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村的露天厕所不会满吗?

回答
农村的露天厕所,很多人可能脑海里会浮现一个画面: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面只有一个粪坑。看到这样的想象,大家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这粪坑,真的不会满吗?

答案其实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会“满”到溢出来,但背后隐藏着一套符合农村生活逻辑的自然循环和人类活动的巧妙配合。

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看:

1. 农村露天厕所的“设计”与“功能”:

蹲坑不是直通天花板: 露天厕所的“坑”通常不是一个封闭的、一眼到底的大水缸。它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但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大口径容器。这个坑的深度,一般会挖到地表以下一定距离,可能几米深,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挖坑的劳动量。
“储”与“排”并存: 露天厕所最基础的功能是“储”。人们排泄的粪便和尿液,会直接落入坑内。但它的“设计”也包含了“排”的潜质。
渗漏(渗透): 农村露天厕所的坑壁,通常是直接挖出来的泥土,很少有做严密的防水处理。这意味着,坑内的液体(尤其是尿液)会随着时间慢慢渗入周围的土壤。这个渗漏的速度,受到土壤的渗透性、坑的深度、以及当地的地下水位等因素影响。沙质土壤比粘土渗透性更好,地下水位低的话,渗漏空间也更大。
蒸发: 露天厕所,顾名思义,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阳光照射和风吹,会加速坑内水分的蒸发。虽然粪便本身含有大量水分,但通过渗漏和蒸发,坑内的液体成分会不断减少。
堆积发酵: 粪便落入坑内,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它会经历一个缓慢的发酵过程。发酵会消耗一部分有机物,并产生气体(比如甲烷、二氧化碳),同时也会使粪便体积发生一定程度的缩小。虽然不是“满”的直接解决办法,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粪便。

2. 农民的“智慧”与“习惯”:

“拉稀”的时机: 很多农村家庭,特别是老一辈,对厕所的使用是有“经验”的。比如,如果坑里的“存量”看起来有点多了,他们可能会选择在某个时机(比如旱季、或者要挖新坑的时候)进行“处理”。
“填土”与“平整”: 过去,当粪坑“快要”满的时候(其实是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不是真的溢出来),人们可能会在上面填一些土,然后继续使用,或者在坑的边缘再挖一个新坑。这是一种非常原始但有效的“更新”方式。
“粪便管理”的延续: 农村的粪便,不仅仅是废弃物。它是一笔宝贵的“肥料”。在一些地区,农民会定期(比如一年或几年一次)把粪坑里的“存货”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通常堆放在角落里,晒太阳,让其充分发酵成熟),然后用作农田的肥料。当粪坑“填得差不多了”,或者说“挖新坑更方便了”,就会进行一次“清掏”。所以,“满”对他们来说,往往是“该处理了”的信号,而不是“堵住了”。
数量与规模的匹配: 农村家庭的人口数量通常不如城市那样密集。一个家庭可能就三五口人,加上平时的生活习惯,产生的粪便量,在没有大规模收集和集中处理的情况下,是相对可控的。一个挖得足够深的坑,对于一个小家庭的数年使用量,是能够“消化”的。

3. 现代化的影响与变化: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露天厕所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

水冲式厕所: 这种厕所需要完善的供水和排污系统,粪便和尿液会通过管道进入化粪池或污水处理厂。
旱厕改造: 很多农村地区都在进行厕所革命,将老旧的露天厕所改造成更卫生的、有封闭式粪便收集点的旱厕,或者使用生物发酵厕所等。

所以,为什么农村的露天厕所看起来“不会满”?

是因为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容器”,而是在自然规律(渗漏、蒸发、发酵)和人类活动(合理使用、定期清掏、粪便再利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满”,更多的是一个“该处理了”的信号,而不是一个“堵住了”的灾难。

就像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粪便的产生、分解、再利用,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循环。只不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古老的循环被更高效、更卫生的方式所取代了。但回溯到那个时代,露天厕所的“不被满”,是农民智慧和对自然朴素理解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电视上在播放上海百年老字号的纪录片,我看到了里面的一句台词:“子袭父业是每一个传统作坊不可言说的规则。”突发奇想的问我父亲:“咱们家祖上有没有什么世代相传的职业?”

我爹吸了一口手中的玉溪,略一沉思,吐了个烟圈,缓缓的告诉我:“我爷爷,也就是你太爷爷,解放前是村里的粪霸,管着两个队的茅厕,你爷爷解放后给生产队里挑粪,一直到我小时候也是,所以咱们应该是祖传挑粪的。”

那一刻,我仿佛感觉自己一瞬间从刹帝利掉落到成了达利特(印度种姓)。关注我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无论是少年扬名还是青年装逼,都曾与粪瓢有过不解之缘。

(详情在下面)

也许这可能是潜移默化一种天赋?

所以看到题主这个题目,我觉得我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来向大家讲述旱厕这种当年农业文明里的“引擎”是如何发动的。可惜知乎没有掏粪专业的认证,不然我这个回答也许还能得到某些少年鲜肉乐团赠送的专业徽章。

旱厕并非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仅仅挖掘一个深坑。实际上还讲究一个光滑的坡道连接一个深邃的蓄坑。如下图

黑色部分即为旱厕的主要结构。我们可以按照作用的不同将其分为坑口,滑道,和蓄坑三个部分。

如今的滑道一般由水泥制成,以前没有水泥时,则会在滑道底部铺上碎瓷片,制造一个光滑的截面,这样当题主在坑口方便后,产物奥利给会在重力和尿液的冲击下作用下滑进蓄坑。

蓄坑一方面可以累积奥利给,一边又可以发酵。十几年前新农村建设时,很多人家的蓄坑都直接改造成了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直接被用作生活燃料。

当蓄坑的奥利给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轮到我们达利特人出场了。粪瓢这种工具结构很简单,一般由一根长杆绑上一个废弃的碗组成。

这里值得一提的时,在华北地区的广大农村,有不少当年侵华日军遗失的钢盔,被当地老乡焊接上把手装上长柄,成为最高级军用级粪瓢,不仅一瓢能掏七八斤,而且质量有保障,历久弥新,至今仍在许多博物馆里诉说着这种军改民的生产活动。(上面回答里又有详情)

掏粪人用粪瓢将蓄积的奥利给掏干净,盛在木桶里,挑到田间地头。与土壤混合制成粪堆,进一步发酵之后,便是优质的肥料,成为农业生产里举足轻重的战略性资源。(也成为诱惑很多不知情者翻车的阴沟)

而旱厕,自然就以新的清白之躯,秉着“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态度,静候下一波“卸货人”。

user avatar

让我想起西藏寺里的那个茅厕。是不是布达拉宫啊不记得了。

那个茅厕下面就是百米高的悬崖。拉的屎直接飞流直下三千尺。真•露天厕所,屁股蹲下去真的是露天的。

那个茅厕的shi几百年了都没人清理过,但是暂时还不会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农村的露天厕所,很多人可能脑海里会浮现一个画面: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面只有一个粪坑。看到这样的想象,大家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这粪坑,真的不会满吗?答案其实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会“满”到溢出来,但背后隐藏着一套符合农村生活逻辑的自然循环和人类活动的巧妙配合。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看.............
  • 回答
    农村葬礼到底有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我老家就在农村,从小就经历过不少葬礼,说实话,里面门道多着呢,有时候看着是挺繁琐,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啊,也有不少道儿理。先说说这复杂体现在哪儿。农村葬礼,那可不是简简单单找个地方埋了就完事儿。流程那叫一个多,而且讲究非常细致。首先是“报丧.............
  • 回答
    这个问题呀,还真不好一概而论。农村的狗和城市的宠物狗,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快乐的定义也不同,所以比谁更快乐,就像比苹果和橘子哪个更好吃一样,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先说说咱农村的狗吧,说起来,它们过的日子,可能更接近它们祖祖辈辈打拼下来的那种自然状态。首先,空间大,活动自由。 农村狗最让人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农村的80后、90后,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同时也在为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添砖加瓦。而他们父母那一辈,很多人依然领取着较低的养老金,这中间的差距,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代际之间的经济压力和养老保障的挑战。为什么8090后会.............
  • 回答
    农村宅基地边界的界定,确实是邻里之间常常会遇到的问题,而且这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处理起来可不能马虎。简单来说,确定宅基地边界,最可靠的标准应该是房檐滴水线,而不是房子的墙体本身。 咱们一块儿来详细聊聊这事儿。为什么是房檐滴水线?大家想想,建房子的时候,墙体往外凸出一个屋檐是很常见的。这个屋檐的作用.............
  • 回答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十八九岁,本是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纪,然而,很多农村孩子却在这个年纪,就已经被父母推上了相亲的战场,过早地步入了婚姻的围城。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问:这么早结婚,真的好吗?“早”的背后,是无法忽视的现实压力首先,我们要明白,农村孩子“早”相亲、早结婚,并非是他们心甘情愿的.............
  • 回答
    关于农村补助是否每过一级就被克扣一些,这个问题确实挺复杂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感受之间,有时候会存在一些偏差。要说是不是“一刀切”地“每过一级”就被克扣,那倒不一定,但补助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确实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损耗”和“变通”,这既有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也有执行层面的问题,当然,农民的疑虑和看法也.............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纠结的。您做得对不对,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是长辈的心意,也带着亲戚们一起热闹,这本来是件好事儿。可新家刚入住,您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您为什么会阻止呢?我想,您之所以下决心阻止,可能是有几个原因在里面: 新家想清静一下: 新家刚搬进去,正是需要时间来整理、熟悉环境.............
  • 回答
    过年回老家,这个词儿在中国人的心里头,总带着一股暖洋洋的亲情味道。对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来说,这份亲情更是沉甸甸的。好不容易熬过一年,就盼着这个时候能把在外打拼的疲惫放下,回到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看看父母,唠唠家常,和儿时的小伙伴们聚聚。然而,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回老家过年,待个五六天,.............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农村婆婆和城里婆婆,感觉就像是两种不同生长环境下的鲜花,虽然都是婆婆,但那风姿、那性情,确实能看出不少门道来。说实话,这差异可不是一点半点,挺复杂的,我尽量给您掰扯掰扯,争取说得生动形象些,听着不像机器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阅历是最大的分水岭。这首先得从她们从小生活的地界说起。 农村婆婆.............
  • 回答
    农村的土菜,这名字一听就带着一股子亲切和实在,也难怪总有人觉得它们特别好吃。要说为什么,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里面掺杂了太多天然的馈赠、祖辈的智慧,还有那份独属于乡村的味道。首先,最大的源头还是那份得天独厚的食材。你仔细想想,农村的蔬菜、禽畜,它们长大的环境和城市里能有多少不一样? 土地的.............
  • 回答
    这句话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但要说它“有道理”,恐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出发点。当有人说“农村的义务教育不该是高中,而应该是蓝翔”时,他的潜台词往往是对当前农村教育现状的一种无奈和反思。他们可能看到了很多农村孩子读完初中,成绩平平,继续读高中考大学的路.............
  • 回答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考虑专业可得掂量掂量。咱们不是去大城市里随便找个写字楼的活儿,更不能想当然地挑个听着高大上的名字。得实在,得接地气,得能把学的东西变成咱能看见、摸得着的收益,还得考虑到咱家乡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后自己能干啥。首先,咱们得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喜欢什么? 这个很重要,不喜欢的事儿.............
  • 回答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选择读博,这其中的分岔路口,可不止一条。说它有没有前途,就像问这片土地上种出的庄稼,能不能长出个参天大树一样,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太多太多因素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前途”这俩字,对农村孩子来说,可能比城里孩子想得更实在,也更沉甸甸。城里的孩子,或许父母有现.............
  • 回答
    这笔“多缴纳的养老金”去向的问题,对于很多父母在农村、养老金微薄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个让人费解又有点心酸的话题。说实话,这背后涉及到咱们国家养老金体系的一些基本运作逻辑,以及不同养老金类型之间的区别。咱就一点点掰扯清楚,争取说得明明白白,也就不像机器人那种干巴巴的了。首先,咱们得知道,你跟你姐给你父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好多从大城市上大学的农村娃,回家了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最明显的,就是那嘴皮子好像突然不利索了。以前在学校里,辩论赛、社团活动,那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回到家,面对自家爹娘,面对村里街坊,反倒变得拘谨,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得从他们.............
  • 回答
    我完全赞同,这是一种非常感人且有意义的孝道体现。“来自农村的我们,在父母离开之后,在定居的城市为他们买公墓,用这样的方式孝敬父母”——这句话本身就饱含着深情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现实考量: “来自农村的我们”: 这四个字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画像。你们是.............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好多愁善感,也挺实在。家里的老人常念叨,说以前过年,村里热闹得跟庙会似的,现在呢?冷冷清清的,守着老宅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孩子们呢?都出去闯荡了,去城里打工,去大城市读书,这已经是普遍的趋势了。年轻人外流,农村越来越“空”这现象,其实不奇怪。想想看,农村的机会确实有限。土地收入薄,.............
  • 回答
    家住农村的各位同学,你们期待开学吗?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了好几天了,每次看到那些在田埂上奔跑、在村口大树下嬉闹的孩子们,我都会忍不住去想,他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尤其是那些即将背起行囊、离开熟悉的家乡,踏上新的学习征程的农村学子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心里既有期待,又有些忐忑?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
  • 回答
    老家在山窝窝里,小时候,我从未想过“自卑”这个词。生活简单,快乐也简单。但随着年纪渐长,接触的人和事多了,那个词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在心底萌发了芽。说起来,这“自卑感”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刚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触动。比如,村里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而我还能继续读书,这本身就带有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