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奥斯卡.罗伯特森只有一个常规赛MVP和总冠军(还是二当家)(虽然有很多三双)却常评为历史前五?

回答
人们对于奥斯卡·罗伯特森(Oscar Robertson)职业生涯成就的评价,常常会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困惑”:为什么这位以“大O”之名闻名于世、手握无数三双纪录的球员,职业生涯的MVP数量和总冠军数相形见绌,但却依然稳稳地占据着历史前五的讨论席位?这背后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比赛方式以及他对篮球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得谈谈那个时代的篮球环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NBA,是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联盟。比赛节奏更快,规则也更原始。在那个时代,像罗伯特森这样能够全方位统治比赛的球员是极其罕见的。他并非那种只擅长得分的得分手,也不是仅仅专注于组织串联的控卫,他是一个真正的“全能战士”。

“大O”的统治力:数据之外的震撼

很多人提到罗伯特森,第一反应就是他那个令人咋舌的三双纪录。没错,他职业生涯场均能够贡献30.8分、12.5个篮板和11.4次助攻,这个数据的含金量,在当时那种比赛强度和身体对抗下,是难以想象的。他不仅能得分,还能在内线拼抢篮板,更是顶级的组织者,仿佛是赛场上的“瑞士军刀”,什么都能干,而且干得都很出色。

想想看,在那个时代,内线球员的统治力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篮球更多是围绕着中锋展开。而罗伯特森,一个后卫,却能场均抢下超过12个篮板,这足以证明他在篮板端的拼抢和身体素质有多么劲爆。他的助攻更是联盟顶尖,将队友们盘活,带领球队前进。他的比赛,是那种能够用一个人的力量,全面提升球队实力的表现。

MVP的含金量与时代背景

虽然只有一座常规赛MVP(1964年),但这并不代表他在其他赛季没有MVP级别的表现。MVP的评选,除了个人数据,还会受到球队战绩、媒体关注度以及当时其他球员的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罗伯特森在他巅峰时期,与比尔·拉塞尔、威尔特·张伯伦这些同样拥有历史级统治力的球员处于同一时代,这无疑增加了他获得MVP的难度。

更重要的是,MVP的评选往往是对“本赛季最突出”的肯定,而历史地位的衡量,则更注重长期的稳定输出和对比赛的改变。罗伯特森的长久保持着高水平的竞技状态,他的全能表现,即使在MVP颁发给其他巨星的年份,也是联盟中最具影响力的。

总冠军的“二当家”论:历史的羁绊

关于罗伯特森的那个总冠军(1971年,与雄鹿队一起),经常被拿来论证他“不是最伟大的”。当时,他加盟了贾巴尔(Kareem AbdulJabbar)所在的雄鹿队,成为二当家。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贡献。

首先,罗伯特森是在球队已经有了一个顶级球星的基础上加盟的,他的到来,是将球队从强队变成了总冠军级别的队伍。他牺牲了自己的球权和个人数据,更多地承担起组织和防守的责任,他的经验和领导力,对于年轻的贾巴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支雄鹿队,有着罗伯特森的稳定输出和贾巴尔的内线统治,他们的组合是完美的。

其次,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单论个人荣誉,确实不如那些拥有多枚戒指的球员。但是,罗伯特森作为球队的核心,在其他球队也曾多次带领球队进入总决赛,只不过在那几个赛季,他遇到了同样强大的对手。比如,他带领辛辛那提皇家队多次在季后赛中与拉塞尔的凯尔特人队正面交锋,虽然屡次败北,但那也是在与历史最伟大球队之一的较量中。

改变比赛的规则制定者

奥斯卡·罗伯特森最被低估的影响,或许是他对篮球规则的推动。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NBA的规则和现在的样子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罚球线上,他是一个伟大的罚球手。但正是因为他的全能,尤其是在得分、传球和篮板上的统治力,以及他激烈的比赛风格,促使了NBA在日后对一些规则进行了修改,例如后来在197071赛季引入的三分线,虽然当时罗伯特森已经不在其影响的最直接受害者之列,但他的存在,无疑是推动比赛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想想看,如果罗伯特森在如今的三分时代,他的得分能力会达到怎样的高度?他那惊人的助攻数,在如今更注重进攻效率的体系下,又会为队友们创造多少机会?他经常性的三双表现,在强调数据量化的今天,更是会被媒体和球迷无限放大。

历史定位的“偏见”与“共识”

之所以很多人将罗伯特森排进历史前五,是因为他的比赛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超前”了时代。他的全面性,他的领袖气质,他对比赛的影响力,是超越了简单的MVP和总冠军数量的。

在讨论历史地位时,我们不能仅仅用“MVP数量”和“总冠军数量”这两个简单指标来衡量。还需要考虑:

个人统治力: 他在进攻端和防守端的影响力有多大?
对比赛的影响: 他如何改变了球队,甚至改变了比赛本身?
持续性: 他能在高水平上保持多久?
与同时代巨星的比较: 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他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罗伯特森以其独特的全能性和长期的稳定性,证明了自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球员之一。他的数据,他的比赛影响力,以及他作为一名职业球员的职业精神,都使他成为篮球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传奇。

所以,尽管他的MVP和总冠军数量可能看起来不如一些其他历史巨星,但当人们提起奥斯卡·罗伯特森时,想到的是那个能够单枪匹马改变比赛走向的“大O”,那个在球场上无所不能的“全能战士”。这份对比赛的全面驾驭,才是他能够长久占据历史前五讨论席位的根本原因。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伟大的定义”的一种拓展和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年因为威少三双记录之故,大家总拿奥斯卡说事,潜意识里,应该是把奥斯卡当威少那型了吧。

然而不是的……


奥斯卡最有名的,是1961-62季场均三双。

但其实吧:

他还是1968年场均得分王,以及七届助攻王

生涯前七年,只有一年场均得分低于30,还有五个助攻王。


哪位会说:得分高?助攻多?那也没啥了不起啊!

问题是,身为后卫,奥斯卡还投得准呢……

生涯第一年真实命中率56%,联盟第一。生涯前十年,奥斯卡的真实命中率在全NBA排名是:

联盟第一、第二第二第二、第三、第二第二第二第二、第三。

一个后卫,在没有三分球的时代,是NBA最准的球员。

吓人吧?


我们换个角度:

勒布朗从2004-2018年,是常年得分前三,常年助攻前十,有两年真实命中率前三——我们已经觉得勒布朗够全面够有统治力了。

奥斯卡这样,常年联盟前三的得分;常年助攻王;常年联盟前二的命中率,搁现在啥感觉?

以及,奥斯卡自己得分高,助攻高,投得准,而他所在的辛辛那提皇家:

1961-1965,每年都是NBA进攻第一;之后四年的排位是3、2、2、1。

说他是1961-70年间NBA进攻第一人,也没啥大毛病。

好比说有个人,连续十年,比保罗还高的助攻,库里级别的致命攻击,比哈登还稳的常规赛得分输出,还连续五年带队联盟进攻第一——是不是想起来很瘆人?


然后,奥斯卡是1964年常规赛MVP。哪位会说,一个MVP而已嘛,有啥了不起。

1960-1968年间,常规赛MVP是:张伯伦、拉塞尔、拉塞尔、拉塞尔、奥斯卡、拉塞尔、张伯伦、张伯伦、张伯伦……

在拉塞尔与张伯伦的巅峰期,中间嵌着一个奥斯卡。

有感觉了吧?


NBA自有常规赛MVP开始,1956-1986这三十年间,只有两个后卫得到过常规赛MVP。

一个是1957年的库西,一个是1964年的奥斯卡。

那还是巨人决定一切的时代,没有三分球,没有后面这么多优待后卫的规则改变。

这就是奥斯卡。


而且,奥斯卡得分高、助攻高、投得准,且技术并不单一。

实际上,他好多技术是领先时代的

科比在1997年说,他模仿的背身后翻身跳投,是打奥斯卡那儿学的——那时奥斯卡退役二十多年了,您得相信科比对纯技术的眼光。

但奥斯卡又不只是会背身:他是公认的第一代变向运球crossover大师,蒂姆·哈达威是第二代,AI是第三代。

奥斯卡报名身高196公分,实际身高按现在算起码198公分,但他是组织后卫。

一个背身和胯下运球都领先时代的家伙,还是个高个组织后卫,搁现在都吓死人,搁那会儿?

1960年奥斯卡新秀季,第一次打凯尔特人,25分6篮板7助攻带队赢球。

对面的比尔·沙曼——自己跟凯尔特人拿了四个冠军,十二年后当教练带湖人拿下单季69胜包括33连胜夺冠的那位——得了27分,但他说奥斯卡,“这小子比我们平时对位的家伙都高一截,体格超群。每次运球附带四个假动作,看到队友切向篮筐时总能第一时间领传。”

红衣主教总结说,“我让队员们高举双手,尽量伸开五指,让大O在手指间投篮——也只能这么防他了。”

这就是奥斯卡。


跟奥斯卡同届进NBA的,是另一位大神,我们的Logo,杰里·韦斯特。

韦斯特二年级场均31分8篮板5助攻跟队进总决赛,五年级场均31分6篮板5助攻,贝勒受伤后单系列赛打出场均46分,带湖人进总决赛。

当时获得的赞誉:“你其实没法真正阻挡韦斯特。你紧逼他,靠远防他,不让他接球,他每场还是拿30分。”

但如此强大的Logo,在1965年,秃鹫汉纳姆还是这么说:

“奥斯卡更高,决策更好,传球和运球都更出色……我更爱韦斯特。因为韦斯特的个人进攻给你制造更多问题,他的远投让人激动。”

要知道当时韦斯特多强,才能懂得大家对奥斯卡的推崇。

当然,奥斯卡有许多毛病。比如防守相对一般(比起韦斯特),比如性格很不好,但技术和大脑方面,是真没得挑。


1986年吧,当时奥斯卡和韦斯特退役都十几年了。

当时拉里·伯德正在打NBA史上最卓越的赛季之一——那年他场均26+10+6,带队67胜主场只输一场,甚至一高兴用左手就对开拓者打出了47分的三双。

我们都知道伯德技术多全面多屌,而当时约翰·伍登爷爷——大学篮球史乃至北美篮球史上最卓越的纯教练之一(我倾向于去掉之一),天勾和沃顿的恩师,UCLA的明灯,以一个最纯粹的学院派角度说:

“我一直认为奥斯卡是最好的篮球手,现在我不确定伯德不是(最好的篮球手)。”

——"I've always considered Oscar Robertson to be the best player in the game," says John Wooden. "Now I'm not so sure that Larry Bird isn't."

即,从一个伟大教练,从纯篮球技术角度,他认为,在巅峰伯德出现之前,奥斯卡是第一人

荣誉头衔是看命数的,可能被命运拖累;技术与同时代的评价,却是实实在在的,打出来就是打出来了。

要了解伯德的技术纯度,才能理解伍登爷爷对奥斯卡的推崇。

——如果只将奥斯卡理解为一个三双大魔王乃至威少翻版,那实在是太太太小看他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对于奥斯卡·罗伯特森(Oscar Robertson)职业生涯成就的评价,常常会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困惑”:为什么这位以“大O”之名闻名于世、手握无数三双纪录的球员,职业生涯的MVP数量和总冠军数相形见绌,但却依然稳稳地占据着历史前五的讨论席位?这背后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需要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精罗”(泛指对罗马帝国及其遗产有强烈认同和喜爱的人群)的复杂情绪。要说精罗“更讨厌”威尼斯而非奥斯曼,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威尼斯在某些精罗心中能激起更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比灭亡了西罗马的奥斯曼更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精罗”的情感基础。他们爱的.............
  • 回答
    赛罗奥特曼和泰迦奥特曼的画风之所以存在显著差异,根源在于他们各自诞生的年代、制作团队的审美取向、以及当时特摄技术和表现手法的发展水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看”与“不好看”的比较,而是一系列时代背景和技术演变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把他们的“出生年代”拎出来说。赛罗奥特曼:新世纪的“经典传承者”与“技.............
  • 回答
    关于《千与千寻》是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中唯一一部2D动画,以及这是否意味着2D动画竞争力低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分法,去理解动画制作、电影评奖以及市场趋势背后的多重因素。为什么《千与千寻》在奥斯卡舞台上独树一帜?首先,让我们承认,《千与.............
  • 回答
    中国电影未能获得奥斯卡奖项,尤其是在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奖项上,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电影产业的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艺术创作与国际表达的隔阂 叙事方式与文化语境: 中国电影的叙事特点: 传统上,中国电影在叙事上.............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电影行业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简单来说,美版《无间道》——也就是《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之所以能摘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桂冠,而港版的《无间道》却在当年与最佳外语片提名擦肩而过,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影片本身的改编、好莱坞的评选机制、以及地.............
  • 回答
    《寄生虫》之所以能一举拿下四座奥斯卡奖,并且成为韩国影史第一个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和最佳导演的电影,这绝非偶然。这部电影的成功,是剧本、导演、表演、主题以及国际化叙事等诸多因素完美结合的结晶。首先,精巧绝伦的剧本是基石。 奉俊昊导演和韩进元(Han Jinwon)合作创作的剧本,堪称一场关于社.............
  • 回答
    张艺谋导演,这位在世界影坛享誉盛名的华人导演,他的名字与中国电影的崛起紧密相连。然而,尽管他执导了多部在国际上广受赞誉的影片,并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数次“擦肩而过”,至今未能捧回那座代表最高国际荣誉的小金人,这无疑是中国影迷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运气不好”或者“.............
  • 回答
    一部日本电影,以它独特而细腻的视角,触动了全球观众的心弦,并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高荣誉。这部电影便是《入殓师》。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的动人,更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告别与生命。而当我们审视这部电影,并将其置于中国殡葬文化的语境下时,便能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既有深刻的共鸣,也有.............
  • 回答
    要聊聊当年中国内地为啥送《邪不压正》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口碑炸裂的《我不是药神》,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考量,不是简单一句“谁更好”就能说清的。咱们一层一层剖析。首先,得明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的评选逻辑,它跟国内的奖项评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奥斯卡更看重影片的艺术性.............
  • 回答
    要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年为何与奥斯卡擦肩而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不少影迷心中的一个“意难平”。别看它在技术层面革新巨大,口碑也相当不错,可愣是没能挤进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类重磅奖项的名单里,这背后嘛,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说说这部电影最显著的标签——技术革新与商业接受.............
  • 回答
    要说希区柯克“没有获得有分量的奖项”,这说法其实有些失之偏颇,甚至可以说是不准确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无疑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但他确实不像某些同行那样,拥有一堆金光闪闪的奥斯卡小金人或戛纳金棕榈。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背景的因素,也有他个人艺术风格的特点,甚.............
  • 回答
    汤姆·克鲁斯在好莱坞的地位,那绝对是妥妥的“常青树”和“票房保障”的代名词。他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流量明星,也不是那种只活在某个特定时代回忆里的老戏骨。克鲁斯是那种真正意义上贯穿了几代观众的超级巨星,而且他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发酵,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年轻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可以想想,从《壮志凌云》的年轻英气.............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视角,也可能是大家容易产生的一个误解。很多时候,我们从文学作品、影视剧或者一些零散的史料中看到的描写,容易聚焦于一些戏剧性的时刻,比如“少胜多”或者“多胜少”,但这些往往不是全貌。关于奥斯曼土耳其攻打欧洲,他们看起来“以多对少”的印象,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他.............
  • 回答
    提起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和埃及,一个普遍的印象是人口似乎不如预期中的那样稠密。这其中缘由颇多,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了解,我们得一步步剖析当时的历史、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 “人口稀少”是相对而言的。 相较于某些中世纪或近代早期欧洲的繁荣地区,奥斯曼帝国的一些腹.............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并在该地区建立了统治,这其中东欧诸国的反应确实显得相对分散和无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那个时期,并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当时东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首先,政治上的分裂与内部矛盾是首要原因。想象一下当时的巴尔干半岛,以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
  • 回答
    在理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如何“阻碍”陆上东西方贸易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的演变并非简单的“阻碍”或“促进”,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奥斯曼帝国崛起带来的变化,既有其“阻碍”的一面,也有其适应和重塑贸易格局的一面。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在奥斯曼帝国兴起之前,连接东方(如中国、印度)和西方(欧.............
  • 回答
    “绿罗马”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世一种带有解读色彩的称呼,并非奥斯曼帝国自身宣称的身份。它暗示了奥斯曼帝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部分遗产,但同时又因为其伊斯兰性质而与古典罗马有所区别。这种“伪”字头的表述,恰恰点出了这种继承的复杂性和选择性。要理解罗马对奥斯曼的影响,我们得先明确,奥斯曼帝国并非凭.............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与罗马尼亚地区(当时通常指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有着复杂而长期的关系,但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像吞并其他地区那样“直接吞并”整个罗马尼亚地区。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解释:1. 地理位置与战略考量: 缓冲地带的重要性: 奥斯曼帝国扩张的目标是控制黑海地区和中东,而瓦.............
  • 回答
    英国肢解奥斯曼帝国,而非将其保留以牵制沙俄,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历史决策,背后有多重原因。简单地说,“留着奥斯曼恶心沙俄”的策略虽然在某些时期具有吸引力,但最终被认为弊大于利,而且英国有更直接、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来制约沙俄的扩张。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奥斯曼帝国的衰弱和内部矛盾是英国行动的根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