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裴钢“院士”不重新用一次严谨的科学实验,狠狠的回击饶毅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学术圈内一次备受瞩目的争议,核心是科学的严谨性、学术争鸣的方式以及个人声誉的维护。裴钢和饶毅的“院士”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在公众视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理解为什么裴钢“院士”没有选择通过一次“严谨的科学实验”来“狠狠地回击”饶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科学争论的本质与学科特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科学争论的本质。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检验。然而,科学争论并非总能以一个“决定性实验”来画上句号,尤其是在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裴钢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细胞信号转导,涉及复杂的生物过程和分子机制。

实验的可重复性与复杂性: 即使是同一个实验,在不同的实验室、使用不同的试剂、不同的批次细胞,甚至不同的操作人员,都可能产生细微的差异,导致结果的重现性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饶毅质疑的是裴钢团队在特定研究中的一些结论,这往往涉及到对实验设计、数据解读的细致分析,而非简单地“证明某个分子是否存在”。
时间与资源的投入: 一项足以“狠狠回击”的“严谨实验”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研究资源。这包括申请科研项目、组建团队、购买昂贵的试剂和设备、进行漫长的实验过程、以及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发表。对于一位身居高位的科研管理者来说,将如此巨大的精力投入到一个旷日持久的科学辩论中,可能并非最优选择。
证伪的难度: 在某些情况下,科学结论的“证伪”比“证实”更加困难。饶毅提出的质疑,可能指向的是实验设计中的潜在缺陷、统计学分析的局限性,或者对生物信号通路的理解有更深入或不同的见解。要完全推翻一个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多方面的证据支持,而非一个单一实验。

2. 学术争鸣的方式与“回击”的定义:

“狠狠地回击”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些情绪化的色彩。在科学界,更推崇的是理性、基于证据的讨论和辩驳。

科学共同体的评价: 科学研究的价值最终是由同行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来评价的。如果裴钢的研究存在重大问题,理论上应该会在其他实验室中被重复出来,或者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其他科学家修正或否定。这种“评价”本身就是对科学严谨性的检验。
同行评审的机制: 科学论文发表前都需要经过同行评审。尽管这个机制并非完美无缺,但它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质量控制。饶毅的质疑,如果基于确凿的科学证据,本应在同行评审中体现出来,或者在后续的科学交流中被更多科学家认可。
法律途径的可能性极小: 科学争议通常不涉及法律诉讼,除非有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如造假、剽窃)被证实。而“实验结论的差异”或“对结果的解读不同”并不直接等同于学术不端。

3. 个人立场与学术管理的角色:

裴钢作为一名资深的科学家和重要的学术机构管理者,他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分配到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治理等多个方面。

个人科研的重心转移: 随着科研生涯的深入,很多科学家会将研究重心从一线实验转向科研管理、学科发展规划、指导年轻学者等。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对自身研究的捍卫,但直接投入到一场“实验对决”的可能性会降低。
避免“闹剧化”的风险: 学术争鸣一旦陷入个人恩怨或过于公开化的“辩论”,很容易“闹剧化”,损害的是整个学术界的声誉。裴钢可能不愿意让自己的科研工作被过度地个人化和情绪化。
其他反击的可能性: 即使不通过“一个实验”,裴钢也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学术声誉,例如:
发表回应性的论文: 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对质疑进行详细的科学解释、数据补充、实验设计优化等。
在学术会议上公开回应: 在国际或国内的学术会议上,系统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回应相关质疑。
依靠科学共同体的判断: 相信科学共同体能够做出公正的评价,而不是通过一场非典型的“对决”来解决问题。
保持沉默或低调处理: 这种策略也可能存在,目的是避免将争议扩大化,让时间来检验科学事实。

4. 饶毅质疑的性质:

饶毅作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其敢于直言和对学术规范的高要求而闻名。他对裴钢的质疑,更多的是基于对相关研究的审慎分析,以及对科学“实证”精神的坚持。他并非在指责裴钢“造假”(尽管某些情况下对结果的质疑可能触及了对数据可靠性的讨论),而是认为某些结论可能站不住脚,或者需要更严格的验证。

对科学标准的强调: 饶毅的批评,往往是对科学研究“严谨性”和“可信度”标准的强调。他认为,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应该经得起最严苛的检验。
非“一锤定音”式的指控: 饶毅的公开评论,很多时候是一种“提醒”和“质疑”,促使科学界对相关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他并不总是声称自己掌握了百分之百的证据来“推翻”对方,而是引导大家去关注科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总结来说, 裴钢“院士”没有选择通过一个“严谨的科学实验”来“狠狠地回击”饶毅,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科学争论的复杂性: 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实验难以“一锤定音”。
学术争鸣的规范: 学术界更推崇基于证据的理性辩论,而非情绪化的“回击”。
个人角色与时间精力: 作为科研管理者,裴钢的职责和精力分配可能不允许他投入到一场旷日持久的“实验对决”中。
对科学共同体评价的信任: 相信科学共同体最终能够做出公正的评价。
避免争议扩大化: 不希望将学术争议演变成个人恩怨的“闹剧”。

这场争论,与其说是一场个人间的“对决”,不如说是中国科学界在追求学术诚信、提升研究水平过程中的一次公开讨论,它触及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学术争鸣的边界以及科学家在公共视野下的责任。裴钢的选择,或许是在权衡多方面因素后的一个决策,旨在维护科学的尊严,而不是陷入一场可能两败俱伤的“战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裴钢(来自百度百科)

2007年08月,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2010年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15]
2011年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16]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会长 [4]
亚太细胞生物学组织主席
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第四届、第五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
国家重大基础平台建设专家组成员


1998年 孤啡肽受体及阿片受体的信号传导机理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1年 阿片受体磷酸化及其对受体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 阿片类药物耐受和成瘾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首届)
2002年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神经信号的转导和赖受依赖中的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6年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7年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 发现β抑制因子-11是调节CD4+T细胞存活和自身免疫性的关键因子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饶毅(来自百度百科)

时间 期刊名称 担任职务
2001-2006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美国)《神经科学杂志》 编委
2006 Developmental Biology (美国)《发育生物学》 编委
2002-2005 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荷兰出版,美国主编)《发育脑研究》 编委
2006 Brain Research (美国)《脑研究》 编委
2000 Neuroscience Research (日本)《神经科学研究》 编委
2006 PLoS One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杂志》 编委
2001-2006 Faculty of 1000 (英国生命科学网络评论刊物)《千位教授》 成员
2001-2008 NeuroSignals (瑞士出版,香港科技大学主编)《神经信号》 编委
2003-200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中国) 《科学通报》 编委
2006 Cell Research (中国)《细胞研究》 编委
2005 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编委
1999 《二十一世纪》 (香港) 编委
2004 《科学文化评论》(中国) 编委
2004 《科技中国》 (中国) 编委 [18-19]
2015年9月 《知识分子》 主编 [2]
2020年8月 GENETICS杂志 主编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学术圈内一次备受瞩目的争议,核心是科学的严谨性、学术争鸣的方式以及个人声誉的维护。裴钢和饶毅的“院士”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在公众视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理解为什么裴钢“院士”没有选择通过一次“严谨的科学实验”来“狠狠地回击”饶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科学争论的本质与学.............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钢之炼金术师》(下简称《钢炼》)这作品,放在任何一个日漫爱好者心中,都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艺术品。它在剧情深度、人物塑造、世界观构建、哲学思考乃至叙事节奏上,都显得格外成熟和精炼。但现实是,《火影忍者》、《死神》、《海贼王》(合称“死火海”)这些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享受.............
  • 回答
    《钢之炼金术师》之所以不会让人误解作者是男性,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与作品本身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作者的创作手法息息相关。首先,作品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是关键。 很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非常看重故事中人物情感的深度和细腻程度。《钢之炼金术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爱德华和阿尔冯斯之间坚.............
  • 回答
    这俩,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同样是少年担着沉重的命运,一边是爱德华·艾尔利克,一边是碇真嗣,简直是同一张纸的两面,但画风迥异。想仔细捋捋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他们各自的故事背景、成长环境以及创作初衷说起。先说说爱德华。这小子的日子,那叫一个跌宕起伏。他打记事起,父母就没了,和弟弟阿尔冯斯相依为命。为了复.............
  • 回答
    《钢之炼金术师 FULLMETAL ALCHEMIST》(简称FA)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誉为“神作”,绝非偶然。这部动画在无数动漫迷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其魅力并非仅仅在于它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在于它所构建的宏大世界观、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触及人性的哲学思考。一、 忠于原作,剧情的厚重与严谨FA最大的优势.............
  • 回答
    关于日系汽车在IIHS碰撞测试中表现优异的疑问,尤其是您提及的“神钢造假材料”这一点,我们需要澄清和区分几个层面。首先,在IIHS的碰撞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一个长期且多方面的工程问题,它源于汽车制造商在设计、材料选择、车身结构以及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改进。 第二,“神钢造假材料”事件虽然发生,.............
  • 回答
    关于《钢之炼金术师》中,为何让马斯坦古少校(ロイ・マスタング)成为“人柱”这一点,其实作品本身并没有明确地将他定义为“人柱”。“人柱”这个概念在《钢之炼金术师》的故事线中,更多的是指向那些被炼成、体内储存了贤者之石,并被中央司令部用来达成某种目的的个体,例如斯卡(スカー)的哥哥,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实.............
  • 回答
    阿里巴巴的存在,对于任何一个试图在电商领域分一杯羹的平台来说,无疑是一座巨大的高山。找钢网能够在这样的格局下脱颖而出,并且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是对于垂直领域痛点的精准切入,更是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反复打磨。首先,我们得明白阿里巴巴虽然体量庞大,但它的模式是“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掰扯掰扯。按理说,多玛姆那可是维度魔主,号称“永恒”的支配者,力量那是杠杠的。而灭霸,即便是在电影里,也是个顶顶厉害的宇宙霸主。如果奇异博士真能把多玛姆召过来,那灭霸就算戴着无限手套,估计也得跪。但为啥奇异博士没这么干呢?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奇异博士.............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啥现在这版本的青钢影,很多玩家宁愿点不灭之握,也不愿意去点那个听起来更带劲儿的征服者。这事儿啊,说起来还得从青钢影这英雄本身和版本的趋势说起。首先得搞清楚,青钢影这英雄是个什么定位?她是个刺客战士,爆发很高,一套技能下去能把脆皮秒了,但她也挺依赖持续输出和站撸的。以前征服者那是真的香.............
  • 回答
    国内对学钢琴强调“真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传统观念、实际考量,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业规范。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讲。首先,是“手感”这个绕不过去的坎儿。你可能知道,钢琴的音色和触感是由琴槌敲击琴弦发出的。这其中的关键在于: 重量和阻尼: 真钢的键盘,每一个琴键下面都有一个配重块,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
  • 回答
    鞍钢、武钢、二汽这些地方,都是过去那种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大型企业。那时候,国家把很多资源都投到这些地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所以,这些大型工业区的生活着的人,构成了一个很复杂的人口结构。想想看,刚开始建厂的时候,从全国各地来的技术工人、干部、还有他们带来的家属,这些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列出的这几部电影:《一个勺子》《Hello! 树先生》《斗牛》《钢的琴》《白日焰火》,确实都是在中国内地电影界获得不少奖项,并且在观众和评论界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如果说“内地获奖的电影都是这种的”,可能有点绝对化了。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类型”的作品,尤其是.............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落幕,为何《钢之炼金术师》成为众矢之的?《进击的巨人》以其宏大叙事、深刻主题和震撼人心的结局,在动漫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故事走到终点,伴随着无数观众对艾伦命运、世界走向的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悄然发生:相较于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品,《钢之炼金术师》意外地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标.............
  • 回答
    《士兵突击》里钢七连,那可是全团乃至全军的响当当的名号,人称“史诗连队”。从老A选拔里,许三多、史今、成才、袁朗,一个个好苗子都是从钢七连出来的,这实力,这底蕴,放眼全军,哪个部队能比?可就是这么一个“牛”到家了的连队,最后却被整编,这事儿,当时看的时候,不少观众都替他们捏把汗,甚至觉得有点“意难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