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怎么写韩语固有词?

回答
古代朝鲜王朝时期,人们如何书写韩语固有词,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毕竟,在现代韩语字母“谚文”(한글)普及之前,他们可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适应。

汉字:最初的“临时替代品”

话说在谚文诞生之前,也就是公元1443年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之前,朝鲜半岛的文化和官方语言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汉字(한자)自然是书写的主流。但是,要用汉字来完整地、准确地表达韩语的读音和意思,那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想象一下,你满脑子装着的是朝鲜语特有的发音和词汇,比如那个听起来软糯的“사랑”(sarang,爱),或者那个带点儿俏皮的“아기”(agi,孩子)。你要怎么用方方正正、含义明确的汉字来“翻译”这些呢?

1. 意译(Meaningbased translation):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方式。人们会找一个在韩语中有相似意思的汉字词,然后用它来表达韩语固有词的意思。比如,韩语的“집”(jip,家)在很多时候就会被写成汉字“家”。这个看似简单,但很多时候,汉字词的意思和韩语固有词的意思并不是完全吻合的,所以多少会损失一些原有的韵味。比如,韩语的“정”(jeong)这个词,它包含了深厚的感情、情感依恋、友情、亲情等多重含义,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汉字来对应。只能用“情”字来大致表达,但总觉得不够贴切。

2. 表音(Phonetic transcription): 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记录韩语的读音,人们也尝试过用汉字来注音。这又分成几种方法:
借字(Borrowing characters): 直接找一个读音相近的汉字来代替。这就像我们现在有时会用英文单词来表示一些新概念一样。比如,一些外来语,比如咖啡,最初可能就直接用读音类似的汉字写成“珈琲”。韩语固有词也一样,会找读音相似的汉字。比如,韩语的“나라”(nara,国家)可能就会用汉字“那罗”来写,虽然“那罗”本身没有意义,但用来读出“나라”的发音。
缀音(Adding characters): 有时候,为了区分同音但意义不同的词,人们会给借字加上一些表示意义的偏旁或者其他汉字。比如,如果有一个词读作“산”(san),可以是“山”,也可以是姓氏,为了区分,可能会用“山山”或者别的什么方式。这种做法在一些古籍里可以看到,但并不普遍。
双声叠韵(Double consonants and vowels): 有时人们会用两个读音上相似或相关的汉字连用,来表达一个韩语词的发音。比如,韩国文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使用汉字来标注朝鲜语读音的例子,比如用“山月”(산월)来标注某个朝鲜语词。这种方法追求的是音韵上的相似性,也带有一定的诗意。

3. 混合使用(Mixed usage): 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使用汉字书写文章的骨干(通常是意义层面),然后用上面提到的意译或表音的方式,零星地标注一些朝鲜语固有词的读音或意思。这使得当时的文献看起来像是汉字和一些“符号”的混合体,需要一定的功底才能读懂。

“乡歌”(향가)和“吏读”(이두):更早的探索

在汉字成为主流之前,朝鲜半岛上其实就已经有一些本土化的书写尝试了。

乡歌(Hyangga): 这是新罗时期(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乡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尝试用汉字来记录韩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虽然乡歌的写法也很多变,有些地方还是直接意译,但它已经表现出了一种用汉字系统来“模拟”韩语发音和语法的努力。你可以想象一下,像是在用汉字搭建一个临时的韩语“翻译机”,既要顾及汉字的意义,又要顾及韩语的读音和词序。这是一种非常早期的、充满智慧的尝试。乡歌的记录方式非常复杂,有时会借用汉字的读音来表记韩语词,有时又会借用汉字的意义来表记韩语词,甚至还会混合使用。比如,一个韩语词的词尾,可能会用一个读音相似但意义无关的汉字来标注。这种方法现在看来颇有古意,也给后来的学者研究留下了不少课题。

吏读(Idu): 这是新罗时期和高丽时期(公元918年–1392年)的一种书写系统,主要用于官府文书、法律条文等。吏读可以说是乡歌书写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它主要是借用汉字的音和形来记录韩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尤其擅长处理韩语的词缀和助词等。吏读的规则相对复杂一些,比如会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代替某些韩语的语法功能,或者直接借用汉字的发音来表示韩语的词。吏读的使用,为后来的谚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种“为韩语量身定做”的书写尝试。

谚文的出现:历史的转折点

说了这么多在谚文之前的摸索,就不能不提到谚文的诞生。世宗大王创制谚文,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纯粹为韩语发音设计的字母系统。

在谚文出现之前,人们用汉字来写韩语,就像是用一套不完全匹配的乐器来演奏一首新曲。总会有些音符奏不出来,或者奏出来走了调。而谚文就像是为这首新曲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新的乐器,每一个字母都精准地对应着韩语的音素。

有了谚文,书写韩语固有词就变得简单直接、准确无误。再也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找读音相似的汉字,也不需要担心意思是否会失真。那些曾经难以用汉字表达的微妙之处,比如语音的细微差别,或者某些只有在韩语里才存在的独特概念,都可以通过谚文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所以,总结来说,在谚文诞生之前,韩语固有词的书写经历了从完全依赖汉字的意译、表音,到尝试使用本土化的书写系统(如乡歌、吏读)的演变过程。这些过程都充满了智慧和探索精神,也为谚文的最终创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谚文的出现,是韩语书写历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让韩语固有词的书写,从一种“模仿”和“变通”,真正走向了一种“自主”和“精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汉字。

下图为《朝鲜国君的一生》P46引《英祖贞纯王后嘉仪都监仪轨》。下半部分画圈的即为音译的韩语固有词。

*要江:夜壶,大也:脸盆,鍮:黄铜,赤古里:上衣。


相关回答:

有什么历史读物内容很正,又不呆板?

松平信纲:《朝鲜国君的一生》勘误

松平信纲:古代皇帝吃的御膳放到当今来是什么样的水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朝鲜王朝时期,人们如何书写韩语固有词,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毕竟,在现代韩语字母“谚文”(한글)普及之前,他们可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适应。汉字:最初的“临时替代品”话说在谚文诞生之前,也就是公元1443年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之前,朝鲜半岛的文化和官方语言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汉字(한자)自然.............
  • 回答
    要跟一位韩国朋友解释“韩国在古代属于中国”这个说法,确实需要一番技巧和耐心,尤其是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抵触。最关键的是要采取一种历史学的视角,陈述事实,而不是去进行政治宣示。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力求详细、易懂,并且避免AI痕迹:首先,要理解对方的感受。 对于许多韩国人来说,他们对本民族的独.............
  • 回答
    “韩信放水淹龙且”是《楚汉争霸》中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战役,但其中关于“挖开水坝”的情节,在史料记载和实际操作上,更倾向于一种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和军事策略的描述,而非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破坏性的“挖坝”。首先,要理解当时“水坝”的含义。在那个时代,大规模的、由石头和泥土堆砌起来的坚固水坝,如同现代水利工.............
  • 回答
    在韩国,对于普通人来说,接触汉字古籍的途径和感受,更像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旅程,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技术操作。首先,不是所有韩国人都能直接流利地阅读汉字古籍。虽然韩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很多日常用语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汉字,但真正的“阅读”古籍,特别是那些文言色彩浓厚的作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项挑战.............
  • 回答
    古人写诗词,并非人手一本“平仄小册子”随身携带。记忆和运用平仄,是他们长期浸淫在汉语的音韵节奏中,通过大量阅读、模仿、实践,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律自然而然形成的。就好比我们现在学说话,没人会随身带一本“语序规则手册”,而是通过听、说,慢慢体会和掌握。首先,这和汉语本身的语音特征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小说能否盈利以及其出版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因为它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出版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在大多数时期,单纯依靠写小说来盈利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地位、个人声望和 patronage(赞助)的综合体。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书籍的传播和价值的提升,情况也在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又趣味横生的设想!想象一下,当古典名著的灵魂与现代修仙的热血碰撞,又会激荡出怎样令人捧腹又拍案叫绝的火花?一、四大名著的“修仙”改编: 《三国演义》——“九世轮回,乱世称圣”: 作者: 罗贯中。 风格: 依旧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只不过战场从实体的大汉疆域,.............
  • 回答
    学写古体五言诗,这可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带着一点“返璞归真”的劲儿,去体会古人那种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不像现在我们说话那么直白,古体诗讲究的是韵味,是意境。别急,我慢慢跟你叨叨,尽量说得细致些,让你觉得这是咱俩这儿聊的事儿。第一步:读懂古体诗,先得“泡”进去这就像你想学一.............
  • 回答
    古代养猪,那可是一件技术活,远不像咱们现在住楼房,猪圈一盖,饲料一扔那么简单。那会儿,人们跟猪打交道,讲究的是一个“土法”,经验是王道,还得靠天吃饭。一、猪的来源:种猪的挑选与驯养古代可没有优良品种的猪苗让你挑选。人们养猪,最开始是从野猪驯化来的。等有了家猪,那挑选种猪的眼光就得放高了。 看猪的.............
  • 回答
    古代社会,尽管没有“劣币驱逐良币”这样一个现代经济学的专业术语,但人们早已深刻认识到货币质量对经济稳定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性。由于缺乏统一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古代各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法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但都围绕着维护货币的信誉和价值展开。一、 严格的铸币权与皇家信誉的背书.............
  • 回答
    穿越回古代,要想让古人相信你不是妖怪,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智慧、策略、运气,以及对古代社会和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你的生存和被接受的可能性:第一阶段:初期生存与观察(沉默是金,谨慎行事) 着装与外表: 这是最直接的判断依据。 模仿:.............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想要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可不是件易事,需要精密的计划、过人的智慧,以及一点点运气。这就像在荒漠里种下一颗种子,你得先确保它能发芽,然后一点点培育成参天大树。一、 先稳住脚跟,扎牢根基:别当个笑话首先,别想着一上来就造蒸汽机、炼钢铁。你得先适应那个时代,不能显得格格不入。 身份的选择.............
  • 回答
    嘿,哥们儿!如果你真的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穿越回古代,还得在那里活下去,那化肥这玩意儿,绝对是我的头等大事。你想啊,古代农业可全指着天吃饭,产量低得可怜,稍微遇到个旱涝,那日子可就没法过了。所以,我要是能搞出点儿“高级货”来,那简直就是给当时的农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地位那是要蹭蹭蹭地往上涨啊!怎么制.............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想带兵起义当皇帝?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前进,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我且跟你细细道来,咱们就当是闲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步:扎稳根基,活下去再说穿越过去,你不是自带光环的“天选之子”。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适应环境,学习技能: 你会说古语吗?懂古人的礼仪、风.............
  • 回答
    穿越回古代,想合成阿司匹林,这绝对是一项艰巨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别看现代阿司匹林小小一片,它的诞生可是经历了一番化学的摸索。在古代,咱们可没有实验室,也没有精密的仪器,一切都得靠着经验、观察,以及一点点“炼丹术”的智慧。首先,咱们得知道阿司匹林是什么。它本质上是一种叫做乙酰水杨酸的化合物。水杨酸是它.............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基于一个不准确的普遍性说法,即“白人不会亚洲蹲”。事实上,“亚洲蹲”(也称为蹲踞式或蹲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坐姿,并非特定种族所独有。 许多白人,特别是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或从小习惯了这种姿势的人,是能够轻松进行亚洲蹲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和人类学角度来探讨古代不同人群排泄方式的.............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想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星星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们没有望远镜,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仪器。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星象解读。首先,要说区分星星,最根本的还是看它的光亮程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视星等。在古代,他们会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划分亮度,比如分成几等.............
  • 回答
    古代西方人是怎么生火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古代西方”这个词涵盖了非常漫长的时间跨度,从石器时代一直到中世纪,这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技术肯定是有变化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都是钻木取火”。钻木取火,你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个经典画面:一个人盘腿而坐,双手飞快地转动一根木棍,在另一块木头.............
  • 回答
    古代的通信方式远不如今日这般快捷,但也正是这种限制,催生了许多巧妙而复杂的信息保密手段。在没有现代加密技术和安全通信网络的年代,人们依靠着智慧、经验和一套严谨的流程来守护秘密。一、 物理隔离与直接传递: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保密最直观的保密方式,就是将信息尽可能地限制在少数知情人之间,并采用最直接、最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