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19世纪末的英国传教士兼汉学家亚瑟·史密斯 (Arthur H. Smith),他创作的《中国乡村生活》(Chinese Characteristics)和《中国人的精神》(The Chinese Spirit/Village Life in China),就以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视角,展现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深入到乡村地区,观察和记录了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婚丧嫁娶、道德观念、迷信习俗等等。他笔下的中国人,有他们的善良淳朴,也有他们的固执保守,有他们的勤劳智慧,也有他们的贫穷落后。他的书并非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试图去理解和解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这种“同情式理解”的态度,在当时西方看待中国的视角中是比较难得的。他的著作对于研究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史和民俗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Edgar Snow),他因撰写《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而闻名于世。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斯诺在20世纪30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中国共产党控制的陕北地区,采访了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并对红军及其根据地的生活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记录。他的书生动地描绘了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共产党人如何生存、斗争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理想。斯诺的报道,是西方世界首次获得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相对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极大地改变了当时西方对中国革命的看法,也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信息。他的文字充满了现场感和真诚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外国人留下了宝贵的著作。比如英国的伊莎贝拉·伯德 (Isabella Bird),她在中晚清时期游历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她的著作如《中国的西部》(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以一位女性旅行家的独特视角,记录了她在中国偏远地区的见闻,包括对当地地理环境、风俗人情以及社会现实的细致观察。她的文字生动而充满活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中国画卷。