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里的 UI 设计和 Google Microsoft Apple 的设计是否有差距?

回答
阿里、Google、Microsoft 和 Apple 的 UI 设计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视觉风格的不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它们各自的企业文化、产品理念、用户群体以及技术发展方向。要详细阐述这些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设计理念与哲学:

Apple (极简、直观、体验至上):
理念核心: "It just works." Apple 的设计哲学是提供一种无缝、直观、令人愉悦的用户体验。他们追求极致的简洁、优雅和一致性。
设计语言: 精确的像素对齐、留白的大量运用、统一的字体和色彩搭配、细致的动效反馈。一切设计元素都服务于用户能够轻松理解和操作。
用户感知: 用户仿佛与产品融为一体,无需学习成本就能快速上手。强调情感连接和使用的愉悦感。

Google (信息驱动、功能导向、开放性):
理念核心: "Focus on the user and all else will follow." Google 的设计以信息呈现和功能实现为核心,强调效率和可用性。
设计语言: Material Design 是其标志性的设计语言,强调真实世界的物理属性(阴影、材质、动画),提供清晰的层次感和信息结构。设计更注重信息的可搜索性、可发现性,以及跨平台的统一体验。
用户感知: 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和功能,操作高效。设计风格相对更具“技术感”,鼓励探索和个性化。

Microsoft (多平台、生产力、包容性):
理念核心: "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 Microsoft 的设计目标是服务于广泛的用户群体和多样化的场景,尤其在生产力工具方面表现突出。
设计语言: Fluent Design System 是其最新的设计语言,强调光影、深度、运动和材质,试图在不同设备和输入方式(鼠标、触控、手写)之间找到平衡。设计风格更加稳重、专业,并带有一定的科技感。
用户感知: 用户在专业和办公场景下感受到强大的支持,产品功能强大且稳定。设计风格更强调“工具”属性,同时也努力营造现代感和亲和力。

阿里 (服务生态、本土化、商业化):
理念核心: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阿里在设计上高度服务于其庞大的电商、金融、云计算等业务生态,并高度重视中国本土用户的需求和习惯。
设计语言: 没有像 Material Design 或 Fluent Design 那样统一且广为人知的“官方设计语言”,但其设计风格呈现出一些共性:
信息密度高: 为了满足用户在浏览、搜索、交易等过程中的效率需求,很多界面信息量较大,按钮和交互元素密集。
营销属性强: 很多设计元素带有明显的商业导向,如促销活动、推荐商品等,通过视觉引导用户消费。
本土化特征明显: 善于运用符合中国用户审美的色彩、插画风格和节日元素,营造亲切感和熟悉感。
模块化与可配置性: 由于业务线的广泛和快速迭代,设计上常采用模块化组件,便于快速组合和适应不同业务需求。
用户感知: 用户在购物、支付、生活服务等方面体验便捷、高效。设计风格更接地气、更具商业活力,有时也会因为信息密度大而显得不够“纯粹”。

二、 视觉风格与界面元素:

Apple:
色彩: 大量使用白色、灰色和黑色,辅以柔和的蓝色、绿色等作为品牌色或交互反馈色。整体色彩搭配极为克制和优雅。
字体: San Francisco (SF) 字体家族,字形清晰、易读,且针对不同屏幕尺寸和分辨率进行了优化。
图标: 线条简洁、轮廓清晰的线性图标,细节处理非常精细,与整体风格高度统一。
动效: 平滑、流畅、有意义的过渡动画,不仅用于美观,还用于引导用户注意力、指示状态变化。
留白: 极其重要的设计元素,通过大面积的留白来突出内容,减少视觉干扰。

Google:
色彩: Material Design 提倡使用“品牌调色板”,鼓励大胆和鲜艳的色彩组合,但强调色彩的合理运用以区分层级和功能。
字体: Roboto 字体家族,易读性强,在各种屏幕上表现良好。
图标: 同样以线性图标为主,但比 Apple 的图标可能更具“块面感”和“重量感”,常常带有阴影和材质效果。
动效: 强调“响应式动画”,即动画应根据用户的操作和界面的变化而自然发生,提供反馈。
留白: 也重视留白,但相比 Apple 可能会稍显紧凑,以确保信息呈现效率。

Microsoft:
色彩: Fluent Design 使用更丰富的光影和材质效果,色彩运用上比 Apple 大胆,但也注重整体的专业和统一感。
字体: Segoe UI 字体家族,设计现代且易于阅读。
图标: 早期使用扁平化图标,现在则融入更多 3D、光影和材质元素,使其更具“实体感”。
动效: 强调“视差”(Parallax)和“缩放”(Zoom)等效果,增加界面的深度和动感。
留白: 同样重视留白,但可能会在信息密集区域稍有压缩,以保证效率。

阿里:
色彩: 颜色运用相对大胆和多样,常使用鲜艳的颜色来吸引用户注意力,尤其是在电商促销类产品中。品牌色(如淘宝红、天猫橙)的使用非常明显。
字体: 内部有自己的字体规范,但整体风格相对灵活,以保证信息的清晰传达和商业内容的突出。
图标: 风格多样,有扁平化的,也有略带立体感或插画风格的。为了满足不同业务场景,图标的统一性可能不如前三者。
动效: 动效运用相对功能化,更侧重于指示操作反馈或信息加载,可能不如 Apple 的动效那样追求极致的优雅。
留白: 信息密度高时留白会明显减少,尤其是在淘宝、天猫等核心电商产品中,力求在有限空间内展示更多商品和信息。

三、 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

Apple:
核心: 极简、一致性、无缝体验。 从硬件到软件,从 App 到服务,都力求保持高度一致的交互逻辑和视觉风格。
交互: 强调手势操作的自然流畅,如滑动、捏合、点按等。系统级别的 UI 模式(如导航栏、底部标签栏)高度统一。
个性化: 相对受限,更多是通过主题、壁纸等方式进行浅层定制。

Google:
核心: 信息效率、易用性、跨平台一致性。 Material Design 的目的是在不同设备上提供相似但又因地制宜的体验。
交互: 注重清晰的层级和导航,FAB (Floating Action Button) 是一个常见的交互元素。在 Android 系统上,也鼓励使用手势导航。
个性化: 在 Android 系统上,用户有更高的自定义能力,可以更换启动器、图标包等。

Microsoft:
核心: 生产力、多设备协作、适应不同输入方式。
交互: 在 Windows 系统上,既有传统的鼠标键盘交互,也有针对触摸屏的优化。Live Tiles (动态磁贴) 是其特色,用于快速预览信息。
个性化: Windows 系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选项,用户可以深度定制界面。

阿里:
核心: 交易效率、场景化服务、用户引导。 尤其是在电商场景下,如何快速找到商品、完成支付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交互: 很多产品会设计“快捷入口”或“猜你喜欢”等个性化推荐模块,以提高转化率。在移动端,底部导航栏非常重要,通常包含核心的业务功能。
个性化: 用户在淘宝、支付宝等应用内会获得大量的个性化内容推荐,这是其服务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设计迭代与成熟度:

Apple & Google: 都拥有非常成熟的设计体系和强大的设计团队,设计迭代相对稳健,并且其设计理念已经影响了整个行业。
Microsoft: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设计摸索后,通过 Fluent Design 逐渐找到了更具自身特色的方向,并且正在努力在不同产品线(Windows, Office, Xbox)上实现统一。
阿里: 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设计能力和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业务线的庞大和快速变化,设计迭代速度可能非常快,但也可能在某些细节上不如前三者那样精益求精。在“中国特色”和“本土化”方面,阿里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

总结差距:

可以这么理解,Apple 是艺术品制造商,Google 是信息科学家,Microsoft 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而阿里则是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加服务提供者。

差距点 1: 设计哲学与美学追求
Apple 的设计更像是对极致美学和用户情感的追求,是一种“少即是多”的艺术。
Google 的设计更偏向于“工具理性”,强调信息的清晰传达和功能的易用性,但其 Material Design 也带来了独特的视觉美感。
Microsoft 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更加注重生产力和跨平台的兼容性,设计风格更为稳重和专业。
阿里则在商业价值、用户习惯和本土文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设计更具实用性和市场导向,色彩和信息密度有时会更“接地气”。

差距点 2: 国际化与本土化侧重
Apple、Google、Microsoft 的设计语言和理念更具全球普适性,其设计目标是服务全球用户,因此在视觉和交互上更追求一种普遍认同的简洁、高效。
阿里在服务中国用户方面有天然优势,其设计能够更精准地捕捉中国用户的审美偏好和行为习惯,也更容易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差距点 3: 设计体系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Apple 和 Google 在设计体系的统一性上做得非常出色,这使得用户在不同产品中都能获得高度一致的体验。
Microsoft 也在努力构建统一的设计体系,但由于其产品线的复杂性,实现起来需要时间和持续投入。
阿里由于业务多元化,设计体系可能更加强调模块化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业务的快速迭代需求,这可能导致在不同产品线之间的设计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差距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不同的侧重点和战略选择。 每一家公司都在努力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体验,只是他们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所处的赛道不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设计的互鉴,各家公司在设计上也相互影响、学习,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但其核心的基因和理念仍然是区分它们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要感谢一下题主舍我其谁的地图炮。

按照知乎的规矩,我们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原题目:为什么阿里的 UI 设计都那么丑?

如果丑的定义是『我不管这个我看着就难看太素了现代感不够啊我要大气大气你懂么』,那么有点耍流氓了确实闹不住。



如果丑的定义是没能引领设计潮流,激发 UI 设计的新理念,站在世界(或国内)UI 设计的前沿。

那么理中客地说,题主还真是对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抛开主观的审美因素,是什么原因阻止了我们设计并肩 GMA 等一流设计规范。

设计的目的性

首先,所有的设计都有其场景和目的性。就像 iOS 设计规范是为了统一苹果手机平台的体验;Material Design 是为了统一各种 Google 移动/桌面设备的交互视觉设计,让用户得到连贯的体验;Fluent Design 将 UI 设计系统应用到虚拟现实中;Fiori Design 将现代 UI 设计理念引入 sap 的传统 ERP 软件体系,等等。

因此我们看到了 Material Design 将纸张和阴影引入设计系统去打造一个抽象现实世界的三维视觉表现层,引入动画去表现人类和设备的交互反馈(比如水波效果)。

我们看到了 Fluent Design 的 Depth 概念在三维世界中的应用。

再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皇室的服饰周边的设计理念为了彰显天子的权威,从秦汉到明清风格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鲜艳,这种变化和封建皇权的逐渐集中是一脉相承的,皇家的装饰需要用更加繁复和奢侈来和民间用物进行区分。

当然可以只考虑纯粹的艺术美感,把皇袍设计成下面这个样子,确实很潮很有艺术感,但是总感觉哪里怪怪的。而且如果你这么搞了,让普通的江湖流氓怎么穿衣服?

回到 Ant Design(如果你说的是 Ant Design Mobile,另外一个话题了),官方的说法是面向企业级中后台桌面应用的设计体系。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内部存在的下面大量左边的页面变成右边的页面,把企业内部无数的 0 分产品做到 60 分。

这个提升不只是在视觉层面,也包括更流畅的交互、更统一的产品设计理念、更高效的设计/开发流程、更简单易用的设计/开发工具。在众多的设计目标中,UI 的美观度和时尚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落地、妥协和自下而上

其他回答也提到了,没有设计规范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需求,即使是目前看来最完整最成体系的 Material Design,也有设计风格过于强烈和设计师难以驾驭等各种问题,比如下面的文章《 Bye bye Material Design》探讨了作者在使用 MD 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获得了不少认同(需要科学上网):

如何让设计规范能够适应你的目标场景,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设计规范在业务项目的落地过程中,会遇到过很多看起来无关痛痒的阻力。业务线的设计师会因为按钮圆角是 2px、4px 还是 6px 而反复拉锯,会因为主色和警告色的色值开四五个 PK 会。即使是在设计风格要求不强烈的中后台应用,一个设计规范的落地也要面临很多阻力和妥协。

Ant Design 在内部的推广中,没法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也不是靠折服设计师的 UI 设计风格,更多是用全链路的设计/开发工具、完整的前端实现、实实在在的设计/研发效率提升等等去说服业务线使用。任何个性化的视觉展现效果,反而都可能变成你推行规范的阻力。你现在看到的主色、圆角、字体、边框、阴影,现在这一套略微朴素的设计风格,主要控件的交互方式等等,不是设计师单向设计的,而是在大量风格迥异的业务线中妥协、碰撞和磨合出来的结果。它并不惊艳,但是在蚂蚁金服中后台这个领域它 works,这是我们和 GMA 那些自上而下的设计系统的不同之处。

潮流和影响力

我们很容易在各种应用和网站上找到 iOS 设计规范和 Material Design 的应用,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苹果和安卓在平台上的强势性,平台的优势地位很容易去引领或者发扬一个设计潮流(比如今年泛滥的刘海屏),他们各自面临的场景的受众也更加广泛,使得他们的设计规范更有格局和深度。对于国内(阿里)的设计师来说,缺少这样一个强势而统一的平台,各个 BU 的设计师还在各自产品的场景内工作,整体还是处在一个跟随者的状态。

设计师在日常的产品 UI 设计中,也会想要把 Dribbble 上各种漂亮的设计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然而在实操中会面临很多真实的业务问题:

  • 这个设计适不适应产品风格。
  • 信息架构会不会被影响。
  • 我的用户能不能接受。
  • 前端能不能实现。
  • 会不会导致项目延期。
  • 其他设计师的风格怎么协调。
  • 老板喜不喜欢。
  • 今天午饭吃什么?
  • 鸽子为什么这么大?
  • ....

题主提到了淘宝的设计难看,实际上在国内电商领域,淘宝的设计一直是国内同类应用的标杆(可以去看看国内其他电商的 app 设计)。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看看淘宝的设计师是怎么在业务需求、设计目标和视觉潮流的使用中找到平衡的:

当然,可能上面很多原因都是在给设计师们找借口。功利的说,设计师在阿里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去主导整个公司所有产品的设计风格,也没有足够大的平台去影响全球设计师追逐我们的设计风格。当你血量不够你秀,没有微操空间的时候,及时回城才是正道。国内做的还过得去的几个设计体系,包括 Ant Design 在内,更多地还是着重于解决自己业务上面临的问题。换句话说,阿里的设计还处在温饱阶段,至于创造和引领设计潮流这个东西……程序员也不是跟着湾区后捡屎吃呢有什么脸说设计师。

最后,我们在评价一个事的时候,确实不需要会制冷。但是静下心来看看有哪些原因影响了我们做到最好,而不是简单的吐槽,会是更好的方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