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埃及新出土 27 具千年古棺,2500 年前下葬色彩却依旧鲜艳是怎么做到的?具有怎样的研究价值?

回答
埃及最近发掘的这批27具千年古棺,其中2500年前的棺木色彩依然鲜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也蕴含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色彩鲜艳的秘密。在古代埃及,棺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遗体容器,更被视为逝者通往来世的居所,因此,制作工艺和所用材料都极为考究。

1. 精良的材料选择和预处理:
木材本身: 古埃及人很可能使用了不易腐烂且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木材,比如雪松(Cedar)或洋槐(Acacia)等。这些木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天然防腐性能。在制作前,木材会经过严格的干燥处理,去除水分,以防止开裂和变形。
石膏作为基底: 许多古埃及棺木的外层会涂抹一层精细打磨的石膏。石膏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平滑的表面,能为后续的绘画提供一个理想的载体,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木材。
粘合剂和稳定剂: 在颜料中加入特定的粘合剂,如动物胶(动物皮、骨骼熬制)或植物胶(如阿拉伯胶),是保持颜色附着力的关键。这些粘合剂能够将颜料颗粒牢固地固定在棺木表面。有时还会加入一些稳定剂,帮助颜料抵抗氧化和环境影响。

2. 独特的天然颜料和制备工艺:
矿物颜料的智慧运用: 古埃及人使用的颜料绝大多数来自天然矿物。例如:
红色和黄色: 主要来自氧化铁,如赭石(Ochre)。
蓝色和绿色: 埃及蓝(Egyptian Blue)是最具代表性的颜料之一。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硅酸铜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在稳定性、鲜艳度和耐久性上都表现出色,是古埃及人的骄傲。绿色则可能来自孔雀石(Malachite)。
黑色: 通常是炭黑(Carbon Black),由燃烧动植物材料得到。
白色: 主要使用白垩(Chalk)或石膏(Gypsum)。
颜料的精细研磨和混合: 这些矿物颜料在被用于绘画前,会经过极其精细的研磨,以获得细腻的粉末。然后,根据需要,与粘合剂和溶剂(如水或少量植物油)按特定比例混合,调配成适合绘画的浓稠度。这种精细的研磨和调配是色彩鲜艳且不易脱落的重要原因。

3. 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保护层:
薄涂多层法: 艺术家们很可能采用了薄涂多层的方法,一层层叠加颜料,而不是一次性厚涂。这样可以使色彩更具层次感,也更易于附着。
精细的线条和细节: 棺木上的图案和象形文字都非常精细,这需要画家拥有极高的技艺和耐心。精细的描绘也意味着颜料的分布更加均匀和稳定。
最终的保护层(可选): 有些高级棺木可能会在完成彩绘后,再涂抹一层透明的保护层,例如蜂蜡或某种植物树脂。这些天然的保护层可以进一步隔绝空气、湿气和灰尘,从而起到“封存”色彩的作用,使其历经千年依旧如新。

总的来说,这批古棺色彩鲜艳,是古埃及人在材料选择、颜料制备、绘画技艺和可能的后期保护等多个环节都达到了极高水平的体现,是智慧的结晶。

那么,这批古棺具有怎样的研究价值呢?那可就太丰富了,可以说是“打开历史的一扇窗户”。

1. 了解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
棺木上的图案和铭文: 棺木上绘制的图案和书写的象形文字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息。它们通常描绘的是死者在来世遇到的场景、神灵的形象、通往永生的咒语以及保护死者的符文。通过解读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埃及人如何看待死亡、来世、神祇以及他们认为的宇宙秩序。比如,棺木上出现的阿努比斯(死神)、奥西里斯(冥界之神)、伊西斯(魔法与母性之神)等形象,都在讲述着他们信仰的核心。
色彩的象征意义: 古埃及人对色彩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常代表生命和重生,蓝色代表天空和神圣,红色代表生命力,黑色代表重生和尼罗河的肥沃土地。研究这些色彩在棺木上的具体运用,能揭示更深层的象征含义。

2. 还原古埃及的社会生活和丧葬习俗:
社会地位的体现: 棺木的制作精美程度、使用的材料和颜料的稀有程度,往往也反映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通过对这27具棺木进行比对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不同阶层人物的丧葬习俗差异。
艺术风格和技术演变: 这批棺木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可以与同一时期甚至不同时期的其他墓葬进行比较,从而梳理出古埃及艺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脉络,了解其不同王朝或时期的风格特点。例如,是否体现了某个特定时期的艺术潮流,或是某些技术创新。

3. 古埃及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宝贵样本:
天然颜料的成分分析: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如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SEMEDX)等,可以精确分析棺木上颜料的化学成分、颗粒大小和结构。这将为我们揭示古埃及人如何从自然界提取、提纯和制备这些颜料提供直接证据。特别是“埃及蓝”这种人工合成颜料的发现,更是古埃及人在化学领域的重大贡献。
木材和粘合剂的研究: 对木材种类、干燥方式,以及所用粘合剂成分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埃及人是如何处理有机材料以达到长久保存的。这些研究成果甚至可以为现代的文物保护和材料科学提供启示。

4. 提供新的历史信息和人物线索:
铭文和身份确认: 如果棺木上的铭文清晰可辨,可能包含墓主人的姓名、头衔、家族信息甚至生平片段。这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更直接的人物信息,可能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或者对已知历史人物提供新的视角。
文化交流的见证: 有时候,棺木上的某些装饰风格或材料可能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通过细致的研究,可以发现古埃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证据。

总而言之,这批千年古棺之所以色彩依旧鲜艳,是古埃及人智慧和工艺的集中体现。它们的研究价值巨大,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埃及的宗教、社会、艺术和科技,更能为我们揭示古代人类如何与自然互动、如何追求永生等根本性问题提供宝贵线索。每一处色彩斑斓的图案,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木棺上的彩绘为何保存得如此之好我并不十分清楚(推测跟干燥环境有关),但可以提供一个跟兵马俑有关的例子,供大家思考。

众所周知,秦兵马俑本来也是彩色的,但发掘之后彩绘迅速脱落,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根据相关研究,秦兵马俑表面的彩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生漆、矿物颜料和胶料。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兵马俑彩绘脱落的主要原因是(1)生漆脱落(王明达)(2)胶料脱落(杨璐)。

生漆脱落

由于秦代工匠在为兵马俑绘彩时要先在上面上一层生漆,这层生漆时间一长,就容易变干,最终导致大漆层变形卷曲,使得附着在其上的彩绘脱落。

胶料脱落

彩绘层胶料在两千多年的埋藏过程中流失、降解严重,残留量极少,无法有效粘合彩绘层与大漆层,导致彩绘脱落。

知道了以上两种原因,就可以制造相应的加固剂,在考古发掘时就地保护文物,阻止彩绘脱落,猜测这次埃及考古学家可能采取了相关措施。

user avatar

我建议看到这种新闻不要大惊小怪,埃及还没挖出来的多了去了。

别说下葬的颜色鲜艳,西卢克索贵族墓和偏远片区遗址进去基本都是保存完好的,毕竟气候干燥,去的人几乎没有。

但是国王谷那种一天都是游客爆满,abcd轮流摸摸的真不太行。

看到这种新闻我只会感觉,埃及人又缺钱了吧,还是早前的文物遗迹霍霍差不多不太够用了。。。。

埃及坟地太多了,就像一堆彩蛋,需要的时候随手开几个,差不多这种心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