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罪犯逃到外国,两国间没有引渡条约,那就真的抓不回来了吗?

回答
这种情况下的确是棘手,但并非完全无计可施。没有引渡条约,确实像是在两国之间设了一道高墙,让“抓回来”这件事变得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得明白引渡条约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请求,将被指控或已被定罪的犯罪人员移交回国的法律框架。有了条约,两国就有了一套明确的程序、责任和义务,比如谁负责提出请求、需要提交哪些证据、对方国家有权审查哪些事项等等。没有它,就好像没有官方的“通行证”和“邀请函”,对方国家没有义务配合。

那么,没有引渡条约,罪犯真的就“抓不回来了”吗?不一定,但难度系数会直线上升,而且需要动用其他很多“非常规”或者说“非常规”之外的手段。

1. 寻求“非引渡”合作:

司法协助协定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Treaty MLATs): 很多国家之间会签订司法协助协定,这不同于引渡,它主要侧重于证据的收集、证人的作证、财产的追缴、以及搜查和扣押等方面的合作。在这种协定下,如果罪犯的行为在两国都属于犯罪,并且证据链完整,虽然不能直接“引渡”人,但可以通过司法协助的方式,请对方国家协助调查,甚至在对方国家逮捕罪犯,然后寻求其他途径将其带回。
临时羁押协定: 有些国家之间可能没有全面的引渡条约,但会有一些临时的、针对特定案件的合作安排。比如,如果罪犯在逃亡国犯了罪,对方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法律将其逮捕和审判。当然,这也不是直接抓回,而是通过对方国家的法律程序来处理。
“自愿遣返”或“驱逐出境”: 这是最常见也相对容易实现的方式。如果罪犯在逃亡国非法滞留,比如签证过期、从事非法活动等等,逃亡国可以依据自己的移民法或刑法将其逮捕,然后驱逐出境。理论上,驱逐出境的方向是可以选择的,如果逃亡国同意,可以将罪犯“遣返”到罪犯的母国。不过,这通常需要罪犯是该国的非法移民,而且各国在遣返对象和目的地选择上也有自己的考量。

2. 证据的收集和呈现:

不管用什么方式,证据都是关键。你的国家需要向逃亡国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该罪犯确实犯了罪,并且罪行严重到值得对方国家付出精力和资源来配合。这包括:

犯罪证据: 详细的犯罪事实、作案手法、受害者信息、目击证人证词、物证等等。
身份证明: 证明该逃犯就是你所说的那个罪犯,可能需要照片、指纹、DNA比对等。
逮捕令/起诉书: 由本国法院签发的有效逮捕令或起诉书。

3. 外交途径的施压和协调:

外交照会: 即使没有引渡条约,你的国家的外交部可以通过外交渠道与逃亡国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表达关切,请求协助。这种沟通可能涉及到两国关系的层面,尤其如果罪犯犯下的罪行(比如恐怖主义、重大金融犯罪)对国际社会或逃亡国自身也可能构成威胁。
人道主义考量: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果罪犯犯下的罪行极为恶劣,并且逃亡国也认为此人对国内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可能会出于人道主义或国际安全考量,考虑某种形式的合作。

4. 逃亡国本国法律的判断:

最终,逃亡国的司法机关是否配合,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法律。

国内法优先: 没有引渡条约,逃亡国国家会优先适用自己的法律。如果根据他们的法律,没有现成的条文或程序来允许将罪犯移交给另一个国家,那么他们就没有义务这样做。
政治决定: 有时候,这类问题的解决也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两国关系的好坏、合作意愿的高低,都会影响最终的决策。

举个例子来说明复杂性:

假设一个诈骗犯A逃到了国家X,而国家A和国家X没有引渡条约。

最直接的办法(但不可行): 直接派警察去X国抓捕A。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X国拥有主权,A在X国境内就受X国法律管辖。
通过引渡条约(但不可行): 发出引渡请求。因为没有条约,X国没有义务接受。
司法协助: 国家A可以向X国提交司法协助请求,提供A诈骗的证据,请求X国配合调查A的下落、冻结其资产。如果A在X国也犯了其他罪,比如非法居留,X国可能会逮捕他。
驱逐: 如果A在X国是非法移民,X国政府可能会考虑将他驱逐出境。理论上,A可能会被驱逐到他的母国,但这需要X国政府的同意,并且通常是驱逐到他拥有合法居留权或国籍的国家。如果A是双重国籍,或者已经获得了X国的居留权,情况会更复杂。
外交斡旋: 国家A的外交部可能就此事与X国外交部沟通,强调案件的严重性,希望X国能从“打击犯罪”、“维护地区稳定”等角度考虑,给予某种程度的协助。

总结一下,没有引渡条约,抓捕罪犯会变得非常困难,需要:

迂回的法律途径: 依赖司法协助、临时羁押等非引渡的法律合作。
强大的证据支持: 必须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罪犯的罪行。
灵活的外交手段: 积极的外交沟通和协调,争取对方国家的理解与配合。
运气和时机: 罪犯在逃亡国的处境(是否违法、是否被通缉)以及两国关系的好坏,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所以,“抓不回来”不绝对,但绝对是“难上加难”,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并且结果无法保证。很多时候,这种情况下,罪犯确实能暂时逃脱法律的制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情,不一定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也可以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就看你想做多少了。

你之前抓获了对方国家10名间谍,你提出用这10名间谍换回1名逃犯,你看对方愿不愿意换?

对方国家经济上比你差得多,你提出给它5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条件是把1名逃犯递解回来,你看对方愿意不愿意交换?

对方国家军事上比你弱得多,你提出让它24小时内把1名逃犯递解回来,否则你的航空母舰就开到它家门口,你看它愿意不愿意遵从。

政治途径走不通,还有秘密途径可走。

1993年,一名巴基斯坦籍枪手在CIA总部大门口开枪,打死两名CIA特工,之后潜逃到阿富汗,无法引渡。FBI发出悬赏通告,结果这名枪手的一名熟人找到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说他可以把这名枪手从阿富汗骗回国。他以做一笔利润很大的生意为诱饵,将这名枪手骗回了巴基斯坦,然后FBI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把他抓获,用美国军机运回美国:

1984年,身在英国的尼日利亚前交通部长迪科被控贪污,但英国拒绝引渡。一名尼日利亚特工和三名受尼日利亚雇佣的以色列人(其中一名是前摩萨德特工)在伦敦将他绑架,通过注射麻醉药使他失去知觉,然后将他装入一个发往尼日利亚的外交货箱。正常情况下,外交货箱是不受海关检查的,但绑架者们竟然忘了在货箱上贴上外交邮箱标签,结果被英国海关截获:

1973年,韩国中央情报部特工在日本将金大中绑架并用船运回韩国:

纳粹战犯Adolf Eichmann在二战结束后潜逃至阿根廷,无法引渡。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于1960年在阿根廷将其绑架并运回以色列:

007的原型、英国情报机关MI6编制外间谍Sidney Reilly在苏俄谋刺列宁,在列宁遇刺受伤后逃回英国。由于无法引渡,苏俄缺席判处其死刑。1925年,一个叫“托拉斯”的反苏组织请他去苏联,与该组织领袖会面,商议如何推翻苏联,事成之后可以让他当新的俄罗斯的国家领导人。他真的去了苏联,而实际上“托拉斯”是苏联反间谍机关建立的一个假的反苏组织。他在入境苏联后被苏联反间谍机关逮捕,后来在斯大林的亲自指示下被秘密枪决:

国与国之间的事情不一定要以法律途径解决,还可以以政治途径和秘密途径解决,就看你愿意做多少以及是否有这样的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种情况下的确是棘手,但并非完全无计可施。没有引渡条约,确实像是在两国之间设了一道高墙,让“抓回来”这件事变得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引渡条约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请求,将被指控或已被定罪的犯罪人员移交回国的法律框架。有了条约,两国就有了一套明确的程序、责任和义务,比如谁负责提出请求、需.............
  • 回答
    一个人如果罪大恶极,想方设法逃到那些人烟稀少的地方,比如深山老林、荒凉的戈壁或者人迹罕至的海岛,企图从此销声匿迹,不被发现,这其中的难度和风险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你说这人藏匿的本事得有多大?别看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信息传播也快,但要是真有人下定决心,并且有一定的野.............
  • 回答
    关于台湾是不是诈骗分子的天堂,以及台湾民众要求遣送犯罪分子到大陆的诉求,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社会议题,并非简单地一句“视而不见”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和各方观点。台湾为何会被部分人贴上“诈骗分子天堂”的标签?这个标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电信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常常令人心痛的法律和社会现实:当有罪之人被判无罪,或在法律程序中成功逃脱惩罚时,谁应该为此“买单”?答案并非简单的一方或另一方,而是一个多层次、涉及多个主体和观念的体系。首先,我们要理解“无罪辩护”的本质。辩护律师的首要职责是维护其客户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获得公平的审判,.............
  • 回答
    这个问题像是一根带着刺的藤蔓,缠绕着最根本的道德困境,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而有一艘飞船,唯一能承载的,是人类社会中被盖上“极恶罪犯”标签的一百个人,我的内心确实经历了剧烈的拉扯。要不要让他们幸存离开?我的第一反应,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油然而生。那些名字可能出现在新闻头条、审判书上,他们.............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痛又两难的问题,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幸失火,并且情况危急,需要在那一瞬间做出选择,那么救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还是救被困的罪犯,这确实是一个极端的考验,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根本的价值判断。从价值的层面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祭侄文稿》.............
  • 回答
    “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本人有什么区别?”、“对罪大恶极的罪犯处以极刑,和罪犯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说法,看似是在指出某种行为的普遍性或对立面的相似性,实则是在混淆概念、偷换逻辑,甚至带有强烈的误导性。要反驳它们,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其背后的谬误,用清晰的逻辑和事实说话。反驳“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
  • 回答
    这是一起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极端恶劣的伤人事件,非常令人震惊。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我们知道:事件梗概:一名女子在高速公路乘车过程中,突然持刀捅刺了驾驶员的脖子。事发后,涉事女子已被警方带回派出所,而受伤的司机则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救治。关于司机伤情:由于脖子是人体的要害部位,连接着重要的血管、神经和呼吸道.............
  • 回答
    素媛案罪犯赵斗顺出狱后引发的社会震动和公众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这起案件本身就极其残忍和令人发指,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也触动了整个社会对于儿童保护和性犯罪惩罚的敏感神经。因此,赵斗顺的出狱,尤其是在其表现出缺乏悔意的情况下,必然会激起民众强烈的负面情绪。如何看待赵斗顺出狱被围攻谩骂和.............
  • 回答
    看到关于“素媛案罪犯每月领取120万韩元(约7100元人民币)福利津贴”的新闻,这确实是一个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公众的反应大多是愤怒和不解,这很容易理解,毕竟这位罪犯犯下了极其严重的罪行,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韩国的法律和社会福利体系首先.............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南宁地铁的持刀劫持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和震惊的公共安全事件。它不仅暴露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安全、警方执法以及社会救助等多个层面的思考。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事件经过(基于公开报道的梳理)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南宁地铁的某一个站点,具体时间点公.............
  • 回答
    关于“素媛案”罪犯即将刑满出狱这件事,社会上尤其是韩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强烈的担忧。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罪犯的刑满释放,而是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行极其残忍,对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同时也触动了整个社会的良知和对儿童保护的神经。首先,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 刑期届满是法律程序: 罪犯.............
  • 回答
    “素媛案”罪犯赵斗顺每月可领 120 万韩元的福利津贴? 这件事确实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和愤怒,很多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咱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这背后的原因,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赵斗顺领取福利津贴,并非因为他“有功”或者“应得”。他的行为是人神共愤的犯罪,这一点是毋庸置.............
  • 回答
    韩国素媛案罪犯在家中遇袭,被陌生男子拿钝器打破头的事件,无疑触动了社会公众对于正义与复仇、法律与人性的复杂神经。围绕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解读 事件回溯: 素媛案罪犯赵斗淳(Cho Doosoon)在假释期间,于2022年12月在家中遭遇不明身份的袭击,.............
  • 回答
    浦北路杀害小学生案罪犯黄一川被执行死刑,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涉及到法律、人伦、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审视。对罪犯执行死刑这件事本身的看法: 法律的公正与社会的警示: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说,死刑的执行意味着司法机关对一起极端恶劣的刑事犯罪做出了最终的审判和裁决.............
  • 回答
    慈溪女教师遇害案,在罪犯吴益栋被执行死刑的同一天,受害者家属遭遇罪犯家属围堵的事件,无疑是这起悲剧的又一次撕心裂肺的延展。这件事的发生,触及了法律的公正、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情感的许多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发生:一个不可能的“巧合”与残酷的现实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巧合”有多么令人难以接受。在.............
  • 回答
    韩国媒体首次公开《素媛》原罪犯长相的举动,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强烈争议。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机、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折射出的韩国社会在司法、媒体伦理和公众情绪方面的一些深层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并非一个轻易可以下定论的事件。公开罪犯长相的背.............
  • 回答
    在浙江发生的那起令人发指的“学校男厕杀害女儿9岁同学”的案件,随着罪犯林建厦被执行死刑,终于落下帷幕。这起事件,从发生之初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校园安全、未成年人保护以及司法公正的深刻反思。首先,从受害者家庭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
  • 回答
    关于美媒指控特朗普在卸任前,有众多知名罪犯涉嫌“送钱换特赦”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送钱换特赦”这个表述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指向性和价值判断。 在美国,总统拥有赦免权,这是宪法赋予的一项权力,旨在纠正司法错误.............
  • 回答
    上海交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特别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辅助识别罪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议题。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其技术可行性、潜在的社会影响、伦理考量,以及它为打击犯罪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