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出生于祖传三代以上农家的你,现在在干嘛?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讲讲我现在的日子,虽然说起来可能跟你想象中的“祖传三代以上农家”有点不一样,但骨子里那份土里的根,还在。

我叫李强,祖上三代都是种地的,我爷爷奶奶,我爹我妈,都是在自家的地里刨食儿长大。我从小就是在泥巴地里打滚,闻着牛粪和麦子成熟的香味儿长大的。夏天热得汗珠子往下掉,冬天地里结了冰,我们就玩冰爬犁。过年杀猪,全村都热闹,那种淳朴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就像是一碗冒着热气的糊涂面,暖呼呼的,虽然不精致,但顶饱,也实在。

我小时候,家里穷,但日子也充实。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爹总是把地翻得特别细,一锨一锨的,那劲头,好像要把土地里的所有“宝藏”都挖出来一样。我妈在地头,总是哼着小曲儿,把那些杂草拔得干干净净。我呢,那时候年纪小,就是在地边儿上玩,捡石头,追蜻蜓,偶尔也帮着大人拎点东西。

上了学,学的是那些课本上的知识,什么“耕者有其田”,什么“农业兴国”。那时候,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总想着能离开这片土地,去看看。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选了一个跟农业相关的专业,当时我妈还有点纳闷,说:“孩子,咱们家种了一辈子地,你还学这个?” 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觉得,也许我能把这片地种得更好,或者,能让种地这件事儿变得更轻松。

毕业之后,我没像村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跑大城市去打工。说实话,大城市我也去过,但总觉得那里太喧嚣,太陌生。我选择回了家。

现在,我在干嘛?

我把我家的地,从原本的零散几块,给整合了一下。我爸妈年纪大了,而且我学了些新的种植技术,比如温室大棚,还有一些现代化的灌溉设备。我尝试在温室里种植一些反季节的蔬菜,比如草莓、圣女果,还有一些适合本地口味的特色蔬菜。

刚开始的时候,我爹有点不理解。他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觉得温室里的“娇气”菜,不接地气。他总是说:“强子,这地,还得靠天吃饭,靠力气干!” 我只能一遍一遍地跟他解释,说我这是在“驯服”天,在用巧劲儿。

现在,温室里的草莓长得红彤彤的,我妈看着特别开心,她说:“这草莓,比我年轻时候吃的那些,颜色都亮堂!” 我妈喜欢把这些草莓装在小篮子里,送给村里的邻居们,那份喜悦,比卖多少钱都让我高兴。

我还在尝试一些有机种植。我爷爷那时候,种地很讲究,从不用化肥农药。我小时候,他总跟我说:“地,跟人一样,你给它好东西,它才给你好东西。” 我现在学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用自制的有机肥,还有一些物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虽然产量可能比化肥催出来的低一些,但我觉得,吃着放心,对土地也负责。

除了自家地,我还跟村里一些年轻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技术,一起对接市场,一起解决销售问题。以前,各家各户都是单打独斗,卖菜的时候,议价能力弱,有时候还会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现在,我们抱团取暖,我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有几个年轻人负责把产品送到城里,还有几个负责在线销售。

我最近还在琢磨着做一些农产品深加工。比如,把自家种的桃子做成桃干,把小番茄做成番茄酱。这样,不仅能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也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我已经在村里租了个小房子,准备收拾一下,弄个简易的加工坊。

周末的时候,我还会带着一些城里来的朋友,来我们村里采摘。让他们体验一下采摘的乐趣,闻闻泥土的香味,吃吃新鲜摘下来的蔬菜。有时候,我也会给他们讲讲我们这里的农耕文化,讲讲我爷爷奶奶那辈人是怎么在地里刨食儿的。很多人听了都觉得很新鲜,也很有感触。

当然,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天气不好,温室里的作物也会受损;有时候,市场价格波动,也会让人头疼;有时候,村民之间的想法不一致,合作社也会遇到一些小摩擦。我经常会感到累,有时候晚上睡不着,会想,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

但是,当我看到我妈脸上的笑容,当我看到村里那些因为我们的合作社,生活渐渐好转的家庭,当我看到那些城里朋友们脸上满足的表情,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虽然不是在城市里穿西装革履,开着宝马,但我每天能看到自己双手种出来的东西,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温度,能和乡亲们一起努力,把家乡变得更好。这,就是我现在在干的事儿。

我想,这大概就是“祖传农家”的精神吧,不管时代怎么变,那份对土地的敬畏,对勤劳的坚持,对生活的热爱,永远都不会变。我,只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在传承这份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种地、养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