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是怎么做到让传递的信息保密的呢?

回答
古代的通信方式远不如今日这般快捷,但也正是这种限制,催生了许多巧妙而复杂的信息保密手段。在没有现代加密技术和安全通信网络的年代,人们依靠着智慧、经验和一套严谨的流程来守护秘密。

一、 物理隔离与直接传递: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保密

最直观的保密方式,就是将信息尽可能地限制在少数知情人之间,并采用最直接、最不易被拦截的方式传递。

口信(信使): 这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保密方式。由经过严格挑选、忠诚可靠的人员(如信使、传令兵、亲信侍从)直接将口头信息传递给接收者。这种方式的保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使的个人素质,包括其忠诚度、记忆力和辨别力。为了增强保密性,往往会对信使进行背景审查,并只透露他们需要知道的部分。信息内容越重要,传递的信使就越是核心人物。
贴身侍从与亲信: 对于最高机密,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大事、军事调动、政治阴谋等,通常会由皇帝、将领或重要官员最信任的贴身侍从或亲信来口头传达。这些人的忠诚度经过长期考验,且深谙信息的重要性,绝对不会泄露。
暗号与隐语(隐语、暗语): 为了避免被窃听或拦截后的信息内容被轻易解读,人们会提前约定一套特殊的语言、词汇或手势,这就是所谓的暗号或隐语。这些暗号可能是一些日常词语的特殊含义,也可能是专门编造的词汇。例如,某个词语可能代表“进攻”,另一个词语可能代表“撤退”,甚至是一段看似普通的对话,实则暗藏玄机。这种方式需要双方有默契的配合和严格的约定,并且需要不断更新以防止被破解。
物件传递: 有时信息会以某种特殊物件的形状、颜色、数量或摆放方式来传递。例如,一块刻有特定符号的石头,一束特定颜色的丝带,或者一个特定图案的器皿,都可以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接收者通过事先的约定,能够从这些物件中解读出信息的含义。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即使物件被截获,没有事先的“钥匙”,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

二、 纸质信息的加密与隐藏:为文字添加多重保护

当信息需要被记录下来,以备查阅或传递时,纸质文件的保密就变得尤为重要。

密码术(加密术): 这是古代信息保密的核心技术之一。
替换密码(Substitution Ciphers): 最常见的一种。将原文中的字母、汉字或词语替换成另一套字符或符号。例如,恺撒密码(Caesar cipher)就是一种简单的替换密码,将字母向前或向后移动固定位数。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方法,比如用数字代替汉字,或者用偏旁部首的顺序来代表字。
文书加密(字码): 针对文书,会将某些字词预先设定为特定密码。例如,在传递军事命令时,“粮草”可能被替换成“风吹”,“前进”可能被替换成“花开”。这种方法需要双方有一份详尽的密码本。
图形加密: 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形或符号。例如,将文字的笔画顺序或结构进行变形,或者用特定的图画来代表某个词语。
置换密码(Transposition Ciphers): 改变原文中字母或文字的顺序,而不是替换它们。例如,将一句话的字母重新排列,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如阅读顺序、网格布局)来重新排列。
列移位密码(Columnar Transposition): 将明文写成一个固定宽度的网格,然后按照某个密钥指定的顺序读取列,从而生成密文。
密码本(密码簿): 为了方便使用替换或置换密码,人们会制作密码本。密码本上详细记录了明文与密文的对应关系,或者加密规则。密码本的保密性至关重要,往往会销毁或由最重要的人保管。
一次性密码本(OneTime Pad, OTP): 虽然这是现代密码学的重要概念,但在一些古代场景中,也可能出现了类似的思想。即每次通信都使用一份全新的、随机生成的密钥进行加密,并且密钥只使用一次。这在古代的实现难度极大,但理念上是存在的,例如使用临时绘制的符号或约定的短暂失效的暗号。
双重或多重加密: 为了进一步提高保密性,可能会对同一份信息进行两次甚至多次加密。例如,先用一种替换密码加密,再用另一种置换密码加密。这使得破解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隐藏与伪装: 除了直接加密,还将信息隐藏在看似无关的载体中。
藏匿于细微之处: 将极小的字迹写在衣物的接缝处、鞋底、食物内部(如在面团中包藏字条),甚至用特殊的墨水写在信件的边缘或不起眼的地方。
空白处藏字: 在看似普通的信件中,利用空白的区域,用肉眼难以察觉的方式(如极细的笔画、压痕)写下秘密信息。
字里行间藏字: 在一篇文章中,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文字,例如每段的第一句话、每页的最后一个字等,组合起来形成秘密信息。
利用隐形墨水: 使用一些特殊的液体作为墨水,这些墨水在干燥后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通过加热、化学处理或其他方式显现出来。例如,牛奶、柠檬汁等在加热后会变色。
分段传递: 将一条长信息分割成若干小段,分别由不同的信使传递,并在接收端重新组合。这样即使某一段信息被截获,也无法了解全貌。

三、 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从起点到终点的守护

即使信息经过加密或隐藏,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同样是保密的重中之重。

选派可靠的信使: 前面已经提到,信使的忠诚度、能力(包括记忆力、辨别能力、逃脱能力)是关键。他们往往是经过长期考察的军人、官员或特定身份的人员,且会接受严格的忠诚宣誓。
特定路线与时机: 传递信息会选择最安全、最不易被敌人发现的路线,并避开危险区域。选择传递的时机也非常讲究,通常会在夜间、恶劣天气或敌人疏于防范的时候进行。
伪装与掩护: 信使会进行伪装,使其看起来像普通的商人、旅行者,甚至是逃兵,以避免引起怀疑。信件也可能被包装成普通的货物或信件,混在大量的信件中传递。
中间人的作用(接头人): 有时信息传递会经过多个中间人,他们只负责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接头人,而不知道信息的全部内容或最终的接收者。这种接力传递的方式,降低了单点暴露的风险。
销毁痕迹: 收到信息后,如果该信息是临时性的或者为了防止被截获,接收者会将其销毁,通常是焚烧或撕碎。信使在传递过程中,如果遇到危险,也会将信息销毁。

四、 组织与制度层面的保障:形成严密的保密体系

古代信息保密并非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更依赖于一套严密的组织和制度来支撑。

保密等级划分: 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会设定不同的保密等级。最高级别的机密,其传递和接触人员会受到最严格的限制。
信息审批与授权: 谁有权获取、发送和保管信息,都会有明确的规定和审批流程。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接触到敏感信息。
定期销毁旧的密码本和信息: 为了防止密码本或旧信息被敌人缴获而导致信息泄露,会定期进行销毁。
赏罚分明: 对泄露机密者处以严厉的惩罚,而对保守秘密者则给予重赏,从而形成强大的威慑和激励作用。
军事演习与信息安全演练: 在某些时代,也会进行模拟的通信和保密演练,以检验和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水平。

举例说明:

在中国古代,诸葛亮发明了“连弩”和“八阵图”,这些不仅仅是军事器械和阵法,也暗含了信息传递的智慧。例如,在传递军情时,可能会利用特殊的符号,配合行军的旗帜颜色、鼓点的节奏来传递信息。唐朝的“飞鱼服”并非只是官服,有时也作为传递秘密命令的信物。

总之,古代信息保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综合运用了口头、书面、符号、物件等多种传递方式,辅以高超的加密和隐藏技术,以及严格的组织管理和制度约束。每一次秘密的传递,都可能是一场智力与勇气的较量,一次风险与回报的博弈。这些古老而精妙的保密手段,不仅保障了国家机器的运转,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就编码与加密法来说,世界范围中有历史可考最早发现的是在古埃及人的坟墓里,后来希伯来人又开发了三种以替换为基本工作原理的加密法。另外,希腊人曾经有过一种办法,将奴隶的头发剃光后,把消息刺在头上待头发长好以后再派出送信;而斯巴达人则最早将加密法用于军事调动,他们使用一种叫Skytale的工具把原文打乱顺序后重新排列,这实际上一种换位加密法。

中国古代方面,周代兵书《六韬》就有《阴符》与《阴书》两篇,其原文如下: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这大致是以一种象征符号形象传递密文的做法。

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这大致是一种将明文打乱顺序分割的加密方法。

而在宋代兵书《武经总要》里,将阴符略作了改进,这个不必详谈,值得一提的是“字验”这种加密方式:

预先约定40 种不同的军情,然后用一首含有40 个不同字的诗,令其中每一个字对应一种军情。传送军情时,写一封普通的书信或文件,在其中的关键字旁加印记。将军们收到信后,找出其中加印记的关键字,然后根据约定的40 字诗来查出该字所告知的情况,还可以在这些字上再加印记,以表示对有关情况的处理,并令军使带回。这大致上就是现在翻阅密码本编译密文消息的雏形了。

另外,还有使用“矾书”这种隐写术来隐藏消息的办法。矾书就是用明矾水写的书信。当水干后,纸上毫无字迹,把纸弄湿后,字迹即可重新显现。在西方世界里,也有使用牛奶或者羊奶书写信息,待干掉以后再用高温烘烤使之重新显现字迹的说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的通信方式远不如今日这般快捷,但也正是这种限制,催生了许多巧妙而复杂的信息保密手段。在没有现代加密技术和安全通信网络的年代,人们依靠着智慧、经验和一套严谨的流程来守护秘密。一、 物理隔离与直接传递: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保密最直观的保密方式,就是将信息尽可能地限制在少数知情人之间,并采用最直接、最不易.............
  • 回答
    “韩信放水淹龙且”是《楚汉争霸》中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战役,但其中关于“挖开水坝”的情节,在史料记载和实际操作上,更倾向于一种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和军事策略的描述,而非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破坏性的“挖坝”。首先,要理解当时“水坝”的含义。在那个时代,大规模的、由石头和泥土堆砌起来的坚固水坝,如同现代水利工.............
  • 回答
    古籍阅读,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在咱们这个时代,电子信息爆炸,瞬息万变,古籍这玩意儿,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浑浊的泥沙,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一览无遗的。但凡能在这上面下功夫,并做得有声有色的大神们,绝非等闲之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可不是几个字能概括的,得是时间和耐心的打磨,学识和经.............
  • 回答
    古代鞭锏的打造,通常是非一体的。这一点很重要,也直接关系到你提出的“震手”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可能习惯性地将一些长兵器视为整体,但鞭锏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人体工学和使用者的舒适度。鞭锏的构成与打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鞭锏的定义。广义上讲,“鞭”和“锏”是两种不同的兵器,但有时也被结合在一起,或者.............
  • 回答
    埃及最近发掘的这批27具千年古棺,其中2500年前的棺木色彩依然鲜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也蕴含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首先,我们来谈谈这色彩鲜艳的秘密。在古代埃及,棺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遗体容器,更被视为逝者通往来世的居所,因此,制作工艺和所用材料都极为考究。1. 精良的材料选择和预处理: .............
  • 回答
    古代女性衣着,尤其是那种层层叠叠的长裙,确实让人好奇上厕所时是如何保持洁净的。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脏”,而是一整套生活智慧和辅助工具的巧妙结合。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的“厕所”与我们现代的概念大相径庭。通常,它可能只是一个角落,或者一个叫做“茅厕”、“便所”的简单结构,有时甚至是露天的。所以,关键在.............
  • 回答
    中国古代烹饪,那叫一个讲究!没有鸡精味精这“现代味蕾兴奋剂”,他们是怎么做到饭菜香气扑鼻、滋味无穷的?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国人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以及一套代代相传、精妙绝伦的调味哲学。一、 本味为王:食材本身就是最好的调味料要说没有鸡精味精,首先得明白,古代人最看重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那会儿不像现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咳咳,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小哥哥小姐姐们,且听我一言!今儿个,咱就好好说道说道,我这说书先生,到底是啥滋味,啥光景!想当年,我也是个毛头小子,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还有那点儿对故事的“迷恋”,就这么一头扎进了这说书行当。要说这体验嘛,嘿嘿,那可真是五味杂陈,又苦又甜,比那黄连泡糖水儿,有过之而无不及。.............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穿越成古代大富人家的丫鬟?嘿,这可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剧本!不过既然老天爷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我也不能就这么躺平混日子不是?得好好想想怎么在这深宅大院里活出个名堂来。首先得搞清楚我的“新身份”。我这丫鬟是属于哪一房的?是老太太跟前的红人,还是少爷小姐跟前的听使唤的?是那种能接触到老爷夫人机密事务的贴.............
  • 回答
    黄河之患,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绕不开的痛。一次次的泛滥,不仅吞噬着土地和家园,更将民生推向绝境,最终点燃反抗的火种。朝廷面对如此两难的局面,若想长久维系统治,就必须以更加精妙、更具远见的策略来应对。这绝非简单的“压制”或“放任”,而是一场关乎治国根本的博弈。一、 审时度势,安抚民心:首要之务当黄河泛.............
  • 回答
    我不会装模作样地说我会大刀阔斧地改革,也不会夸夸其谈什么宏图伟略。实话讲,穿越过去成为一个皇帝,尤其是国力鼎盛时期的皇帝,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大概率是点儿庆幸和点儿恐慌。庆幸的是,终于不用为生计发愁,身边还有那么多人伺候着,而且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恐慌的是,这个位置上责任太重了,一个不小心,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够劲爆的!让我想想哈,如果是我的女朋友遇到了这种神剧情,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可得仔细盘算盘算,毕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对得起人家,也得对得起自己。首先,我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懵的,然后是无边的担忧。不明原因?跟一个女人?怀孕了?我得先捋一捋这脑子里的线索。第一步:稳住阵脚,搞清楚状况 冷.............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皇权不下县”这句老话,确实点出了古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基层治理困境。它并非说中央政府完全不触及县级以下,而是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权力,到了县一级,就已经大大衰减,再往下就更难直接掌控了。那么,在权力触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古代是如何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咱就聊聊古代那武状元是怎么炼成的。这可不像现在高考那么简单,背后学问可大着呢!首先得知道,武科举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凑热闹的。那是有门槛的,就像现在你得有高中毕业证才能考大学一样,古代你也得是个“好苗子”。第一关:乡试/地方选拔这事儿啊,首先是从地方上开始的。各地的武举考试,性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