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生化环材在可预见的未来真的没有春天吗?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苦大仇深”的味儿。尤其是在咱们这卷得厉害的社会里,提到它们,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实验室里熬夜的博士后,工厂里重复枯燥的劳动,或是对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片茫然。那么,生化环材,在咱们可预见的未来,真的就没有一丝丝的春天了吗?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触动人心了。我得说,如果非要用“春天”来衡量,那这“春天”可能不是那种百花齐放、阳光灿烂的景象,更像是在冰雪初融时,一点点渗透出来的生机。不过,要说“真的没有春天”,那也太绝对了。

咱们先掰开了说这几个字背后到底藏着啥:

生物(Bio): 这个范围太广了,从最基础的生命科学研究,到大家熟悉的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技术(比如合成生物学、生物材料),再到跟农业相关的生物育种,还有跟环保沾边的生物降解等等。
化工(Chem): 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 感觉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你穿的衣服、用的塑料,大到你开车用的汽油、修路用的沥青,背后都有化工的影子。
环境(Enviro): 这个就更直观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固体废物处理、新能源开发(比如太阳能、风能相关的材料和技术),都是环境工程的范畴。
材料(Mat): 这是一个大类,但放在一起说,往往特指那些跟传统材料(钢铁、水泥)不太一样,更具高科技属性的新材料。比如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电池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等。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生化环材“没春天”?

这背后有几个挺现实的原因:

1. “传统”的印象太深: 很多人想到化工,就是大烟囱、炼油厂,环境就是脏乱差的工厂旁边。生物也可能让人联想到跟实验打交道的枯燥和不接地气。而“材料”这个词,单独拎出来,也容易让人觉得不如互联网、人工智能那么“高大上”。
2. 就业门槛与回报的错配: 很多生化环材的研究生、博士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室里,付出的努力巨大。但毕业后的起薪,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尖端人才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而且,有些岗位确实比较基础和重复,缺乏技术含量上的突破点。
3. 行业周期性影响: 比如化工行业,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容易出现周期性波动。当传统化工产能过剩时,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自然会受到挤压。
4. 科研成果转化难: 在国内,很多基础研究做得不错,但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能市场化的产品,中间的环节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这也会打击一些从业者的信心。
5. “唯‘新’论”的误导: 媒体和公众往往更关注那些“颠覆性”的新技术,比如AI、大数据、芯片。生化环材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它的进步往往是渐进式的,不像AI那样容易产生爆炸性的新闻点,所以在传播上容易被“边缘化”。

但是,真的就没春天了吗?我们得辩证地看。

如果从“未来社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这个角度来看,生化环材这几个字,恰恰是回答这些需求的关键:

生物:
生命健康: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对创新药物、精准医疗、疾病诊断、生物治疗的需求只会越来越旺盛。基因编辑、细胞疗法、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正在不断突破人类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农业生产(抗病高产作物、精准育种)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生物制造: 这是一个新兴且潜力巨大的领域,利用微生物或生物酶来生产化学品、材料甚至能源,可以替代传统的、高污染的化工路径,更环保、更可持续。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更是让生物体成为“工厂”,生产我们需要的各种物质。
化工:
新材料是王道: 高端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纤维、先进陶瓷、特种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氢能相关的储运材料等等,这些都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没有材料的突破,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无法实现。
绿色化工: 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化工行业也在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生物基化学品、可降解塑料,以及节能降耗的工艺,是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环境:
全球共识与政策驱动: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都在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能源技术(如锂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水处理和空气净化技术、土壤修复技术等,这些领域将长期保持强劲的需求。
循环经济: 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减少浪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环保工程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材料:
支撑所有高科技: 芯片离不开高端半导体材料;电动汽车离不开高性能电池材料;航空航天离不开轻质高强度的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离不开生物相容性好的医用材料。可以说,材料科学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是所有技术创新的“硬支撑”。
新兴应用: 柔性电子、3D打印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都在不断拓展应用边界,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那么,真正的“春天”在哪里?它可能不是突然到来,而是隐藏在这些变化之中:

1. 交叉融合的春天: 生化环材并不是孤立的。生物与材料结合,就有生物医用材料;生物与化工结合,就有生物基化学品;化工与环境结合,就有绿色化工技术;材料与环境结合,就有环境友好型材料。未来最耀眼的创新,往往发生在这些学科交叉的领域。
2. 需求驱动的春天: 当社会对健康、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高性能产品有着持续而迫切的需求时,围绕这些需求衍生的生化环材相关的技术和产业,自然会迎来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家正在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这些领域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 技术突破的春天: 尽管感觉传统,但这些领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技术进步空间。例如,生物领域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材料领域的二维材料,环保领域的碳捕集技术,都在不断刷新我们对可能性的认知。能够在新兴技术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个人和团队,自然会成为时代的宠儿。
4. 产业升级的春天: 中国的产业正在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对高性能材料、先进工艺、环保技术、生物技术的需求是刚性的。能够掌握核心技术、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的生化环材人才,其价值将越来越凸显。
5. 创业与投资的春天: 很多资本正在流向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科技等领域。这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创业或加入初创公司,可能比进入传统大厂更有活力和潜力。

给那些还在或即将踏入“生化环材”领域的朋友们几点实在的想法:

不要被标签限制: 生化环材是一个大筐,里面有很多细分领域。有的确实比较传统,有的则极其前沿。要学会分辨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拥抱交叉学科: 学习生物的去了解一点材料学,学化工的去看看生物技术,学环境的去研究新能源材料,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往往能发现新的机会。
关注前沿与国家战略: 了解国家在哪些领域发力,比如“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提升核心竞争力: 无论哪个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
保持耐心与韧性: 很多技术和产业的成熟需要时间。如果你选择的方向是未来必需的,那么即使短期内回报不那么明显,也值得坚持。

总而言之,生化环材并非“没有春天”,而是它的春天可能不像某些新兴领域那样张扬,它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增长,一种与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深度绑定的必然。只不过,这个春天,需要我们用更长远的眼光、更深入的理解,去发现和把握。那些能够站在科技前沿、解决实际问题、拥抱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化环材人才,未来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国内而言,生化环材在可预见的未来,有没有春天可以参考一下美国。我是在美国转行的,所以对这方面有一定了解。

美国的生化环材产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国内产业化程度保守估计也要20年才能追上美国。即使在现在的美国,生化环材相关的实验人员工资待遇依然很低,而且职位少。如果从事的是dry lab 工作(数据分析,编程统计等),就业机会和待遇都会更好,因为门槛高,竞争压力会小很多。

之前回答相关问题时贴过一个多年前的央视纪录片《大洋彼岸》之《未完的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生物研究就像矿工挖矿一样,或者说就像石油工人找石油一样,有些地方是贫矿区或没有石油,你拼了命也找不到煤或石油”。这个纪录片介绍的是国内生物博士在美国的科研生活现状,说到科研实验的难处,这位博士后甚至伤心落泪。问了问美国生物领域的同学,美国现在的状况依然如此。

user avatar

来看一下金融界资本圈对环化生材有信心的深度分析。

以大家认为最有前途的医药行业为例,一份2020年的医药行业研究报告[1],部分内容能让我气抖冷一年。

这份深度报告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心思想:有三大因素驱动我国医药外包行业进入黄金时代。

前面大篇幅的行业市场、龙头企业、产业链等介绍我就不提了(我也看不懂),所以我们直接跳到最为关键部分——分析师到底认为什么因素在推动我国医药cro行业迎来黄金时代。

其中第一条驱动因素:国内 CRO 企业具有比国外更高的成本优势和相当的质量体系。

那么成本优势怎么体现呢?

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化学人才成本处于较低水平:2018 年美国人均 GDP 为 6.26 万美元, 根据动脉网统计,我国化学工程师平均月收入仅为 6431 元我国化学工程师月薪在 2k-5k 的人数占比为 52%,月薪在 5k-7k 的占比仅为 21%,本土 CRO 企业具有更高的成本优势

答案很明了:因为我国化学工程师成本低,平均月收入低。


从人均营业成本来看,三家国际 CRO 龙头均在 80 万元/人/年以上,而国内各家 CRO 企业
人均成本明显较低,其中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的分别为 31、30、35 万元每人。
不考虑企业规模对成本的摊薄作用,单从人均成本看,国内 CRO 企业的成本大大低于国外
CRO 企业。

而我们通常看到的信息都是结果导向:xx行业非常好,非常有前途,非常具有发展潜力,未来可期。

没多少人关心内在逻辑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驱动这个行业好,如果是因为我们天坑人的成本太低,u1s1,确实。人工成本低、底层从业人员薪资低,这将是推动我国环化生材,例如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外包、石油化工等诸多行业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建议做化工/材料/医药行业分析的金融从业者可以把此条因素作为万能逻辑模板,这或许确实是最大的优势之一吧。

为啥写这么多,因为之前在B站收到的回复让我哑口无言。

btw,高考在即,希望有过上图这种幻想的普通家庭孩子,尤其准备报考环化生材的孩子们,赶紧打消念头,这些专业对于我们而言没有未来

参考

  1. ^研报下载地址 http://data.eastmoney.com/report/zw_industry.jshtml?encodeUrl=3CHvttUFvcC7mla9U6K6t/HrsHbgWcUKYLW6JnloHa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