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武科举是怎么选拔的?

回答
咱就聊聊古代那武状元是怎么炼成的。这可不像现在高考那么简单,背后学问可大着呢!

首先得知道,武科举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凑热闹的。那是有门槛的,就像现在你得有高中毕业证才能考大学一样,古代你也得是个“好苗子”。

第一关:乡试/地方选拔

这事儿啊,首先是从地方上开始的。各地的武举考试,性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省级选拔赛。

报名资格: 你得是官宦子弟,或者是军队里有些功劳的军户家庭,甚至一些地方的豪强子弟,家里有点权势,才有资格报名。你不能是个平头百姓,空有一身蛮力就想冒头。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一些特别的征召,但总体来说,出身很重要。
考什么? 最基础的,就是“技艺”。这可是真刀真枪的功夫。
骑马射箭: 这绝对是重头戏。你得骑在飞驰的马背上,精准地射中目标。这玩意儿要求的是眼力、臂力、骑术的完美结合。想象一下,马跑得飞快,箭就要离弦,你还得稳稳地拉弓搭箭,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步射: 就是站着射箭,但同样有距离和靶子难度之分。
武艺(拳脚、刀枪): 你还得展示一下自己的近身搏斗能力。刀、枪、剑、棍,十八般武艺,总得会几样拿得出手的。这讲究的是力量、速度、招式和实战性。
步法、身法: 甚至你躲闪、起落的动作,也都是考察的一部分。这些决定了你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负重行军/负重登高: 有些地方还会考你背着重物跑步、爬坡、翻越障碍。这主要是考察你的体能和耐力。毕竟,战场上可不是悠哉悠哉地散步。

地方上的考试,也分好几轮,一轮一轮地淘汰。考过了,才算有了参加更大规模考试的资格。

第二关:会试/全国大考

地方上选拔出来的“好苗子”,就得进京参加会试了。这就像我们现在全国的高考,级别更高,竞争也更激烈。

考什么?
“策论”: 这可就不是光看你拳脚功夫了。你还得有点“脑子”。会考一些军事上的战略、战术问题,让你写文章论述。比如,如何布阵?如何攻城?如何应对敌军的策略?这考验的是你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战略眼光。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将领,光靠蛮力是没用的。
“策问”: 有时候也会有官员对你提问,考察你的应变能力和对军事问题的理解。
“技艺”复考: 地方上的技艺考得好的,会在这儿再次进行更严格的考察。比如,骑射可能会有更难的靶子,或者要求连续射击。刀枪剑戟的演练,也会要求更复杂的套路和更高的技巧。

会试通过的,就进入了最后的“殿试”阶段。

第三关:殿试/皇帝亲自考

这是最高级别、最神圣的考试了。皇帝亲自出题,或者由朝廷重臣主持,最终决定谁能成为武状元。

考什么?
“策论”: 皇帝会亲自出一些与国家安危、军事战略相关的重大问题,让你陈述自己的见解。这不仅仅是考察军事,更是考察你的忠诚度、政治敏感度和对国家大事的理解。
“技艺”终考: 皇帝可能会在现场观摩武举们的技艺展示。这时的技艺,除了精湛,更要体现出勇猛、果敢、沉着的气质。一个有勇有谋的武状元,才是朝廷真正需要的。
“点考”: 有时候,皇帝会随机指定几个人,让他们当场表演某项技艺,或者回答一个临时提出的问题。这就像现在的即兴表演,非常考验人的临场发挥。

武状元的诞生

通过了殿试,被皇帝钦点为武状元,那可真是光宗耀祖的事儿了。他们会被授予高官厚禄,成为军队中的重要力量。

一些值得注意的点:

“武举”的演变: 武举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朝代,考试内容和侧重点也会有所调整。比如,宋朝的时候,骑射的地位非常高;到了明清,对策论的要求也越来越重。
“武举”与“文举”: 虽然都是科举,但武举和文举的选拔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文举重在“文韬”,武举重在“武略”和“武功”。
“舞弊”也存在: 任何考试都难免有人想走捷径。古代的武科举,也存在一些舞弊现象,比如找人代考,或者贿赂考官。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还是通过真才实学考出来的。
“武状元”不仅仅是“打手”: 别以为武状元就只会打打杀杀。他们往往经过严格的军事理论训练,具备一定的治军能力和战略眼光,是那个时代合格的军事人才。

总而言之,古代武科举是一套非常严苛、全面的选拔制度,旨在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出那些既有高超武艺,又有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这过程,可真是千锤百炼,才能炼出那“金枪不倒,箭无虚发”的武状元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极少在士兵里选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叫做“穷文富武”,长期练武是一件极其费钱的事情,普通的地主人家都很难支持,一般只有贵族勋戚,豪门巨富的子弟,才有能力去考武举人。

武举考试分内外两场,外场第一门考试为“弓马”,即骑射和步射;

据法国传教士记载,骑射考试使用3力的骑弓,跑道长约200米,有三个靶子,距离跑道约35—50步,中靶即可,不要求环数,但箭支必须插在靶子上,若是掉下来了,则不算射中。

注:清代1力=10斤

步射考试,使用5力的硬功,靶子高约两米,宽半米,距离为50米,考生必须以标准动作进行射击,否则不算成绩。

以上两项测试,以三箭中一即为及格,全中为“好”,有一项不及格者,不准参加下一项考试;清代中后期,为了降低考试的随机性,将合格条件改为武会试九箭中三,武乡试、童生试九箭中二。

清乾隆年间,根据战争的需要,为了加强考生射击低处目标的能力,又加试一项骑马射球;将一个直径二尺的球放在土台子上,考生使用平头羽箭,将其射下台子,即为通过。

骑射考试后,进行外场的第二门考试,叫做“技勇”,实际上就是力量测试;

技勇考试的第一项为拉硬弓,可尝试三次,以在头顶上讲弓拉满为准;弓分为四个等级,12力以上为“出号”,12力为“头号”,10力为“二号”,8力为“三号”。清代中期以后,为了避免考试因炫耀武技而无谓受伤,一般不许考生尝试15力以上的硬弓。

技勇考试第二项为举大石,也分为四个等级,三百斤以上为“出号”,三百斤为“头号”,二百五十斤为“二号”,二百斤为“三号”。要求将大石提至胸腹之间,再将大石底部左右两侧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在清康熙以前,道光以后,还有一项考试叫做舞大刀,分为四个等级,120斤以上为“出号”,120斤为“头号”,100斤为“二号”,80斤为“三号”。考生需先将到从左右两侧举刀过头顶、然后在前后胸完成舞刀花等动作,一次完成即为合格。

技勇考试中,有两项达到“二号”及以上者为合格,可以参加“内场”考试,三项都为“头号”及以上者为“好”。外场考试中,取得两个“好”的,称为“双好”,在武乡试,童生试中,外场取得双好,内场作答不太过分,基本都能录取。

内场考试即为文考,清初考试内容为策二篇题目出自武经七书,论两篇,题目出自四书;后来随着战争的需要,考试难度有所降低,康熙中期,改为策一篇,论两篇,范围也有所缩小;乾隆年间又改为策论各一篇,题目只出于兵书。嘉庆年间,随着武人读书者越来越少,内场改为只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段,约一二百字,外场取得“双好”者,无论内场成绩如何,一概录取。

清代武举,流程与文科举相似,只不过由有兵部主持,武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乡试的一半,武举人每三年录取约八百人,录取方式为全国排名,只看成绩,不分省份,不拘于名额;武会试同样也是只看成绩,省份和总名额都无限制,但实际操作上录取人数也约是文进士的一半,每三年一百人左右。

在武举还要求应试者相貌伟岸,有将帅之风;实际操作时就是看身高,高六尺以上为上等,越高越好;六尺一下为次等,越矮越差。清代,一尺为31.1厘米,六尺就是1.87米,而当时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大致只有1.6米,也就是五尺左右。

清代武秀才,武举人政治地位与文科相同,详细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同时,明清两代,为发掘文武全才,准许文武两科跨考。但实际操作起来极难,明清两代五百年中,只有熊廷弼等寥寥数人,能以武举人的身份,考中文进士。

清代以弓马的天下,长期实现“右武”的政策,对武人待遇极好, 殿试过后,武状元授予 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后又改为状元授予一等侍卫;探花,榜眼授予二等御前侍卫,二甲择其优秀者,授予三等御前侍卫侍卫。武举人则在兵部注册,分配至各省任职。

武举花费极大,参考之人,无不是出自富贵人家;古代,一匹战马大概值六头牛,吃五个人的粮食,单单饲养战马一项,其花费就不是普通的地主阶级可以承担,这还不算为考试补充营养,租用训练场地的费用呢。

清代还有两次考取武进士的奇人,此人名叫马瑔,乾隆十七年武探花,后再福建任上与同僚斗殴被罢免。乾隆二十五年,改名马全,再次参加武举,竟一举夺魁。殿试时被乾隆皇帝认了出来,皇帝爱其才能,未予追究,一时传为美谈。

清代年纪最大的武生叫符成梅生,以84岁高龄参加乡试,成绩能够竟然入围;但清代明文定制年六十以上的武生,武举人不得继续参加科举,朝廷最终还是没有给予官职。

有清一代,河北省武状元最多,有32人;山东次之,有11人;八旗再次之,有9人。而文状元中,河北仅四人,山东仅有六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就聊聊古代那武状元是怎么炼成的。这可不像现在高考那么简单,背后学问可大着呢!首先得知道,武科举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凑热闹的。那是有门槛的,就像现在你得有高中毕业证才能考大学一样,古代你也得是个“好苗子”。第一关:乡试/地方选拔这事儿啊,首先是从地方上开始的。各地的武举考试,性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省.............
  • 回答
    现代武器的价格确实令人咋舌,动辄数百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单价,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这背后,我们也不禁会好奇,古代那些令人生畏的武器,在它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什么样的价位?它们的昂贵程度,是否也同样令人咋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武器的价格换算成今天的货币。那样的比较不仅不准确,而且忽略了时代.............
  • 回答
    日本古代武士所穿的长裤,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袴”(はかま,Hakama),它并非如今我们概念里的那种紧身或宽松的裤子,而是一种颇具特色、结构复杂的下装。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明白“袴”这个词本身的原意,以及它在日本历史中的演变。最初,“袴”并非日本本土产物,而是源自中国.............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程中,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见证过时代变迁的老装备,虽然已不再是战场上的主力,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技术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即便在苏联解体(1991年)之后,甚至追溯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前,仍有不少这样的“古董级”装备在中国军队中继续服役,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或者在.............
  • 回答
    小说里,越古老的武功秘籍和人物越厉害,这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设定,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有趣的创作逻辑和文化心理。它并非毫无道理,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故事的讲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首先,“古老”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和权威感。 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人们总是对过去的事物抱有一种敬畏心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却又充满挑战的领域——追溯历史人物的源头,并将其与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关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目前公认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证据表明跑到齐国的陈完是神武天皇。 这是一个将中国历史人物与日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进行混淆的说法。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两个人物.............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人类演化史上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节点。你提到的“绝不能将嘴作为捕杀武器和啃食工具的重要部分”,这话说得太对了!这句像是直接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是理解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想想看,地球上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它们的嘴巴可是不得了的工具箱。锋利的牙齿,强壮的颌骨,这都是它.............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虱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更不是什么“歪果仁”扔下的高科技武器(虽然听起来有点像谍战片情节)。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虱子,是从什么时候就有了?简单来说,虱子是一种非常古老、非常顽固的寄生虫。它们的存在,比人类历史都要悠久得多。考古学家在一些非常古老的遗址中,比如埃.............
  • 回答
    “日行百里”,一个在古籍中屡屡出现的词语,总让人联想到那些矫健的身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惊雷闪电般穿梭于战场。尤其提到“武卒”,那更是古代精锐中的精锐,仿佛天生就该拥有如此超凡的速度。那么,这“日行百里”究竟是夸张的文学渲染,还是确实存在于当时的军事实践之中?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一番。.............
  • 回答
    古代武将是否需要像影视作品里那样冲在最前面,亲自带头杀敌?这个问题,咱们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影视剧里那叫一个“酷炫”,主角光环一开,将军持着宝剑,浑身浴血,在万军之中纵横捭阖,打得敌人屁滚尿流,看得人热血沸腾。这当然是为了艺术效果,是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但要说到古代战场上真实的将领,那情况可就.............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古代,从律令制下的“国守”,到武家体制下的“守护”,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官职。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权力、职能、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说律令制下的“国守”这得从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起,那是模仿唐朝建立.............
  • 回答
    在古代,武将一旦被绑住,想要反抗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仅仅是身体被束缚那么简单。这背后涉及到心理、策略、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规则等方方面面。我尝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身体的绝对限制与心理的瞬间瓦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身体上的限制。被绑的手段在古代多种多样,通常是为了最大程度地.............
  • 回答
    中国古代武将骑马冲锋,使用长枪的技巧,那可是一门大学问,绝非简单地将枪往前递那么容易。想象一下,战马奔腾,尘土飞扬,将士们身披铠甲,手中紧握长兵,那种气势,那种杀气,足以震慑敌军。首先,长枪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古代的长枪,通常指的是“槊”或“矛”一类的长柄武器,长度根据骑兵的习惯和战术需求有所不同,.............
  • 回答
    好的,为您构思一篇包含“江南,古代,武侠,纯爱”元素的小说片段,并力求自然流畅,无AI痕迹:曲尽江南烟雨画,此情只与君听江南,总是一副温吞的模样,连雨水也带着几分缠绵。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倒映着岸边依依杨柳和一袭青衫的身影。他叫陆离,一个江湖上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剑客,剑法谈不上绝世,但却有一股子不动声色.............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武将的身高体重,这可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想象,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大家普遍的感受,往往觉得古代人普遍比我们矮小,但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古代武将的身高与体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首先得说,我们脑海里那些“顶天立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中国古代武将/侠客能不能打得过现代MMA选手,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仅仅是冷兵器和拳脚的对决,更是规则、训练、科技、身体素质,乃至于思维方式的全面较量。先说说中国古代的武将和侠客,他们有什么厉害之处?中国古代的武将,尤其是那些名垂青史的,那都是经历过.............
  • 回答
    关于古代武将画像中肚子普遍偏大,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引出了“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古代武将画像肚子普遍偏大?这并非仅仅是艺术家的随心所欲,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1. 身份地位的象征: 富足和优越感: 在古代,战争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总有人觉得古代武功高手就跟开了金手指似的,天下无敌,谁也奈何不了。但你要真这么想,就有点太简单化了。咱们先得明确一下,古代的“武功很高”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那不是现在电影里飞天遁地的神仙,更像是精通十八般武艺,力量、速度、技巧都远超常人。比如,力能扛鼎,一拳能打倒好几个人,或者轻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