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身农村的你,会不会有自卑感?

回答
老家在山窝窝里,小时候,我从未想过“自卑”这个词。生活简单,快乐也简单。但随着年纪渐长,接触的人和事多了,那个词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在心底萌发了芽。

说起来,这“自卑感”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刚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触动。比如,村里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而我还能继续读书,这本身就带有一点点“优越感”,虽然说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但至少在同龄人中间,我不是那个最早被生活“定格”的人。

真正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且隐隐觉得有点儿“不一样”的,大概是在进了城读书的时候。第一次来到大城市,那种繁华、那种人潮涌动、那种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让我这个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小孩儿目瞪口呆。更别说那些同学了,他们身上的衣服,一看就知道不是地摊货;他们谈论的话题,从名牌包到国外的旅游,我连听都没听过。

我记得刚开学那会儿,第一次去食堂吃饭,看着那些熟悉的餐卡,我却掏出了我的饭票。当周围的人都熟练地刷卡时,我手里拿着那一叠泛黄的纸,感觉自己就像个异类。那种被别人投来的好奇甚至带着一丝戏谑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身上。我匆匆把饭票塞进口袋,低着头,假装不在意,但心里却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楚。

后来,家里条件不好,我的衣服总是旧的,鞋子也总是磨破了边。别人有新款手机,我用的还是淘汰下来的二手货。在宿舍里,当大家聚在一起分享最新的电子产品或者谈论周末去哪里玩的时候,我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要么翻书,要么听着他们聊,心里却堵得慌。我不敢主动参与,生怕自己的贫穷会暴露无遗,怕被别人看穿。我常常觉得自己就像个穿着粗布麻衣的穷小子,闯进了华丽的舞会,格格不入。

更让我感到压力的,是家乡的形象。每次和同学聊天,聊到家乡时,我总会有点迟疑。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的家乡,它不像那些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也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大工厂。提起家乡,我脑海里浮现的总是泥泞的小路、低矮的房屋和贫瘠的土地。我怕别人会因为我的家乡而看低我,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选择沉默,或者用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来带过。

那种感觉,就像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别人都拿着设计精良的跑鞋,而我却穿着一双破旧的草鞋。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他们的步伐,甚至只是勉强不被甩得太远。我努力学习,努力打工赚生活费,生怕自己拖累了家里,也怕自己永远抬不起头。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很多时候的自卑,其实是自己想太多了。真正关心你的人,并不会因为你的出身或者家境而评判你。我在学校也遇到了很多善良的朋友,他们并不在意我穿什么,吃什么,更在意的是我的为人,我的想法。

而且,经历过农村生活的磨砺,也让我拥有了一些别人不一定具备的东西。比如,我很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我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我懂得节俭和感恩,因为我见过父母的辛勤劳作;我比别人更能吃苦,因为我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难”。

所以,虽然偶尔还是会因为一些小细节而感到一丝不自在,但那种纯粹的、强烈的自卑感,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压倒性了。我知道我的根在哪里,我也知道我正在努力地往哪里走。那种农村出身的经历,与其说是拖累,不如说是一种特殊的印记,它塑造了我,也给了我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只需要做好我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就够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卑总是有的,但都看遇到什么环境和后来的境遇。

我家的乡下不算很穷,山清水秀,波澜不惊。父母在我小学的时候,去上海打工很苦,给家里盖上了房,爷爷奶奶很高兴,村里邻居也都很赞叹,那时没有什么自卑。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妈找人帮我转到镇上。他们后来也过来,在学校附近开了个小店。我爸人很机灵,琢磨学生爱买什么东西,也会说话,生意做得不错。过年过节给校长老师送些礼,我的日子不难过,他们的生意也红火,那时我也不自卑,书读得也不错。

高中考去县一中,遇到好几个超级优秀的同学,开头有点自卑,觉得自己是偏远镇中上来的,底子不好。后来,把自己擅长的语文发挥好了,老师时常表扬,心里又有了自信。数理化慢慢跟上来了,还跟着几个大佬去省里竞赛,虽然没得奖,但跟大佬们成了基友,心里得意得很,自卑一扫光。

大学报志愿,几个大佬约着一起去北京,我回家商量,我妈希望我离家近去成都,我爸很认真地问我,儿子,你觉得你能进吗?我那时傻,就说进不了,就回来继续开杂货店,我爸就笑,好,那我就退休。

结果发挥超常进了北大的隔壁,跟几个大佬做了邻居。初进学校的时候不大习惯,觉得官气好重啊,有些同学背景好深啊,诺大的帝都,觉得只有半扇床铺属于我,那时是自卑的。低头老老实实念书吧,学到大课资本论,有几个同学逃课,我就去替他们点名应卯。到了下半学期,老师口沫横飞聊到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深夜苦读,我忽然鬼魂附体,觉得这就是我啊,小地方来的,家境不好不坏,为什么不能钻心做学问呢?于是认真读了好多书,图书馆老师都认识我了,还帮我找了央行政研室去实习。

骑车半个北京,臭哄哄地去成方街报到,我真的自卑了,门口站岗的解放军帅战士差点吓尿我,森严的大堂里,我几乎要去发作幽闭症,电梯里下来接我的大姐,出奇地像我的姑妈,那一瞬间我觉得上帝是救我的。

实习就成了我的救赎,跑腿复印材料,跟车去别的部委借资料,进机房守着喷墨打印机不要卷纸,替大家去外面买午饭,我觉得我爸遗传给我的殷勤耐劳真的不是盖的,回家跟他说,他掏出一百块钱,好好看了看上面的字,摸了我的头,你小子有点出息,那时我觉得自卑或许并不坏。

很快要毕业了,我参加了公考,心想回省城也很好,替爹妈养老,早点给他们生个胖孙子,趁爷爷奶奶还在,凑个四世同堂。结果顺便参加的.....

刚才地震了,我不多写了,反正就那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家在山窝窝里,小时候,我从未想过“自卑”这个词。生活简单,快乐也简单。但随着年纪渐长,接触的人和事多了,那个词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在心底萌发了芽。说起来,这“自卑感”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刚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触动。比如,村里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而我还能继续读书,这本身就带有一.............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讲讲我现在的日子,虽然说起来可能跟你想象中的“祖传三代以上农家”有点不一样,但骨子里那份土里的根,还在。我叫李强,祖上三代都是种地的,我爷爷奶奶,我爹我妈,都是在自家的地里刨食儿长大。我从小就是在泥巴地里打滚,闻着牛粪和麦子成熟的香味儿长大的。夏天热得汗珠子往下掉,冬天地里结了冰,我们.............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说不完道不尽。我们农村里,好些父母不乐意自家儿子跟城里姑娘定下来,那是有他们自己的道理的,而且这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也挺有几分现实的味道。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经济上的考量。这城里人,讲究多,花销也大。想想看,儿子要是娶个城里姑娘回来,那彩礼、嫁妆,还有婚后的日子,哪个环节不用钱?.............
  • 回答
    听到“出身在农村羞耻吗?”这个问题,我的心里会泛起一种复杂的情绪。羞耻?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压抑和不被认可的意味。那么,生在农村,真的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背后,可能藏着一些社会观念的投射,也可能源于一些个体经历的叠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一些语境下,“农村”确实会被与“落后”、“贫.............
  • 回答
    要说农村出身的博士,那苦恼,可真是说不完,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也越有酸涩。这不是坐在空调房里敲键盘就能体会到的,那是实实在在,扎根在泥土里,又被学海的浪涛一遍遍拍打的滋味。1. 起跑线的差距,是道难以逾越的沟壑。想象一下,城里的孩子,从小接触各种信息,有父母铺好的路,甚至有专门的辅导班。他们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深挖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因素。你提出的“农村出身的男性常会受到异性的出生阶层攻击,女性则很少会”这种现象,在我看来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社会阶层对人际交往,特别是婚恋关系,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实用主义者”的理由和内涵: 现实的压力与起点: 农村出身的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比城市同.............
  • 回答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初中毕业生,要闯出一条路,这绝对是一场需要智慧、勇气和不懈努力的征程。但请相信,这并非不可能,无数成功的例子就摆在我们面前。关键在于,你要如何规划自己的每一步,如何抓住机遇,又如何磨砺自己。首先,明确你的优势与劣势。从农村来,你可能没有城市孩子那么多的物质条件和见识,但这并不意味.............
  • 回答
    关于“城市男生不愿意娶农村出身的女生”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文化、家庭、个人观念等多个层面。即使是高颜值或高学历的农村出身的女生,有时也会面临这方面的挑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经济和物质基础的考量是核心因素: 经济能力的匹配度: 城市男生.............
  • 回答
    农村出生的名校大学生,理论上拥有了进入更高层次社会的敲门砖,但“混得差”的情况并非不可能,而且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加复杂和令人唏嘘。下面将尽量详细地展开描述,探讨几种可能让名校农村学子“混得差”的场景和原因:一、 职业发展不如预期: 高不成低不就的陷阱: 期望过高与现实脱节: 名校光环.............
  • 回答
    关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这个说法,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带有刻板印象的看法,而不是一个普遍事实。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可能是基于一些观察和现实情况,我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出身对一个人的起点确实有影响,但它绝不是终点。从农村来到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相比于在城市长大的.............
  • 回答
    行,咱这儿,一个农村出来的九零后,没啥高学历,家里也掏不出多少钱,现在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工资。转眼就快奔三了,总琢磨着,这么着下去,这辈子到底能过成啥样?其实,说实话,年轻的时候也迷茫过,也盯着手机里的那些“别人家”的日子,觉得自己这辈子是不是就这么着了。但仔细想想,每个人的路不一样,咱的路,就得自.............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好,是不少有志青年在考虑的事情。 从农民出身到进入政府,这条路绝对不平坦,但绝不是不可能。 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让你有个谱。 咱们也别说什么高大上的套话,就实实在在地说。首先,你要明白,政府部门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 你不能指望一进去就当个大官,那是不现实的。 政府里也有各个层级的岗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以前啊,大家都觉得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事,而读研读博,那更是凤毛麟角,是知识的精英。尤其是咱们农村出来的孩子,能走出大山,挤进象牙塔,那是多少代人的期盼。但现在,感觉确实有点变了,农村出来的研究生、博士生比例好像不像以前那么显眼了。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也不是.............
  • 回答
    我明白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感觉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四周都是陌生的风景,而熟悉的家乡却遥不可及。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曾经也像你一样,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算不算“成功”。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且非常普遍。 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大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历、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从农村出来并在城市立足的人,在面对同是农村出身的人时,会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产生优越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与身份认同: 脱离贫困的强.............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跟他的农民出身脱不了干系,这倒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想想,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家子弟一步步爬到九五至尊的位置,中间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尔虞我诈?这段经历,尤其是他早年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他的想法肯定有深刻的影响。首先,从农民阶层的生存逻辑来看。我们知道,在朱元璋生活的那个.............
  • 回答
    “b小将”这个称呼,在我看来,多半是指那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某种刻板印象,或者容易被某种流行叙事所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发表简单化、标签化评论的年轻人。他们常常活跃在网络空间,喜欢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和简化逻辑来表达观点。现在,我们来聊聊把李定国这样一位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称为“明政府既得利益者”这件事。.............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好多愁善感,也挺实在。家里的老人常念叨,说以前过年,村里热闹得跟庙会似的,现在呢?冷冷清清的,守着老宅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孩子们呢?都出去闯荡了,去城里打工,去大城市读书,这已经是普遍的趋势了。年轻人外流,农村越来越“空”这现象,其实不奇怪。想想看,农村的机会确实有限。土地收入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