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国内而言,生化环材在可预见的未来,有没有春天可以参考一下美国。我是在美国转行的,所以对这方面有一定了解。
美国的生化环材产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国内产业化程度保守估计也要20年才能追上美国。即使在现在的美国,生化环材相关的实验人员工资待遇依然很低,而且职位少。如果从事的是dry lab 工作(数据分析,编程统计等),就业机会和待遇都会更好,因为门槛高,竞争压力会小很多。
之前回答相关问题时贴过一个多年前的央视纪录片《大洋彼岸》之《未完的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生物研究就像矿工挖矿一样,或者说就像石油工人找石油一样,有些地方是贫矿区或没有石油,你拼了命也找不到煤或石油”。这个纪录片介绍的是国内生物博士在美国的科研生活现状,说到科研实验的难处,这位博士后甚至伤心落泪。问了问美国生物领域的同学,美国现在的状况依然如此。
来看一下金融界资本圈对环化生材有信心的深度分析。
以大家认为最有前途的医药行业为例,一份2020年的医药行业研究报告[1],部分内容能让我气抖冷一年。
这份深度报告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心思想:有三大因素驱动我国医药外包行业进入黄金时代。
前面大篇幅的行业市场、龙头企业、产业链等介绍我就不提了(我也看不懂),所以我们直接跳到最为关键部分——分析师到底认为什么因素在推动我国医药cro行业迎来黄金时代。
其中第一条驱动因素:国内 CRO 企业具有比国外更高的成本优势和相当的质量体系。
那么成本优势怎么体现呢?
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化学人才成本处于较低水平:2018 年美国人均 GDP 为 6.26 万美元, 根据动脉网统计,我国化学工程师平均月收入仅为 6431 元。我国化学工程师月薪在 2k-5k 的人数占比为 52%,月薪在 5k-7k 的占比仅为 21%,本土 CRO 企业具有更高的成本优势。
答案很明了:因为我国化学工程师成本低,平均月收入低。
从人均营业成本来看,三家国际 CRO 龙头均在 80 万元/人/年以上,而国内各家 CRO 企业
人均成本明显较低,其中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的分别为 31、30、35 万元每人。
不考虑企业规模对成本的摊薄作用,单从人均成本看,国内 CRO 企业的成本大大低于国外
CRO 企业。
而我们通常看到的信息都是结果导向:xx行业非常好,非常有前途,非常具有发展潜力,未来可期。
没多少人关心内在逻辑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驱动这个行业好,如果是因为我们天坑人的成本太低,u1s1,确实。人工成本低、底层从业人员薪资低,这将是推动我国环化生材,例如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外包、石油化工等诸多行业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建议做化工/材料/医药行业分析的金融从业者可以把此条因素作为万能逻辑模板,这或许确实是最大的优势之一吧。
为啥写这么多,因为之前在B站收到的回复让我哑口无言。
btw,高考在即,希望有过上图这种幻想的普通家庭孩子,尤其准备报考环化生材的孩子们,赶紧打消念头,这些专业对于我们而言没有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