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电影拿不了奥斯卡?

回答
中国电影未能获得奥斯卡奖项,尤其是在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奖项上,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电影产业的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艺术创作与国际表达的隔阂

叙事方式与文化语境:
中国电影的叙事特点: 传统上,中国电影在叙事上更注重集体主义、历史进程、宏大叙事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例如,一些史诗巨制、红色电影等,虽然在中国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但其叙事节奏、人物塑造方式以及情感表达,可能与西方观众习惯的个人主义、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更直接的情感宣泄方式存在差异。
西方观众的期待: 奥斯卡奖项的评委主要由好莱坞从业人员组成,他们的审美习惯和叙事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电影传统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看到具有普适性的人性探讨、深刻的个人命运、以及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情感线索。
解读的难度: 一些中国电影可能包含大量历史背景、政治隐喻或文化符号,这些元素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外国观众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门槛,从而影响其对影片艺术价值的全面认知。

主题的普适性与共鸣:
过于“中国化”的主题: 部分中国电影过于聚焦于本土的社会现实、历史事件或文化议题,这些主题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至关重要,但可能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共鸣。例如,特定时期的政治运动、复杂的社会改革等,如果没有以更具普适性的人性视角去呈现,很难打动全球观众。
缺乏深刻的普世价值探讨: 真正能够赢得奥斯卡的影片,往往能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困境,例如爱情、亲情、友谊、成长、反抗、救赎等,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解读。一些中国电影在这方面的挖掘和表达力度可能不足。

电影语言与创新: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好的电影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需要技术服务于艺术表达。虽然中国在电影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如何将高科技、特效与影片的情感内核、叙事节奏、人物塑造更有效地结合,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课题。
“中国式”的电影语言: 有些中国导演试图探索独特的“中国式”电影语言,这本身是可贵的,但如果这种语言过于晦涩,或者未能与国际通行的叙事方式进行有效的融合,也可能导致沟通障碍。

二、 产业运作与市场推广的挑战

“公关战”与营销策略:
奥斯卡运作的“游戏规则”: 奥斯卡奖项的竞争不仅仅是电影本身的质量,还包括背后强大的公关和营销能力。影片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试映、影评人活动、媒体宣传、以及针对奥斯卡评委的定向推广等方式,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中国电影的全球营销弱势: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市场运作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许多优秀国产电影在海外的发行和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影片未能充分触达奥斯卡评委和更广泛的国际受众。
“种子选手”的培养与支持: 国际电影节的参与和获奖,往往是奥斯卡提名的重要“前奏”。中国电影在圣丹斯、戛纳、柏林等国际A类电影节上的表现,是其获得国际认可度和奥斯卡关注度的重要指标。虽然近年来有所进步,但整体上仍需加强。

发行渠道与国际市场准入:
海外发行困难: 一些优秀的中国电影虽然在国内获得成功,但在海外市场的发行渠道相对有限,特别是进入北美主流院线更是难上加难。这使得影片在国际观众和评委面前的曝光度大大降低。
审查制度的影响: 虽然奥斯卡评选不直接考虑影片的审查制度,但审查制度间接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自由度和题材选择,某些题材可能因为审查原因无法在中国拍摄或上映,从而也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

三、 评选机制与“口味”问题

评委的构成与偏好:
以美国电影为主的生态: 奥斯卡评委绝大多数是美国电影行业的从业者。他们的审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影响。这导致奥斯卡奖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好莱坞的口味”。
“非英语片”的壁垒: 尽管奥斯卡设有最佳国际影片奖,但该奖项的提名和获奖门槛仍然相对较高,且评选标准与最佳影片等主流奖项不同。对于非英语影片来说,即便艺术性很高,也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才能真正进入奥斯卡的主流视野。

“奥斯卡化”的争议:
迎合奥斯卡口味的创作: 有些影片为了迎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可能会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上刻意模仿“奥斯卡模式”,反而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和艺术张力。
艺术性的相对性: 艺术本身的价值是多元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电影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奥斯卡奖项只是其中一种评价体系,其评选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四、 创作生态与人才培养

创作自由度与题材选择:
创作空间的限制: 某些敏感或批判性的题材,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电影创作中难以获得充分的表达空间。而许多深刻触动人心的国际获奖影片,往往是对社会现实、人性弱点或历史反思的勇敢探索。
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虽然中国电影市场庞大,商业大片层出不穷,但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将艺术追求融入市场运作,仍是很多中国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才培养与国际视野:
经验的积累: 获得奥斯卡奖项是行业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成果。中国电影产业相对年轻,在国际电影大师的指导、国际电影节的历练、以及与世界各地电影人的交流合作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独立制片与艺术电影的支持: 一些国家的艺术电影和独立电影,常常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并获得奥斯卡提名。中国在这方面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总结来说,中国电影未能获得奥斯卡奖项,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包括:

1. 艺术表达上的隔阂: 叙事方式、主题深度、文化语境的差异,导致与奥斯卡评委的“同频共振”不足。
2. 产业运作的挑战: 全球营销推广能力、海外发行渠道、以及与国际电影节的联动不足。
3. 评选机制的局限: 以好莱坞为主导的评选生态和“非英语片”的天然劣势。
4. 创作生态的制约: 创作自由度、题材选择以及人才培养的深层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拿不了奥斯卡”并不等同于“不优秀”。 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国产电影在中国国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肯定。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电影创作者们对国际叙事和普世价值的更深入理解,未来中国电影在奥斯卡舞台上取得突破,并非没有可能。这需要中国电影界持续的努力、开放的态度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不下就拿不下呗。在电影届,奥斯卡也既不是评价电影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最高标准。

奥斯卡的全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而不是洛杉矶国际电影节。从入围电影和获奖电影来看,奥斯卡的水准虽然也很高,但那更像是美式电影的狂欢,是美国人自己跟自己玩的。欧洲三大电影节能体现出的多元文化性远远超过奥斯卡。并且在很多影评人以及学者的心里,欧洲电影也才是“艺术电影”的真正代表。

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去问一问你身边的资深影迷,让他给你推荐10部电影,你看看其中有多少是拿了奥斯卡的。比如我身几乎所有人都会列出的《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就跟奥斯卡没啥关系。而在IMDB排名前10的电影里,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也只有4部。

这当然不是说奥斯卡没有含金量。许多人在这儿冷嘲热讽中国电影这不行那不行,也是够了。日本电影的整体水准比中国电影好不少吧?日本跟美国的关系,比中美关系更好吧?可过去50多年里,日本拿下的最佳外语片也就只有《入殓师》一部。中国好歹也还有个《卧虎藏龙》——李安只是持有绿卡,并未入籍,所以《卧虎藏龙》说是一部血统纯正的中国电影也是没问题的。

而且,不说别的电影,就说《寄生虫》。去年《寄生虫》拿下了戛纳的金棕榈大奖,这也是韩国电影第一次拿下金棕榈奖项,可中国早在快30年前就拿下这个奖了。更不用说华人在过去30多年来在欧洲电影节上的表现确实也还不错(7金狮+1金棕榈+6金熊),平均两年捧回一座奖杯,的确算得上可以了。

而且,回过头想个问题。《寄生虫》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的亚洲电影,可《寄生虫》真能代表亚洲电影的最高水平?有黑泽明、小泽安二郎、张艺谋、李安等等这这些人在,奉俊昊目前真还达不到跟这些人相提并论的程度。很多人与其在这里对中国电影冷嘲热讽,不如去想想那些远比《寄生虫》好的多的电影,为什么拿不下奥斯卡。

反过来说,韩国电影这十几年的崛起有目共睹,可若论奖项韩国电影此前也只拿下了一座金狮和一座金棕榈而已。我能就此说韩国电影烂吗?

中国电影这些年来出现的问题,有目共睹,这里也无需辩解。但作为观众,自己心里总要有杆秤。托尔斯泰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不了托尔斯泰水平差,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能说他跟马尔克斯和海明威有一样的水平。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有个判断的标准。

user avatar

像流浪地球那样“我爸是北京人我妈是墨尔本人”那样amwf的电影,

或者红海行动那样部分中国人口中言必亲昵称呼的“黑哥哥”一开场就被连续爆头的电影,做梦也不要想拿到欧美人的奖。人家欧美嘴上讲的是各种平等,做起来可很诚实。

要得奥斯卡难不难?多大把握那是谁都不敢讲,但是你要是把北京折叠(不是三体二三)拍出来,得奥斯卡几率大增。

可惜已经有人走了这条路了。片名寄生虫。

韩国电影版本的北京折叠。

三体比北京折叠牛逼?

拜托,你要是觉得欧美人的奖才能算数,你就要按欧美人的规矩来。

欧美人的规矩就是你东亚人得多多反思。东亚人错哪了?不知道,自个想去,想好了交作业给白人审阅。别整天琢磨和白人黑人棕人抢着拯救地球。以及,抢美女。

所以,近俩年离洋人大奖最近的电影应该是巨齿鲨。全程白男亚女互动,而且最后白男还是选择了白女,看得洋大人心花怒放。

话说回来,国内那些曾经的大导演拍过一些反思的片,不是也得了不少奖吗。看看那些得奖的片,只要有高小以上文化水平不难发现规律。

现在不论任何原因,反正是不反思了,那你怎么折腾都是徒劳。

更不用说,黑豹,绿皮书,体现出来的政治正确还不够明显吗?非要人家评委明白地把“你要拍(符合美国标准的)政治正确的片”一行话贴脑门上?

评论区有人说黑豹只得了服装的奖,那月光男孩呢?集两大zzzq于一身。

还有人说人家洋人也有“反思”的电影。是,人家洋人认为自己拯救地球行,个人魅力行,当然反思也行。但是你亚洲人,特别是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不许想太多。

你中国导演要是拍一些某某话题的,和某某某话题的,加一些故作隐晦的譬喻,加一些裸露,得洋人的奖那绝对少不了。


另外,看到有不少人煞有介事地像分析水电火电核电对HiFi的影响一样分析寄生虫,就觉得特幽默。

user avatar

90年代,共有5部华语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部获提最佳摄影。00年代,张艺谋撑起了内地电影的“冲奥”大旗,他的3部电影都成功拿到了提名,而李安凭借《卧虎藏龙》创造历史。

1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然而市场的变化却让华语电影开始变得迷失,卖座的商业电影越来越多,能进三大电影节的作品却越来越少,和奥斯卡更是到了几乎绝缘的地步。

在2014年奥斯卡,《一代宗师》闯进最佳外语片九强,并提名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之后,华语片就连看小金人一眼的资格都没有了。



就像成龙在某节目谈起《战狼2》时说的,蛮难的。不管是那些“10亿+”的票房爆款,还是能挤进三大电影节的优质文艺片,现在华语片要走出国门,忽然就变得异常困难了。

那么以前的华语片是怎么赢得世界的认可的呢?

从12部入围奥斯卡的华语片当中,也许可以获得一些“诀窍”。

①批判题材与艺术表现力

代表作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奥斯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奖项,即便它是公认电影人荣誉巅峰,但许多政治倾向,价值观,时代精神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奖项的评判。提名和获奖作品多少都代表奥斯卡的普世价值。

励志正能量的,主张平权的,富有人文关怀的影片往往能在艺术性在同一层次,甚至稍逊一筹的情况下占据优势。

还有一类备受评委宠爱的就是有批判味道的类型。90年代初入围最佳外语片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两部电影的主题都是有关封建礼教对中国女性的伤害,对人性的扭曲,用悲剧来达到批判的目的。

当然,张艺谋的艺术表现是不可或缺的竞逐条件。其实现在敢批判现实的华语电影也有,比如《大佛普拉斯》,《狗十三》,《嘉年华》。

如果在艺术性方面,张艺谋的后辈们能再提高一个层次,镜头语言能更精妙一点,机会肯定能大很多。



②用电影语言诠释某种本土文化

代表作品:《英雄》、《饮食男女》

最佳外语片还有一个非艺术性的因素能给竞逐作品加分,那就是对某种独特文化的精美诠释。

2009年,帮助日本时隔53年再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就是一部成功勾起海外观众好奇心的作品。入殓过程的一举一动得到艺术化呈现,日本的入殓文化和死亡观随之而来,电影的表现手法十分平常,却能击败在戛纳上技压群雄的《课室风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然也有展现本土文化的电影作品。展现中国武侠文化的《英雄》,张艺谋用写意的手法赢得了北美观众的认可,不只是奥斯卡,时代周刊等权威媒体都点了一个大赞。

体现餐桌文化的《饮食男女》,李安用他不凡的导演功力吊起了老外们的胃口,故事中的家庭冲突也正中美国家庭观的下怀。若不是当年《烈日灼人》有着强烈的历史政治倾向,可能华语片早在90年代就能拿下小金人了。



③提供西方视角

代表作品:《喜宴》、《卧虎藏龙》、《末代皇帝》

文化差异是华语片难以被西方影坛重视的重要原因。多数西方人不懂东方文化,对很多独具深意的国产片也只能一知半解。

当有人能够打破文化间隔的时候,华语片就能在西方世界如鱼得水了。

这个人是李安。

在美国学习的他很懂老美习惯的那一套,同时又没有忘本,于是他的电影就有着一种中西结合的感觉。

《喜宴》,一个华人在美国生活的故事,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婚姻文化,李安本人客串现身,直白地告诉外国观众,“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他和西方观众找到了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加上幽默和出乎意料的剧情,电影能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绝非只有美国公司参与制作的功劳。



成功夺取小金人的《卧虎藏龙》,李安则用了更高级的手段。用中国古典美学的外壳,来演绎一出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这种影史上几乎前所未有的文化破壁方式,创造历史实属正常。

绝大多数国产电影都没有打破中西文化的意愿,毕竟现在满足国内观众就已经够赚了,仿佛也没这个必要去迎合西方观众。

但如果真的要认真打造一部“冲奥”电影,提供西方视角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除了李安,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华语电影”《末代皇帝》也​是一个范例,可能国内评价会有争议,但只要能冲出亚洲,就算没拿奖,至少也能起到中西文化沟通交流的作用。



④要有“一技之长”

代表作品:《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有时候,在国内口碑不佳的电影也能冲出亚洲。靠的不是提供西方视角,而是在某一个方面做得特别优异。

00年代中期,从巅峰期走下来的张艺谋没能再取得奥斯卡外语片的提名,不过他的电影却仍是奥斯卡的常客。

《十面埋伏》走的是《英雄》的诠释本土文化路线,试图再次利用写意的古装大片征服西方观众。可惜乏力的剧本支撑不起张艺谋的野心,西方媒体的高口碑不能掩盖剧情和角色失真的事实。据北京青年报消息,美国电影艺术学院的约翰·庞贝曾指出,这部电影除了视觉上的成功之外,故事与人物几乎都很失败,也毫无意义。所以,电影未能赢得奥斯卡评委的认可。

不过电影却获得了最佳摄影的提名,竹林中的高难度拍摄确实是电影不可多得的亮点,这也是华语片第四次提名该奖项。



前面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也曾提名最佳摄影,作为戛纳的评审团大奖得主,这无疑是1995年内地的头号“冲奥”作品。只是张艺谋没能保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高水准,故事层面上要逊色一些,故而丢掉了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很多内地观众眼中,这就是一部华而不实的烂片。奇怪的是国外媒体却很给张艺谋面子,纷纷给出好评,时代周刊更是把它评为年度十大最佳电影。

凭借“亮瞎眼”的造型,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算是一个“意外收获”。

近几年送选奥斯卡的华语片真的不比《满城尽带黄金甲》要差,但怎么总是一无所获?

这好比一个差生,4科不及格但其中一科全校第一,而一个平庸的学生5科达到及格线。那么,有机会得到表扬的,反倒是那个差生了。





⑤游说公关

代表作品:《一代宗师》、《霸王别姬》

很多时候得到表扬,光成绩好是不够的,还要让老师喜欢你才行。

奥斯卡的“老师们”也是人,每年颁大奖之前,学生的家长们都会去讨好他们。

一个可以推测出来的现实是,评委不可能都看完所有的参选电影。那么,奥斯卡游说制度就是符合逻辑的存在了。不然每年颁奖季,各大制片厂也不会专门做一些“供你参考”的海报来为自家的参选电影公关造势。

2019年奥斯卡,超级英雄电影《黑豹》的7提3中必须是得益于迪士尼的公关团队,他们想方设法让评委们知道了电影的可取之处,加上票房上的成功、颁奖礼收视率下降等外部因素,拿奖就变成了一种大势所趋。



几乎所有得到奥斯卡提名的华语片都有一定公关资本的,要不是先在欧洲拿奖,声名在外的导演执导,要么是有美国电影公司参与制作发行,要么是在北美获得一定的话题度等等。

《一代宗师》的突围就集合了许多的公关因素。

首先是有王家卫这个被很多欧美电影人欣赏和崇拜的导演,然后是国外影迷和网友对《一代宗师》美国版的强烈呼吁,影片在北美上映后真的取得了高票房,是当年第三卖座的外语片。

最后加上当时还没倒台的“老油条”哈维·韦恩斯坦这个发行商,使得电影取得了《花样年华》都没有取得的荣誉成就。

《花样年华》是公认的更优秀的作品,代表中国香港送选最佳外语片,却连九强名单都没进,那不能怪评委也不能怪电影太文艺什么的,大概只能怪电影被媒体发现得太晚了。



《霸王别姬》错失最佳外语片就是一场典型的公关失败。本以为有了戛纳金棕榈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小金人就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正是由于片方没在奥斯卡上做宣传,评委们以为陈凯歌不需要再用小金人来证明什么了,然后就把奖项给了“诚意”更足的西班牙电影《四千金的情人》



《霸王别姬》的遗憾成为了历史,我们也只能吸取经验,继续努力了。也许下一部《霸王别姬》不会再有,但只要能有达到一定艺术层次的作品,打好公关,未来某部华语片像《四千金的情人》那样逆袭也并非没有可能。



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难以下咽,火候过了事情就焦。——《一代宗师》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纯粹闲的。首先你如果说奥斯卡任何奖项都算,那么问题不成立,卧虎藏龙就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那么我默认你说的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法国电影也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难道让雷诺阿、戈达尔比奉俊昊差?

为什么苏联/俄国电影也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难道爱森斯坦、塔可夫斯基比奉俊昊差?

为什么意大利电影也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难道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也比奉俊昊差?

为什么瑞典电影也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难道伯格曼也比奉俊昊差?

为什么日本电影也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难道小津安二郎、黑泽明也都比奉俊昊差?

即使是美国人,库布里克、奥森威尔斯为什么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俩菜鸡,有语言国籍优势都没拿奖,一定不配给奉俊昊提鞋。

奥斯卡仅仅是一个美国人奖项,有它自己的口味,确实,奥斯卡是一项很大的荣誉,但是它远远谈不上“权威”——即使是在美国本土也谈不上,近五十年的所有美国媒体,有一个是一个,绝对没有一个把《公民凯恩》排在《青山翠谷》之下的,然而后者当初击败前者拿了奥斯卡。

放在世界范围就更是可笑了。乔治·梅里埃对电影转向叙事艺术的功绩、爱森斯坦创造的蒙太奇手法、法国新浪潮对电影技法的开创和推动、苏联的诗电影、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等等不计其数,他们在世界电影史的地位、造成的影响和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区区奥斯卡能比的吗?

同样的,中国电影史也有无数艺术水平绝高的作品,他们的成就,也远远不是奥斯卡所能定义的。贾樟柯拿过威尼斯金狮,刁亦男王全安等人拿过柏林金熊,这些成就难道都可以抹去不提吗?张艺谋三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就比他自己没提名的《红高粱》《活着》要好得多吗?

我们甚至也不应屈服于西方审美,即使欧洲的电影奖项,拿不拿又有何妨?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被认为华语电影史第一,何曾拿过什么奖项?胡金铨一代大师影响后世无数,又何尝需要什么奖项?吴贻弓《城南旧事》的诗意乡愁,黄署芹《人·鬼·情》的戏剧神韵,难道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有风情,又何须要西方奖项承认?


我从未见法国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的影迷,因为本国没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感到自卑,甚至于很多欧洲影迷(《电影手册》拥趸一类)对奥斯卡嗤之以鼻,《寄生虫》拿了奥斯卡,他们都在叹息,金棕榈居然拿了奥斯卡,可见这一届金棕榈选的水平有多低。

我们呢?看到韩国人拿了奥斯卡,又开始反思了,我们好烂啊,我们为什么不受洋大人喜欢啊,下次尾巴应该摇得更漂亮点啊。

21世纪都二十年了,有点文化自信好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电影未能获得奥斯卡奖项,尤其是在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奖项上,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电影产业的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艺术创作与国际表达的隔阂 叙事方式与文化语境: 中国电影的叙事特点: 传统上,中国电影在叙事上.............
  • 回答
    这确实是中国电影市场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观众们也常常讨论。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在口碑上褒贬不一、甚至评价不太高的电影,票房却能一路飙升,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不好看”来概括,更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1. 市场的“惯性”与“刚.............
  • 回答
    《霸王别姬》之于中国电影,好比珠穆朗玛之于喜马拉雅。它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不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情感、历史、文化层面的深刻共鸣。如今的中国电影,虽在技术、资本层面日新月异,但在《霸王别姬》那样的高度上却似乎难以企及。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聊聊《霸王别姬》为什么是《霸王.............
  • 回答
    中国电影至今未实行分级制,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你提到“分级的话几乎没有坏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事实上,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都必然伴随着收益和成本,也就是有利有弊。我们不妨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中国电影目前没有分级,以及如果实行分级,可能带来的利弊。为什么中.............
  • 回答
    “为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电影我们却鲜为人知?”这个问题,相信很多热爱电影的观众,尤其是关注中国电影的观众,心里都曾经闪过。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感叹:“今年的国产片里,好像没什么让我眼前一亮的。”或者“为什么那些外国的独立电影、小众佳作都能被挖出来,咱们自己的好电影怎么就这么沉寂呢?”这确.............
  • 回答
    在中国校园欺凌的影视作品中,确实存在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被欺凌者更多地呈现为女性角色。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决定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从叙事和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女性角色的被欺凌更容易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在探讨遭受痛苦、委屈和无.............
  • 回答
    中国拍不出《哥斯拉》这样的电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电影产业的多个层面,包括创意、技术、审查制度、市场需求、文化背景等等。笼统地说,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创意与叙事层面的差异: “怪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与中国观众的接受度: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很多观众和业内人士都在焦虑和探讨的焦点。说“近几年都拍不出好电影”可能有些绝对,因为总有一些有亮点、口碑不错的作品出现,但整体而言,感觉“好电影”的比例确实不如人意,而且“昙花一现”的现象确实很明显。要说中国影视界在追求什么,那可就复杂了,这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和美国在用电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说“主旋律”作品)的方式上有所不同,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看:1. 历史与国家建构的起点不同 美国: 美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其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和对“美国梦”的追求。从.............
  • 回答
    一部电影的命名,尤其是像《中国医生》这样带有时代印记和群体代表性的作品,其背后往往承载着复杂的考量和深远的意义。关于它为何不叫《中国医护》,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医生”作为一种职业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当我们听到“医生”这个词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站在一线,直接面对病痛,通过专业.............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烂片”横行,观众看得糟心,业内人士也心急如焚,都盼着中国电影能好起来,怎么就没人管管呢?说实话,这事儿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的利益和逻辑,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得明确一点,“烂片”这个定义本身就挺主观的。谁来定义什么是“烂片”?是观众的口碑?是影评人的打分?还是.............
  • 回答
    最近总有人说,中国拍不出像样的体育电影。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仔细琢磨琢磨,也不是空穴来风。你看看国外那些体育片,像《洛奇》、《摔跤吧!爸爸》、《卡特教练》,哪一个不是看得人热血沸腾,甚至看完还想去运动一会儿?再想想咱们自己的体育片,好像总差点意思,要么太说教,要么太平淡,要么就是感觉跟真实赛场离着十.............
  • 回答
    在中国市场火爆,但在海外市场反响平平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哪吒》)和《大圣归来》(简称《大圣》),其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叙事、制作、营销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文化隔阂与理解门槛: 深厚的中国神话背景: 《哪吒》和《大圣》都改编自中国古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说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确实,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涌现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比如你提到的《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它们在技术、想象力或者叙事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有时候,看完这些电影,心里还是会泛起一种“好像还少了点什么”的感觉。这“缺了点什么”,我觉得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美国电影里白宫被炸不是一两次了,《独立日》、《白宫陷落》、《惊天危机》等等,那叫一个惨烈。但你瞅瞅国内,真要拍个把核心政府机构被炸得稀烂的片子,估计得审到石头开花。这背后,当然不是说咱们没想象力,而是牵扯到一些挺深层次的东西。一、文化语境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 回答
    “为什么中国的影视市场似乎很少看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外大IP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不少幕后考量。别看如今国内银幕和荧屏上国产IP热潮涌动,但要说大规模地“引进”海外金字招牌来二次创作,似乎确实不如想象中那么普遍。这背后,原因还挺复杂的,绝非简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深层逻辑。确实,放眼美国电影市场,我们很少看到那种直接以“美国人对抗另一个国家(尤其指中国)并取得压倒性胜利”为主题的电影,就像《战狼2》那样以中国视角出发,突出国家力量和民族自豪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从美.............
  • 回答
    电影里的巨兽,那种呼风唤雨、山峦为之倾倒的庞然大物,确实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但如果放到现实世界里来审视,它们存在的可能性,就像让一只老鼠扛起一辆坦克一样,几乎为零。这不是什么奇思妙想的限制,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法则和生物学规律在“作祟”。咱们就从最基本的说起,质量。你想啊,一只普通的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跟你说,电影里的黑客那可不是一般人,他们要么就是手指在键盘上跳舞,要么就是看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代码,一副运筹帷幄的样子。你注意到没?鼠标那玩意儿,在他们的操作中几乎是隐身状态。这背后可不是瞎拍,是有讲究的。首先,得从“黑客”这个概念在电影里被塑造的方式说起。电影需要的是视觉.............
  • 回答
    为什么电影里的间谍总能安然脱险,这恐怕是影迷们津津乐道,同时也乐此不疲的一个话题。细想之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三个字能概括的。电影之所以这么拍,既有剧情需要,也有观众期待的因素,当然,也离不开我们编剧们精心设计的各种“套路”和“门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影首先是为了“好看”。你想啊,如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