天文观测和数学推算共同实现的,所以历法的验证也就从这两方面来,就是把实际观测的结果,和数学推算的结果相互对比,看相符不相符。所以只要是能够观测到、并可以推算出的东西,都可以拿来验证历法。
再回到开头的那个故事,苏颂在外交场合能够和辽国人展开辩论,但他事实上完全知道辽国的历法才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象苏颂这样的大科学家,很简单就能推算出冬至点的正确时间是在明天,而非今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