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子女家庭(如丁克等)如何妥善地安排晚年?

回答
无子女家庭,尤其是选择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生活方式的夫妇,在规划晚年生活时,确实需要比有子女的家庭更细致周全的考量。这并非因为他们“没有依靠”,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而完善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首先,财务规划是重中之重。既然没有子女可以作为潜在的经济支持,那么就更需要依靠自己积累的财富。这意味着在年轻时就要有清晰的储蓄和投资目标。除了传统的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还可以考虑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甚至是对冲基金或另类投资,以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更可观的长期回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为自己花钱”,在保证基本生活所需和未来保障的同时,也要适当地享受生活,不要让晚年生活只剩下“省吃俭用”的无奈。

其次,健康管理是晚年生活质量的基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必然会下降,各种健康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无子女家庭需要更早、更系统地关注健康。这包括定期的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疾病。饮食要健康均衡,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应对突发健康状况的预案。例如,购买全面的医疗保险,包括长期护理险,以及提前了解并评估一些优质的私立医疗机构或康复中心,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三,社交网络和情感支持是晚年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虽然没有子女绕膝,但拥有一个强大的社交圈同样能为晚年生活增添色彩和温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加入兴趣小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联系,甚至发展新的爱好,都能帮助维持充实的生活。同时,与配偶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夫妻双方需要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和陪伴。可以考虑与同样选择丁克的夫妇建立联系,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小团体,在生活上互相照应,在情感上互相慰藉,共同面对晚年可能遇到的挑战。

第四,法律和遗产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安全网。无子女家庭的遗产如何处理,以及在生病或丧失行为能力时由谁来代理决策,都需要提前安排。首先,要立一份清晰、合法有效的遗嘱,明确自己的财产如何分配,可以捐赠给慈善机构,赠予亲戚朋友,或者委托给专业的遗嘱执行人。同时,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信托基金,以确保资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妥善管理和分配。另外,提前指定一个可靠的亲友或专业机构作为自己的委托人,在自己无法自主决定时,代为处理医疗和财务事务,避免出现无人负责的尴尬局面。

最后,也是最能体现“妥善安排”的一点,是主动拥抱晚年生活。晚年不应该是“等待终结”的阶段,而应该是一个依然充满可能性的时期。可以利用积累的经验和财富,去实现年轻时未竟的梦想,比如环游世界,学习新的技能,做一些有意义的公益事业,或者只是享受一份宁静与平和。关键在于,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将晚年视为人生中另一个精彩篇章的开始,用智慧和勇气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晚年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结论是不可能,至少对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不喜欢这个结论的朋友可以不浪费时间阅读。

伴随着人的老化,脑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老化,不晓得最新的骗局,而是因为他们的脑子老化。外界给他们一个信息,他们没有辨别能力,所以任何信息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印象,他们就觉得是真的,外人想给他们解释都不行。

近年,本地政府部门针对老人提供了社区家政服务。每个月给独居老人提供40小时的家政服务,老人在每次服务结束后签字确认,家政员拿着出勤确认单回公司领钱。政府是这样盘算的,每个月40小时的服务,可以让每位老人每天或隔天得到一次家政服务。家政员给老人买菜、做饭,简单的打扫一下卫生,既能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又不至于让老人臭在家里。很不幸,跟许多政府采购一样,中标的服务公司都是开价最低的……

于是,近期主要投诉热点有:

要价最低的家政公司是一家小公司,人手不足,把没有上岗证的家政员派来。有的老人甚至眼看着家政员昨天还在小区里当保洁员,今天就来家里做家政了。可惜家政员的卫生习惯还是扫马路时的,进屋后却没有在户外工作时那么勤快。老人对家政员表示不满,家政公司往往表示没有可更换 的人手,隔几天派来一个老人更不满意的家政员,服务时间往往是下午,没法给老人买菜做饭。

家政员借口家里事情多、要接小孩等,跟老人求情,要求提前回家,变相的缩短工时。有的时候,家政员会在这之前给老人一些小恩小惠,他们可能形成了行业经验,比如说“大妈,我今天早上买的黄瓜挺新鲜,给您捎一根尝尝!”家政员的借口往往是“这又不花您的钱”。因为老人心软外加脑力退化,很容易接受别人灌输的歪理,而且歪理进入脑子就不容易纠正,往往一口答应,造成了服务质量缩水,有的家政员甚至一个月上岗不到30小时。子女发现后很难教育老人发现自己上当,老人一本正经的说:“反正政府付钱,又不花我的”。有的老人赶上住院,要求家政员每天上门一小时浇花、简单清扫即可,觉得40小时的家政服务可以用一个月。然后老人住院10天回家,家政员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叫的亲切,自称这些天每天都来服务4小时,天天把家里打扫一新等着老人回家。其实家里落满浮灰,只是老人老眼昏花看不出来。老人听了之后,稀里糊涂的就把整月的出勤证明都签字了。

家政公司对享受公益服务的老人说,“政府已经出了40小时的钱了,您再添点钱,我们想办法让家政员每天都在家陪您!家里有人照应,您就不会像邻居老王那样,半夜摔倒都没人发现了!”具体操作办法:家政员白天去给别的老人做家务,下午回家给这家老人做家务,晚上在老人家过夜。老人白天的做饭问题没得到解决,家政员吃住都用老人的,还要老人参照住家保姆的标准多掏家政费……因为脑力退化,很多老人就这样上当了。有的老人生活条件优越,家里住房条件好,家政公司的小经理亲自来搬到他家里“照顾”。自然,8小时工作之外捎带着干一点。

有的老人身边儿女不常来,素质低下的家政员借机欺负老人,各种多吃多占,甚至是小偷小摸。老人节俭,说早上吃油条、中午吃馒头炒菜、晚上吃包子,意思是每天只用开伙做饭一次,其他两顿出去买,好让家政员别太累。然后家政员早上多买一些油条,平常切碎了当点心一会儿吃一块。包子也是多买,老人让买四个她买六个,早上自己吃包子让老人吃油条。中午家政员炒菜,上桌后先往自己碗里扒拉,剩下的给老人,老人用馒头沾菜汤吃。家里有啥新鲜吃食,老人牙口不好,没有保姆嘴快,保姆一会一个一会一个,老人都是老小孩,看在眼里馋在心里,急的跟猴似的。想跟保姆说吧,嘴跟不上,脑子跟不上,说不过。三说两说,被保姆反咬“不尊重人、抠门”。其实老人就是老小孩,于是心里特别受委屈。最后老人的女儿跑民政局告状:“你们找的那个家政,把农村人吃绝户那套带我家来了,欺负我家没有儿子啊!”

以上案例,多数老人是有子女的。不然连斥责家政、去政府投诉替他们出头的人都没有。只是老人能享受这个服务,年龄都是七十岁以上了。城市居民不习惯两代同居。同时,七八十岁的老人,子女也是五六十岁,也是需要照顾的老人,自己往往力不从心。孙子辈都忙事业,老人身边很难有子女贴身照顾,子女能发现老人被家政员欺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当前,我们社会的服务行业还不发达,一些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知乎众认为理所当然的契约精神啊、服务精神啊,这类中产阶层的价值观,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拥有。别说我们乡下地方服务业水平差,大城市上海,早年拍了一部《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因为涉嫌歧视,现在不让播了。儿子不孝顺,可以责怪自己没教育好。被保姆欺负,能怪自己做错了什么?顺便,我是低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我承认自己遇到不便沟通的老人会没有耐心和爱心。有的事情不能指望服务人员。

前几天,有娃的朋友惊恐孩子遇到太妹幼师。其实,有老人的朋友也应该想想老人的家政员是不是出身自生存斗争激烈的地方。他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装憨厚占小便宜、多吃多占、偷青、欺负寡妇、欺负小姓的习惯会不会用来欺负老人。很多传统美德,是靠“熟人社会”的约束形成的。离开了熟人社会,防盗门一关谁都不认识谁,还跟你美德么?在社会进步、大规模的中产阶层滑落使得社会各阶层都具备中产阶层的价值观之前,我们的服务业很难给大家提供满意的家政员。要不然早年国企下岗女工是一块响当当的家政品牌呢!人们喜欢雇佣她们,不是出于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同情,而是因为她们是阶层滑落的原中产阶层,各种素质比较高。在我们的社会取得足够的进步或献祭了足够的中年失业白领之前,没有子女的老人很难妥善地安排晚年。

当然,没有子女但是有其他社会资源,能确保自己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还是可以妥善地安排晚年的。对了,这个故事里有一位是早年离异的高级工程师(女,习惯熬夜,患乳腺癌,所以居委会给不到70岁的她派了家政员),两位是离休老干部,有点社会身份申请服务更容易。他们哪个当年不是人中龙凤?老干部因为不服老、要强,不愿意让家人和保姆在家里住着,只接受钟点工每天几小时的服务。那个摔倒了没人发现的老王是享副省待遇的老革命,第二天钟点工敲不开门通知了住在附近的子女,留了条命,但是跟植物人差不多了,幸亏政府给钱续。如果是不负责任的钟点工,敲不开门就算了,这钱反而省下了……

固然,不结婚不要娃可以提高当下的生活质量。但是做出这样选择的朋友,请确保自己到了脑子不好使、极端怕死的晚年,还有自杀的勇气和行动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