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农民有什么娱乐活动?

回答
古代农人的生活,虽然劳作艰辛,但并非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在那些简朴的日子里,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天地,用各种方式来调剂身心,驱散疲惫,寻找生活的乐趣。

节庆时日,是农人最盼望的时光。

年节庆典: 最盛大的莫过于过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这顿饭往往格外丰盛,寓意着辞旧迎新,也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鞭炮声震天动地,虽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轻易买得起,但能听到邻里的鞭炮声,也足够热闹。初一到十五,村里村外张灯结彩,各种社火表演更是热闹非凡。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这些活动往往是农闲时节大家齐心协力排练出来的,表演者们把平日的辛苦和喜悦都倾注其中,台下观看的村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叫好声此起彼伏。还有猜灯谜,也是老少皆宜的乐趣,既能考验智慧,又能带来些小小的奖励,增添喜庆。

农事节庆: 除了过年,还有一些与农事紧密相关的节庆。比如“社日”,这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里会举行祭祀仪式,大家会带上自己最好的食物去祭拜,之后还会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唱歌,这是对辛勤耕耘的回报,也是对自然的敬畏。还有端午节的赛龙舟,虽然赛龙舟更多是在水乡,但岸边的观众一样热情高涨,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重阳节登高望远,也承载着对长辈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农闲之余,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说书唱戏,听个新鲜: 如果村子里有戏班经过,那绝对是件大事。大家会早早地搬出板凳,占个好位置,听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着古老的故事,有忠奸善恶,有儿女情长。虽然很多农人识字不多,但他们却能从唱腔、扮相和简单的剧情中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如果没有戏班,村里的说书先生也是大家追捧的对象。他们口若悬河,将三国、水浒、西游记等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让大家在听故事中忘却劳累,也增长了见闻。

闲谈趣事,拉近邻里: 农闲时,村民们常常聚在村头巷尾,或者某户人家的大树下,一边纳凉,一边闲聊。聊的无非是家常,今天收成如何,隔壁家的小孩又淘气了,或是对时事的议论。这种闲谈,虽然内容琐碎,却能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喜怒哀乐。有时候,也会讲一些关于神怪鬼狐的故事,或者过去的趣闻,既是消遣,也是一种口头文化的传承。

棋牌游戏,以智取乐: 像象棋、围棋这样的棋类游戏,在农人中也颇受欢迎。虽然玩得起的人不多,但围观的人却不少。大家会聚精会神地看着棋盘上的“厮杀”,时不时地为一方出谋划策,或者点评几句。还有一些简单的纸牌游戏,如“斗地主”的前身,虽然规则不尽相同,但其中的乐趣却是一样的。

劳作中的歌谣,哼唱出生活: 在田间劳作时,虽然忙碌,但农人们也会哼唱一些劳动歌谣。这些歌谣,有的节奏欢快,配合着锄地的节奏;有的悠扬婉转,抒发着对丰收的渴望,或是对爱情的思念。歌声在田野间回荡,不仅能缓解疲劳,更能增添一份诗意。

手工技艺,巧手生花: 很多农人都有一些手工的特长。比如编织草鞋、斗笠,或者制作一些简单的农具、玩具。这些不仅是为了生活所需,也是一种放松和展示技艺的方式。有时候,孩子们会围着做玩具的大人,看着那些小木马、竹蜻蜓从手中诞生,眼中充满期待。

节日里的孩童乐: 孩童的娱乐则更为简单纯粹。放风筝是春天里最美的画面,各色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飞舞,孩子们追逐着,笑声也跟着风筝飞上了天。玩泥巴、捉迷藏、打陀螺、跳房子,这些游戏不需要任何道具,却能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总而言之,古代农人的娱乐活动,虽然不像现代社会那样丰富多彩,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它们融入在节庆之中,也穿插在日常的劳作间隙,以最朴素的方式,为那些辛勤耕耘在土地上的人们,带去慰藉和快乐。这些活动,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他们坚韧生命力的最好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挖各种吃的,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吃。

冬天尽量不动,减伤热量消耗,拉屎就在屋里,让狗吃。

古代几乎没有一个农民家里不打老婆孩子,家暴是必然活动。用暴力控制人来忍受痛苦,发泄痛苦。当然,不能打伤和经常打,容易让自己和家人精神身体崩盘。

学会磕头,和低头躲避目光,这是生存必然法则。

无视和习惯疾病痛苦,比如佝偻病,肠胃病,继续下地耕种,抓虫,拔草。

习惯与牲畜共存,共屋。要经常光着膀子,减少布料消耗。

屎是必需品,学会搓揉和搅拌,用于洒肥,粉墙和屋顶。尿也是很好的去污剂,肥料,记得储存和发酵。

习惯与寄生虫为伍,你一生几乎每分每秒都必须与虱子共存,体内寄生虫那更是人人必备,并且一辈子也是解决不了。

一定要习惯饥饿,古代农民最多七分饱,三成靠粮食,四成靠你的想方设法提取比如煮烂,发酵等方式来让不能吃的东西里的淀粉和油脂被你吸收。

敢于让自己累到死,来让自己孙子辈获得更多热量活下去,不要相信孝道,那是上层的东西,你没有这么多条件,学不起。

当闯王之类的来的时候,记得举起屠刀,杀掉那些抢劫你五成以上粮食的地主和文豪,这样可以让你的儿子辈获得一个生存条件稍微好点的新生社会,毕竟地主文豪减少了,经历血腥他们也不敢抢劫那么多了。

—————————————————

不知道为啥就两千赞了。。。说古代不好,其实有点偏颇,毕竟我们祖先是古代人,不好说他们,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习惯了而已。

可能还有一个残酷真相,那就是我们基本上都是大族,豪族和皇族后裔。古代农民绝种,是常见现象,我们没有继承江山,是因为即使是豪族,大族,皇族,扩张太快太多,后代也成了贱民。

—————————

原始人平均寿命只有可怜的一十四,是的,你没看错,不要提什么采集狩猎时代,更惨。古代包括原始社会,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值得荣誉的地方,唯一值得感到骄傲的,是人类艰苦的发展到现代文明。

农村怎么样,乐意明确的说,没有几家可以靠种田养活自己,都需要打工才能维持开支,所谓农村养活多少人,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你让农民工不打工试试。

——————

赞多的我头皮发麻。。。古代也有好的地方,科举没有之前,家族会选几个孩子培养,让他们去给大族老爷当家丁,管家,帮工之类的,学习武力或者文化管理。科举之后,会挑几个孩子,重点培养,争取让他们考取功名,全族供养,获得成就后,这些孩子也得回馈家族,古代驱逐出族比离婚更加恐怖。

家庭结婚,丧礼,新房,家族也会全族筹款,给予帮助,传到现在,就是给礼金,本质上是家族之间互助,这种互助开支是很大的,当然帮助也很大。

祠堂和地主过年,需要帮工,很多人就会在冬天给地主过年打点短工,混个肚子和一些钱财。地主们也会给点肉白面钱,这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稳定,毕竟地主没有三头六臂,打不过这么多泥腿子,需要施恩。

————————————————————

狗子在古代普通家庭,不是人类的朋友,而是人类的捕鼠器和肉食,狗肉一直是平民最重要肉类来源。

————————

搅拌后的牛屎,有纤维,比较凝固,古代绝大部分房顶,都是要糊牛屎的,瓦片普通人家是没有的,而稻草又轻,容易被刮走和下雨容易吸水,所以需要用牛屎压着,泥不行,容易被雨水冲走。墙壁也是糊屎,晾晒干燥给房顶备用,当燃料。人屎我确实说错了,人饮食是煮熟后消化吸收,所以有机最低,是最佳肥料,不需要放在田里很久就能无机化被植物吸收,用手搅拌,是洒肥的时候,需要先在屎里加泥巴,混合晒干打碎,然后一桶桶用手抓着捏碎洒在田里,这样施肥效果才好。

—————————

我们可以做个模拟,以北方一个中等富农为蓝本,以明朝初期休养生息为时期。一个家庭,有人口七到八口,自耕地十亩肥差地,十亩租耕地,二十亩耕地,菜地半亩。北方平均亩产,只算小麦,是平均一百斤,其他种植物虽然产量可能高,但是热量而言,比不上小麦,算高点,一百五十斤,租地要交地租五成左右。这么算下来,一年能有二千五百斤。再算纳税,三十税一的国税,十五比一的地税,地税指的是地方财政开支,总共还剩,二千二百斤。需要买盐,一户一年大概一两多的开支,相当于二三百斤的开支,还剩两千斤,再买,醋,酱油,茶,红枣之类的必备营养品和节庆食品,还剩一千七百。锄头,犁,铁锅,碗,家具打造和修补工具,还有其他生活必须要并且琐碎物品,虽然不是年年买,但是平均下来,也需要去掉二百来斤。还剩一千五百斤,服劳役,苦役,比如跳堤修路,需要自备粮食或者提前交给官员,再去每天领吃的,每年需要一个月剧烈劳动,这种开支大概也要三百斤左右的粮食。家里需要养鸡,猪,狗,鸭牛之类的,他们虽然不吃粮食,但是必须要稍微吃点,尤其长膘,劳作的时候,去掉一百斤。就剩一千多斤。脱粒磨面后,一千斤面粉顶天,七到八口人,一人一百斤多点。平均一天四两不到。这还是没有大事。这也是盛世富农,百分之八十农民羡慕的好日子,短暂的只有几代,也不是农民都是富农。

————————

中国古代农民与全世界农民有何区别,主要看生产力,种植方面,我们同样是恶性耕种,产量并不存在更本差异,种植方式并不存在更加有效的方式,只有古代农业纺织行业才过的好,种植纺织农民过的比粮食农民好,其他的不会有什么区别,毕竟生产力决定生活状态。

user avatar

有首很古老的诗,叫击壤歌

作者不知道是谁,唱歌的人叫壤父

歌是这么唱的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诗背后有个故事,讲的就是古代农民的娱乐活动。

话说,尧帝为了体察民情,带着一大帮官员出去调研。来到一广场,

广场里50多个老人在跳广场舞(划掉),在击壤。

击壤是个啥嘞?

可以看成古代版,原始版的投篮,扔飞镖,套圈,玩溜溜球,打台球。。。等等

他是两个木头块——壤——,一个插在土里,另一个拿在手上

人走到离插在土里那个壤大概三四十步开外,用拿在手里这块壤去打插在土里那个

打中算赢。

就这么个游戏,真的是后世无数运动游戏的原始版。

五十多个老头老太太,不跳广场舞在一块玩这个,

可见这就是尧帝时代最终主流的娱乐活动。


娱乐活动介绍完了,咱们接着讲故事。

刚说到尧帝带着一帮官员来到这个广场了,

就在这围观老头老太太击壤。

这一围观不要紧

有个随从官员觉得表功的机会来了

他也不去采访采访老头老太太问问他们“你幸福吗?”

直接自己赞叹起来了

“大哉。帝之德也。”

“多么伟大啊,老人玩的这么开心,都是我们的君主帝尧治国有方的表现哇!”


这一赞,击壤的老头老太太们不乐意了

你谁啊,CCTV吗,就代表我们幸福起来了

有个叫壤父的老爷子性子特别直

这会刚好轮到他击壌

他一边击,一边就唱起来了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老子太阳升起的时候,就起来干活。

太阳落下的时候,就回家睡觉。

用我的双手,凿井而饮

挥舞农具,靠种田养活自己。

帝尧算什么,他的治理跟我有毛线的关系?


当然帝尧最后也没怎么壤父。

壤父自己发明的歌也代代流传了下来。

并且被一代代的诗人引用

然后到了近现代,又成了无政府主义哲学的旗帜性宣言。

壤父玩的运动,也演变成了现代世界丰富多彩的各项体育运动。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4000多年前小广场上农民的一场娱乐活动。


另外我再补充个国外农民的娱乐活动

知乎有很多人一讲现代娱乐主义怎样怎样的观点,就自己编一段评论娱乐的话,装13说是出自《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这本书当然没有那么肤浅,但他确实讲了很多令人惊奇的娱乐活动,比如19世纪的美国农民,他们的娱乐活动是什么呢?

你肯定猜不到

他们去听演讲。

就像现在大学里的学生去听各种讲座一样

对今天的很多的大学生来说这都是负担

但对1835年的美国农民来说,这是一项日常的娱乐活动。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

”同时,他们还为另一个现象所叹服,那就是演讲厅的普及。。。1835 年前,在美国的 15 个州中有 3000多个演讲厅,但大多数都在阿勒格尼山东部。到了1840 年,一些边远地区,如衣阿华州和明尼苏达州,也出现了演讲厅。

英国人阿尔弗雷德·巴恩在进行了一次长时间考察之后,于 1835 年写了一份报告。“ 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演讲厅,” 他说,“ 在辛苦劳作了一天之后,年轻的工人、疲劳的工匠、倦怠的女工都不约而同地涌进拥挤的演讲厅。” 巴恩的同乡约翰森在史密森学会听过讲座,他“发现演讲厅里通常有 1200 到1500 人”。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爱默生等都是演讲厅的常客。马克吐温还提到过演讲厅演讲的报酬,乡镇演讲250美元,城市400。


听演讲这项娱乐活动,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听政治辩论。

1858年8月21日开始的林肯和对手道格拉斯之间七场著名辩论就是在集市上举行的。乡村和城市来赶集的居民都会去听。

更早之前林肯在1854年有场长达7小时的辩论。这些古代农民观众就跟着听了7个小时,据说到下午5点的时候,林肯还建议大家回家先吃个饭。吃完饭之后,大家又来听了4个小时。

当时的情景据说是这样的:

“在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过程中,常常有人大叫着来鼓励其中一方(“告诉他,亚伯!”)或表示蔑视(“有本事你就快回答”)。如果听到什么精彩之处,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鼓掌。在奥托瓦的第一次辩论中,道格拉斯以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引来的掌声经久不息。”


而且农民听演讲并不仅仅只有林肯辩论这一个孤立事件,据尼尔·波兹曼描述:

““树墩”演讲者在当时非常盛行,特别是在西部各州。在伐木之后的树墩边或任何一块空地上,只要有演讲者,他的周围就会聚集起一群人听他说上两三个小时。”

同时

“并不是所有的演讲者都是男人,在斯普林菲尔德持续了几天的一次集市上,“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女人在院子里作关于‘妇女在当今进步运动中的影响’的演讲”。


所以你看这就是古代农民的娱乐方式。从远古到近代,从国内到国外。普通劳动者身上洋溢着社会活力的光。并不是很多高赞答案说的那样,古代农民的娱乐就是吃饱了没事干,晒着太阳,东家长西家短的传播谣言和非议。

他们虽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NBA、没有欧洲杯,但是一样可以活的有声有色,有力量,有智慧。并把这种力量与智慧一代代传给了我们现代人,从而衍生出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user avatar

冬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是新疆各地地方伯克们主要任务之一,为了保证冬天的治安,伯克们挖空心思变着花样搞群体娱乐活动。

新疆的冬天比较长,而且冬季基本没有劳动,空闲时间十分充足。年长的百姓可能会弄点类似地毯、刀具、农具和家具之类的手工业品补贴家用。而那些精力旺盛无处安放的年轻人就闲了,不给他们找点事儿干,他们整天打架斗殴偷鸡摸狗闹翻天。

所以,伯克们和巴依老爷们出钱出物带头轮着办各种麦西来普(晚会),全民参与表演,费用由举办人出。伯克们举办马赛、摔跤、叼羊等体育运动,准备各种实物奖品鼓励参与者。巴依老爷们出钱组织艺人们整天表演木卡姆。定期组织年轻人组团去打猎好几天,猎物由全社区均分,表现好的由伯克和巴依老爷们给奖赏。

这样年轻人都有事干了,没人闹事伯克们清净。也没有人去翻巴依家的羊圈和存放水果粮食的仓库,巴依老爷们安心。

由于宗教禁止未婚男女的直接交流和见面,这种群体活动变成年轻男女们私会相好和相亲择偶的机会,父母也会在这种活动中给子女选择伴侣。

user avatar

1.吃肉与饮酒。古代农民一年到头连粗粮都吃不饱,到过年时喝酒吃肉带给他们的快乐是你无法想象的,属于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2.搞皇瑟。世界各地的山歌、民歌,没有不黄的,不黄的根本没人听。在这一点上,松嫩平原、红河谷地与不列颠岛都自发形成了高度一致。

想想到今日人类也没有什么进步

user avatar

古代农民的娱乐活动肯定要分阶级地位、收入水平、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

古代只要收入没有完全脱离土地,仍然居住在乡村,没有参加科举获得功名,社会身份就是一个农民。

农民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王朝时期是很高的:士农工商。

士的最低一级是秀才,可以到县衙领津贴,可以参加县一级担任文书之类的工作。有了“士”的身份就不是农民了,“士”不参与生产劳动,要穿长衫。也可以教书。

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相对来说娱乐活动就很多,主要是脱离了生产劳动。

琴棋书画,斗狗打鸟,调戏妇女等等。

富农、中农和地主不同的是自己有田产,但是收入有限,需要自己参加劳动,娱乐活动就有限了。要以生产劳动为主。

他们的娱乐主要集中在年节。所谓的赶集、看戏、琴棋书画、参加宗教活动,宗族内组织的活动等等。

贫农土地有限,需要租佃一部分地主的土地,生活负担大,年节也不能完全放松劳动,也就是喝点酒,打个牌什么的。

贫雇农完全没有土地,是佃户、长工、短工,所有的时间要全部用于生产劳动,随时服从雇主的安排,有时候喝酒喝多一点都会破产。

奴隶也就是家奴、童养媳以及市场上买来的丫头、童工等,人身自由都没有,娱乐为零。如果被主人发现偷偷耍钱喝酒,要被重罚。

古代各个年龄层和文化程度不同的娱乐方式有所不同,很多答主都说到了,就不必细说。

古代农村妇女的主要娱乐就是边劳动边聊天,聊天是最好的娱乐。

主要是古代农村妇女没有接受过教育,妇女之间的语言交流是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

比如说妇女一起结伴洗衣、编织、上山打柴,在庭院里缝补纳鞋等,手里活计不停,嘴里言语不停。

像小说《金瓶梅》里面描写的,那不是农民的生活。这些人已经脱离了土地,西门庆主要收入是商业收入,这些人居住在城市,像他们那样经常聚众饮酒逛窑子,这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古代农村的小孩,哪怕是上私塾读书,空闲时间也出去捡拾柴火和收集粪便。娱乐时间极其有限。

问题的关键是古代生产劳动效率低下,土地收入不好。农业生产获取的粮食和农副产品除了温饱以外,还要交换工业品。比如农具、盐、纺织品等等。而工业品因为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主要是小作坊式生产,同样受生产效率低下的影响,工业品价格高昂,这就使得农村的生活雪上加霜,必须要更加努力劳动,以避免破产。

如果是灾年,土地无收,家无余粮,那么农民就只有加入白莲教、袍哥帮吃大户,抢粮食。如果当地地主武装强悍,迫于无奈只有去当流民,找一找李自成。

所以说娱乐活动在古代对于农民来说是个害人的玩意,就算是偶尔娱乐一下,只要不是年节,被人看见就会被称为“懒汉”被人鄙视。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哪怕是我们经常在书上看见的盛世,依然有吃不起饭活不下去的农民。

只有在大工业化时代来临,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让更多的人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娱乐活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今天我们在网上争论这样的话题,是因为我们身后的忠骨高耸入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农人的生活,虽然劳作艰辛,但并非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在那些简朴的日子里,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天地,用各种方式来调剂身心,驱散疲惫,寻找生活的乐趣。节庆时日,是农人最盼望的时光。 年节庆典: 最盛大的莫过于过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这顿饭往往格外丰盛,寓意着辞旧迎新,也寄托着对.............
  • 回答
    古代农民的衣服,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牵扯到我们常说的“汉服”。要说古代农民穿的衣服是不是“汉服”,这事儿得分两头说,而且要看你对“汉服”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农民穿的衣服,很多时候可以算作是“汉服”的范畴,但绝对不是你现在在“汉服圈”看到的那些款式。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算。“汉服”这个词,其实挺现.............
  • 回答
    古代的农民,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艰难。从日出到日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拼命地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多多益善”。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本能交织而成的。首.............
  • 回答
    在那些被黄沙、尘土和无数汗水浸透的年代,农人,这片土地最直接的哺育者,却往往是最先倒下的。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古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自然挑战的多重困境。让我们一层层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为何丰收的希望总是在农民最先枯萎。1. 脆弱的生存基石:土地的恩赐与诅咒首先,古代农民的生计完全系于土地,而这.............
  • 回答
    古代农民在遭遇旱灾或蝗灾时,之所以会“动辄全省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即使南方收成尚可,原因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绝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没有存粮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当时的灾害应对机制。一、 古代农业的根本脆弱性:对自然的绝对依赖1. 单一作.............
  • 回答
    古代农民贫穷却生养众多子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背后交织着生存策略、社会观念、经济现实、医疗条件以及宗教信仰等复杂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生存与劳动力需求: 农业社会的根本驱动力: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而人力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耕种、收割、灌溉、.............
  • 回答
    洪秀全砸孔庙,还能聚拢千万农民军,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确实能让人琢磨。它并不直接说明古代贫苦农民“没把孔子儒家太当回事”,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情况,以及农民起义的动因并非全然是对儒家文化的否定。咱们得把洪秀全砸孔庙这件事放进历史的大背景里来看。首先,洪秀全的“砸孔庙”行动,绝.............
  • 回答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根基,让农民安居乐业。然而,事实却是,即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农”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要理解“重农抑商”背后的真实意图。它并非出于对农民深.............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很常见!古代饥荒爆发,天灾是重要原因,但农民造反却指向皇帝,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皇帝招谁惹谁了”就能解释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天灾的背后,是人祸的放大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天灾是饥荒的直接诱因,但它往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根本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土地上,突然有人喊出“共和万岁!” 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交接,而是要撼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巨震,其后果,怕是要比一场起义还要复杂和混乱。首先,理念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天子”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
  • 回答
    古代地主的农业剩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是支撑着他们整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运转的重要经济基础。这些剩余,可不是像我们现在堆在仓库里等着贬值的东西,而是被地主们以各种方式“消化”掉,并且这些消化方式,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说:一、维持自身奢华生.............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
  • 回答
    让古代贵族体验996码农的现代生活?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矛盾的设想。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或者说,他们愿意的程度会非常非常有限,而且需要经过极其漫长的适应过程,甚至可能直接崩溃。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原因:1. 基本生活模式的颠覆: “996”的核心:长时间、高强度、重复性工作。 古代贵族的生活与之截然.............
  • 回答
    中国古代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标准。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功能、经济形态、人口密度、行政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综合判断。虽然没有明确的“划分依据”条文,但通过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内在逻辑。一、核心的分辨依据:社会功能与经济形.............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古代农村女子是否种地?“男耕女织”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会好奇,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性别平等早已深入人心,女性也早已不是只能在家织布的形象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空拉回到古代,仔细梳理一下。古代农村女子,她们种地吗?答案是:种,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劳动力。“男耕女织”这个说法,听起.............
  • 回答
    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事儿。想象一下,一个顶着现代知识脑袋的人,拎着一堆现代“黑科技”的种子,突然出现在一片被锄头和牛犁统治的土地上,那场面,绝对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粮食产量。这绝不是小打小闹的增产,而是指数级的飞跃。 种子改良: 那些现代的杂交水稻、高产小麦、抗病玉.............
  • 回答
    古代刑罚为何普遍比现代严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价值观不同”的笼统说法背后,隐藏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乃至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深刻缘由。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有些片面,但农业社会作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石,其特质确实深刻影响了刑罚的走向。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问题。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