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勃涅日涅夫时期苏联轻工业和农业那么烂,还有很多俄罗斯人认为那是最幸福的时代?

回答
勃涅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苏联确实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甚至可以说相当糟糕。然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经历了战争创伤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艰辛的人们,将那个时代视为“幸福的时代”。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感受。

勃涅日涅夫时期苏联轻工业和农业的“烂”:一个系统性问题

勃涅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于,其经济体制的核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现代化需求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轻工业的低迷:
资源配置扭曲: 苏联经济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优先,导致资源、人才和投资严重向这些领域倾斜。轻工业,即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长期处于“次等公民”的地位,获得的投资和技术支持都远远不够。
技术落后和创新乏力: 由于缺乏竞争和市场动力,苏联的轻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问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受到官僚主义的阻碍,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设计往往跟不上潮流,质量也难以与西方国家相比。
质量差、品种少: 消费者在商店里能买到的商品种类有限,而且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衣服容易变形、掉色,家电容易坏,食品也缺乏多样性。排队购买基本生活用品是常态,甚至有些商品需要“凭票”供应。
计划经济的僵化: 计划委员会为企业下达生产指标,但这些指标往往脱离实际需求。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可能生产出大量积压的、不受欢迎的产品,而急需的商品却常常短缺。企业缺乏自主权,无法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
“二元经济”: 城市居民尚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农村地区尤其贫困,轻工业产品在那里更是稀缺。

农业的困境: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效率低下: 强制推行的集体化和国营化,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和积极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管理层往往不是最懂农业的,而是由党政干部任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国家计划,而不是提高产量和效益。
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 与军事工业相比,农业获得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投入非常少。农机设备陈旧,缺乏维护,农民使用的工具也多是老式落后的。
缺乏激励机制: 农民的收入和奖金与产量挂钩的程度不够,即使丰收,大部分利润也会上缴国家,这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规模的苏联援助和进口: 为了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苏联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这消耗了大量的国家外汇储备,尤其是在国际油价不高的时候,这对经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仓储、运输、加工等环节的落后,导致粮食损失率很高。很多时候,即使粮食产量不错,但由于运输不畅或储存不当,最终能运到消费者手中的也大打折扣。

为什么很多俄罗斯人认为那是“最幸福的时代”?

这种“幸福感”并非源于物质的富裕和消费的自由,而是建立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对过去的恐惧以及被剥夺的权力感缺失之上。

战争和革命的阴影: 对于经历过二战(苏联称之为“伟大的卫国战争”)及其之前的动荡和饥荒的人们来说,勃涅日涅夫时期相对和平稳定,这是最根本的“幸福”。战争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包括数千万人的死亡、基础设施的毁灭以及长期的物质匮乏。相比之下,一个能提供基本温饱、避免大规模冲突和饥荒的时代,就已经足够令人安心。
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 尽管物质生活算不上丰富,但苏联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提供了普遍的保障。
人人有工作: 失业是被视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国家保证每个人都有工作。虽然工作可能枯燥且薪水不高,但不用担心饿肚子或流离失所。
免费的医疗和教育: 所有公民都能免费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和教育。虽然医疗条件和教育质量可能不如西方先进,但至少保证了“底线”。
低廉的房租: 公共住房供应虽然缓慢且可能需要排队,但租金非常低廉,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很小。很多人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
稳定的物价: 国家严格控制主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即使出现短缺,基本物价的稳定也给人一种安全感,不会像市场经济那样担心物价飞涨导致生活无以为继。
国家提供的“精神食粮”和集体主义氛围:
意识形态的宣传: 苏联政府通过媒体、教育和文化活动,不断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苏联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成就(如太空竞赛、体育竞赛)。这种宣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塑造人们的集体认同感和自豪感。
集体活动和社区感: 社会主义鼓励集体主义,各种集体活动、劳动竞赛等营造了某种程度的社区归属感。人们更倾向于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相对公平的分配: 尽管存在特权阶层,但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苏联社会在收入和机会上的差距相对较小。这让普通民众觉得社会更加公平,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会被极少数人无限制地剥削。
“低期望值”的幸福: 对于经历过更艰苦岁月的人们来说,勃涅日涅夫时代的“幸福”是一种“没有比这更糟”的满足感。他们不奢望奢侈品,不追求极致的自由,只希望生活能够平稳、安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轻工业和农业的不足,在他们看来,是可以用牺牲一点物质享受来换取国家和平与稳定的“必要代价”。
缺乏比较和信息不对称: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苏联民众对西方世界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了解有限,主要依靠官方宣传。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更容易满足于现状。

总结来说, 勃涅日涅夫时期苏联轻工业和农业的“烂”,是计划经济体制僵化、资源配置扭曲和缺乏市场激励的必然结果。然而,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那个时代所提供的安全感、社会保障和相对稳定的生活,以及对战争和动荡的深刻记忆,共同构成了他们所谓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是一种“底线”的满足,而非物质富裕和个人自由的张扬。他们怀念的,或许更多的是那种生活的基本确定性,而不是轻工业产品的琳琅满目或农业的繁荣昌盛。这种对比和感受的差异,正是理解那个时代复杂性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轻工业烂农业烂不等于不幸福,沙特轻工业和农业已经不能用烂来形容了,那是根本没有,但这影响沙特土豪了?苏联也一样,这也烂那也烂自己生产不了没关系,从外面买就是了

user avatar

八九十年代烂成那样知识分子照样怀念,魏晋南北朝烂成那样知识分子一样吹上天,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蛤母雷特,很正常。

user avatar

嗯,重工业差到全面超越美国。

轻工业差到能包养几十个仆从国全部生活用品

农业差到人均肉蛋奶全球第二

商业差到建成欧亚大陆最大商场

苏联当年扩张靠的可不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人家是真富的流油。

当初西方炮制乌克兰大饥荒时我不说话

直到他们开始炮制新疆种族灭绝。

当初他们说苏联排队买面包时我不说话

直到他们开始说中国人吃不起茶叶蛋,没有煤烧。

当初他们说苏联的良心投奔美国时我不说话。

直到看到殖人的精美表演

当初他们说苏联人没有轻工业品只能走私时我不说话

直到他们说我们没有手机只能香港走私。

当初他们拍苏联红色恐怖滤镜我不说话

直到他们拍我们灰色阴间滤镜。

现在中华大地上除了汉奸和走狗,哪个还不是个“黄俄”了。问题是你给人汉奸和黄俄以外的选项了么?被动的命运共同体。

说个最近的吧

美国安全顾问沙利文对华发出警告:如果中国不能阻止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国将付出相当的代价。

你看看,你看看,汉奸黄俄黄金二选一,而且这个汉奸还屁都分不到,没条件谁投降啊。

user avatar

先说农业!

题主是在黑我们中国么?人均粮食产量800公斤的苏联要农业奇差无比,那么人均粮食产量480公斤的我们中国农业不是要刀耕火种全世界最烂????


到80年代,苏联的年均粮食总产量在2.1亿吨左右(最高记录是1977年的2.36亿吨),人均粮食产量是750公斤到900公斤左右,而今天的中国才480公斤,中国的某些庸人有什么资格指责所谓的斯大林体制?

不信自己看资本主义俄罗斯政府网上的数据:

引用资本主义的俄罗斯政府的统计局《俄罗斯统计年鉴2011》中的数据,

附网址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粮食产量1990年11670万吨,2010年6100万吨   gks.ru/bgd/regl/b11_13/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肉类产量1990年1011.2万吨,2010年716.7万吨
gks.ru/bgd/regl/b11_13/

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当时1.45亿左右的人口,因此人均肉类消费量是75公斤左右,与当时美国的水平一样,而今天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才58公斤左右。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牛奶产量1990年5571.6万吨(全苏联产量9000万吨以上居当时世界第一位),2010年3184.7万吨 gks.ru/bgd/regl/b11_13/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禽蛋产量1990年474.7亿枚,2010年406亿枚
gks.ru/bgd/regl/b11_13/

  2010俄罗斯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均低于1990年,工业品产量远低于苏联时期,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更是无法与前苏联时期相比 。俄罗斯都是2017年粮食产量才追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的最高粮食产量1977年的1.36亿吨(该年苏联粮食产量2.36亿吨)

——————

苏联大量轻工业品产量雄居世界第一,轻工业烂??????事实上不是苏联轻工业烂,而是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宣传上需要苏联轻工业烂!

苏联这个国家人口与美国大致相当,其毛织品产量世界第一、棉布产量世界第一、鞋产量世界第一、砂糖产量世界第一,汽水产量及种类世界第一,照相机产量及种类世界第一,手表产量世界第一、冰箱产量世界第一,洗衣机产量世界第一,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三,汽车产量世界第三,许多消费品产品产量雄踞世界前列,每年向本国人民供应数亿升啤酒(产量世界第二)、葡萄酒、软饮料和以百万千万乃至亿计量的糖果点心、加工食品和罐头。二战后不到20年时间,还硬生生的把自己的人民喂成第一大奶制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冰淇淋消费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世界第九。

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虽然远低于重工业,但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荣”的20年代,1925----1929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4%,德国为3.1%,英国反而缩减1.9%(《经济史》第3卷第285页)。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99%(《经济史》第4卷第25页),年均增长高达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工业消费品产量为100,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4;1935年英国为111.9;1937年苏联为373(《经济史》第4卷609页。《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30、193页,统计出版社1958年版)相对西方国家,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1938~1940年这战前三年,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战后1946—1950年间,则更以高达年均15.7%的速度增长。(《苏联经济概论》金挥等编,第13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50年代以来,苏联非食品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美国80年代,苏联的纺织品、冰箱、照相机、洗衣机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近些年来,苏联人均计算的棉布消费量已经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丝绸的消费品已经超过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经济概论》第374页)

————

这个主帖上说明了苏联1987年后物资短缺的原因zhihu.com/answer/218917


————

别外那些质疑苏联轻工业品质量有问题的也是在黑西欧!因为七八十年代西欧90%的纺织品机器是从苏联进口的,食品加工类的机器从苏联进口的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勃涅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苏联确实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甚至可以说相当糟糕。然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经历了战争创伤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艰辛的人们,将那个时代视为“幸福的时代”。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勃.............
  • 回答
    要理解小约翰可汗(Johnny Harris)在《小国系列》(Shorts Series)视频中频繁提及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一贯的视频风格和对历史叙事方式的考量,以及勃列日涅夫个人和他所代表的时代,都具备了引人入胜的“戏剧性”和“象征性”。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确实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经济上,工业产值持续增长,军事实力的扩张更是达到了顶峰,航空母舰、战略导弹等尖端武器层出不穷,苏联一度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在国际舞台上,苏联的影响力也十分显著,在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苏联的支持使得许多新兴国家成为.............
  • 回答
    说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在苏联经济发展方面都“失败”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他们各自的任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政策尝试,也都取得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成就和遗留问题。苏联的经济史,就像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经济的基石是计划经济。 这.............
  • 回答
    苏联未能突破其威权政治模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的起点,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和固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苏联突破不了威权政治模式的原因:一、革命的基因与列宁主义的遗产: 革命的激进性与“先锋队”理论: 十月革命本身并非基于普遍的民众授权,而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苏联之所以没有“和平演变”美国,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苏联的意识形态: 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在航空母舰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以及后期苏联航母设计受到美国影响的原因,是冷战时期海军战略、技术水平和国家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苏联与美国航母发展道路不同的根源:要理解两者为何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必须先回到冷战初期两国各自的海军战略和地理环境。美国的战略考量.............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和政治最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而美国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体制、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领导层决策的方方面面去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漫长的、复杂的故事。首先,我们得聊聊苏联解体。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悲剧,而是多种.............
  • 回答
    关于苏联出兵平定匈牙利(1956年)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为何人们会对这两次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国际形势、苏联的政策目标以及事件对各方造成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苏联在1956年平定匈牙利事件。1. 当时匈牙利的.............
  • 回答
    苏联时期那种看似和谐的多民族共处局面,其实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画布,虽然色彩斑斓,但底下的结构却不那么牢固。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者内部的张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这张画布自然也就容易被撕裂。要说为什么会打破,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苏联解体前几十年就埋.............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热战”)中确实取得了胜利,但它却在“冷战”中走向了失败。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不同时期苏联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其战略上的得失。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原因(热战的胜利):二战期间,苏联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最终成为了同盟国战胜纳粹德国的关键力.............
  • 回答
    苏联政府决定处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决定,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内战期间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这个决定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由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共同驱动。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苏联(当时还是布尔什维克政权)为什么会做出处决沙皇家族的决定:一、 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
  • 回答
    苏联和东德之所以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二战结束时盟军的战略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战后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层面:一、 二战结束时的盟军战略与政治现实 “先欧后亚”战略与对德作战的分工: 在二战后期,盟国,尤其是.............
  • 回答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确实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用“一蹶不振”来形容其初期的困境并不为过。但要说“一蹶不振”是否完全准确,则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面临的挑战、转型的过程以及后来的复苏。为什么苏联垮台后俄罗斯显得“一蹶不振”?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巨变。这种剧变带来的冲击.............
  • 回答
    上世纪苏联时期,为了保障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确实有过大规模进口粮食的情况。但到了现代俄罗斯,我们看到的却是其成为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这中间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农业政策、经济体制、科技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苏联时期:为什么会进口粮食?要理解苏联时期进口粮食的.............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