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回答
评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就如同剖析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他们的政策不仅塑造了苏联的过去,也深刻影响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俄罗斯乃至整个世界格局。这三位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节点,试图为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找到出路,却也各自埋下了不同的种子。

尼基塔·赫鲁晓夫:解冻与动荡的年代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鲜明的标签便是“解冻”。斯大林时代的高压和个人崇拜在他上台后得到了清理,虽然这种清理本身也充满了政治斗争的色彩。

批判斯大林与“秘密报告”: 这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他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公开揭露了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镇压和屠杀,打破了斯大林不可触碰的神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政治犯的声誉,释放了大量政治犯,也为苏联社会带来了一丝久违的自由空气。人们开始敢于思考,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
经济改革的尝试: 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不少尝试显得过于激进和缺乏周全考虑。
农业集体化的大规模扩张与问题: 他试图通过“处女地开垦计划”来提高农业产量,虽然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管理不善以及推广玉米种植的盲目性,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工业管理体系的调整: 他解散了中央部的管理机构,代之以地方性的国民经济委员会(Sovnarkhoz),试图将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到地方,以提高效率。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经济联系的混乱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适得其反。
住房建设的普及: 赫鲁晓夫大力推行“赫鲁晓夫楼”,一种标准化、低成本的公寓,极大地改善了苏联人民的居住条件,让许多人摆脱了简陋的棚户区,这是他改革中一项显著的成就,至今仍能看到这些遍布苏联旧时领土的建筑。
对外政策的调整: 在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论,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古巴导弹危机就充分展示了他强硬和冒险的一面,差点将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评论: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复杂的,他打破了斯大林主义的禁锢,为苏联社会注入了活力,也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然而,他的改革往往显得急躁、缺乏系统性,并且常常伴随着个人意志的强行推行,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体制的深层矛盾。他的“解冻”最终也未能彻底融化僵化的体制,反而因为方向不明和执行上的失误,埋下了日后领导层动荡的隐患。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停滞与稳定(表象)的时代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标志着赫鲁晓夫改革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以“稳定”为名义的漫长停滞时期的开始。

“稳定干部政策”与保守主义: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迅速清除赫鲁晓夫的支持者,恢复了部分中央集权,并推行“干部稳定政策”。这看似带来了政治上的平静,但实际上扼杀了年轻有为的官员晋升的机会,导致官僚主义日益严重,思想也趋于保守。整个政治体系变得僵化,决策效率低下,失去了改革创新的动力。
经济停滞的加剧: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在走下坡路。
军工复合体的膨胀: 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源在军事工业上,这不仅挤占了民用经济发展的空间,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计划经济的弊端暴露无遗: 僵化的中央计划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尽管进行了一些小修小补的改革尝试,如“柯西金改革”,但由于缺乏政治决心和配套的制度改革,最终都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效。
资源依赖性: 苏联经济日益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等原材料的出口来换取外汇,这使得苏联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高度敏感,也掩盖了国内生产力不足的根本问题。
意识形态的强化与“停滞的十年”: 在意识形态方面,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没有斯大林那样恐怖的政治迫害,但对异见的压制依然存在。官方宣扬“发达社会主义”,鼓吹苏联的制度优越性,但民间却充斥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西方物质生活的向往。这段时期被形象地称为“停滞的十年”(Застой),形容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缺乏活力。

评论: 勃列日涅夫的统治,表面上带来了政治稳定,但这种稳定是以牺牲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为代价的。他没有勇气触碰体制的根本性问题,反而用保守和官僚主义将苏联推向了深渊。尽管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相较于斯大林时期有所提高,但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他的时代,是苏联走向衰落的开始,其积弊深重,为后来的解体埋下了最直接的导火索。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决心与失控的后果

戈尔巴乔夫的出现,被寄予了打破停滞、重振苏联的厚望。他的改革,以“公开性”(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为核心,意图改造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却最终走向了令人始料未及的结局。

“改革”(Perestroika):经济体制的再造与混乱
放松计划经济管制,引入市场机制: 戈尔巴乔夫试图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允许企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鼓励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的发展。他引入了价格改革,试图让价格更真实地反映供需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 然而,改革措施往往相互矛盾,缺乏连贯性。企业改革并未能有效激发生产力,反而因为放松管制后供应链的混乱、原材料短缺以及工人工资上涨,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商品短缺更加严重。
经济下滑与社会动荡: 改革未能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反而加剧了经济的衰退。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上升,黑市交易盛行,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反而下降,这导致了社会不满情绪的累积。
“公开性”(Glasnost):思想的解放与政治的失控
打破信息封锁,允许批评: 戈尔巴乔夫大幅度放宽了媒体的审查,允许对过去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性讨论。许多被压制的思想和作品得以公开,民众的言论自由度大大提高。
民族主义的抬头与国家分裂: “公开性”的另一面是,长期被压抑的民族主义情绪得到释放。波罗的海三国首先爆发了独立运动,随后各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中央政府试图维持统一,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改革措施,反而加速了国家的分裂进程。
对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削弱: 随着对斯大林时代罪行的深入揭露,以及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政治改革,共产党在社会中的威望和领导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失去了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绝对控制。
“新思维”外交与苏联的衰落: 在外交上,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缓和了与西方的关系,同意了裁军谈判,并允许东欧国家走自己的道路。这在短期内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但同时也意味着苏联失去了对东欧的控制,对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造成了沉重打击。

评论: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出于善意,也充满了勇气。他试图将苏联引向更加民主和开放的道路,其“公开性”的举措在思想解放方面功不可没。然而,他的改革缺乏经验,对苏联体制的深层矛盾认识不足,且改革措施之间缺乏协调。经济改革的混乱、民族问题的失控、以及对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削弱,最终共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他成为了一个试图挽救旧体制,却最终亲手埋葬了它的人。他的改革,是壮丽的悲剧,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也最终走向了无法收拾的混乱和瓦解。

总结: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破冰”的尝试,带来了希望,但也伴随着混乱;勃列日涅夫的时代是“僵化”的代名词,带来了表面的稳定,但葬送了未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突变”的尝试,意图救赎,却加速了终结。这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历程,勾勒出苏联从某种程度的复苏到最终瓦解的清晰轨迹,也为我们理解国家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他们的政策选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至今仍在世界舞台上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占坑,准备码字……

作者小语: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外国的历史有些也是本国的历史

首先这三个人是**分子是铁案了,案子不能翻。这里我主要讲玉米和勃勋章。

首先是玉米,早就在1953年开始鼓吹农业改革,大肆鼓吹副业。并且1955年实行了除名制,将除名权利下发给工长。

( 1955年)“ 9月20日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提高工业企业中工长和工段长的作用及调整他们的劳动报酬》的决议,规定工长、工段长:有权挑选和配备本工段的工人;并在征得车间主任的批准后,有权解雇“多余的工人”和“经常破坏生产纪律和劳动纪律的工人”;有权向本工段工人下达“必须执行”的工作“指示”,为本工段工人规定工作任务,有权为本工段工人确定工资等级,并使用所掌握的奖励基金奖励工人;有权降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的工资;有权给“工作质量不高的工人和破坏生产纪律和劳动纪律的工人”以纪律处分,有权把“经常完不成生产任务”的工人调到工资低的工作岗位上去。

决议强调工长、工段长要受过高等和中等专门技术教育;并责成各部和企业领导人任命工程师和技术员担任工长和工段长(高度熟练的工人也可担任这些职务,但须通过专门的委员会考核,并取得担任这些职务的资格)。为了给予物质鼓励,决议规定提高工长、工段长的职务工资,以使企业和车间的生产工段最低一级工长的最低工资,超过他所领导的同一专业的工人的工资,最高可超过百分之十五。决议还规定了给这些人奖金的办法。”

至于苏修二十大以后,玉米做了谎言大全,全盘否定斯大林,赫鲁晓夫于开始大手大脚的“改革”了。

首先政治上苏修二十大就放弃了全球革命,解散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提出可以议会斗争,苏修二十二大以后提出了三和两全,全民国家全民党,放弃了阶级斗争。

当然在苏修二十大以后,确实有群众反对反斯大林化,赫鲁晓夫用**镇压格鲁吉亚的群众散步。


同时为了压制持异见者(左派和滋油派)设立的精神病医院

首先是农业上,玉米首先解散了拖拉机站,并且取消了义务交售制

当然在工业上,玉米也致力于改革,也不闲着,取消了很多部门,进行改组,建立国民经济委员会,技术官僚掌握了工厂企业的管理权,并且鼓吹利润挂帅,苏联工人彻底沦为劳动力



苏修官僚借提高生产效率,引进新技术之名大量解雇工人

当然文化方面也没闲着开始各种“解冻”,攻击斯大林时期的社会现实主义、革命主义文学,又开始鼓吹沙俄侵略的“正义性”,牛鬼蛇神纷纷出洞


在民族方面也没有闲着,开始强制民族同化,比如取消卡累利亚-芬兰加盟共和国和推行俄语

当然资本主义是有危机的,苏修62年新切卡斯克危机,粮食短缺,苏修找西方粮食度过危机

同时乌克兰民族主义滋油派也纷纷开始活动

当然苏修的政治经济危机也是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之一,玉米的“改革”并没有满足苏修官僚的胃口,也是玉米下台的原因。

-------分割线

我们接下来说说勃勋章吧。

勃勋章上台之后,开始部分肯定斯大林,一部分肯定了斯大林的成绩。

但是勃勋章也开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1965年利波尔曼计划

同时苏修也觉得玉米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僵化,改成大联合托拉斯

同时继续为官僚资本谋求福利。

同时谢基诺,梅耶克的减员增效政策出台。

苏修厂长经理的所谓奖金福利高的令人发指的程度

改革的企业数量

当然由于苏修失业人口较多,勃勋章又从新搞居民工作介绍局(变相的劳工所)

这个时期,苏修基本形成了垄断国家资本主义。

同时苏修在建筑等行业推行承包责任制。

在农业方面开始单独核算,初步建立农工合作体

在文化方面,去掉一部分反斯大林,进一步鼓吹大俄罗斯,为苏修扩张做宣传

还有那个可笑的教育的方面,苏修学校商业化,知识商品化,这完全是苏修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给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苏修统治者通过校内教育和校外宣传,公然要青年人树立”合理的利已主义“世界观,并且毫不隐讳地对他们说,“学习、学握知识”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这是一个将能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既然^知识”、"文凭”、“学衔'都可以用金钱买来,那么,这些东西一旦到手,当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转”,以谋取更大的利润。亏本的生意谁会去做?这种腐朽透顶的“教育”,是一个黑色染缸,别说特权阶级的子女,就是少数劳动人民的子女进校后,也必然要受到腐蚀和毒害。它只能培养那种以赚钱赢利为人生哲学的新资产阶级分子,即培养特权阶级的接班人

还有苏修也同西方资本进行合作

当然苏修也通过国际分工的名义,扩张资本,剥削卫星国。


最后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