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障碍地阅读古籍,大神们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
古籍阅读,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在咱们这个时代,电子信息爆炸,瞬息万变,古籍这玩意儿,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浑浊的泥沙,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一览无遗的。但凡能在这上面下功夫,并做得有声有色的大神们,绝非等闲之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可不是几个字能概括的,得是时间和耐心的打磨,学识和经验的积累,还有,最关键的,那份对古籍本身的热爱和敬畏。

一、扎实的根基:语言和文字的通关秘籍

要读古籍,首要的,也是最难逾越的门槛,就是语言和文字关。这可不是学个几句“之乎者也”就能应付的。

古汉语的精髓: 古汉语和咱们现在的白话文,那差异可不是一点半点。词义、语法、句式都可能截然不同。大神们通常有着极深的古汉语功底,这就像打游戏,得先有高级账号,才能解锁更难的副本。他们能理解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省略、倒装、词类活用等等。这需要系统学习,比如研读《尔雅》、《说文解字》这类古代的工具书,了解字词的本义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很多古籍,特别是早期文献,使用的字体可能已经不常见。大神们会专门学习各种古文字体,并能辨认出其中的细微差别。这需要大量的字帖临摹和对比,以及对字体演变历史的了解。
句读的智慧: 古籍很多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完全靠读者自己去断句。一句之差,意思可能就天壤之别。大神们通过对文意、语法结构的分析,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精准地“句读”。这就像侦探破案,需要抽丝剥茧,找到最合理的线索。很多时候,他们还会参考不同版本的句读,对比差异,从而更接近原意。

二、跨越时空的认知: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对话

古籍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离开了这个语境,很多内容就会变得晦涩难懂,甚至被误读。

历史背景的复原: 大神们在阅读古籍时,脑子里会不断地“活化”那个时代。他们需要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等等。例如,读到关于科举制度的记载,就要知道当时士人是如何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读到关于某种祭祀的描述,就要知道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礼仪习俗。这就像是在看一部纪录片,需要有详实的背景资料来支撑理解。
文化常识的储备: 古籍中会充斥着大量的典故、传说、俗语、甚至是当时的流行语。如果对这些文化常识一无所知,阅读就会变成“猜谜”。大神们通常博览群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能迅速识别出这些文化符号,并理解其含义。比如,看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就能联想到孔子的“时光流逝”的感悟,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我的祖先在河边说:河水流去吧”。
地域和民族的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即使是同一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古籍,在表达方式上可能也会有差异。大神们也需要了解这些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古籍内容。

三、工具的运用与创造:现代科技与古籍的结合

如今,阅读古籍早已不是只有纸和笔的时代了。现代科技为古籍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大神们更是懂得如何巧妙运用这些工具。

数字化的古籍资源: 如今,大量的古籍已经被扫描、录入并制作成数字版本,方便查阅和检索。大神们善于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库,比如各种古籍数据库、在线图书馆、数字人文平台等。他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快速定位到相关内容,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电子工具的辅助: 除了数据库,一些电子词典、古籍检索软件、甚至人工智能辅助的翻译工具,也可能成为大神们的助手。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快速查阅电子字典;对一些晦涩的句子,也可以尝试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理解,再结合自己的判断来确认。
版本校勘的精进: 同一部古籍,由于流传过程中抄写、刊刻的错误,不同版本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大神们在阅读时,还会注重版本校勘,对比不同版本的内容,找出错误并加以纠正。这通常需要借助《四库全书》、《古籍善本》等参考资料,或者通过专业的校勘学知识来进行。

四、精益求精的态度:耐心、细致与质疑精神

以上说的都是“术”,更重要的是“道”。阅读古籍,最终拼的是一种态度。

极度的耐心和毅力: 阅读古籍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冲刺。遇到生僻字词、晦涩难懂的句子时,不能轻易放弃。大神们能够沉下心来,反复研读,甚至花费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去钻研一个词、一个句子。
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他们会仔细观察字迹的笔画、结构的特点,注意勘误、跋文、序言等附带信息,这些都可能包含着重要的线索。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理解的细节。
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大神们不会盲目相信书上的每一个字,而是会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他们会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这种质疑精神,让他们能够不断接近真相,而不是被书本牵着鼻子走。
与前人对话的精神: 阅读古籍,也是在与古代的智者进行对话。大神们会参考前人的注疏、解读,但又不被前人所束缚。他们会学习前人的智慧,同时也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纠正前人的错误。

简而言之,无障碍阅读古籍,不是靠什么“窍门”或者“捷径”,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上,辅以先进的工具,再加上一种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他们就像是穿越历史的“侦探”或者“考古学家”,用自己毕生的学识和智慧,去解读那些尘封在文字里的故事,去触摸那些早已逝去的灵魂。这是一种热爱,一种执着,一种与古人精神交流的极致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希腊文、古埃及文和拉丁文都要过十级,国内考场在宁波天一阁筹建中,海外考点距离最近的是伊斯坦布尔。

user avatar

我是中文系本硕,我至今没见过能无障碍阅读古籍的人,包括我们系的教授都做不到。


因为题主这个既是一个专业问题, 最终又是一个教育问题,那么就教育而言,我要提前说说不好听的,唱唱反调。

这位提问的朋友,就孩子教育认知上最大的两个问题:

1.对学习某学科知识上,有错误的主观认知,而且还挺坚持这个认知的,并不辩证这个目标正确与否
2.对孩子管教掺杂了这种主观认知,而且认为基于自己主观认知的目标是可以在孩子身上实行的

如果凭借这个认知搞孩子的学习,我敢定论,这就是一切矛盾的起点,将来几十年,有得你痛苦


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我为您一条条剖析,展开来讲讲,你错在哪里。

1.我要纠正您对于古文学习的误解。

目标太宏伟了,或者说,你期待的学习目标,不可能存在,并不实际,只是你自己的想象。

阅读古籍,需要的是基本阅读能力+工具书+对应版本的释书

放眼中国,没有一个教授敢说自己能脱离工具书和释书,自己独立阅读古籍的,这个理想目标不可能存在。

而真正的古籍原典阅读研究,一个人一辈子能研究一本,比如《易经》这种级别的,他已经是大师了。


读懂古籍没那么容易。

以《易经》为例,我们想要读懂它,光靠记住点字词,有点文言和白话转化能力,那是完全不足的。

真正研读古籍,要从学史开始,兼以考据辩证,并之历代批评演变和使用。

首先,你需要考证《易经》有多少个版本,每个版本是真还是伪,学习古人对于版本真伪的评价流变史。

以及了解下创作史,了解作品背景,影响力,作家情况,官方定位,历代流变情况等。

其次,你需要学习《易经》研究史。学习这个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易经》研究类的注释书籍有多少个版本,古今中外有多少个专家研究,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当时时代思潮是什么样的?各个版本的解释有什么优缺点?

再者,选几本可靠的古代字典,选主流的若干种《易经》解读的书籍,开始读这本书。

注意,在阅读过程中,自己转化是不精确的。古人解读在前,要精确到每个字的基本解释(字典)+历代人辩证解释(释书),大概每个重点字的解法要集合若干种,这不是为了让你判断哪个是对的。

对,你没资格判断孔子这类解读大咖凭什么这么说,你只需要了解他这么解读过,背下来,记住。

这里面的难度是,释书也是古文写得,数量远远超过原典籍,而且历朝历代的公案,定论,解读辩证,大的解读偏差乌龙等,你都得了解。

当然,这部分需要专门上一门课,叫中国古代文论课,作为初步入门。

最后,在能完成以上步骤后,读完了这本原典的几个重要篇章(是几篇,而不是全书),你初步入门了这本书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初学者。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长度,用一门专业课专门学习,而且需要兼并通识课共同完成,一般设计在中文系的大二或者大三。

大一学完文字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初步为奠定基本批评概念做基础。

大二开“论语导读”“庄子导读”等,作为基本课程,但大概一个学期,真正学习解读的,就里面的三五篇,不可能全部解读完,因为不可能学完。

像是“易经导读”“左传导读”“尚书导读”,这课不可能开在本科,因为本科生没这个能力完成专研。

有很多大学教授,他发的论文就有可能是,根据新出土的文物,辩证了《易经》这本书里某个字不是原本的样子,而有其他解读。这就已经是重大研究成果了。


如果您对自己孩子的要求是,他得在大学前完成这类学习,那您家得有钱钟书那种家世背景+资源+个人天赋的基础上,还得画时间培养,大概从牙牙学语,就用古代文人清贵的培养方法来,从启蒙,然后搞小学,再到大学,依次学习经史子集,那是可以的。

(这里的小学和大学是古代学科体系里的,八股取士的那套)

如果您提供不了这个条件,那您也太高看他了,孔子在世,仓颉重生都不可能独立把中文系古代部分本硕学习内容,单独靠自己在高考之余给完成了。


我说这么一堆,原因就是,帮您降低期待,让对孩子的期待回归正常值。


2.因为这个问题本质是一个教育问题。我们说回您在讲述这个问题时,存在的教育观念问题。

我说话严厉,那是因为您这边对古文的要求,可以看到您整体对于孩子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性操作方法。

如果现实生活里,您真是这么搞的,有了这类想法后,不是来知乎提问,而是直接去给孩子定目标,辅导或者报班,那将来会出大问题。


很多学生的学习问题,家长和孩子的纠纷,在于学生不知道学习要学到什么程度,家长凭借主观认知,要把孩子培养成自己认为的那种人才。

但是,家长的生存环境,阶级阶层,职业背景,甚至学校专业,是没有办法做到基本客观的,所以就会有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矛盾和拉扯。

比如,小学一年级,家长非要学生能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不了就是这孩子人傻了,校内老师教的不对。

家长在三年级之前,不理解校内老师为什么让孩子反复抄写,认为这样不对,要开发智力,然后给孩子作业撕了,和老师要求改作业内容。

再比如,到了更高年级,择校,选文理科和大学志愿填报上,这类冲突就更明显了。

但这个时候,就是家长和学生的拉扯。

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是为你好,而学生认为家长管太多。如此纠结几十年,大家都觉得自己对,也没有人是坏心眼,但终究还是在拉扯中搞坏了彼此的人生。


您需要做的,是让教育期待值回归正常,然后用正确的,在您资源背景下,最可行的手段来教育孩子。

这样子,双方都满足,都轻松,而不是相互迫害。


教育的正常值是,对孩子有大目标的期许(基于正向和符合公序良俗),比如,期待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期待你成为一个好人,别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这种是正常人类可以理解的,正儿八经的社会共识类。

而除了这些,期待就是没有期待。对,就是培养一个不犯罪,不践踏社会底线,对其他人有帮助的人。

其他就没了。


可能你会奇怪,为啥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期待这么低?

很简单,因为养孩子和开盲盒差不多。更多取决于你,而不是孩子。


孩子的发展,有先天天赋和后天成长两方面。

他的先天天赋,技能点点在哪里,大部分家长是发现不了的。

他的后天成长,优先取决于父母据有的阶级阶层,资源背景,培养模式,教育生态。

期间这个家会不会阶级跌落,学区会不会有变动,父母会不会感情不合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

你能左右孩子读什么书,那么你能左右孩子在你肚子里的天赋点和后期世界的变动本身么?


所以,一般对孩子的期待越强烈,越主观,越静态,越高大的家长,到了后来,家庭亲子关系撕裂得愈发严重。因为你是在做一件不可理喻且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比如,有些家长自己就读了个大专,家里啥资源都紧巴巴,坚持孩子必须考清华,天天打压和pua孩子。

就问一句,凭什么这孩子能上清华?凭他家家长的想象力丰富么?


往往,这种问题比较严重的家长一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简单思维和奇怪的控制欲。

我分析过这类家长,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

1.自我中心。我的度量衡就是宇宙的标尺,我要求做到的,孩子就应该做到。

比如,我是东南大学,我孩子最差也是南大的。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天赋和你家孩子一样么?你父母给你啥资源和教育,你能给孩子同等么?你们的时代背景一致么?

变量都不统一,为什么会有统一结果?

原因很简单,这类家长的人生是自我标尺,霸总语录常在口,那就是,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2.强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基于主观,控制孩子的发展。

类似于,不管别人怎么样,我说不行就不行。小到吃不吃辣条,大到孩子找对象,都要插手,哪哪都有他?

3.简单思维。认为事物发展是单个原因促成,而不是复杂生态导致的。

一般表现在,他会认知自己的人生问题是基于某个人的错误。

比如,我现在过成这样,就是因为你爸爸/你/我爸爸,所以你必须得……

问就是别人的错,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更别说分析复杂生态了。


很笃定的说,很多人家庭教育的失败,那是你自己失败人生的映射。

而在你求学,上班,婚姻里,同类问题反复出现,你自己的问题改不了,那到死,都会重复这份错误。

人的失败,都是循规蹈矩,自我杀害的失败。


最后,可能有家长想要了解,那孩子的古文学习到底怎么完成?

很简单,按部编版语文书走,以校内教材为基本文本,以孩子兴趣做拓展,以考试成绩为衡量基准。


部编版语文书是教育专家+中文系领军人物编辑的,教育目标和古文学习内容,他们难道不比你懂?

高考试卷是基于为国选才,分流人才进行的,国家和各个大学对谁能进来进行深造,他们不比你操心?


在教育行为上,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盯紧孩子,是做好自己。

1.多赚钱,多搞事业。很简单,你如果是王健林,你儿子学不学古文,这重要么?他前途在这个上么?

与其鸡孩子,不如鸡自己,这不比开盲盒快。


2.给孩子更多资源,平台和选择。

很多家长用限制孩子的方式发展孩子,我简直匪夷所思。

书籍,影片,旅游,家长的职业,聚会,课外班等,都是可用平台和资源。

如果家长自己有公司或者人脉,就赶紧用起来,早点让孩子涉入呗。

干嘛不让孩子读课外书,上兴趣班,结交自己的圈子?咋的,人类社会不看重知识和人脉了?你家孩子将来自己不读书,也没有朋友么?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要培养孩子社会属性。但凡和他将来混社会相关的技能,平台,素养,家长能给多高端,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啊。

我认识的大院子子弟,从小就懂维护人脉,走场子,收送适当的礼物,18岁之前,体制内的零碎的脸门清了。

而南外那些企业家的子女,五岁就去自己爸爸公司切周年蛋糕,六年级就主持公司酒会了。

这不是要小孩子学得虚伪油腻,而是自然地把他放到这个生态里,让他适应,自己去理解规则,体会场景。

这些才是重点,而不是抓某天作业有没有得一百分,这不重要。

普通家庭,也要给孩子出去旅游,社交,理解人际逻辑的资源。

他要看得广远,玩得尽兴,学的广泛,你才能看出这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让孩子不小家子气,才能让他不拘泥于一段时间的成绩上。

发展的问题,只能用发展解决,而不能用不发展去解决。

你把孩子的核心素养,为人的基本面解决清楚,你觉得他搞不定自己的学习么?

家长需要做的是抓大放小,大理想,大底线,大资源,大稳定,给到这个孩子,小细节给他自己去解决,你只需要监督和协助,这样教育会很轻松。


3.自己在重大人生问题里的习惯性错误没解决的,请别生孩子,就当行善积德了。

而有遗传性生理问题的,当代医学没法解决,求求放过孩子,也放过你自己,别生了。

我说过了,很多人在家庭教育里,只不过在反复重述自己的人生错误,把对人事的刻板惯性在孩子身上反复重演。

我都不需要说什么教育案例。

公安局的案卷就是最好的教育失败案例。自己可以去翻翻那些年轻的,尤其是未成年犯罪,大学生犯罪,他家庭情况是啥样的,你就能理解我说的这个问题。

这也是我说的。自己找对象,不要光看脸,看教育理念和人生观念,给自己孩子找个好爹妈,这不比脸重要?


总结一下:

1.对于提问本身的判定

教育立场错误,教育认知有专业偏差

2.为什么不对

你的教育目标错在哪里。

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什么?

3.正确的教育思路

教育是复杂的,几条基本理念的论述


以上。

user avatar

在下历史文献学专业出身,其实并不存在无障碍畅读古籍。

对于以文字、音韵、训诂与校雠之学傍身的研究者而言,阅读古籍时时都要带有问题意识,在阅读古籍不顺畅之处,就会思考古籍中这一处古文读起来有障碍、不通顺,或者不符合这一种古籍的固定套语结构,那么此一处读不通顺,是自己古汉语的领悟能力有限,还是对古籍所阐发的思想有限,还是这一版本整理者的误读?还是前人注疏的误读?

如果经过查阅发现不是自己的认知障碍,是前人误读,那些就可以用来写论文了,就像是许多文献研究中都有“新证”这一单元,基本属于专业研究者的新读部分,或者有的直接就成书了,如扬之水先生的《诗经名物新证》,于省吾先生的《泽螺居诗经新证》等都是研读经典古籍《诗经》的“新证”类经典著作。

此外,像陈直先生的《史记新证》和《汉书新证》,季旭昇先生的《说文新证》,都是各自领域的经典研究。

故而,题主最初的问题,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顺畅读古籍。但是不能顺畅读,也有磕磕绊绊读下来的方法,这时就可以借助基本的古汉语字典、词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王力古汉语字典》方便查询字词含义。目前互联网常用的汉典网、国学大师网,以及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电子版软件查阅古汉语字词的用法、语法及其释义,方便辅助阅读古书。

user avatar

谢邀。

回答篇幅有点长,坚持看完的朋友,漾谦这厢先为您点赞了。

“无障碍地阅读古籍”,我是做不到,我见过的学者们,也没有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更多的是读得越多,越觉得“难读”。过了望文生义和大胆臆测的阶段,都得细细比勘各种古注训诂……

如果是十几年前,有人让我推荐读“古籍”,我会说《庄子》多么逍遥飘逸、《汉书》多么醇正有趣、《论语》多么智慧隽永、《世说新语》多么……

到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庄子》?不好读,真的;《汉书》?不好读,真的;《世说新语》?你跟我提《世说新语》?要命啊。

插叙:最近在病床卧读中华书局标点本《历代刑法考》,断句标点错误很多。点校者邓先生当年在中华书局职位很高,但如下图这种三行五六处低级错误,令人怀疑其古籍阅读水平。(大家可以试试看能找出几处错误)

开个玩笑:如果我不叫孙漾谦,而叫“北握瑜”,练好了信口开河大法,对各种经典都扯上一通,像是读古籍无障碍似的,说不定还能有一群粉丝,但现在,臣谨慎,不敢妄言。

所谓读古籍,远不是能够读懂一些浅近的集部文章那么简单。即使能够无障碍阅读一些史部、子部的篇章段落,离“无障碍阅读古籍”也还很远。

举个例子:唐宋八大家古文,算是比较浅近的了,但由唐宋古文进而上溯去读《昭明文选》,立马就会感觉到难度跃升。再上溯,如果缺少定力的话,会慢慢怀疑人生的。

下面,我们开心一下,尝试个“古籍无障碍阅读”通关玩法。


第一关,先看段简单的,出自宋张功甫的《梅品》,其中有"花宜称"26条,列举和梅花最搭的天气、环境、背景:

"为澹阴,为晓日,为薄寒,为细雨,为轻烟,为佳月,为夕阳,为微雪,为晚霞,为珍禽,为孤鹤,为清溪,为小桥,为竹边,为松下,为明窗,为疏篱,为苍崖,为绿苔,为铜瓶,为纸帐,为林间吹笛,为膝上横琴,为石枰下棋,为扫雪煎茶,为美人淡妆…"

这类文字,应该读起来都没“障碍”吧,而且时下爱“古风”者也会颇喜欢。此种文字让人怀想曾有过这样的一个中国,人们对自然的律动,感受得那么细腻,那么美。又配合着这种美,设计出了如此野逸幽雅的生活。

这种无障碍后,我们升一级看看,第二关,来段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这一段声韵铿锵,辞情动人,想做到“无障碍阅读”也并不难。但是,无障碍阅读这种,和“无障碍阅读古籍”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呢?实话说,肯定比阅读白话文和阅读这种程度古文的距离更远。

稍微升一级看看,第三关,司马相如《上林赋》片段:

“于是乎鲛龙赤螭,䱭䲛渐离,鰅鳙鳍鮀,禺禺魼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讙声,万物众伙。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鸿鹔鹄鸨,鴐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䴔卢,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像这种,如果不经过悉心研读,觅旧注,查生僻字,是没法“无障碍阅读”的。

如果觉得司马相如那种算不得障碍了,我们再升一级,来段《尚书•大诰》试试: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说实话,我从能读“春风吹,天气暖”到能读《祭石曼卿文》,用了6年。但从能读《祭石曼卿文》到能读《大诰》,用了10年。

如果觉得《尚书》这种算不得障碍了,我再升一级,隆重请出《庄子•齐物论》选段,保证每个字都认识,但整段读起来呢,哈哈: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这段话的可畏之处在于,看下来没什么生僻字,但是,“无障碍阅读”?不可能。要“读懂”它,必须依托于三种手段:一、依托有一定道理的各种古注。二、借助于其他哲学书籍的理念。三、自己的一点悟性。

如果觉得这也算不得障碍了,那我们再升一级,嗯,是时候祭出《墨子•经下》篇选段了。借用某教授当年一句话:“这个是天书来的”——

“止,类以行人。说在同。所存与者,于存与孰存?驷异说。推类之难。说在之大小。五行毋常胜。说在宜。物尽同名:二与斗,爱,食与招,白与视,丽与夫与履。一,偏弃之,谓而固是也。说在因。不可偏去而二。说在见与俱、一与二、广与修。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不能而不害。说在害。损而不害。说在余。异类不吡。说在量。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偏去莫加少。说在故。必热。说在顿。假,必悖。说在不然。知其所以不知。说在以名取。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疑。说在逢、循、遇、过。擢,虑不疑。说在有、无。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且然,不可正,而不用害工。说在宜欧。”

哪怕是作《墨子閒诂》的孙怡让大师,以及近现代墨学专家,对这样的篇章字句,也只能调动训诂手段努力猜谜。谁要是说能无障碍阅读这个,可以直接抄起《诸子集成》砸他的头了。

同理,如果遇到自称读古籍无障碍的大师、大神,可以直接拉黑了事,因为这种人非蠢即坏,或者又蠢又坏。

从前,我曾参加一个读书会。黄昏之后,中文系的教研室里,关上房门。在座除我之外,计古代文学专业教授二、副教授二。读《礼记》,以《十三经注疏》中的《礼记正义》为本,正文、注疏兼读,配合以孙希旦的《礼记集解》。饶是如此,大家还时常会因某处疑难而卡住,需要停下讨论。为什么呢?因为在座的学者虽是古代文学专家,例如一位是唐宋文学博导,一位是明清方向博导,但并非专研《礼记》的,连注带疏通读《礼记正义》,在他们也是初次尝试。

至此,说回到如何引导小孩子读文言读“古书”上面。我不建议太小的孩子去读这些。我甚至看到小孩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就有点想哭。小孩子不大,为何不多看些童话增添美好,多看些科幻增加好奇心想象力,多看些动漫获得乐趣?多看些好的绘本图画增添视觉审美力?

前面的“通关”,虽然有点调侃,但确实算得上一个读古文能力渐进的过程。回想我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个专业上的?应该是从十二三岁时渐渐发现古文之美开始:史记、孟子、苏轼、归有光、公安派……更小的时候,其实没怎么看过文言,除了《聊斋志异》里的一些小说。当然,之前把三国、封神俩演义看过十几遍了,这两书半文不白,对读文言来说,算是个不错的预备。如今岁月逝矣,越来越不敢说读懂了古籍,“无障碍”更是虚谈,但确实,基本理解能力是进步了,有些东西,已经近乎本能。

奉上一段我今天下午点读《弘明集》的视频,手速还凑合(单手操作比较辛苦)。业余读影印古籍的朋友们能达到这个速度和准度,应该可以了。

如果孩子的禀赋确实和古籍相投,早点读晚点读都无妨。如果想走这条路,那不妨搜一下我从前的回答,有一篇列举了一些基础“古籍”书目。当然,我绝不建议人走这条路,古书读得越多越寂寞,而我不希望未来的年轻人太寂寞。

——————————分割线——————————

评论中惊见一位文史哲民科来扯淡。已拉黑。此人硬扯什么“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解读古籍”、“古人对古籍各人有各人的解释”。然后偷换概念,乱举例子试图证明自己的谬说。然而,开口便错却不自知。例如说什么“孔子删减六艺”。自古只有“删诗”和后起的“删书”二说。而且均有争议。至于易、礼、乐、春秋,孔子何尝“删减”?基本概念都搞不懂,来这个回答下面装腔作势,想忽悠谁呢!

我对他指出:并不存在古人对古籍“各人有各人见解”的情况。他拿学派的分化和演变来胡扯。例如“儒分为八”之类。这是糊弄谁呢!很多经典古籍,自古以来解释众多,但绝不是读书人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在那里随意发挥。而是试图修善前人观点,推进学术发展,原则是要努力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一种求真的治学精神。当然,因为水平和其他问题,有的解读有说服力,有的解读经不起考验。后世读书人真要深通古籍,就要:1.从对旧说的比勘中,选取最为可信者。2. 不能确定时,则可以并存不同说法。3.秉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精神,这是读古籍的底线!如果碰到像某人那样走到你面前说:这是我的解读!来自我完备的世界观!这时候,要么离开,要么直接扇他脸。(顺便悄悄补充一句:想考与古籍相关的硕士或博士的同学,如果谁信了那人的说法,面试时一出口,会直接被毙掉的)

该民科一再津津乐道于“成一家之言”。殊不知,“一家之言”这东西,如果从创作的角度说,是褒义词;而如果从研究的角度说,就并不那么褒义了。在学术研讨在中,提起某人的观点,如果大家说:“那是他的一家之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一种委婉的不认可!

古代或从前人有没有从自身世界观出发解读古书的呢?有,清朝有个小伙子,写了本书,用《易》学解《诗经》,想呈给乾隆皇帝。结果被痛斥:胆敢于圣主面前,浑讲经书!加上别的罪名,给充军到黑龙江去了。再如大学者高亨,在文革年间为了“古为今用”,以阶级斗争的世界观把《诗经•陈风•月出》解释成统治阶级杀害人民并焚尸——当然,基本没人认可这此说。

清朝学者姚际恒,大胆疑古,其《诗经通论》既攻毛又攻朱,到民国年间,因了疑古思潮中顾颉刚等人的崇拜,姚际恒等观点红极一时。到今天,我们再看看,清代更有价值的《诗经》学著作,是姚的《诗经通论》呢?还是更为扎实,悉心释古的陈氏《诗毛氏传疏》、马氏《毛诗传笺通释》?(后两者一版再版,为治《诗经》必读书。而前者呢,已经几十年没再印过了)

该民科功底很差,却又装腔作势。翻翻他在知乎发的东西,有一则谈“多行不义必自毙”。他学着古人训诂的腔调,来了句:“义,義也。”我的天!真是让我差点作呕到腰伤复发。基本概念不清、玩弄偷换概念,拿平庸至极的“观点”装高深,读书还未入门,就急着想“成一家之言”,这几乎是所有国学民科的特色。不过,此人的志向似乎不仅在国学,更在“哲学”,呵呵。从这层意义上,他还不算我见过的最极品的。十几年前,我曾在某网站认识一人,很年轻,天天就想着、忙着一件事:写出一本书,建立起囊括全人类一切问题的哲学体系。

遥想当年,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个青年学者声称“要用生命身心去体悟《庄子》”,熊铁基老爷子当即表示:“你不读古注,不深入钻研,你的’体悟’不会很深!”此话,可以作为读一切经典古籍的警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籍阅读,这桩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在咱们这个时代,电子信息爆炸,瞬息万变,古籍这玩意儿,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浑浊的泥沙,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一览无遗的。但凡能在这上面下功夫,并做得有声有色的大神们,绝非等闲之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可不是几个字能概括的,得是时间和耐心的打磨,学识和经.............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没有“官方洗白”无地王约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当时社会对君权和贵族权力的认知,以及史学研究的演变过程。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约翰的统治确实糟糕透顶,这并非全是偏见:“无地王约翰”的绰号并非空穴来风。他的统治充满了争议和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当时和后世评价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英格兰历史上的两个关键时刻,也揭示了权力、政治和宗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要理解为什么亨利八世能成功挑战教皇,而约翰王却被迫让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的处境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力量。先说说约翰王和《大宪章》约翰王(King John)统治的时期是13世纪初.............
  • 回答
    .......
  • 回答
    生而为人,终将面对生老病死,而我们追求的“平静无欲无求”的生活,或许并不是要斩断所有的情感和欲望,而是找到一种与它们和谐共处的方式,让它们不再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点滴。这并非易事,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去实践,去调整。首先,要理解“无欲无求”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是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
  • 回答
    香港郑裕彤家族无偿捐献土地兴建房屋,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善举,在香港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能够拿出土地来做公益,其意义不言而喻。要评价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是对香港房屋问题的直接回应。 香港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尤其是劏房、笼屋等居住环境恶劣的现象屡.............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想找那种只消一眼,就能让人心生喜爱、无法自拔的英语单词,对吧?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遇到了一个让你一见钟情的人。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一个词,它可能不是最华丽的,也不是最古老的,但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能轻易地触动人心。这个词就是——Ephemeral。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我就被它独特的.............
  • 回答
    在探讨“一张小男孩溺死的照片为何能让西方各国打开大门无限制地接纳难民”这个问题时,需要认识到这其中涉及的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社会、政治和情感反应的交织。并没有一张照片能“无限制地”决定各国政策,但某些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图像,确实能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极大地推动公众舆论和政治决.............
  • 回答
    .......
  • 回答
    赵婷凭借《无依之地》横扫金球奖最佳导演奖,这无疑是华语电影界甚至是整个亚洲电影界的一件大事。更值得称道的是,她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亚裔女性导演,这打破了长久以来西方电影界“玻璃天花板”的阻碍,为无数怀揣电影梦想的女性和亚裔群体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希望。从金球奖的荣耀来看,赵婷无疑是当下最.............
  • 回答
    无主之地3、荒野大镖客2和巫师3,这三款游戏都是各自类型的佼佼者,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极高的评价。要说哪个“更好玩”或“更值得买”,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喜好和期望。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帮助你做出选择: 三款游戏的详细对比分析为了更清晰地比较,我们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它们: 1. 游戏类.............
  • 回答
    无主之地3(Borderlands 3)当初官宣要在Epic Games Store独占一段时间,这事儿在当时可是搅起了不小的风波。作为一款备受期待的FPSRPG游戏,它一旦宣布独占,立刻就引发了玩家群体的热议,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首先,从育碧(Gearbox Software)和2K Game.............
  • 回答
    赵婷凭借《无依之地》斩获金球奖最佳导演,这绝对是影视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对这件事,我想从几个层面来看待,力求全面和深入。首先,技术与艺术层面的高度认可。金球奖作为奥斯卡风向标之一,将最佳导演颁给赵婷,是对她作为一位导演在《无依之地》中展现出的卓越技艺和深厚艺术造诣的肯定。 .............
  • 回答
    这世上的美食,总是带着点神秘的色彩,有些明明是土生土长的老宝贝,却因为种种原因,被人们误以为是远道而来的时髦货,甚至贴上了“外国风”的标签。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被“穿越”了的美食,它们才是真正的“国货之光”,只不过,这光芒被误解了。1. 鱼香肉丝:来自四川,不是欧洲的“鱼香.............
  • 回答
    无子女家庭,尤其是选择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生活方式的夫妇,在规划晚年生活时,确实需要比有子女的家庭更细致周全的考量。这并非因为他们“没有依靠”,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而完善的支持和保障体系。首先,财务规划是重中之重。既然没有子女可以作为潜在的.............
  • 回答
    嘿,各位热爱生活、也热爱画画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现实又有点小纠结的话题:怎么礼貌又有效地拒绝亲戚朋友们那些“无偿索画”的要求。咱们都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咱们爱画画这颗心,还是得好好呵护着。这事儿说起来,看似小事,但处理不好,真是容易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说白了,咱不是不想画,也.............
  • 回答
    “国内多地开建方舱,无疫情城市也开始筹建”这一现象,无疑为我们审视当前的防疫策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前瞻性布局。即便当下某些地区没有疫情,但鉴于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以及快速演变的特性,提前建设和储备方舱医院,可以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启用,形成有效的隔离和收治能力.............
  • 回答
    .......
  • 回答
    生活中的无奈,就像雨后屋檐滴落的水滴,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积起来却能打湿整个心房。我们都渴望一种“科学又快速”的排解方式,就像掌握了某个秘诀,能瞬间让乌云散去,阳光普照。然而,现实往往是,生活的无奈并没有一个万能的“开关”,按下就能解决一切。我们所追求的“科学与快速”,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调整和应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