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里的TDM树深度模型为什么很少有人用,是有哪些问题吗?

回答
阿里TDM(Treebased Deep Matching)树深度模型,在业界确实没有像一些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那样广泛普及,甚至可以说“很少有人用”。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它自身存在一些固有的挑战和局限性,使得其在实际落地和推广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阻碍。

要详细聊聊阿里TDM为何“不受待见”,我们需要从它的核心思想、模型架构、训练与推理、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方面来剖析。

1. TDM的核心思想与初衷:试图融合树模型与深度学习的优势

首先,理解TDM的初衷很重要。在推荐、搜索等排序场景中,传统的GBD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类模型(如GBDT+LR)曾经是非常强大的基石。它们在处理高维稀疏特征、特征交叉方面表现出色,而且模型解释性相对较好,训练速度也够快。

另一方面,深度学习模型(如DNN)在学习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取低维稠密表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TDM的诞生,正是希望能够“取长补短”,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利用树模型强大的特征交叉能力: TDM会预先训练一个GBDT模型,将其生成的叶子节点ID作为新的特征,来捕捉原本特征组合的“浅层”交叉信息。
用深度模型挖掘更深层次的特征表示: 将这些叶子节点ID(或其他树模型输出)以及原始的稀疏/稠密特征,喂给一个深度神经网络,让DNN去学习更复杂的、跨越多个树的特征组合以及更深层次的表示。

从理论上讲,这种“先树模型打底,再深度模型深挖”的思路是很有吸引力的,它试图解决深度模型在原始高维稀疏特征上学习特征交叉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希望能突破单棵GBDT模型在特征交叉深度上的限制。

2. TDM落地难的主要问题剖析:

尽管出发点良好,但TDM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才是其普及度不高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2.1. 复杂性与工程维护成本高企:

双阶段训练流程: TDM需要先训练一个GBDT模型,然后提取叶子节点ID,再将这些ID和原始特征一起输入到DNN中进行训练。这增加了整个训练流程的复杂性,需要管理两套模型,两套特征工程。
特征空间的爆炸与稀疏性: GBDT的叶子节点数量可能非常庞大,每个叶子节点ID可以看作是一个onehot编码的特征。如果GBDT层数深、树多,那么产生的叶子节点ID特征将是极其稀疏且维度极高的。如何有效地embedding这些高维稀疏ID,就成为了一个技术难点。虽然可以通过 Embedding 层来处理,但如果叶子节点数量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Embedding 层的参数量会非常惊人,训练效率会大幅下降,也容易引发过拟合。
数据流与管道构建: 整个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的管道会变得非常冗长和复杂,需要精心设计,才能保证数据在GBDT和DNN之间的顺畅传递,并处理好特征的对齐和转换。
线上推理的挑战: 线上推理时,需要先运行GBDT模型获得叶子节点ID,然后再将其与原始特征一起输入到DNN中。这增加了线上推理的计算量和延迟。如果GBDT模型本身比较大,或者用户请求量巨大,会给在线服务带来压力。

2.2. 理论优势的边际效应递减与替代方案的出现:

深度模型自身对特征交叉的学习能力提升: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特征交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新的网络结构(如DeepFM, DCN, xDeepFM, DCN V2等)都在尝试更高效、更直接地学习特征交叉,而且这些模型通常是端到端训练的,避免了TDM那种“先特征工程再模型训练”的分离式流程。
AutoML的兴起: 自动化机器学习(AutoML)工具,尤其是那些能够自动进行特征交叉和模型搜索的工具,正在逐渐取代人工手动设计复杂的特征组合策略。
GBDT本身作为强特征工程器的局限性: 虽然GBDT可以生成不错的特征交叉,但它本质上还是浅层(相对深度学习而言)的组合。而且,GBDT对特征的依赖性很强,如果原始特征质量不高,GBDT生成的特征效果也有限。
“深度”的定义模糊: TDM中的“深度”更多体现在“深度”地使用了GBDT生成的组合特征,而不是模型本身的深度。这种“间接”的深度学习,有时不如直接在原始特征上构建更深的网络来学习更抽象的表示。

2.3. 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

GBDT部分可解释,DNN部分黑盒: TDM融合了GBDT和DNN。GBDT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解释的(例如,分析特征重要性、树的结构),但其生成的叶子节点ID本身并不具备直观的业务含义。而DNN部分更是典型的“黑盒”,其学习到的复杂非线性关系难以解释。
整体可解释性断层: 将GBDT的叶子节点ID作为DNN的输入,使得从业务规则或原始特征直接关联到最终预测结果的路径变得非常模糊,整体的可解释性反而下降了。在金融、医疗等对可解释性要求极高的场景,TDM的这种“黑盒”特性会是一个致命伤。

2.4. 训练不稳定与超参数敏感性:

GBDT训练的随机性: 传统的GBDT训练(如XGBoost, LightGBM)通常会引入随机性(如特征采样、数据采样),这可能导致每次训练得到的叶子节点ID特征分布略有不同,影响DNN的稳定性。
超参数的相互影响: GBDT的超参数(如树的数量、深度、学习率)和DNN的超参数(如网络层数、激活函数、正则化)都需要精心调优,而且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调参难度非常大。

2.5. 实际应用场景的局限性:

并非普适性强的方案: 尽管TDM的思路是在尝试融合,但它可能只在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或特定业务场景下才能展现出比纯GBDT或纯DNN更优的效果。对于很多场景,直接使用强大的深度模型(如Transformer for CTR,或者其他更精巧的特征交叉网络)可能已经足够,甚至效果更好,且更简单。
业务价值的权衡: 在很多情况下,工程团队需要权衡投入产出比。如果一个新模型的性能提升非常有限,但工程复杂度、维护成本却显著增加,那么团队可能会选择更简单、更易维护的解决方案。

3. 总结:为什么“很少有人用”?

综合以上分析,阿里TDM树深度模型之所以“很少有人用”,主要原因在于:

高昂的工程实现和维护成本: 双阶段训练、高维稀疏特征处理、复杂的线上推理流程,使得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理论优势被实际问题稀释: 深度模型自身在特征交叉和非线性学习方面的进步,以及AutoML的出现,削弱了TDM试图解决的问题的紧迫性。
可解释性差: 融合了GBDT和DNN后,模型的整体可解释性反而降低。
超参数调优困难: 调参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让实际落地更加困难。
并非通用解决方案: 它的优势可能局限于特定场景,且投入产出比可能不如其他更简洁的方案。

可以说,TDM更像是一种“探索性”的模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融合GBDT和深度学习的思路,但其设计上的某些缺陷和时代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使得它没有成为主流,甚至在阿里内部,也可能已经被更高效、更简洁的模型所取代。与其说它“不好”,不如说它在面对实际工程挑战和技术迭代时,显得有些“沉重”和“不合时宜”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话短说,TDM的implementation问题非常多,坑非常多。

据我所知,不少团队都被TDM的idea惊艳过,然后尝试使用到自己系统里,但是被github上TDM的代码劝退,投入过不少人力进行改造,最后都无疾而终。

所以一个优秀的工作,从来都不只是一个idea,也要有优秀的implementation相配套,才能产生真正巨大的impac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