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阿里巴巴的存在,找钢网仍能做起来?

回答
阿里巴巴的存在,对于任何一个试图在电商领域分一杯羹的平台来说,无疑是一座巨大的高山。找钢网能够在这样的格局下脱颖而出,并且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是对于垂直领域痛点的精准切入,更是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反复打磨。

首先,我们得明白阿里巴巴虽然体量庞大,但它的模式是“大而全”。对于钢铁这样的工业品,它更像是一个信息集散地,一个撮合买卖双方的超级市场。用户可以在上面找到供应商,也可以找到采购商,但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体验、专业性、以及交易的深度,往往就显得比较浅尝辄止。工业品的交易,尤其是钢铁,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匹配,它背后牵扯到大量的专业知识,比如钢材的规格、材质、性能、标准,还有复杂的物流、仓储、金融以及质量把控等等。这些是通用型电商平台难以深入覆盖的。

找钢网的切入点,正是抓住了钢铁行业“重度垂直”的特性。它不是在做“什么都能卖”的电商,而是专注于“只卖钢铁”的电商。这种专注,让找钢网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解决钢铁行业的具体痛点。

想象一下,一个钢厂的销售经理,他需要面对全国各地的钢材采购商。他可能需要处理成百上千的订单,每个订单都有不同的规格、数量、交货时间和付款方式。如果他只是简单地在阿里巴巴上挂出产品信息,那么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回复询价、沟通细节,甚至要应对各种非专业的客户。而找钢网,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发布信息的地方,更是一个为钢铁企业量身打造的线上交易解决方案。

找钢网通过建立一套专业的SaaS系统,帮助钢厂进行线上开店、管理库存、发布产品信息,甚至提供价格行情分析、客户管理等功能。这对于钢厂来说,就像是获得了一个数字化的营销和交易助手,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运营效率。对于采购商而言,找钢网也提供了更专业、更便捷的采购体验。他们可以根据详细的规格和参数来搜索、比较不同供应商的钢材,并且能够获得更可靠的质量信息和物流配送方案。

更重要的是,找钢网在交易流程的标准化和信任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钢铁交易涉及的金额通常比较大,而且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也是巨大的。找钢网通过引入第三方质检、仓储物流管理、甚至是供应链金融服务,来降低交易双方的风险,建立起行业内的信任基础。阿里巴巴虽然也有评价体系,但在钢铁这种专业性极强的领域,这种通用型的评价体系显然是不够的。

可以这样理解,阿里巴巴就像一个巨大的集市,里面什么都有,你可以去逛一逛,随便看看。但如果你要买的东西特别专业,需要专家来帮你挑,需要一套完善的售后服务,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去一个专门的、由行家打理的店铺。找钢网,就是这样一个在钢铁这个专业领域内,精耕细作的“专家店铺”。

它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解决行业痛点,从而在巨头阿里巴巴的阴影下,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真正地为钢铁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带来了价值。它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深度垂直和专业化依然是开辟蓝海的有效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找钢网沟通过,很喜欢这个公司,也投资了找塑料网,自己简要回答下,抛砖引玉,望大家轻拍:

1. 商业模式

找钢和阿里巴巴的对比,类似于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和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公司的对比。本质上来说,阿里巴巴实际上是个1.0版本的B2B公司,用户在上面上传和查找信息都要付费,主要的收入是来自于广告/会员费。反观找钢,在上面做匹配交易都是免费的,未来其实是希望通过增值服务(仓储、支付工具,互联网金融等)进行盈利。

如果去对比的话,阿里巴巴有点像是在互联网上面,给所有的大宗原材料设立了一个所有人都能够看见的广告牌。而找钢网,则是把所有参与钢铁交易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做了一个基于钢铁的交易所。前者更多是广告性质,而后者,则更偏向于交易属性。看着现在阿里(2000亿美金)和新浪(大概30亿美金,还包含微博的股权)市值上的差异,大家基本可以想象两者之间商业上想象空间的区别。

2. 这种公司未来到底是什么?

现在整体处于一个互联网在改造和颠覆传统行业的大潮,我自己个人的观点是,互联网在以更快的信息流转速度来重新颠覆和改造传统行业。如果说新浪是把纸媒市场吃掉了一部分,京东吃掉了线下3C渠道商的大部分,类似找钢的模式就是把线下贸易商以互联网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传统的线下贸易,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需要建立1、2、3级的经销体系。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树状的网络结构,在这个树状的网络结构当中有一群人在不断地“搬砖头”。如果去分析这种经销网络的价值,归根到底就是为上游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垫资服务”,在这个价值链当中,信息和钱是核心。现在有了互联网、智能手机,信息流转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也变得更加对称,那么线下原有的层层加价的经销体系就显得不够有效率了。找钢的模式,是通过免费的撮合交易把交易信息全部垄断在了自己的体系以内,然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的经销商,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交易所。这个改变的过程和京东、淘宝对于零售渠道的改变是一样的,本质上,就是把原来线下搬货的这批“搬运工”线下3、4次的“搬砖头”,颠覆到“搬运次数”无限趋近于1的过程

在免费提供交易撮合的过程当中,找钢网又把所有钢贸商/钢厂的交易记录留存下来了,这就使得找钢可以开始去做类似京东白条的金融业务。积累了海量的交易记录以后,原本没法对单个经销商或者单次交易提供的金融服务,由于精确的大数据积累,现在又变得可以大范围提供了。那么未来这种公司到底有多大呢?钢铁是个2万亿市场,淘宝今天也就是个2万亿市场,可以简单做个对比。

---------分割线2015.8.21更新------------

对不住大家,一直在忙,所以没有机会继续更新,今天借着休假把之前欠的帐补上。感谢大家支持

3. 到底什么品类合适做B2B交易?

过去1年,B2B是投资市场上的热点。我也遇到不少创业者想在B2B领域市场中大显身手。不部分的叙述逻辑是这样的:“我们融资,我们零毛利为上下游做交易,我们互联网,然后就可以成为交易平台了。未来我们的盈利模式也简单,差价不赚,直接金融切入,未来就是大平台了。”

听起来这种逻辑是非常畅顺的,我们也姑且认为这种逻辑成立,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去思考到底什么品类更容易做,什么品类效率更好。这也是投资人在选择投资B2B的时候一个重要的考验。我自己个人的最核心考量就是信息化在细分品类中所创造的价值。具体来说我一般会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 交易品类(比如钢材、塑料等)价格波动是否频繁:这是个核心指标,价格波动频繁会带来整体的经销结构不稳定,经销商吃大量的库存会存在价格波动的风险,导致大的经销商很难产生。(上文曾经提到,最后的终极业态应该是取代所有的经销商)
  • 交易链条长,经销层级多:如果一个品类,只有1级的经销商(比如水泥),那么你在中间取代的价值就很有限了。纯粹用投资人的钱堆积然后成为一个大的经销商是没有意义的,这只是在重复搬砖头的过程
  • 经销商不承担任何的服务属性:传统的经销环节,一般会承担信息中介、垫资和仓储3大职能,前2项都很容易通过轻模式切入来进行替代,但在仓储环节中,有一部分的经销商是会承担粗加工的职能的,这种时候,他们就不能被算成是一个交易环节。我曾经遇到过创业者说某个品类有7环,但后来仔细研究过行业以后发现中间的经销商有部分会做加工。这种情况互联网切入的价值就有限了,因为互联网一旦涉及到线下环节的时候很难真正提升效率。从投资和创业的角度来说,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这个品类。

以上逻辑相对适合大宗商品,一些别的消费品可能逻辑会有所不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