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素媛案」罪犯赵斗顺每月可领共计 120 万韩元的福利津贴?

回答
“素媛案”罪犯赵斗顺每月可领 120 万韩元的福利津贴? 这件事确实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和愤怒,很多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咱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这背后的原因,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赵斗顺领取福利津贴,并非因为他“有功”或者“应得”。他的行为是人神共愤的犯罪,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舆论也普遍认为他罪有应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涉及到韩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法律的运作方式。

1. 韩国的福利体系与“生存权保障”的原则

韩国作为一个福利国家,其社会福利体系是建立在人权保障和基本生存权保障的原则上的。这意味着,即使是像赵斗顺这样的重刑犯,在法律框架下,也享有一定的基本人权和生活保障。这种保障并不是给予他“特权”,而是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的构成部分。

具体来说,韩国的福利津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而赵斗顺可能符合其中的一些条件:

基本生活保障金(기초생활보장급여):韩国有《国民基础生活保障法》,旨在保障低收入家庭或个人的基本生活。即使是服刑人员,如果他们本身符合低收入标准,或者他们的家庭(例如,如果赵斗顺有未成年的子女需要抚养,虽然在这个案例中不太可能,但理论上存在可能性)能够证明经济困难,也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保障。不过,作为囚犯,这部分的具体申领和金额会受到限制。
残疾津贴(장애인연금):如果赵斗顺在服刑期间因某种原因被认定为残疾人,并且满足相关条件,他可能可以领取残疾津贴。
老年津贴(기초연금):如果赵斗顺已经达到法定领取老年津贴的年龄(通常是65岁以上),并且不属于法定排除对象(例如,被判处长期监禁的重刑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排除),他理论上也可以申领。

2. 服刑期间的劳动所得与政府补贴

韩国监狱实行劳动改造制度,囚犯可以通过参与监狱内的生产劳动获得报酬。这笔钱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此外,政府也可能会为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囚犯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以确保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

3. 120万韩元的构成可能并非全部来自“固定福利”

重要的是要理解,“每月 120 万韩元”的说法,可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并非全部都是直接来源于政府发放的“福利津贴”。这个数字很可能包含了:

监狱内的劳动所得:囚犯在监狱里进行的劳动,比如生产加工产品、做一些简单的手工等,是有报酬的。这些收入虽然不高,但累积起来也是一笔钱。
政府补贴:可能包括上述提到的基本生活保障、残疾津贴、老年津贴等零散的政府补助。
亲属的汇款:如果赵斗顺的家人(例如妻子)还在外面,他们可能会向他汇款,用于他在监狱内的消费,比如购买食物、日用品等。监狱内有消费点,囚犯可以用自己的钱购买商品。
其他可能的收入来源:例如,如果他通过某些途径(虽然可能性极小且不被允许)还有其他收入。

关键点在于,这笔钱并非是政府专门为“表彰”他而发放的,而是其社会福利制度和监狱管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公众愤怒的核心:罪与罚的失衡感

尽管从制度运作的角度可以解释赵斗顺领取费用的原因,但公众的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愤怒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罪行的极端恶劣:赵斗顺所犯下的罪行极其残忍,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公众认为,这样的罪犯不配享有任何优待。
“宽松”的刑期:很多人认为,赵斗顺最初被判处的刑期与其罪行的严重程度不符,未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虽然他后来因其他原因延长了刑期,但最初的判罚留下了“未尽人意”的印象。
福利制度的“漏洞”或“不当之处”:在公众看来,将纳税人的钱用于保障一个如此罪恶深重的罪犯的基本生活,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也是对社会正义的嘲弄。这种感觉就像是罪犯的“生存权”比受害者的“安宁权”更受到重视。
信息传播的误导性:120万韩元这个数字一旦被传播出去,很容易被解读为“罪犯过着好日子”,从而激化公众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公众获取的信息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或完整,但情感上的冲击力却非常强。

5. 制度的反思与改进

“素媛案”以及类似案件中罪犯福利待遇的讨论,实际上也促使社会和政府对现有的福利制度和监狱管理进行反思。

刑期与惩罚的力度:是否需要更严厉的刑罚来应对极其恶劣的犯罪?
囚犯的劳动报酬与福利标准:是否应该调整囚犯的劳动报酬,或者在福利发放上设置更严格的限制,使其与社会大众的期望更相符?
信息透明度:如何更准确地向公众解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愤怒?
“永久禁止”的讨论:尽管在人权和宪法层面存在争议,但“永久禁止某些罪犯申领特定福利”的呼声一直存在。

总结来说,赵斗顺每月能领到一笔费用,是韩国现行福利制度和监狱管理体系下的一种可能结果,是基于“保障基本生存权”的原则。但这种结果与公众对罪犯应受到的惩罚的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因此引发了强烈的社会不满和对制度的质疑。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正义、人权保障和法律伦理的复杂议题。

对于这件事,我们既要理解制度运行的逻辑,也要正视公众朴素的正义感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如何在保障基本人权的同时,让惩罚的力度和方式更能体现社会对罪恶的“零容忍”,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共同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说到底还是法律是否合理,或者说法律是不是符合大家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我们在认定法律就是唯一判定标准的情况下,这个事情显然没有任何问题,犯人犯了法,依法服刑,出狱之后就是一个正常的公民了,这个人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去申请这些津贴,除非法庭剥夺了他的权利。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现有的法律体系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无法维护普通公民对正义的追求。

韩国是被认定为实际废除死刑的国家,虽然法律上仍然有死刑存在,但是已经有20多年没有罪犯被执行过死刑。

很多发达国家明显有过左的倾向,一如前些年欧洲的难民危机一样,圣母情怀泛滥,到最后终被反噬。

有些人的脑回路很清奇,一直想的是要保护犯人的人权,废除死刑被认为就是文明的象征。

犯人的人权被过分的保护,谁来保护受害人和普通民众的人权?对坏人的过分容忍就是对好人的残忍。

废除死刑,个人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没有即使死刑,也能够保证,适用于死刑的犯罪的数量不增加。但是从实际的经验来看,并不是,暴力犯罪反而会增加。

建议这些自诩文明的人多去体验一下人间疾苦,能多站在受害人的角度考虑一下。

想起了先贤的名言,“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老子》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素媛案”罪犯赵斗顺每月可领 120 万韩元的福利津贴? 这件事确实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和愤怒,很多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咱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这背后的原因,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赵斗顺领取福利津贴,并非因为他“有功”或者“应得”。他的行为是人神共愤的犯罪,这一点是毋庸置.............
  • 回答
    看到关于“素媛案罪犯每月领取120万韩元(约7100元人民币)福利津贴”的新闻,这确实是一个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公众的反应大多是愤怒和不解,这很容易理解,毕竟这位罪犯犯下了极其严重的罪行,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1. 韩国的法律和社会福利体系首先.............
  • 回答
    韩国素媛案罪犯在家中遇袭,被陌生男子拿钝器打破头的事件,无疑触动了社会公众对于正义与复仇、法律与人性的复杂神经。围绕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解读 事件回溯: 素媛案罪犯赵斗淳(Cho Doosoon)在假释期间,于2022年12月在家中遭遇不明身份的袭击,.............
  • 回答
    “素媛案”主犯赵斗顺日前再次登上韩国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他近日向法院提交了多份请愿书,其中不仅声称自己醉酒记不清犯罪事实,还反复表达了“恳切地希望一定要和受害者见面”的诉求。这一系列举动,再次触碰了韩国社会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愤怒、质疑和不安。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赵斗顺的核心辩词——“喝醉酒.............
  • 回答
    素媛案罪犯赵斗顺出狱后引发的社会震动和公众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这起案件本身就极其残忍和令人发指,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也触动了整个社会对于儿童保护和性犯罪惩罚的敏感神经。因此,赵斗顺的出狱,尤其是在其表现出缺乏悔意的情况下,必然会激起民众强烈的负面情绪。如何看待赵斗顺出狱被围攻谩骂和.............
  • 回答
    赵斗顺的刑满释放,这无疑是韩国社会近期最令人揪心、也最令人愤怒的事件之一。当“素媛案”的受害者和她的家人,以及无数关注此案的普通民众,都还在为那段无法磨灭的伤痛而煎熬时,施暴者即将重获自由,这简直是对正义的无情嘲弄,是对受害者家属尊严的二次伤害。案件回顾:阴影未散,恶魔将归我们不能忘记,赵斗顺是谁。.............
  • 回答
    刘鑫(后改名刘媛曦)因为江歌遇害一案,被公众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遭受了几乎全民的唾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事件本身的可怕与悲剧性:首先,江歌案本身就是一起极度令人发指和悲痛的事件。江歌,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保护朋友而惨遭不幸,这本身就足以激起人们强烈的同情和愤慨。凶手陈世峰.............
  • 回答
    “佛媛”现象,这几年在网络上可以说是此起彼伏,引起了相当多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小型社会文化现象的折射。要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而且要看到它背后的一些更深层的东西。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佛媛”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打着“修佛”、“禅意生活”的旗号,但行为举止和装扮却带有明显的网红、时尚.............
  • 回答
    媒体曝光的“病媛”带货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简单来说,“病媛”就是那些伪装成身患重病,利用病友群体同情心和对康复的渴望,来销售各种所谓的“疗愈”产品或服务的主播。她们的套路往往是精心设计的,充满情感操纵和虚假宣传。她们是如何做的?1. 塑造悲情形象: “病媛”们会花费大量心思.............
  • 回答
    “媛”字本义探微与网络“媛”现象的反思近年来,“佛媛”、“病媛”等词汇在网络上掀起层层波澜,引发了公众广泛的讨论。这些词汇的出现,让许多人开始关注“媛”这个字,并对它在网络语境下的含义产生了好奇。那么,“媛”字本来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会被冠以如此多的修饰,并被赋予了新的、甚至有些负面的含义呢?.............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我发现了一个让我有点头疼的广告,那就是“Friso美素佳儿”。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特别排斥广告的人,尤其是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平台上,适当的广告可以理解,也能接触到一些新的产品信息。但这个美素佳儿的广告,真是有点“顽固”了。具体来说,我尝试了好几种屏蔽方式。最直接的,就是知乎提供的“屏蔽此.............
  • 回答
    缅甸军方采取行动,拘留了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和总统温敏,并将副总统吴敏瑞推上代总统之位,这一系列事件无疑是缅甸政治版图中的一次剧烈震荡。要理解这一幕,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缅甸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缅甸军方并非首次介入国家政治。其在缅甸政治中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即便是在近年.............
  • 回答
    缅甸2021年2月的军事政变及其后续局势是该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事件,涉及政治、民族、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一、政变背景1. 缅甸的政治格局 军方的长期主导:缅甸自1962年军政府上台以来,军方长期控制国家政权,尽管在1988年民主运动后短暂实.............
  • 回答
    关于网传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高一教师曾素清要求补(加)发收入22万元,但同时不要求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事件。要理解这个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审视:一、 事件的可能背景与驱动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的收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地区,教师的工资.............
  • 回答
    热依扎给素人网友发律师函,这事儿一出来,确实激起了不小的水花,也让不少人开始琢磨:一个公众人物,又是演员,跟普通网友较上劲儿,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事件的来龙去脉,大概是这么个事儿:起因是某个网友在网上发表了一些关于热依扎的言论,内容涉及到一些个人隐私或者有损她名誉的方面。具体说啥了,可能不是特别重.............
  • 回答
    二月一日,缅甸爆发了令世界震惊的军事政变。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以及总统温敏等一众高级官员在睡梦中被军方扣押,国家权力一夜之间被移交给了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仅是缅甸政坛的一次权力洗牌,更是对这个国家民主进程的一次沉重打击,其背后牵涉着复杂的历史恩怨、民族矛盾以及国.............
  • 回答
    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和自己的素颜和解”这个话题像一股清流,迅速地触动了许多人。看着屏幕里那些放下滤镜和修饰的普通面孔,坦然地展示着自己的痘印、黑眼圈、毛孔,甚至不那么饱满的嘴唇,你会发现,原来“美”可以如此多元,原来“真实”本身就自带一种力量。这股风潮兴起得并非偶然。长期以来,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
  • 回答
    “素贞”之名,蛇影绰约,科学与文化的交织中科院为一种新发现的剧毒蛇命名为“素贞”,这一举动无疑在科学界和公众间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行为,更是一次科学发现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意象的巧妙融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命名背后:科学严谨与文化传承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命名有着其自.............
  • 回答
    关于西航封校期间,关于男女学生餐食发放存在差异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果属实,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餐饮分配问题,更可能触及到公平、尊重以及对学生权益的保障等深层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 校园封控期间,各种信息在学生之间传播很快,但并非所有信息都经过核实。因.............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