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把这个事搞到过极致。
二战日本曾经有过一次“去敌性语”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从英语(敌性语)翻译过来的词汇给变成“纯正之日本语”,让日本的各种标志版上面“抹杀”英美之色彩。这段时期日本是切切实实搞过一次“去英语化”运动。
当然,其中一大半是把掺杂英语外来语的名称变成其他汉字,比如西铁城(シチズン時計)改名为“大日本時計”;华盛顿鞋店(ワシントン靴店)变成“東條靴店”(难不成是为了讨好某人?);出版社“欧文社”去掉“欧”,改成发音相同的“旺文社”。当然,这些改名都与本主题无关,主要关注点还是在下面。
有一部分日语意译确实体现出区别与中国音译的意境:
·サイダー(soda,苏打水),改成“喷出水”
·コロッケ(croquette,可乐饼),改成“油揚げ肉饅頭”(油炸肉馒头)
·カレーライス(curry rice,咖喱饭),改成“辛味入汁掛飯”(辣味盖浇饭)
·マイクロホン(microphone,麦克风),改成“送话器”
·カメラ(camera,照相机),改成“写真機”(相片机)
·ビデオカメラ(video camera,摄影机),改成“録画機”(录影机)
·ゴルフ(golf,高尔夫),改成“打球”或“芝(草地)球”
·ドーナツ(donut,多纳圈),改成“砂糖天麩羅”
·サクソフォーン(saxophone,萨克斯),改成“金属製曲がり金真鍮喇叭”(看个乐吧)
·ヴァイオリン(violin,梵婀玲、小提琴),改成“瓢箪型糸擦機”(葫芦型弦擦机)(完全失去美感而且难记)
·トラック(truck,卡车),改成“自動貨車”
·エンジン(engine,引擎),改成“発動機”(汉语也有“发动机”,因此也可以归入后面的第三类)
·タイヤ(tyre,轮胎),改成“車輪”
·カフェ(cafe',咖啡馆),改成“西洋風酒場”
有一部分日语意译则是与中国意译版本不同:
·サッカー(soccer,足球),改成“蹴球”(有点“蹴鞠”的意思)
·アメリカンフットボール(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改成“铠球”(确实符合一大堆人全副武装的感觉)
·クロール(crawl,爬泳or自由泳),改成“速泳”
·ピアノ(piano,钢琴),改成“洋琴”
·テント(tent,帐篷),改成“天幕”(现在日本自卫队依然在用这个词)
·ニュース(news,新闻),改成“报道”(注:日语“新聞”是报纸的意思)
·パーマ(permanent wave的简称,烫发),改成“電髪”。
·カンガルー(kangaroo,袋鼠),改成“跳鼠”(好像也没啥错)
·ハンドバッグ(handbag,手包),改成“皆入袋”
·フォーク(fork,叉子),改成“肉刺”
·ミサイル(missile,火箭弹),改成“噴進弾”(应评论区指点修改)
·マッチ(match,火柴),改成“燐寸”
还有的跟中国翻译完全相同:
·ミネラルウォーター(mineral water),改成“鉱泉”
·チェーンストア(chain store),改成“連鎖店”
当然,很多方面中国还是有神翻译的,“雷达”(二战日语:“電波探知機”)、“声呐”(二战日语:“音波探知機”)就不说了。植物“仙客来”(Cyclamen,シクラメン)也是个神译,这个词日本在二战期间改成汉语古称“篝火花”,但总是缺乏“仙客来”表现出的那种从海外漂流而来的感觉。
虽然二战日本确实比较刚烈。但谁承想战败不到两个月,日本市面上就出版了一本32页《日美会话手账》,这本仓促上马的小册子仅仅粗略记载了一些英语基础单词与简单交流,却立刻畅销360万本,甚至因为纸张生产尚未恢复而出现大面积断货。于是,日本人就重新把那些被禁止的语言重新拿回来,全民喜迎麦克阿瑟。
巧克力:上海人叫黑焦,在天津叫停不住;
沙发:学名是弹簧软椅,北京人叫软躺儿,四川人叫瘫靠子;
披萨:广东话说朝天饼,山西人叫它露馅儿饼
难道老祖宗就搞音译?
英语stone 汉语石头
英语mother 汉语母(俄语мама 汉语妈)
英语father 汉语父(俄语отец 汉语阿爹)
英语road 汉语路(俄语дорога 汉语道路)
英语tree 汉语树 (俄语лес 汉语林)
英语song 汉语(歌)唱
我不懂古汉语发音,可能会有更多与印欧语类似发音的词汇。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史前时期,现在讲汉语的人与印欧语的人祖先是讲同语言的一群人,那时就已经使用的基本词汇即便过了七八千年,后代的语言中也有相近读音。后来分散迁徙、地理分割和各自社会独立发展,不同语系、语族的出现,期间出现的大量词汇就不再有相同、相近的读音,不同语言之间差异越来越大。到近代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语言中音译借用词又多了起来。
胡糖、胡床、胡饼。
我们有很多食物,其实都是以「国外原产地+中国人熟悉的食物名称」来意译的。
汉代和西域贸易,引进了很多带「胡」字的食物,比如胡椒,胡芹,胡萝卜。明清时期海洋贸易比较多,于是就有了「西」和「洋」字打头的食物,比如洋葱,洋芋,西芹,西红柿,西洋菜等。还有很多带「番」的食物比如番薯,番茄(虽然跟西红柿是一个东西),番木瓜,番石榴等等。
进入近现代,这种命名法也不算少,只不过相对于语焉不详的「番」啊,「洋」啊之类,我们往往习惯精确到国家甚至地区。比如……意大利面,意大利饺子,西班牙海鲜饭,墨西哥卷饼,英式松饼,夏威夷果(划掉),新奥尔良烤翅(划掉)之类。我们大家耳熟能详。这些词如果你非要用音译,那没人能听懂。
所以,直接按照这个思路去推演就行了嘛
(手动狗头)
(感谢 @神秘汪 提供创意)
对外来新事物的称呼,若非“音译”,更多时候其实是重新起名。
通常不限于单个词,而是会涉及一连串相关事物。
以“巧克力”为例,编造如下:
刚从星鹿杏茶屋拿了一杯热桐
而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平行世界里,不论使用哪种文字的语言,几乎都在音译它
冰拿铁?来一杯冰奶杏~
下一步问题是将“德意法美”这些国名替换成“非音译词”了
美利坚比较好改,近代有现成的例子:花旗国(越南还在用“花旗”这个汉越词)
然后……
今晚吃红白绿饼、黑红黄馍,再来几罐冰花旗糖吧!哎菜单上这个米字语单词是啥?没翻译呢~?
以上仅为抛砖。精彩在评论区~
多邻国, 免费自学英日西法韩意等38种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