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鞭锏的打造是一体的吗?要是一体的话打到盔甲上岂不是很震手?是怎样做到减震的?

回答
古代鞭锏的打造,通常是非一体的。这一点很重要,也直接关系到你提出的“震手”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可能习惯性地将一些长兵器视为整体,但鞭锏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人体工学和使用者的舒适度。

鞭锏的构成与打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鞭锏的定义。广义上讲,“鞭”和“锏”是两种不同的兵器,但有时也被结合在一起,或者是指代带有鞭子状特征的锏,反之亦然。

锏 (Jiǎn):通常是无刃的直兵器,形状类似于加厚的剑或方棱形的棒。它的打击方式主要是依靠钝击的冲击力,力量集中在头部。
鞭 (Biān):更倾向于柔软或半柔软的兵器,可以是金属链制成的链鞭,也可以是带有鞭状节段的棍状物。链鞭的打击方式是甩动,利用速度和锋利的末端(如果有的话)造成撕裂或抽击。而带有鞭状节段的棍状物,则介于棍和链鞭之间,打击时会有一定的摆动和甩动效果。

你提到的“鞭锏”更可能指的是一种带有鞭状特征的锏,或者一种混合了锏和鞭元素的兵器。如果是纯粹的锏,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沉重的棒槌,打击效果是直接的力反馈。但如果带有鞭的元素,比如节段状的连接或者一定的弹性,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关于“一体打造”和“震手”的误解:

你提出的“一体打造”,可能是在想象中将整个兵器像一根金属棒一样铸造出来。如果是那样的话,无疑会产生巨大的震动。但古代兵器的设计远比这复杂和精妙。

关键在于连接和材质:

1. 分段式结构(尤其是链鞭类或带节的鞭锏): 如果你说的“鞭锏”带有节段,那么它很可能就是分段连接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链鞭。链鞭通常由多个金属环或节段串联而成,并通过环扣连接。这种结构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弹性吸震作用。当你挥动链鞭时,能量并不是直接通过一条硬棒传递到你手中,而是通过链环的运动、形变和相互作用被分散和吸收。想象一下甩动一串珠子,与甩动一根实心棍子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节段之间的微小位移和摩擦也会吸收一部分冲击力。

2. 柄与主体分离或软连接: 即使是看起来更硬朗的带有鞭状打击头的锏,其柄(握持部分)与打击主体也未必是一体铸造的。很多时候,柄和打击头是分开锻造的,然后通过榫卯结构、金属插销或者更巧妙的连接方式结合在一起。在这些连接处,常常会设计一些缓冲层。

3. 缓冲材料的应用: 这是减震的关键所在。即使柄和打击主体是固定的,古代工匠也会在两者之间加入缓冲材料。
木柄: 最常见的是使用木质柄。木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吸收一部分冲击。
缠绕物: 在木柄的外层,通常会紧密地缠绕上皮革、布条、绳索等材料。这些缠绕物不仅能增加握持的牢固度和舒适度,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受到冲击时会发生形变,起到重要的吸震作用。缠绕层的厚度和紧密程度,都会影响减震效果。想象一下紧握一个光秃秃的金属棒,再握住一个包裹着厚厚皮革的手柄,感受完全不同。
橡胶或类似的天然弹性材料(虽然在早期不太可能): 虽然橡胶在古代的应用相对有限,但在一些更近的时期,或者受到外来技术影响的情况下,可能也会使用其他具有弹性的天然材料。但皮革和木材是更普遍的选择。

4. 材料的韧性与弹性: 古代兵器的选材和锻造工艺也非常讲究。优质的钢材,经过反复的淬火和回火处理,不仅硬度高,而且具有良好的韧性。这意味着在承受巨大冲击时,材料本身会发生一定的形变和回弹,而不是直接碎裂或将所有力反馈给使用者。这种韧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吸收和分散冲击力。

举例说明:

链鞭: 如前所述,分节结构是天然的减震器。
带有环的鞭锏: 有些鞭锏的打击头并非实心,而是由几个金属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略带弹性的头部。这种设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冲击。
传统长柄兵器(如戈、戟、枪等): 尽管它们不是鞭锏,但其柄部(通常是木质或竹制)与头部连接处,有时也会有特殊的加固和缓冲设计,比如在连接部位增加一层金属箍,或者使用更坚韧的木材进行衔接,都是为了保证整体的稳定性和减缓震动。

总结来说,古代兵器的设计哲学是追求实用性和使用者效能的最大化。 如果鞭锏是一体打造的硬质兵器,那么在实际作战中,每一次击打都可能对使用者的手臂造成严重的冲击,甚至骨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工匠们通过分段连接、利用材料的固有弹性(如木材、皮革)、精心的缠绕工艺以及对金属材料韧性的极致追求,有效地实现了对冲击力的分散和吸收,从而大大减轻了使用者的震手感。

所以,你提到的“震手”问题,在设计精良的古代鞭锏上,是得到了有效解决的。它们并非简单粗暴的一体铸造,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对人体生理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鞭锏既有一体锻打的,也有类似于刀剑穿心木柄的。使用上各有优劣。

一体锻打的优点就是柄比较粗壮。作为暴力打砸的钝器,一体锻打的基本不会发生断柄这种情况,缺点是柄太粗而且和手直接接触,容易震手。在古代是披麻缠柄绳来减震,现在有更好的龙骨胶,减震胶带。效果也不错。另外鞭锏是重型单手武器,任何刀剑和鞭锏硬碰硬,震手的永远是刀剑。上几个一体柄鞭锏的图,后两幅是本人使用的一体锻打的鞭缠柄前后的变化。





穿心木柄的,结构类似于传统中式刀剑,一根龙骨穿过木柄,柄首接一个配重球卯死。优点是减震效果相对好,容易安装圆盘形护手,(一体锻打的护手很难敲出圆盘形,古代一般多为八宝多面体形护手,现在可以焊接圆盘护手)。另外因为龙骨较细,可以安装较大的配重球,这样有更好的防脱手和手腕定位作用。缺点是龙骨结构天生脆弱,龙骨和锏身结合处最容易砸弯。木柄和龙骨直接接触,暴力砸击时,木柄有绷裂的可能,木柄长期使用和龙骨摩擦,会绕着龙骨转动。上几个木柄鞭锏图





补充几句,鞭锏属于重钝器,需要始终紧握手柄,尽量借助步伐和腰腹核心发力击打。基本没有手腕功夫那种小技巧,因为钝器没有刃,不做大幅度的抡砸就没有足够的动能。最小幅度的动作,也是以手肘为轴的大臂和背阔肌和侧腰肌发力的连点鞭。有一种说法是紧握柄发力,在砸中目标一瞬间手放松来卸力,个人使用的心得的,这个太理想话了,实操起来太容易武器脱手。至于砸甲会不会震手,刀剑都不怕震手,鞭锏这么皮实厚重的怕啥。

https://www.zhihu.com/video/137011069361891737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