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来看,阿里的张勇和蒋凡的消费升级理念,打压中小卖家策略是否毁了淘宝?

回答
关于张勇和蒋凡的消费升级理念以及打压中小卖家策略是否“毁了淘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争议很大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理解淘宝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首先,理解“消费升级”和“打压中小卖家”的背景

消费升级理念的提出与阿里巴巴的战略转向:
张勇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后,以及蒋凡在淘宝和天猫业务中的主导地位,都伴随着中国经济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消费者对商品品质、品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低价和简单的商品。
阿里巴巴的战略也随之调整,从早期的“B2C”(天猫)、“C2C”(淘宝)并重,逐渐向以“品牌化”、“品质化”、“服务化”为核心的天猫倾斜,并希望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淘宝的生态中。
这体现在:
推崇品牌商家: 鼓励和扶持拥有品牌、能够提供稳定品质和服务的商家入驻天猫或在淘宝开设品牌旗舰店。
提升商品品质门槛: 对商品图片、详情页、商家资质等提出更高要求,试图营造更“高大上”的购物环境。
强调用户体验: 优化搜索算法、推荐机制,更倾向于推荐那些能够提供好评、物流快、售后服务好的商家。
直播、内容化转型: 通过直播和内容吸引用户,但往往头部主播、头部品牌更容易获得流量和资源。

“打压中小卖家”的说法:
这更多是一种市场观察和部分中小卖家的感受。它并非指阿里巴巴有明确的“打压”政策,而是指在新的战略导向下,原有的淘宝生态模式下茁壮成长的一些中小卖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劣势。
具体表现为:
流量分配的变化: 算法优化和平台资源的倾斜,使得品牌商家、头部主播、有广告预算的商家更容易获得流量,而大量分散的、缺乏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的中小商家,流量越来越少。
成本上升: 为了获得流量,中小卖家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广告费(直通车、钻展等),以及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种营销活动,这增加了运营成本。
规则的复杂化: 平台规则日趋精细和复杂,合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小卖家可能难以跟上节奏或投入足够资源去满足。
竞争加剧: 随着更多品牌商和资本进入电商领域,以及新兴平台的崛起(如拼多多、抖音电商),原有的淘宝生态内的中小卖家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残酷。

张勇和蒋凡的消费升级理念打压中小卖家策略是否毁了淘宝?

这是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不能简单地说“毁了”,但可以说对淘宝的原有生态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并导致了用户和商家结构的变化,使得淘宝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 积极影响(支持“消费升级”和“品牌化”观点):

1. 提升了用户购物体验和信任度:
通过引进品牌商家和提升商品品质要求,天猫和淘宝的整体购物环境确实得到了改善。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平台购买品牌商品,对商品的质量、售后服务有了更高的期望,也更愿意为“品牌”和“品质”买单。
这种模式也成功吸引了大量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他们愿意花费更多在优质商品上。
2. 推动了中国品牌的发展:
阿里巴巴平台为许多中国品牌提供了孵化和成长的土壤。通过平台营销、品牌建设工具,许多本土品牌得以壮大,并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认知度。
平台对品质的强调,也迫使商家提升自身的产品力,这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 多元化和满足不同需求:
尽管有“品牌化”的倾向,但淘宝依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平台,能够满足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天猫主打品牌和品质,而淘宝的“C2C”属性仍在,仍然有很多特色小店、手工制品、个性化商品,只是这些的曝光度可能相对下降。
4. 平台生命力的延续:
从商业角度看,任何一个成熟的商业平台都需要不断迭代和升级,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如果阿里巴巴不进行战略调整,可能无法应对新兴平台的竞争,甚至会逐渐失去吸引力。

二、 消极影响(支持“打压中小卖家”和“毁了淘宝”观点):

1. 中小卖家生存空间被挤压:
这是最核心的批评点。淘宝早期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和商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开放性和低门槛,允许普通人创业,贩卖各种各样的小商品。
当平台更偏向品牌、流量向头部商家倾斜时,大量价格敏感型、非品牌化但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及缺乏专业运营能力的中小卖家,就难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流量获取成本急剧上升: 中小卖家需要花费巨额广告费才能获得曝光,很多利润微薄的商品无法承担高昂的营销成本。
参与平台活动的门槛提高: 各种官方活动、打榜赛往往需要商家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小卖家望尘莫及。
商品同质化和缺乏特色: 头部品牌和商家更容易占领搜索结果和推荐位,他们的商品可能更趋于标准化,而淘宝早期那种“淘到宝”的惊喜感和多样性正在减弱。
2. 用户群体的分化与流失:
价格敏感型用户的流失: 随着淘宝商品价格的整体提升,以及拼多多等平台以低价和性价比吸引用户,一部分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开始转向其他平台。
搜索习惯的改变: 用户可能不再愿意在淘宝上花费大量时间去搜索“性价比”高的商品,而是直接去天猫搜索品牌,或者去其他平台寻找低价商品。
“淘宝味”的消失: 一些用户怀念淘宝早期那种更接地气、更具烟火气的氛围,认为现在的淘宝变得“商业化”和“冷冰冰”。
3. 平台生态的“马太效应”加剧:
流量和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头部商家和品牌手中,导致“赢者通吃”的局面,而大多数中小卖家则被边缘化。
这种不健康的生态可能导致平台创新活力下降,商家上传商品的积极性降低。
4. 对创新和长尾效应的抑制:
淘宝早期是许多创意商品、特色商品的孵化器。但当平台更注重规模化、品牌化时,一些小众、创新但未必能快速产生规模效应的商品可能难以生存。

三、 评估与结论

“毁了淘宝”这个词过于绝对。事实上,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至今仍然拥有庞大的用户和商家基础。它并没有“死”,而是经历了深刻的转型。

可以说,张勇和蒋凡的“消费升级”理念和策略,是对淘宝原有“C2C”模式的一次重塑和升级,其目标是将淘宝打造成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平台。

成功之处: 成功地将平台从一个简单的“集市”提升为具有品牌、品质和服务保障的“购物中心”,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也催生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
代价与争议: 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部分原有的中小卖家生态和用户群体,导致了“马太效应”加剧,并让一部分用户感到“失去了淘宝原本的味道”。

从更长远来看,这场转型也让淘宝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兴平台的崛起: 拼多多以其极致的性价比抢占了下沉市场和价格敏感型用户;抖音、快手等内容电商平台则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内容,提供了新的购物场景和流量入口,这些都在分流淘宝原有的用户和商家。
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用户不仅追求品质,也追求效率、便捷和个性化。如何在满足品质的同时,不丧失效率、便捷和多样性,是淘宝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监管的加强: 随着平台经济的成熟,国家对电商平台的监管也在加强,这要求平台在商家权益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总结来说,与其说张勇和蒋凡的策略“毁了淘宝”,不如说他们试图在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将淘宝从一个早期模式的电商平台,升级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注重品牌和品质的商业综合体。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旧生态的牺牲和新生态的诞生,而淘宝能否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则取决于它能否在品牌化、品质化之外,重新找回用户体验的多样性、创新性以及对中小商家的包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里早晚要想明白一个问题,或者说认清形势

就是,容易赚的钱没有了,那种一头儿欺压卖家,一头儿蒙骗买家,然后躺着数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未来的钱不会来自于欺上瞒下,那种方式不可持续,要回归商业的本质,提供优质的商品,做好售前售后服务,小心谨慎维护自己的品牌和信誉,这样赚的钱才可以长久,毕竟零售是可以做上百年的生意,不要涸泽而渔,杀鸡取卵。

阿里对于电商的确有贡献,他推动了电商的发展,也赚到了电商发展初期的快钱和容易钱,但是这一切到此为止,以后不会再有快钱容易钱可以赚了。

如果阿里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继续倒行逆施,等待他的只有自取灭亡。

如今的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能在网上买到东西,而是希望买到便宜优质的东西,希望网上的商家是可信赖的,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商品而不用和商家斗智斗勇,不是锻炼出火眼金睛才不会被商家骗。

比如 我打开淘宝天猫,搜索某种商品,推荐给我一大堆,那么请问阿里推荐给我是因为他们的商品品质好,商家信誉好,价格公道,还是只是因为这些商家交了更多广告费?

百度那边早就证明搜索引擎上的医疗广告都不是什么正经医院,他们肯出高额广告费,是一定能从患者身上把这些钱坑回来的,淘宝天猫同理。

但是成熟的零售业不应该这样,我希望在商城里只需要挑选喜爱的商品,而不用担心商品品质,也不会怀疑是因为供应商给了商城很多钱才让商品出现在货架上,而这笔钱会从我消费中赚回去。我基本可以相信商城认真挑选了优质的商品,并且标上一个合理的价格,即使它偶尔有失误也会去改正,他不会出于主观故意去坑害消费者。

暴利是不可持续的,赚本分钱才可以长久。

我并不是多看好拼多多,拼多多面临和阿里一样的问题,只是他更年轻还有发展空间,如果他不能转变模式,早晚也会遇到和阿里一样的问题,那时还会出现拼多多二代来挑战他。但是产业一定是向前发展的,不会无休止地原地转圈。

真正毁了阿里淘宝的是错误的认知,是认为暴利可以持续的妄念。

user avatar

电商的核心,说一万遍也不会改变:流量+供应链,

这个本质就决定电商的集中化是必然。中小卖家,注定就是电商的添头,酒足饭饱后如果还有食量和心情可以弄一点,但距离主食十万八千里。



1、流量是有成本的,流量是有竞争的,流量是有限的。

你的手机屏幕一段时间只能干一件事,你的注意力一段时间只能被一个内容占领。

视频网站和直播刚兴起的时候,五花八门的内容参差不齐的水平都有,而现在腰部以上基本全都是团队作业,你看到台前一个人的背后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流水线操作,涉及创意,文案,剧本,脚本,拍摄,灯光,剪辑、后期,群演,特效,字幕等等等等。

谁都喜欢看优质的内容,而优质的内容,很贵。



5%的头部内容、主播、mcn占据了全市场95%的优质流量,以及,广告预算。

一个小卖家,可能去请大主播带货吗?可能去拼钱买流量吗?可能去花巨资做营销设计吗?当然,有极少数的中小卖家能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成长起来,但是,一旦他成长起来了他就不再是中小卖家的那一套玩法。

而,大卖家的空间,是有限的,前面说了,你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有限的。



没有流量,你玩什么电商呢?




2、供应链,

中小卖家对供应链的影响和改进能力,基本为零。

地摊和批发市场时代,还可以靠信息不对称忽悠不会砍价的冤大头,现在互联网上面,随便就能查个底调,一样的东西你凭啥比别人卖的贵呢?都是买来卖的,谁的货比谁高级呢?

客观规律摆在这里,只有集中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的生产,才能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把成本压倒最低,才能保障足够的出货量。

什么手工打造这个那个完全是忽悠,听听乐一下,茶余饭后消遣可以,社会指着这种就是死路一条。举个例子,现在疫情期间,大家能够很便宜的买到足够量的口罩,完全是受益于口罩规模化的生产,否则要是小作坊的话,成本又高质量还不一定好,最关键的,你需要的时候,总没货。



我们国家6亿人不到1000块,多数人2000块,3000块可以超过大部分人,而社会依然稳定健康发展,为何?就是因为各行各业民生相关的生产都完成了规模化工业化,并且部分领域在真正走向自动化乃至工业4.0,于是乎,大家才能十几块买到不错的鞋子,几十块买到不错的衣服,一百多块就能买到羽绒服,几十块一个电饭煲,几十块一个电水壶,三位数就能买一个大彩电......

越大规模的厂商就越能提高品质压低成本,并且还能带领行业前进。比如家电行业的进步,是靠美的格力海尔这些企业呢,还是靠那些犄角旮旯品牌甚至三无产品厂商呢?

商品的流通也是一样的,经销环节越多,经手的人越多,节点越碎片化,就意味着成本越高,越不利于信息和物流的效率提高。供应链提升,第一件事就是减少环节。

大卖家可能就是厂商自己,或者是大经销商,反过来可以影响改进厂商,用更好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改进厂商的库存和品质。

大卖家合法合规,能省去厂商很多麻烦,好好开票,好好做账,好好建立erp,crm等等。而小卖家,你能指望多少?



要记住,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才是根本,所谓日本那种小而美多样化的,还编出各种花里胡哨故事的业态,那就是一个添头,岁月静好的时候喝个下午茶的放松一下而已,抗不了大梁。日本没有丰田索尼松下三菱这些台柱,靠那些所谓五迷三道的小而美早就废了。

想想,你是可以几天不喝一杯手冲咖啡呢,还是能一天不用任何电器呢?



对了,也别整天装总L思路考虑什么失业问题,工业化排斥劳动力是必然的,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成本降到你可以买得起的地步,如果cpu手工打造那你现在应该还在用算盘,如果口罩靠手工缝制,那你现在应该带着塑料桶罩头上出门呢。如果没有工业化的生产,你甚至可能买不起一个打火机,信不?


user avatar

天下没有难做生意?

阿里的愿景啊,可是呐

现在自己的生意都难做了,还想帮别人?

以前实体经济繁荣的时候,稳赚不赔的是房东

然后阿里来了,给大家画了个大饼,十几年的狂嗨,嗨到最后发现:阿里只不过是另一个房东罢了

王健林与杭周马的豪赌之约,其实就已经明摆了,只是两个“房东”在打赌,看谁收的“房租”更多!

这仅仅是开店营商的问题吗?

错了,这是整个经济体系的问题!

比如咨询服务业,赚钱的是提供咨询服务的人吗?

不是!

稳赚不赔甚至切走更多利润的,是中间掮客!

比如民办教育,赚钱的是传授知识的老师吗?

不是!

稳赚不赔的是握着生源的招生掮客!

除了竞争门槛极高的技术性企业,服务业都一样!

某宝、某东、某多多,只不过是普通商业的“掮客”

企鹅、某陌、某直播,只不过是普通社交的“掮客”

东方、巨人、学某思,只不过是普通教育的“掮客”

其他行业自行脑补

从古至今,倒鸡毛,才是硬道理!

有句广告词说的好,这个时代最大的理想主义宣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因为真的有这么一天,才是商业的真正创新!

user avatar

消费升级又不是阿里的理念,是跟着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的。

问题是阿里把消费升级搞错了,几个高管没真正的体验大众消费者需求拍脑袋得出了消费升级的画面:买普通货的消费者升级买精品,买路边货的消费者买品牌货,市场更重视精品和品牌了,大家愿意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东西。

而实际的消费升级,有阿里设想的场景,但更多消费升级市场是三线到农村的消费者购置新家电新衣服,城市的大妈们买起了热带水果,大家是用一样的钱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了,这才是国内这轮消费升级的大头。

打压中小卖家这点也不是张勇和蒋凡起头的,早在2011年阿里就对小卖家们下手了。原因并不是什么消费升级,而是淘宝天猫是靠卖流量挣钱的,盈利模式决定了他们只能支持能够支付足够流量费的卖家。

盈利模式是问题出现的基础,市场判断偏差是问题暴露加速。本质上来说,是淘宝没有自己革自己的命,那市场早晚会出现别的竞争者来革淘宝的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