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外国势力入侵,按照大清炉火纯青的统治术,是否可以万年不倒?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涉及到对清朝统治术的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以及“万年不倒”这个理想化的概念。如果排除外国势力入侵这一外部因素,仅仅从清朝统治术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来看,其能否“万年不倒”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给出绝对答案的议题。

为了详细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清朝统治术的“炉火纯青”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清朝在统治术上的确有过人之处,这些正是其能够建立一个庞大帝国并统治两百多年的基础:

多民族统一与治理的策略: 清朝成功地融合了满、汉以及其他多个民族。它并非简单地强制推行满族文化,而是采取了“满汉一体”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地原有的文化习俗,同时又通过科举制度、八旗制度等将各民族纳入统治体系。对蒙、藏等民族的政策也相对灵活,通过封建王公、宗教联系等方式维系其效忠。
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以来的君主集权制度。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大大强化了皇帝的决策能力和效率。皇帝通过内务府、宦官等掌握了庞大的信息网和执行力量,能够直接控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命脉。
官僚体系的控制与制衡: 清朝建立了一套庞大且相对有秩序的官僚体系。通过分权、回避制度、监察制度(如都察院)以及对官员的考核,力图控制其权力滥用和腐败。虽然腐败难以根绝,但在一定时期内,这套体系的运行是相对有效的。
意识形态的塑造与维护: “天命”、“大一统”、“君权神授”等传统儒家思想被进一步强化,为清朝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推行文字狱、禁书等措施,试图统一思想,消除异议。同时,也注重对汉族士大夫的收编和拉拢,利用其文化影响力来巩固统治。
经济管理与社会控制: 清朝在一定时期内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在社会管理方面,保甲制度等基层组织也用于维护治安和控制人口。
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学习: 清朝统治者并非完全依靠满族自身的文化,而是积极学习和吸取了大量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经验,例如科举制度、六部制等。

二、 如果没有外国势力入侵,清朝是否可以万年不倒?—— 内在的挑战与隐忧:

即使排除外部威胁,清朝统治术自身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内在弊端和挑战,这些弊端在长期来看,很可能对其“万年不倒”的设想构成根本性的威胁:

1. 官僚体系的僵化与腐败的恶性循环:
“熟官”与“熟吏”的固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体系容易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一旦形成,新人难以进入,旧人难以革除,出现“熟官”不思进取,互相包庇的现象。
腐败的制度化: 尽管有监察制度,但权力越大,越容易出现腐败。当腐败成为一种“潜规则”和生存方式时,再严厉的制度也难以根除。从乾隆后期开始,腐败问题就已显露,道光、咸丰时期更是愈演愈烈。
效率低下: 庞大而层层审批的官僚体系,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效率低下,反应迟缓。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科举制度在前期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后期逐渐僵化,八股取士难以选拔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
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 清朝前期,由于社会相对稳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人口增长迅猛。然而,土地的增长速度远不及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贫困人口增加。
经济结构的单一与地域发展不均: 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江南等发达地区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拉大,容易滋生社会矛盾。
财政的困境: 尽管有税收,但庞大的官僚体系、军队开支、皇室奢靡以及各地水旱灾害的赈济,都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腐败导致的税收流失更是雪上加霜。

3. 统治思想的保守与社会进步的阻碍:
思想禁锢: 文字狱和对异见的压制,虽然在短期内维护了统治的稳定,但长期来看,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创新活力。当社会面临新的问题时,缺乏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对西方科技文明的排斥: 尽管一些统治者和官员接触过西方知识,但整体而言,清朝统治者对于西方科学技术文明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非常有限。这种“天朝上国”的心态,导致其未能主动拥抱变革。
社会阶层固化: 满汉之间的潜在矛盾,以及士农工商之间的地位差异,都可能在长期积累中引发不满。

4. 王朝周期律的潜在威胁:
“盛极必衰”的规律: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一个王朝能够真正实现“万年不倒”。每一个王朝在经历了初期的开创、中期的稳定、后期的衰落后,最终都会因为内部矛盾的激化和统治能力的下降而走向灭亡。清朝也难以逃脱这个历史规律。
内部矛盾的累积: 民族矛盾(虽然清朝极力弥合)、阶级矛盾(贫富差距扩大)、政治腐败导致的民怨,这些内部矛盾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即使没有外部冲击,也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社会动荡。

三、 如果没有外国势力入侵,清朝统治术是否能抵御内部危机?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应付” vs “改革”: 清朝的统治术更多的是一种“应付”和“维持”的策略,而非主动的“改革”和“创新”。面对内部危机,统治者往往倾向于采取镇压、修补等手段,而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面对腐败,更多的是严惩个别官员,而非改革制度。
对社会变革的迟钝性: 在19世纪,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民族主义兴起等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而清朝的统治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旧有模式的延续,对新的社会力量和变革思潮显得迟钝和无力。
缺乏自我更新的机制: 一个能够“万年不倒”的统治术,需要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适应能力。然而,清朝的统治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时,显得越来越僵化,缺乏有效的自我纠错和革新机制。

四、 结论:

如果没有外国势力入侵,清朝是否能万年不倒,答案是非常不可能。

虽然清朝的统治术在历史上有着其“炉火纯青”的一面,成功地维系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两百多年。但这种统治术本身也内含着深刻的矛盾和隐忧:官僚体系的僵化和腐败、经济发展的瓶颈、思想的保守以及社会结构的潜在危机。这些内在的因素,即使没有外部的催化剂,也极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侵蚀王朝的根基,最终导致其走向衰落和灭亡。

历史的发展并非仅仅取决于统治术的优劣,更取决于其能否适应时代的变化,能否解决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能否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清朝的统治术,在面对内部的深刻危机时,展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其保守性、僵化性和缺乏主动改革的意愿,使得其难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万年不倒”。即使没有八国联军和甲午战争,内部的动荡和危机也极有可能在某个时刻爆发,只是爆发的形式和时间会有所不同。

可以这样说,清朝的统治术更像是一种精巧的“维持系统”,在外部环境相对有利的情况下能够稳定运行,但面对剧烈的内部动荡和外部挑战时,其内在的脆弱性就会暴露无遗。因此,即使没有外国势力的入侵,清朝也难以实现“万年不倒”的理想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的“统治术”,实质上全都是“取死之道”。这种“统治术”筑造的越是完美,累积的仇恨就越多,将来崩溃时,结局也就越惨烈。


这种必然的大崩溃,被总结为“一乱一治”。这个规律被学者们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周期律”。



中国古代的统治术,说白了就是通过愚民、限民等诸多手段以弱民,同时通过教化等手段美化自身形象,从而尽量减小“民变”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但这类动作注定是要失败的。

民的越发弱小只会激发官僚集团更大的贪欲,从而使得社会贫富差距更快拉大;所谓的“统治术”只能保证更大的基尼系数情况下,社会可以尽量安定。


但是,过大的贫富差距意味着“濒临极限的剥削”。这种极度盘剥使得十之八九的底层民众挣扎在死亡线上;且因为被刻意置于极度愚弱的境地,故民众无法在达至极限前给出任何有效的反馈。

这就使的整个社会变得极度脆弱,稍微有点轻微的天灾人祸都会导致财富被盘剥精光、毫无风险承受能力的底层人士家破人亡(此所谓“官逼民反”: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那还不如造反,万一成功了呢?);同时,缺乏反馈使得这个社会变得麻木而迟钝,搭配它无与伦比的吸血效率,极易使得某个局部膨胀、失控,继而造成主弱臣强、尾大不掉的危险状况(故而,宋以后的朝代才会重文抑武,并有了诸如地方官不能在老家任职、地方官须频繁调动,不可任其长久治理一处,以免他和地方势力勾结坐大等等细致考虑;但这些措施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加强了“反馈障碍”问题,并使得官僚们变得更为短视和残暴,底层所受盘剥越发严重)。


统治术所制造的、表面的“安定”,并不能掩盖危如累卵的事实。

最后,就只差陈胜吴广出来喊一声了。

user avatar

答案正好相反。

如果没有外来的洋大人的帮助的话,大清只怕亡的还要早几年。

洋大人们入侵中国之后,发现中国人真是不太好管理。

但是他们发现只要给清政府一点好处,让清政府能够苟延残喘,清政府就会帮助他们压迫我们中国人,剥削我们中国人。

后来小日子过的不错的人来了。他们还想搞个满洲国。由此可见,清政府这种工具人,是真好用啊。

user avatar

没可能。

清朝到道光、咸丰年间已经腐朽到了极点。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广西的情况已经糟糕到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只要某人站在田头喊一声:“一起发财去!”田里劳作的人立刻就能放下手头的农活聚集过去一起造反。

在金田起义开始前,其实洪秀全和冯云山都因为有造反行径而被抓过,可是杨秀清等人凑了一笔钱贿赂了当地的官府就把他们给营救出来了。

金田起义后,清朝很快就组织了军队进行镇压,可是清朝的正规军居然被一群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打得大败亏输,后来更是几乎把长江以南的土地丢光了。

在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清廷甚至组织不起一支像样的军队与太平军作战。不仅是满人组成的八旗不堪一击,甚至连汉人组成的绿营军都已经彻底腐化了。据很多当时的历史笔记记载,作为镇压太平军主力的江南江北大营里居然开满了诸如妓院、赌场、鸦片馆等五花八门的娱乐场所,大兵们居然可以用钱雇佣他人替自己值班。

如果不是主要由洋人组成的洋枪队,如果不是允许各地的汉族官僚组织军阀性质的地方武装(如湘军、淮军),清廷根本就没有能够与太平军作战的军队。

后来虽然借着太平军内部频繁爆发的内斗而剿灭了太平天国,清朝的统治根基依旧被彻底破坏了,如果不是因为洋人成了老百姓新的敌人,清朝根本就撑不过后来的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洋人的入侵反而是大大延长了清朝的统治。


简单说下关于义和团的质疑。类似义和团这种底层老百姓的类宗教组织,历朝历代都有,清朝格外多一点而已。当然,如果没有洋人,他们可能叫另一个名字。事实上类似组织的反清活动贯穿整个清朝,例如天地会、红花会、天理教、白莲教、小刀会、捻军等等。这些组织大都以“反清复明”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或者宣传口号。义和团虽然是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但是一个“扶”字其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态度——扶持一个暂时的盟友共抗强敌而已。如果他们对清朝的认同感强一些的话,这个口号就会是“忠清灭洋”。况且义和团的前身就是类似白莲教这样的反清复明组织,如果没有洋人对百姓的欺压,义和团有极大概率形成下一次的反清复明起义。

user avatar

吹水

大清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进入下行轨道了。外国势力入侵只是加速了进程而已。

上行轨道参考彼得大帝治下的俄国。

即使不是上行轨道,维持期的清朝至少能把甲午战争打赢。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user avatar

其实我们客观的看待大清朝历史,你会发现一个问题。

大清的辉煌,只是有两个祖孙创造的,也就是康熙与乾隆,他们加起来有120年统治时期。这占据了大清260年差不多一半时间。

而其他时间,慈禧统治大清时间差不多有50年。

整个大清历史其实就是有这三位统治者共同缔造的。

这是封建集权制的悲哀。

也就是说,一个王朝兴衰只能由明君创立,他无法有制度繁衍。

一旦出现如载涛,载沣,这样的败家子。哪怕全国人民都支持清王室,他们也能在极端时间里,让整个政府完蛋。

正如吕思勉说的清廷统治中国太多的法术,而少了正道。没有正道的维持,一旦统治者能力不够,整个国家就会分崩离析。

咸丰之后,如果没有慈禧上台,仅仅依靠不如慈禧的八大辅政大臣,可能他们连10年都支持不下来。

user avatar

你清本无国运,全靠赫德死撑。


大清正一品、太子太保•罗伯特赫德,拳打圣人曾国藩,脚踏北洋李鸿章,晚清四名臣?丢!没有赫德每年提供2000万两的关税,你大清能干什么?

大清最清廉、最高效的衙门是外国人控制的海关,半个世纪以来,海关收入占你清国家财政的四分之一,是你清最稳定的财源。

建海关

创邮政

设文馆

筹水师

立航运

备留学

废走私

举外债

和中法

议辛丑

赫德:我不是针对某一位大臣,我是说清廷的所有人都是垃圾。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外国势力,大清就会和太平天国一起被曾国藩送走。

太平天国(1851-1864)如火如荼,这个时期,外国势力把持了中国的关税。

英国人赫德曾司掌中华帝国海关48年之久,使这个新机构始终维持廉洁高效的运转。

1854年7月,新的江海关在苏州河北岸挂牌办公,它的章程出自英国驻沪代理副领事、22岁的李泰国(Horatio Lay)之手,规定:英法美三国领事每人可推荐一名外籍人士担任税务司(最初为领事代表),由他们组成关税管理委员会,作为单一体联合行动;税务司可以自由调阅、核对海关文书账册,所有公文非经其副署不得公布;任何装卸货物准单、税款收据、结关准单或其他正式文件非经税务司副署,不得签发或使其生效。1855年,李泰国本人成为江海关英籍税务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为通商口岸增加到15个,李泰国竭力说服新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把江海关制度推广到其他商埠,获得恭亲王首肯。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委任李泰国为海关总税务司,统领各口岸新设海关。

太平天国战争之前,岁入大宗来自田赋,每年收支大致相抵,清廷自不会对仅占岁入3%的关税太过上心。但席卷16个行省的“发匪”在起事第一年就耗尽了户部存银,加之作战省份无法解拨京饷,中央财政事实上已经瘫痪。与此相反,伴随通商口岸的增加和管理规章的建立,洋税收入逐年见增,成为一项规模可观的财源。和名目繁多、操纵在地方督抚之手的厘金(内地商业税)相比,关税的来源更为清晰,中枢自可以更方便地掌控。鉴于赫德“虽系外国人,察其性情,尚属驯顺,语言亦多近礼”(恭亲王语),朝廷也就不打算插手他们完全不熟悉的海关业务,以免引发财政动荡,而让赫德的人马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于是,从1865年到1875年,海关岁入由白银830万两稳步增加到1200万两,1885年更增至1450万两;而当时的账面岁入不过银6000万两左右,洋税已占近2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赔偿英法的1600万两军费即由关税收入拨出。

可以说,如果没有外国势力帮助大清收取关税,持续获得收入,那么,最好的结果,慈禧太后和“汉献帝”一样,衣衫褴褛,只能靠湘军养活。

更坏的结果是,大清朝廷没有钱了,王公贵族们要吃饭,他们会进一步横征暴敛,白莲教等北方农民起义进一步风起云涌,更盛于太平天国,极有可能,在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之前,大清就土崩瓦解了。

就算他们能够熬到曾国藩胜利。

曾国藩手下那些出生入死的骄兵悍将,一定会上演一曲黄袍加身,扶曾国藩上位。

所以,用基本逻辑推测,在1864太平天国失败,最乐观估计,大清还能够苟活几年,无论如何也到不了1911年。

结论是,如果没有外国势力,大清可能会在1864年前后完蛋。

user avatar

没有西方武器引入连太平天国都扛不过去。

user avatar

拉倒吧,雍正给大清续的命到天平天国时期就已经很极限了,没有洋大人出手太平军虽然大概率坐不稳天下但是扬了清朝还是很有机会的

user avatar

不可能。如果不是依靠与外国侵略势力勾结的话,清政府甚至都活不过洪秀全、张乐行和杜文秀的大起义。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真正的统治术,日均热量摄入指标。

老百姓饭都没得吃,什么统治术都等于零。

user avatar

笑死了,大清的统治力?没有外国势力,大清连康熙朝都过不去。洋大人是不远万里给皇上来续命的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