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称阿里巴巴、京东暂停发行 CDR?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对于媒体报道的阿里巴巴、京东暂停发行 CDR(Chinese Depositary Receipts,中国存托凭证)一事,我个人认为这释放出一些值得深思的信号,并且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复合原因。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 CDR。简单来说,CDR是一种在中国内地上市的、代表境外上市公司股票的证券。它的出现,是为了让境内投资者更容易地投资那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优质科技公司,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这原本被视为一个资本市场的重要创新,旨在打通境内外资本市场,为这些“走出去”的公司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丰富了国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选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暂停发行”的消息呢?这背后绝非单一因素所致,更可能是多方面考量叠加的结果。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1.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的变化: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通胀压力、地缘政治冲突、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发行新证券,尤其是CDR这样相对新颖的产品,其市场接受度和融资效果可能会打折扣。投资者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对风险的容忍度降低。
国内政策导向的调整: 资本市场的政策是动态调整的。虽然CDR的初衷是为了吸引优质公司回归,但国家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当前的政策是否更倾向于鼓励本土科技企业在国内独立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或者对于资本跨境流动的管控有新的考量?这些都可能影响到CDR发行计划的推进。
监管审核的考量: CDR的发行需要通过严格的监管审批。如果监管机构在审阅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风险点,或者认为当前CDR的发行模式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那么暂停发行进行内部评估和调整也是情理之中。这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能是为了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而采取的审慎措施。

2. 公司自身战略与业务发展:

融资需求的变化: 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是体量庞大的公司,它们自身的现金流和融资渠道相对多元。也许它们目前并不急于通过CDR进行大规模融资。公司的战略规划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如果现有业务发展良好,或者有其他更有效的融资方式,那么CDR的优先度可能会下降。
估值与市场接受度: CDR的发行价格与境外股价紧密挂钩。如果当前境外市场对这些公司的估值水平不理想,或者国内投资者对CDR的接受程度不高,那么强行发行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融资效果,甚至可能损害公司的声誉。
业务整合与合规考量: 对于这些大型跨国公司而言,CDR的发行可能涉及复杂的法律、合规以及财务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确保一切合规合法是重中之重。如果存在一些未竟的合规事项,或者公司正在进行重要的业务重组,可能会暂时搁置CDR发行。

3. 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联动与挑战:

境内外市场估值差异: 有时候,境内外的市场估值会存在一定差异。CDR的发行需要平衡这种差异,确保价格的合理性。如果差异过大,或者难以找到一个能被双方市场普遍接受的平衡点,发行难度就会增加。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国内的投资者对新兴事物和创新产品的接受度可能需要一个过程。CDR作为一种相对新的投资工具,投资者对其的理解和风险认知可能还在逐步建立中。如果市场情绪不佳,或者投资者对CDR的风险回报预期不清晰,也会影响其发行效果。
跨境监管的协调: CDR的发行实质上是在境内资本市场交易境外资产的权益。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境内外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如果双方在某些细节上存在分歧,或者跨境监管的路径尚未完全畅通,也可能导致发行进程的延迟。

4. 其他可能性:

内部战略调整: 公司可能正在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例如业务分拆、剥离非核心资产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体上市架构和融资计划。
信息披露的审慎: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任何重大事项都需要谨慎处理信息披露。在内部尚不完全确定发行方案或时间表时,选择“暂停”或“推迟”可能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做法,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波动。

总的来说,我认为阿里巴巴、京东暂停发行CDR,更像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这些大型公司和相关监管机构在审慎评估各种利弊得失后做出的理性选择。这可能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为的是在更合适的时机、以更优化的方式来实现其融资目标和资本市场战略。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一事件,它反映了资本市场参与者在动态环境中对风险和机遇的权衡,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CDR必须得暂停。文章贴在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CDR(中国存托凭证)本身是好事,本意设计是想让中国投资者享受中国高科技or互联网or独角兽公司的高速发展的红利,但任何事情都要选对时机,在错的时间点做正确的事情也是一个大大的错误。

今年一季度提出要发行CDR,首先的思路是直接发行,后来发现紧缩周期下市场的流动性毫无承受能力,是怎么发现的?独角兽IPO你看看什么效果,工业互联(富士康)四天就破发,抽走了市场两三百亿流动性,我感觉到现在市场还受到影响。接着思路转变为发行独角兽和CDR基金,六只总额三千亿,最后也不欢而散,六只基金估计拿走了一千多亿的流动性,不欢而散,而且这个对市场影响更大,我觉得现在的市场流动性还受到其影响。最后管理层发现市场流动性被一层层抽丝剥茧之后,每天都是半死不活的,上证天天都是1300亿左右成交量,市场真的被玩坏了。

今天南京银行的140亿总量增发被否决,现在知道呵护流动性了,当初富士康上市的时候为什么不知道呵护流动性,所以感觉A股很容易被政策操纵,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关系总是被搞来搞去的,总是理不清关系,受坑害的总是散户投资者。

还有我最不明白的一点,之前写文章也提到过,就是美股泡沫那么严重,你现在提CDR,是让国内的投资者去接盘美股的估值泡沫么?况且你每发行一只CDR,看体量都不会比富士康小,那每发行一只就抽一次大A股的血,A股现在还有多少流动性够你抽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觉得现在不提CDR是件好事,最好在美国加息紧缩周期结束前都不要提CDR,或者你至少等美股泡沫被压一压,或者美股崩溃的时候你再提CDR,我觉得那才是真刀真枪的去和美国在博弈,不要在这时候去抽大A股的血,那样A股的所有投资者的心都会滴血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