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化肥中国的农业发展现在是什么样子?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农业发展至今仍未曾接触过化肥,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产量上的差异,更触及到整个社会的结构、民众的生活方式,甚至中国的国际地位。

首先,土地的“饥渴”将是普遍存在的现实。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依靠农家肥——人畜粪便、作物秸秆、堆肥等——来维持土壤的肥力。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持续的,但其肥力提升的速度和总量是有限的。一旦耕地被过度开发,或者缺乏充足的农家肥来源,地力就会迅速衰退,导致产量逐年下降。

在没有化肥的时代,为了弥补土壤肥力不足,农民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精打细算”:

更加分散的种植结构: 大片土地集中种植单一作物来追求高产量,在肥力不足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作物轮作、间作、套种将成为更普遍的技术。比如,在同一块田里,可能同时种植玉米和豆类,利用豆类固氮来补充玉米的养分。或者,一年种水稻,第二年种小麦,再种一季豆子,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
对农家肥的极度珍视: 每一份粪便,无论是来自人还是牲畜,都会被小心翼翼地收集、堆积、发酵,成为宝贵的“黑金”。为了获取足够的农家肥,农村的家庭需要饲养更多的牲畜,而城市也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粪便收集和处理系统。家家户户的厕所旁,都会有一个用来储存粪便的储粪池,这在视觉和嗅觉上都会是农村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之间,农家肥的交换和购买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
更为严苛的耕作方式: 犁地会更加费力,因为土壤本身没有足够的养分来支撑旺盛的生长,所以需要更精细地打理每一寸土地。深耕细作,人工除草、病虫害防治,这些都需要投入比现在多得多的劳动力和时间。
低而稳定的产量: 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产量也难以与使用化肥的时代相比。粮食产量将主要依赖于自然条件,例如充足的降雨和相对稳定的气候。歉收的年份将更加频繁,饥荒的威胁也会如影随形。

其次,粮食安全将是永恒的挑战。 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巨大。没有化肥带来的产量提升,意味着大部分人口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

饥饿的阴影: 饥荒将是普遍存在的历史记忆,而不仅仅是偶尔的灾难。即使在“丰收年”,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可能仅仅是“勉强温饱”。食物的种类也会相对单一,人们的餐桌上可能长期以谷物为主,蔬菜和肉类的摄入会非常有限。
人口增长的制约: 在缺乏化肥支撑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自然限制。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国家可能不得不采取更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或者鼓励人们向海外寻找生存空间。
经济发展的瓶颈: 粮食是工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如果粮食生产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工业化进程会缓慢得多,国家积累财富的能力也会大大减弱。

第三,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将与今天截然不同。

农村的中心地位: 农业将继续占据社会经济的绝对核心地位。大部分人口会生活在农村,从事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农村的社会组织,如村庄、乡镇的权力结构,将更加稳固和重要。
城镇化进程的延缓: 大规模的城市人口涌入农村,以获取土地和农家肥,这在化肥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人们更倾向于留在土地旁边,因为土地是主要的生存资源。因此,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将大打折扣。大多数人一生都可能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小村庄里。
家庭结构的调整: 大家庭会成为更普遍的模式,因为更多的劳动力意味着更多的农家肥生产和耕作力量。儿童是重要的劳动力,他们从小就会参与到农事活动中。
健康与寿命的影响: 营养不良将是一个普遍问题,这会影响到国民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疾病的抵抗力可能更弱。
文化与观念: 勤俭节约、惜物如金的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会更强,许多与农耕相关的传统习俗、节日会保留得更加完整。对土地的依恋感也会更深。

第四,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地缘政治格局也将发生巨变。

贸易的依赖性: 在粮食生产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将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粮食来维持国内的稳定。这种依赖性将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容易受到其他粮食出口国的制约。
战略资源的地位: 粮食将比现在更具有战略意义。谁控制了粮食供应,谁就可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中国可能会在外交上更加谨慎,避免与可能影响其粮食供应的国家发生冲突。
国防力量的限制: 充足的粮食供应是支撑庞大军队和国防工业的基础。如果粮食短缺,那么军事现代化和国防力量的建设将受到严重限制。
科技发展的方向: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重心会更多地放在提高农家肥的生产效率、土壤改良技术、抗病虫害的传统方法,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力发展化肥的生产和应用。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化肥,中国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它将意味着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导,人口增长受到严格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其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化肥的贡献。而那个没有化肥的中国,将是一个在饥饿的阴影下,与土地搏斗,但同时又保留着更多传统韵味的古老国度。它会是另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先从“3414”试验说起。“3414”试验是根据测土配方的要求,全国几乎所有县(包括我)实施了多年的一个多年多点试验,“3414”试验的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效田间试验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该方案除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以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等等,以找出肥料最佳用量。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其核心不仅是试验,而且在于采用统计学方法的回归分析。通过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可以基本剔除干扰因素获得该地区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以及其它施肥参数。试验的科学性、严谨性毋庸置疑。

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可以获得肥料效应函数,也就是能“计算产量中化肥的贡献”。

其试验成果网上一搜就是一大堆,例如:《玉米3414肥料田间试验初报》玉米3414肥料田间试验初报 - 百度文库 专业分析不用去看,单看表2:


不用化肥的“处理1”亩产(315.71公斤)仅为最高亩产(630.17公斤)的一半左右。

还有: 玉米“3414”试验总结_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_无忧文档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_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_免费文档紫砂泥田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_pdf_Docx88锦屏县冲沟细砂泥田水稻3414施肥试验简报.pdf全文-综合论文-在线文档doc.100lw.com/doc/49c1f 等等。


二、用两个3414试验所获得的肥料效应函数计算一下:

(注:为简化计算,展现梯度,所用NPK比例为1:1:1,并非试验配比和最佳配比,理论肥效与试验表现肥效差异较大)

试验1 3414试验报告

试验2 _3414_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用实际试验结果简单粗暴计算,试验1 3414试验报告 的列表最高亩产250公斤(增120公斤)所对应的用肥量为14公斤,增产幅度92.2%,单位肥效8.6kg/kg;试验2 _3414_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的列表最高亩产443公斤(增190公斤)所对应的用肥量为29公斤,增产幅度75.0%,单位肥效6.6kg/kg。

国内耕地质量普遍偏低,粮食生产的化肥折纯用量通常为10~25公斤/亩。

经多方多次验证,各3414试验的基础产量和列表化肥最高增产幅度因不同土壤、不同作物有改变;但是,从肥料效应函数得到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大致可表述为:

“在NPK配比较恰当,耕地肥力适中,无其它因素干扰,在每亩总折纯施肥量从0公斤到20多公斤的递增过程中,每公斤化肥的粮食增产量从20公斤左右递减到0公斤”。

所以任何“每斤化肥增产多少斤粮食”的说法都不准确。但实践中为了方便,可以简单粗暴地概括为全国平均“每斤化肥增产10斤粮食”。


三、联合国粮农组织从1961年~1989年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的大规模肥料(NPK)试验计划(FP)表明:主要粮食作物的60089个试验中,加权平均的总PI值(单位化肥的平均肥效)为10.3kg/kg。另一项在孟加拉、埃及、印度、菲律宾、加拿大和美国进行的8500个水稻试验和6100个小麦试验结果的研究表明(Ahmed,1979):每kg氮肥(N)平均增产稻谷(籽实)在14~20kg之间,增产小麦籽实在17~21kg之间。关于每kg养分能增产的产品量,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作物种类、管理条件,以及整个农业生态条件都有影响。一个对不同地点数据进行研究的结果认为,每kg养分(N+P2O5十K2O)可增产的经济产品量在7~30kg范围内。所以也有的作者采用8.5这一数值,但不如 “10”这一数值用得普遍。这一数值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估计化肥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比如,有人估计,整个发展中国家在粮食总产量中化肥施用的贡献为31%。在增产的粮食中,化肥的贡献为57%(Hignett,1985),其中拉美地区较高,为65%,印度的结果则高达75%(FAO,1981)。

在不同情况下,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不同,这是不难理解的,甚至在同一国家不同土壤区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原苏联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上化肥在作物生产中的贡献是不同的,如在生草灰化土上55%的产量依靠化肥投入,在灰色森林土上为28%,在黑土上只有20%。这些结果表明,化肥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还与土壤肥力水平有关。在肥沃土壤上的作用较小,而愈是贫瘠的土壤上,化肥的贡献愈大。一般认为,化肥的贡献大体是:在粮食总产中化肥的贡献在30%~40%,而在增产的粮食中,化肥的贡献在50%~60%。(第二讲 科学施肥的基础第一章施肥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效应第一节 施肥的产量效应 -- 农化学堂 -- 中国化肥网 )。

《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 在引用前述联合国粮农组织成果(FAO,化肥贡献率50%~60%)同时,“图2中国单位面积产量/化肥施用量”显示的时间段内平均单位肥效为10kg/kg左右。《中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化肥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中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化肥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 认为化肥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40%~50%,《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08期 认为达56.81%。

所以,在满足“一定范围内”、“近似线性相关”的前提下,基本所有的3414试验报告、联合国粮农组织成果、《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中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化肥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相互映证。

再从宏观数据看,2018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5653.42万吨,其中用于粮食生产约60%即3400万吨,以“每斤化肥增产10斤粮食”计算,化肥的增产量应为约3.4亿吨。而1949至2018年粮食产量增长约5.5亿吨,3.4亿吨约占60%。而这又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而在增产的粮食中,化肥的贡献在50%~60%”基本吻合。

所以我认为“多因素综合作用因素”与“单纯化肥因素”叠加后综合化肥因素约占60%(±20%)。


四、《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 认为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0%以上,此外还有诸多报告支持这个结论;再结合我曾实施的以地方农家品种为对照的品比试验,我认为“多因素综合作用因素”与“单纯良种因素”叠加后综合良种因素约占50%(±20%)。

《水利经济计算规范SD139-85(试行)》:“灌溉效益的分摊系数一般为0.2~0.6,平均约0.4左右”。我认为综合考虑后应表述为“多因素综合作用因素”与“单纯水利因素”叠加后综合水利因素约占40%(±15%)。

再综合考虑我曾实施的农技(地膜、垄作、秧盘等)推广和试验结论等和各种因素,个人认为,就中国而言,自1949年至今平均亩产增加的300公斤中,单纯化肥因素约占30%(±10%),单纯良种因素约占20%(±10%),单纯水利因素约占10%(±5%),单纯其它因素(包括高厢垄作免耕轮作预留行间套作肥水管理在内的耕作制度改革,和农药、农膜、农机等)10%(±5%),多因素综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种、水利、农膜、农机、农药、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约占30%(±10%)。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五、注意:

1、农业的影响因素太多、且多因素综合作用太复杂,“粮食增产各因素占比”不可能有“一个能一锤定音的权威声音”。所有因素的影响比例都只能定性不能准确定量,只能说大致在一定范围内。所以研究者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会有“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六十”……等各种不同的数据。

我所提出的“粮食增产各因素占比”也同样如此。所以都有一个浮动范围,即(±5%)或(±10%)。

2、“多因素综合作用”。例如:假定某作物产量只由品种和化肥决定:“老品种+不用化肥”亩产100斤,“良种+不用化肥”增80斤,“老品种+化肥”增120斤,“良种+化肥”能增300斤以上。300-80-120=100,这100斤就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但在化肥行业做对比试验时,为控制变量,往往只用“良种+化肥”与“良种+不用化肥”对比,就成了化肥能增亩产220斤,在增产因素中占比73%。育种行业也同样,往往只用“老品种+化肥”与“良种+化肥”对比,就成了良种能增亩产180斤,在增产因素中占比60%。

所以,关于肥料效应准确的表述应为:“多因素综合作用因素约占30%(±10%)”与“单纯化肥因素约占30%(±10%)”叠加后综合化肥因素约占60%(±20%)。但是,仅以化肥为主题的论文简单表述为:“化肥因素约占60%”也不能说是错误的。

3、再次强调,施肥量和产量并不是成简单线性关系!

从3414试验所获得的肥料效应函数和其它肥效试验的结论看:一是贫瘠土地比肥沃土地肥效高,二是施肥量越多每单位施肥量的肥效越差。

只是为了便于大众理解和便于理论计算,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诸论文中以肥料效应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近似线性相关提炼出了“加权平均的总PI值(单位化肥的平均肥效)为10.3kg/kg”等说法。关键词:“一定范围内”、“近似线性相关”!

所以任何“每斤化肥增产多少斤粮食”的说法都不准确。

准确说法应是:“在NPK配比较恰当,耕地肥力适中,无其它因素干扰,在每亩总折纯施肥量从0公斤到20多公斤的递增过程中,每公斤化肥的粮食增产量从20公斤左右递减到0公斤”。


六、结论

现在全国粮食平均亩产约380公斤,但如果把所有工业化成果全部从农业生产中剔除,仅仅保留与工业化关系不那么强的水利因素,我认为绝不会超过100公斤/亩,和今天的印度相当。如果仅仅剔除化肥因素,从“3414”试验结果来看,最高也就现水平的一半。

回到问题,如果没有化肥,中国全国粮食平均亩产不可能超过200公斤。


======================================================

@进击的布丁 以《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来反驳我:“别的不说但一个物质投入因子只占百分之二十一和你的结论差距小么?还是物质投入只有化肥?”、“政策因子增减投入?政策可以是调整粮价,可以是调整产业结构,如果是加大化肥投入为什么不叫物质投入还叫政策?”认为物质投入因子只占21.35%,所以综合化肥因素约占60%(±20%)太高。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各国经济概况史--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 结论为: 影响我国粮食单产的主要因子是科技进步水平因子、物质投入因子、环境与气候因子和政策因子, 对粮食单产方差的贡献率分别是34.72%、21.35%、19.76%和18.43%。

但请注意:

一是文章明确说明了其政策因子是指Y9(粮食收购价格指数)、Y12(粮肥比价)两项,并不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请认真阅读文章;而且实际上Y9、Y12作用于粮食生产仍然只能通过农业生产投入(良种化肥等等)的增减实现。

二是物质投入因子中有Y1(农用化肥施用量),并不意味化肥的增产效用仅限于21.35%之中,农业技术推广(属于科技进步水平因子)能大幅提高化肥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暂且不说,仅推广化肥深施器(或人工深施覆土)就能把尿素利用率从30%(表施)提高到60%,100斤尿素当200斤用。Y1(农用化肥施用量)不变而化肥的增产效用增倍。

三是如果按你想象,化肥效用仅限于物质投入因子贡献率的21.35%,但其中除Y1(农用化肥施用量)之外还有Y3(农业机械总动力)、Y4(劳动用工量)、Y5(财政农业支出比重)、Y6(有效灌溉面积)、Y8(农村用电量)5项,而无论怎么算化肥效用也不可能占到一半,也就是贡献率不高于10%!也不用你去亲手种地试试没化肥能有多少产量,也不用你会专业分析,仅需会识字算数看看各个3414实验的与无肥区直观对比的增产幅度就能知道你的说法有多荒谬!

事实上《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是分析宏观(间接)因素,和我分析直接因素的“粮食增产各因素占比”口径不同,以此来反驳我之前请先认真看完这篇文章。

==================

以为是来讨论问题的,没想到居然是个杠精。一再提醒:“一定范围内”、“近似线性相关”,解释了半天方差分析、肥料效应函数,全是白费功夫……

任何“每斤化肥增产多少斤粮食”的说法都不准确。为了便于大众理解和便于计算,联合国粮农组织才以肥料效应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近似线性相关提炼出了“加权平均的总PI值(单位化肥的平均肥效)为10.3kg/kg”等说法。《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化肥施用量也显示为10kg/kg左右。某杠精却偏偏要胡搅蛮缠“10个比值很大?上下减五多少?看看区域涵盖范围多大?”试图以此推翻一个平均、近似的数据……呵呵……

然后又错误理解《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试图以一个不同口径的数据证明化肥的粮食增产贡献率不高于10%!试图以此来推翻我提出的“粮食增产各因素占比”……

问题是,还用你来推翻吗?我早已申明是“个人认为”,一家之言了;如果你有异议完全可以提出你的比例方案一起讨论啊?从 @进击的布丁 的前后回复看,是有他的比例方案或想法的,却一直遮遮掩掩不敢亮明。

估计这么一个“化肥的粮食增产贡献率不高于10%”的荒谬论点是谁也没法拿出来讨论的,所以,再然后就是“别和我提这个,当我好骗?线性相关也有个度,不用计算直接得出上下减五?”等等,闭着眼睛的一通瞎扯了。

好吧,对,对,对,我就是骗着你好玩的。

你要读着舒服的知网论文,要附和你、逗你开心的观点论证请你自己去找,我不是开幼儿园的,科普时还要哄你高兴。

==================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国?

春过雪消: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物质是不灭的,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端消失。没有化肥对土壤中营养成分的补充,土壤地力将会在几年到十几年内迅速崩溃,因为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的营养成分早已远走高飞了。

在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大致是循环的,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最终大都随着动植物躯体和粪便回到了土壤中。农田这种人工形成的体系则有不一样的逻辑,它天生就要大量生产农产品输送给人类社会。农产品虽然大多数重量都从空气和雨中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但其中仍然有不少从土壤中吸取的氮、磷、钾和其他中微量营养元素。这些物质除了少量氮可以通过生物固氮和大气固氮得到些许补充,其他的营养物质走了就不会自己回来了。随着年复一年的耕种,土壤地力会越来越低,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对此,古人的做法是通过回收粪便、塘泥等人类社会产生的废弃物回收这些营养元素。土、粮、人、粪、土构成一个循环,维持了中国农村土地数千年的地力。但是随着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城市化的推进,这一体系遇到了新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进城转变为城市人口,消费农产品的主力不再是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户而是城市中的居民。不幸的是,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很难做到粪便回收还田,土壤被根系吸收走的营养元素也就走上了一条单行线一去不复返。更要命的是,由于农艺、种质、水利、植保的进步,当代农作物亩产较古代提升了一个数量级。1850年间江西水稻亩产仅为两百七十斤,而今天两季杂交稻亩产两千斤只算个及格水平。农作物的高产同样意味着植物对土壤需求的激增。在这种强度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化肥土壤的地力恐怕一年都维持不到。

真实世界没有如果,事实就是化肥已经成为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支柱。根据我们在基层的观察,一亩水稻每年消耗的尿素、复合肥可达一百斤以上,相当于每二十斤米就用了一斤化肥。当然,这个用肥量是相对过剩的,未来随着缓释、控释肥料的大量使用这个数字肯定会减少。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的农业还肩负着为十四亿人提供口粮的重任,化肥的重要性就永远不会降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农业发展至今仍未曾接触过化肥,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产量上的差异,更触及到整个社会的结构、民众的生活方式,甚至中国的国际地位。首先,土地的“饥渴”将是普遍存在的现实。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依靠农家肥——人畜粪便、作物秸秆、堆肥等——来维持土壤的肥力。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持.............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 回答
    嘿,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意思的。你这个漂亮的女同事,她这么说,其实是挺直接的表达。咱们作为男生,得好好琢磨琢磨她话里的意思,别光听表面。首先,得承认,她这话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很可能就出在公司这些男同事身上。 是被“吓”到了? 咱们不排除,公司里可能有些男同事,比如油腻的、.............
  • 回答
    欧亚交界语言的独特轨迹:为何亚美尼亚语与格鲁吉亚语未被拉丁化或西里尔化?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语言的版图如同气候一样复杂多变。当我们审视亚美尼亚语和格鲁吉亚语这些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语言时,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它们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未曾被广泛使用的拉丁字母或西里尔字母所取代。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历史.............
  • 回答
    印度化肥产量低,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颇为复杂的问题,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也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众多,从历史遗留到现实困境,层层叠叠。首先,要理解印度化肥产量的低迷,就得回顾一下历史背景。独立初期,印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大力推广化肥的使用。然而,本土的化肥生.............
  • 回答
    这日子过得啊,一晃眼,生日蜡烛吹了一根又一根,从“青春无敌”变成了“黄金剩女”,身边的人从“怎么还不找对象”变成了“什么时候结婚啊?”三十加,单身,这几个标签在我身上挂了好些年。每一次家庭聚会,都像是一场无声的审判,每个眼神里都写满了“你为什么还一个人”。那种感觉,就像被架在火上烤,热气腾腾的,却不.............
  • 回答
    “我化学没学好”这句话,虽然直白,但有时在某些场合下可能显得不够得体,或者希望更委婉地传达信息。那么,如何优雅地表达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结合情境和个人风格,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核心思路: 将“没学好”这个负面评价转化为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或对学科本身的感受的描述,或者强调其他优势来转移焦点。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对了!确实,现在35mm镜头拍人像特别火,但很多人一上手就卡在了“虚化”这个点上。别说全身了,有时候半身照虚化也挺“实在”,背景细节展露无遗。但说实话,35mm镜头之所以受欢迎,恰恰是因为它不以极致虚化见长。它的魅力在于 “故事感” 和 “环境的融入”。你想啊,很多大师级的街头摄影、.............
  • 回答
    《白夜追凶》第一季的结尾,关宏峰的“疑似黑化”无疑是给观众留下最深刻、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它巧妙地触碰了观众对于善恶边界的模糊认知,也为后续剧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关宏峰“疑似黑化”的关键节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令人窒息的结局。在经历了与周巡、与整个犯罪集团的生死博弈后,关宏峰(或说是.............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关键转折点,其直接后果是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导致明朝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遭受重创。如果这一事件未发生,明朝的走向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性历史情境: 一、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化1. 皇位继承与政治稳定 明英宗复位与夺门之变:若土木堡之变.............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如果没有汉字,日语的结构、文化、语言功能和国际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假设性情景: 一、汉字在日语中的核心作用1. 词汇基础 80%的词汇来源:日语约80%的词汇源自汉字(如“桌子”“汽车”“计算机”等),即使经过训读(表意)和音读(表音)的转化,汉字仍构成词汇的核.............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无数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岳飞没有受到秦桧等人的奸臣干扰,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报国信念和高尚的品德,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够取得比历史上更为辉煌的成就,甚至可能深刻地改变北宋灭亡后的历史走向。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岳飞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没有莱特兄弟,人类是否还会发明飞机?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的时间点则难以精确预测,可能会晚几年,也可能更长。以下是我认为在没有莱特兄弟的情况下,飞机发明可能会如何发展,以及可能的时间框架的详细分析:为什么说飞机最终会被发明? 人类对飞行.............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答案并非非黑即白。没有电影审查制度,中国是否会产生更多优秀电影作品,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潜在的积极影响(可能产生更多优秀电影作品): 创作自由度的极大提升: 题材的拓展: 审查制度往往会限制某些敏感题材的触碰,例如历史事件的另类解读、社会现实的.............
  • 回答
    谷爱凌的成功固然有其原生家庭和资源的加持,但她的努力和天赋也是不可否认的。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缺乏这样的背景并不意味着无法取得进步和成功。以下是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如何努力与进步的详细建议: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 认识到自身优势: 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更懂得珍惜,更具吃苦耐劳的精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发展、文明演进和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如果假设中国能够不受西方文明的入侵,任其自然发展,那么文明可能达到的程度和步入现代文明的时间点,是一个高度推测性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太多“如果”和“可能”。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推测:一、 中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抛弃个人“想玩”的因素,仅从“应该玩盗版还是不玩”的角度,并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核心观点:不玩盗版是更负责任和长远的选择,尽管在特定经济压力下,盗版可能看似是“无奈之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涉及到对清朝统治术的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以及“万年不倒”这个理想化的概念。如果排除外国势力入侵这一外部因素,仅仅从清朝统治术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来看,其能否“万年不倒”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给出绝对答案的议题。为了详细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