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都在意气用事地,用祖国的事实与谎言编织的辩词,企图赢得一场精心设下的局,但两人最后的结局,都是非正常下台。
被这场辩论触动的一位苏联国家计委官员,带着全家移民美国的二十年后,他儿子参与创建了可以搜寻事实的Google。
那么,谁赢了?
都输了
或者说,暂时都输了
社会主义国家没赢,资本主义国家也没赢
只有资本主义赢了
或者说,资本赢了
就今天的情况来看,赫鲁晓夫与尼克松全输麻了。
赫鲁晓夫当然是输麻了,他说我们的后代将生活在社会主义中,但实际上当代的共运已经陷入了一个低潮。那个激情昂扬的革命时代目前来看很难回来了。而他本人的下场嘛……就和他早年间在斯大林手下干的事一样糟糕。就连他的孙女赫鲁晓娃也抬头倒戈投降,在尼克松晚年被问及这个问题,都有所保留地不敢宣布胜利的时候,帮着美国人宣布了厨房辩论的胜利。
尼克松赢了吗?尼克松也输了。我们假设尼克松是不必在这样一个场合撒谎的,看看他描述的是怎样一个乌托邦吧。
This house can be bought for $14,000, and most American [veterans from World War II] can buy a home in the bracket of $10,000 to $15,000. Let me give you an example that you can appreciate. Our steel workers as you know, are now on strike. But any steel worker could buy this house. They earn $3 an hour. This house costs about $100 a month to buy on a contract running 25 to 30 years.
这是一种怎样的气概呢?一个时薪三美元的工人,假设他是955工作制,那么他一周可以赚到120美元。只要努力工作五六年,他的积蓄就足以购买一个尼克松描述的大豪斯,还附带无数令当代人都感到眼花缭乱的家具。这何止是赢,简直是赢上加赢,doublepluswin!新话的双加好都不够形容这种赢的程度。
但我们今日的美国,是怎样的美国呢?
如果说人数实在不够震撼人心,不妨再看看公立院校的无家可归的学生的数据
而根据社会组织的数据,这无家可归的五十五万人中,每年都有一万多人死于营养不良或疾病。而这个时候很多在刚果的社会问题上尤其具有慈悲心的绅士们就开始变得社会达尔文主义了——不就是只有五十五万人吗,每年也就一万多人死去而已,难道刚果比这更好吗?
是的,尼克松曾经寄予希望的美利坚合众国,那个曾经可以让时薪三美元的钢铁工人都过上体面而舒适生活的美利坚合众国,如今只能沦落到靠老拜登不断印钞才能确保无家可归者数量不会继续扩大的地步,他的辩护士也不再如尼克松时代那样,能用美利坚合众国中产阶层压倒性的优越生活来进行论战,反而已经堕落到了比赢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刚果的一些特别性质,流浪汉数量上能不能比赢真的很难说)就能宣布doublepluswin的地步。无家可归到体面而舒适的中产生活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美国有五十万无家可归者不代表剩下两亿九千万都过着优渥的生活。
而在苏联人选择投降,投向资本主义制度后,他们也仍然困窘于赫鲁晓夫楼之中,我们不能说他们的生活比戈尔巴乔夫的时代更差了,但至少我们能确定他们的日子没有勃勃统治时如日中天的年代好了。
所以,赫鲁晓夫赢了吗?他看到今天的俄罗斯也是有资格马上几句的。尼克松赢了吗?他要是看到今天的美国还能说一声赢,那他肯定是在阴间找大棋党深造过了。也许真的如持续低熵所说,美国人民应该开始将投共纳入考虑选项了。即使最终投不了,也至少能把自己的桶占价值拉回八九十年代的水平。
为什么我大晚上说这些?
我一直在思考,那个在《光荣与梦想》中团结一心、克服危机,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美国究竟何以至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