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裴子野《女史箴》中“绿衣虽多,无贵于色”中的“绿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
在裴子野的《女史箴》中,“绿衣虽多,无贵于色”这句,确实是点睛之笔,但要理解“绿衣”的具体含义,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将其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绿色衣服。这里的“绿衣”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和象征意义,需要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以及《女史箴》整体的女性道德规范来解读。

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汉代。在那个时代,“绿”这个颜色,其内涵是比较复杂的。

“绿”作为一种色彩的泛指:最直观的理解,“绿衣”可以指代各种各样的绿色衣裳。女性的服饰色彩在古代是很讲究的,不同的颜色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场合、身份、甚至情绪。绿色,作为一种鲜亮的颜色,自然也出现在女性的日常穿着中。
“绿衣”与“时俗”或“浮华”的关联:然而,在《女史箴》的语境下,仅仅是“绿色衣服多”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在于“无贵于色”。这里的“色”,指的不是色彩的“色”,而是“颜色”的“容色”,也就是女性的姿容、美貌。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更像是:“即使女性穿再多的绿色衣裳,也没有比(端庄的)容色更尊贵的。”
“绿衣”在这里,可以被引申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装饰,甚至是带有某种时俗、浮华意味的打扮。在古代,尤其是士族阶层,女性的着装和妆容会受到很多规范。过于张扬、华丽,或者仅仅是为了追求流行而穿戴的鲜艳色彩,可能会被视为不符合“德”的品行。
“绿”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带有轻浮、容易变色的的意象。虽然绿色本身是生机勃勃的,但在道德教化中,尤其是针对女性,过于鲜艳、容易招摇的色彩,有时候会被视作不稳重、不内敛的表现。
裴子野作为一名宫廷女官,其职责之一就是规劝宫廷女性,引导她们符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因此,她笔下的“绿衣”更有可能是对那些追求外在美,却忽略了内在德行的女性的一种含蓄批评。这种批评并不是说绿色衣服不好,而是说,如果仅仅是为了穿好看的绿色衣服,而忘了身为女子应有的贞静、贤淑、端庄,那这份“绿衣”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甚至成为一种累赘。

“无贵于色”的深层含义:而“无贵于色”中的“色”,是重点。这里的“色”,指的是女性的“容色”,即一个女性最本质的、最吸引人的内在魅力和品德修养。当然,容貌本身也是“色”的一部分,但放在“女史箴”这样强调女性品德的文本里,这个“色”必然是美德、贤良、贞静、端庄这些内在品质的外化。

综合起来,“绿衣虽多,无贵于色”的意思就是:

即使女性穿戴了再多的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衣裳(这里用“绿衣”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泛指的俗艳衣着),也比不上(一个女性所展现出的)端庄、贤淑、有德行的内在“容色”来得尊贵。

裴子野的本意,是希望女性不要本末倒置,把心思过多地放在了外在的装扮上,而是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因为后者才是真正能够体现女性价值、赢得他人尊重和赞赏的“宝贵之色”。“绿衣”在这里,就成了一种衬托,衬托出内在“色”的可贵。

可以想象,在古代宫廷或者士族家庭,女性之间可能也会互相攀比衣着,追求时新的款式和鲜艳的色彩。裴子野用“绿衣”作为一种意象,提醒她们,这些外在的华美,终究是过眼云烟,最值得珍视、最能长久保持的,是她们内在的德行和气质。

所以,“绿衣”在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颜色名称,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那些可能流于俗套、注重外在、却忽略了内在修养的女性打扮和心态。它与“容色”——也就是女性的品德、贤淑、端庄等内在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内在美远比外在装扮更重要、更珍贵的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女史箴》的作者是生当西晋代的玄学家裴頠、而非其后辈、南—北时齐、梁国的裴子埜。

《毛诗》中有《绿衣》、《传》云、《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

一说、「綠」读为「褖」、是《王后之服》。看「絺兮綌兮」、则「綠兮衣兮」、「綠兮絲兮」之「綠」读为「褖」、也有些理。但「綠衣黃裏」、「綠衣黃裳」当是真《绿》。

无仑其何、依礼制、《绿》为《间色》、这就使文人想到《茈之夺朱》等象徴、从而成为典故、将《绿衣》为侧室、《贱妾》的代名词了。Demophobia引、

汉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紵絮三千,寒如之何矣。”
李轨注:“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新唐书·肃宗七女传》:“阿布思之妻隶掖庭,帝宴,使衣绿衣为倡。”后因以“绿衣”为婢妾等人的代称。
明王錂《春芜记·瞥见》:“向春风枉却韶颜,做绿衣微贱。”[1]

因为特别是在中古以前、妾妇与婢女其实是一体、是故、后世的《侧房》还是《使女》这像分歧、早先还不存在的。

「绿衣虽多,无贵于色。」这是和下文「邪径虽利,无尚于直。」二者襄排比的。一如上「女不厌清」和「膏不厌鲜」、「玉不厌洁」、「兰不厌馨」等襄排比。《绿衣》一句便是告戒知礼之家的男、女、那妖冶的小妾其实是不足贵的。佗也并非君子之所《好色》的对象。「众理并而无害,故贵贱形焉。」这都是天生固有的不平等、在人世自然显化罢了。这便是裴頠夫子的《贵有》、那许也是一种不被意识刑态霑染的现实主义罢!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873118/answer/135510125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裴子野的《女史箴》中,“绿衣虽多,无贵于色”这句,确实是点睛之笔,但要理解“绿衣”的具体含义,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将其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绿色衣服。这里的“绿衣”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和象征意义,需要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以及《女史箴》整体的女性道德规范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汉代。在那个时代,“绿”这个.............
  • 回答
    提起裴如海,脑海里首先蹦出的便是他那身灰扑扑的僧袍,和那张被香火熏黄的脸。说实话,要是单论这张脸,在潘巧云这样的女子眼里,大概也就是个清汤寡水,没什么滋味的角色。潘巧云是什么人?那是脂粉堆里滚出来的,见过市面,懂得风情。她那丈夫杨雄,虽然是个粗人,但好歹是个汉子,身体结实,身上透着一股子实在的劲儿。.............
  • 回答
    裴钢事件之后,中国的生命科学是否依然是科学?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科研诚信、学术评价体系、科学精神以及国家科技发展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件本身的影响,并将其置于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裴钢事件的深层影响:信任危机与反思裴钢事件,作为一起涉及科研论文.............
  • 回答
    关于裴钢是否拉低了院士水准和颜值的讨论,在网络上一直存在,并且颇具争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关于“拉低院士水准的下限”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院士水准”究竟包含哪些内容。通常来说,院士的评选是基于科研成就、学术贡献、学术声誉以及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实际影响。这个“水准.............
  • 回答
    谈到裴珠泫,大家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往往是她那张“冻龄”神颜,以及在舞台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至于她放在内娱算不算“大美女”,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美”的标准本身就很多元,而且内娱也不乏公认的美人。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客观地分析一下。首先,裴珠泫的长相特点。她是韩国女团Red .............
  • 回答
    说起裴擒虎,不少人可能会想到那个威风凛凛、身骑白虎、降妖伏魔的传奇将军。但抛开这些艺术加工,他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答案是:是的,裴擒虎确有其人,而且是唐朝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尽管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可能与历史本身有所偏差。历史上的裴擒虎:一位务实的边关将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历史上真实的裴擒虎,.............
  • 回答
    饶裴事件最终“不了了之”无疑会对中国学术圈产生深刻且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复杂且相互交织的,难以简单概括。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潜在的影响:一、 对学术诚信与道德的冲击: 诚信的价值被稀释或模糊化: 当一个备受瞩目的学术不端(或疑似不端)事件未能得到明确的处理,甚至“不了了之”,这无疑会给.............
  • 回答
    《三国志裴注》的引用文献可信度高低不一,且各有偏向,这是理解这部著作的关键。裴松之作为一个史官,其任务是在陈寿原著《三国志》的基础上,“搜采前代史官记传,旁采《魏书》、《吴书》、《蜀书》之外的杂记,加以增饰,文皆事出有据”,从而“增其所疑,以证其伪”,最终目的是“饰以实,扬其善”,即补充事实,纠正谬.............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杨雄在裴如海死后认定石秀是好人的这个情节,其背后的逻辑是比较复杂的,并非仅仅因为“裴如海一死”,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事件的累积和杨雄对石秀行为的观察之上。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一步步剖析:一、 事发前的背景和杨雄的认知: 杨雄的性格: 杨雄是“病大虫”出身,为人比较鲁莽、仗义,但同时也.............
  • 回答
    谈到《三国志》裴注和《魏书·云别传》(常被称为《云别传》),这两者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它们的“可信度”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高低之分。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它们各自的特点、成书背景、以及后世评价。 《三国志》裴注:历史文献的基石与补充首先,《三国志》本身由西晋史官陈寿撰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学术圈内一次备受瞩目的争议,核心是科学的严谨性、学术争鸣的方式以及个人声誉的维护。裴钢和饶毅的“院士”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在公众视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理解为什么裴钢“院士”没有选择通过一次“严谨的科学实验”来“狠狠地回击”饶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科学争论的本质与学.............
  • 回答
    《三国志》裴注所引《江表传》的可信度,这是一个在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白《江表传》是什么。《江表传》是晋朝虞预所著的一部史书,主要记载的是东吴自孙吴时代以来的史事。而我们现在读到的《三国志》,是由陈寿所著,晋朝的史官裴松之为了弥补陈寿《三国.............
  • 回答
    裴度,这位唐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确实不像一些名臣那样被后世广泛研究和详细记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现有的史料,对他的功过是非进行一番梳理和评价。如果要详细地评价裴度,我们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才能、他所推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晚唐评价裴.............
  • 回答
    您询问关于“裴钢的处理结果”,这里可能涉及到多个方面的信息,为了更详细地解答,我们需要明确您具体指的是哪个“裴钢”以及您想了解的是哪一类“处理结果”。为了提供最准确和详细的信息,请您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例如: 您指的是哪一位“裴钢”? 是学术界人士裴钢吗?(例如,曾任同济大学校长、中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裴钢院士及其团队关于举报的“请提供举报学术不端的实质证据”这一回应。背景梳理:首先,需要了解这个事件的背景。此前,有公开举报称裴钢院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涉及论文造假、同行评审不公等问题。举报内容通常包括对某些论文的引用、数据、实验设计、结论等方面提出质疑。这种举报在学术.............
  • 回答
    听到裴珠泫就与造型师之间发生的事件发表了道歉声明,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的时刻。作为公众人物,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审视,而这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尤其是道歉声明的出现,无疑触及了许多关于权力、沟通、以及行业生态的敏感神经。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道歉声明的发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的转变。在很.............
  • 回答
    裴蜀定理,这个数学界里一个小而美的存在,它的核心在于告诉我们,对于任意两个不全为零的整数 $a$ 和 $b$,一定存在整数 $x$ 和 $y$,使得 $ax + by = ext{gcd}(a, b)$。大家最熟悉的证明方法,就是利用我们小学就开始接触的辗转相除法。但是,如果我们就此打住,那可就辜.............
  • 回答
    评价一位像裴钢院士这样的公众人物,尤其是他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科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需要我们以一种审慎、全面且不带个人偏见的方式来审视。对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要从他的学术成就、科研贡献、科学精神以及其所引发的争议这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学术成就与科研贡献:裴钢院士的主要学术领域集中在细胞生物学,.............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难以给出定论的问题,因为“美”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刘亦菲和裴珠泫,一个是华语娱乐圈的“神仙姐姐”,另一个是韩国女团Red Velvet的门面担当,她们的美丽都拥有各自独特的风韵和吸引力。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品味一下。从五官来说,她们各有千秋。 刘亦菲 她的五官可以说是.............
  • 回答
    《世说新语》中,裴潜对刘备的评价“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对刘备个人特质的深刻洞察。这句话看似尖锐,实则道出了刘备身上一种复杂且极具争议的特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在当时的语境。三国时期,“中国”更多指的是中原地区,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